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重口味消費心理學圖書
人氣:28

重口味消費心理學

(代 序) 進化與賭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道德經》 人生是一場賭博。不管人生的賭博是得是損,只要該賭的肉尚剩一磅,我就會賭它。 ——羅曼?羅蘭 自然選擇是一個賭場,只有勝出者才有資格繼續玩下去。...

內容簡介

本書將透析人類購買行為中某些非理性消費心理學和行為學,分析消費者購買決策中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重口味心理習慣"行為機制,知曉它,馴服它,掌握它---------人性的弱點、消費者的心理決策機制,從而幫你學會賺錢、投資和商業經營。

編輯推薦

見一面,分一半。這是公理?憑什么啊?

白撿100元的喜悅,永遠無法抵消丟失100元的痛苦。

蝴蝶效應在什么情況下才會發生?

為什么小病不斷,大病不犯;從來不生病,一病就要命?

很多運動員為提高成績,都有一套自己的古怪儀式。

大多數買的人,都各自有一套守口如瓶的心靈秘學。

現代人的腦殼里,依然裝著一副石器時代的大腦。

作者簡介

孫惟微,策略顧問,前沿商業理論的研究者、實踐者、傳播者。對行為營銷學、行為經濟學、商業模式優化等均有獨到見解。即將出版《怪謎營銷學》等作品。崇尚知行合一。

目錄

代序

進化與賭局

楔子

俄羅斯輪盤下的人性試煉

第01章 心智拼圖

——關于選擇的7種信條

第02章 天地不仁

——賭博不是心理問題,而是生理問題

第03章 諸行無常

——平均斯坦與極端斯坦

第04章 預言游戲

第05章 遍地梟雄

——自負、吹牛或英雄主義

第06章 貼現未來

——高瞻遠矚與活在當下

第07章 價即是空

第08章 奇幻思維

——隨機世界與自欺欺人

第09章 心賬理論

第10章 福田心造

——非理性的積極力量

第11章 跨越迷障

——直覺思維與偏見重組

第12章 社會網絡

——人際網絡與關系哲學

第13章 通牒

——信任、公平與報復

第14章 信任賭局

——信任的成本、風險與收益

第15章 逃避自由

——抉擇沖突與悖論

在線預覽

第01章

心智拼圖

——關于選擇的7種信條

人類對風險的感知,和實際存在的風險不對稱,這是行為經濟學的精髓所在。

——理查德?泰勒

我的很多發現,卑之無甚高論。因為這是賭徒、廣告人、地產掮客早已心知肚明的。

——阿莫斯?特韋斯基

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其貢獻在于"前景理論"。為了便于理解,姑且將"前景理論"中的函數稱為人類的"心智拼圖",并將其拆解為7種"信條"。

信條是個中性詞,它可以是一種信仰,也可以是一種迷信;它可以是人的尊貴所在,也可以是人的心魔所在。

或許,正如特韋斯基所謙稱的一樣,這些理論本身"卑之無甚高論",因為這早就是職業賭客、廣告人、地產掮客、江湖騙子們已經明了并暗中恪守的。

信條1

一毛不拔(損失反應過敏癥)

人類祖先一方面要去覓食,另一方面還要防止被掠食。

假設你是一名原始人,將要進行一項冒險:有50%的可能讓你獵殺到一頭大象,也有50%的可能讓你殞命。

客觀而言,這種冒險是值得的。但在你自己看來,就算給你全世界的食物,你也未必肯卸掉自己的一只腳,更別說失去生命。

科學家已經探明,"損失厭惡"起作用的關鍵部位在大腦的杏仁核。大腦杏仁核與人類恐懼情緒的生成關系密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冒險。

我們對自己的東西,會賦予更高的價值。這樣"偏心"地權衡得失,對人類的生存來講是一種明智。誠如基督所言:"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處呢?人還能拿什么換生命呢?"

