本書共分9章,內容包括:人類社會的共同智慧——社會學法學理論的創立、私法公法化——西方社會法的產生和發展、本土化經驗的借鑒——中西方法文化比較、社會與法——法律研究的社會學視角、當前我國社會法理論與實踐、中國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的變遷、社會法的規制對象、原則和法律關系、法律規范與法律功能、社會法的社會支持系統分析。
導論
一、社會法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
二、社會法理論的基本范疇
三、社會法與社會學研究的關系辨析
四、呼喚社會法:本土化建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及時章 人類社會的共同智慧——社會學法學理論的創立
一、19世紀法典編纂運動與社會學創始
二、20世紀社會學法學的創始與發展
三、社會法存在所依賴的思想基礎
第二章 私法公法化——西方社會法的產生和發展
一、西方社會學法學研究的現狀和趨勢
二、私法公法化——西方社會法的產生
第三章 本土化經驗的借鑒——中西方法文化比較
一、對中國傳統法文化思想的解讀與反思
二、古代西方法律思想與經驗的借鑒
三、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問題
第四章 社會與法——法律研究的社會學視角
一、對法律與現實社會之間關系的探索
二、"普適性"與"地方性":法律全球化的悖論
第五章 當前我國社會法理論與實踐
一、對社會法基本理論的研究
二、中國社會法產生的機制與地位
三、對相關的實踐和成果的綜合評價
第六章 中國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的變遷
一、資源壟斷和總體性社會——改革前強國家、弱社會模式結構
二、社會組織的官方化,弱化了社會調節功能
三、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重構和相關分析
第七章 社會法的規制對象、原則和法律關系
一、社會法的規制對象
二、社會法的原則
三、社會法的法律關系
第八章 法律規范與法律功能
一、法律規范與社會現象的關系
二、法律規范社會化
三、法律的利益調控功能
四、法律在利益調控過程中應處理的關系
五、影響法律功能實現效果的基本因素
第九章 社會法的社會支持系統分析
一、社會法的政治支持系統
二、社會組織、民間力量在公民社會中的巨大潛力
三、社會法的文化支持系統
后記
導論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年來,社會法在我國作為法律體系中的七大法律部門之一,已經確立了其應有的法律地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法立法的步伐也明顯加快。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的2007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2007年要加強社會領域立法,確保實現立法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部署,要求"完善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規"。這充分說明黨和政府對社會法法律建設的關注與重視,以及社會法立法在我國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另一角度來看,社會法立法之所以被重視,又是與社會法的法規、法律及其體系的嚴重缺位以至于難以滿足社會轉型之急需密切相關的。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社會法的研究與實踐至少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其一是社會法理論研究滯后。應該說在社會法領域,實際操作已經驗豐富于理論探索。盡管在20世紀初,西方社會就出現了相關的社會法立法以及社會法學派,但在中國,人們對社會法還比較陌生。換句話說,當國人還不知道社會法究竟是什么且相關的理論研究還相當缺乏的時候,部分社會法就已經頒布與實施了。而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來講,缺乏理論指導的社會法的實踐將是盲目和不完善的。同時,現代法不同于法典法,現代法承載內容的跨度和繁雜程度都是傳統法所不能比擬的。所以,屬于現代法范疇的社會法的理論體系的建構就顯得十分必要。
其二是社會法立法的缺位。我國目前的社會法立法剛剛起步,現行的社會法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