一毛不拔,是戰國時代的楊朱所倡導的。他認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也就是說,自身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就算是取一根小腿上的汗毛這樣的事情也不要去做,哪怕這樣做能讓天下人都受益。

這當然是個極端的說法。一毛不拔的本意并非摳門,而是一種"貴己"、"貴生"的哲學。有學者認為,楊朱與莊周其實是同一人(古音"莊"與"楊","周"與"朱"相近),我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毛不拔與莊周鼓吹的"保身全生"是一致的。

"貴己"、"貴生"其實也是一種原始情感。用行為經濟學的專業術語表述,這叫"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需要交代的是,aversion這個詞,既可以翻譯為"規避",也可以翻譯為"厭惡"。正如"拍賣"和"招標"在英語里是同一個詞,但在中文里的意思卻有微妙的不同。

白撿100元的快樂,無法抵消丟失100元的痛苦

對于這則信條,我有一個比喻:白撿100元的快樂,無法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人類具有"損失厭惡"的弱點,這可以稱為一種"毛病"——損失反應過敏癥。這種"毛病"非常普遍,幾乎每個人都難以幸免。

我曾在網上做過一個調查,來檢驗大家對得失的感受。

假如你去逛街,撿到了1000元,沒多久又丟了1000元。

按照傳統經濟學的假設,理性的你既不應該感到慶幸,更不應該感到失落。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你多少會感到一些隱隱的失落,是吧!以下哪項可以讓你感到既不失落又不欣喜?

A.你撿到1000元,沒多久又丟了1000元。

B.你撿到1200元,沒多久又丟了1000元。

C.你撿到1500元,沒多久又丟了1000元。

D.你撿到1600元,沒多久又丟了1000元。

大部分網友選擇了C。也就是說,大約需要白撿1500元,才能撫平丟失1000元所帶來的痛苦。

猴子也有損失厭惡傾向

如果"損失厭惡"是生物進化的結果,那么它就不應是人類的專利。耶魯大學研究靈長類的一些教授,通過一系列實驗證實這個問題。

他們要設計一種賭局,讓我們3500萬年前的遠親——猴子參與賭博。

他們以實驗室中的一群僧帽猴為研究對象,其中有雌、有雄。他們首先要教會猴子使用金屬代幣來購買食物。

猴子們很快學會了一種最基礎的經濟游戲規則:把代幣交給實驗員,便能換回幾顆葡萄。問題來了,這是猴子們真的明白了"交易"的內涵,還是只是一種條件反射?

同樣是收取一枚代幣,黑衣售貨員總是給一顆葡萄,而白衣售貨員則總是給兩顆葡萄。很快,幾乎所有的猴子都選擇和白衣售貨員做交易——如此可見,猴子們不但懂得交易,而且是價格敏感型顧客!

隨后,實驗進一步要證明猴子是否存在"損失厭惡"。

這次與猴子做交易的是兩名"奸商"——綠衣售貨員和紅衣售貨員。綠衣售貨員一開始給猴子的都是三顆葡萄,但當猴子付完代幣之后,綠衣售貨員總是拿走一顆,只給猴子兩顆葡萄;紅衣售貨員則一半時間交給猴子三顆葡萄,另一半時間只給猴子一顆葡萄。

猴子們對此非常不滿,但一段時間后,猴子們認識到,如果和綠衣售貨員交易,意味著必定會蒙受損失——每次損失一顆;如果和紅衣售貨員交易,則要承擔損失兩顆葡萄的風險,但是也有可能秋毫無損。

結果不出所料,絕大部分的猴子都選擇了紅衣售貨員。在確定的損失和不確定的損失之間,猴子選擇了"賭一把"。人類與猴子在這方面如此相近!

有經驗的售貨員都知道這個道理,顧客買一斤散裝糖果,售貨員要么從八九兩添加到一斤,要么從一斤多減到一斤。其結果都是一斤,但顧客對前者的滿意度要高于后者。因為顧客在觀看后者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在遭受損失。

廣告人可以利用這則信條,請看下面吹水的廣告——

讀完《賭客信條》,你的收入將會翻一番!

不讀《賭客信條》,你的收入將會減少一半!

這兩則廣告其實是等價的,但哪個效果更好一點呢?從損失厭惡的角度講,后者更佳。

信條2

眷戀物權(所有權眷戀癥)

禪師打機鋒時常說:"自己的排泄物自己不會覺得臭。"

自己的東西,哪怕是一片紙,都會覺得有著特別的趣味。別人的紙上哪怕寫著最纏綿的情話,在我們眼里它也是一片垃圾。

贈與效應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出自芝加哥大學的泰勒教授。

泰勒在康奈爾大學任教時,隨機找了一批大學生做自己的實驗對象。泰勒把這些學生分成兩組,分別安排在兩間教室。

泰勒從學校的商店里買了一批印有康奈爾大學LOGO的馬克杯,這些杯子的零售價是5美元。為了做實驗,泰勒把這些杯子的價簽事先全都撕了下來。

在及時間教室里,泰勒將杯子分給了教室內的同學,告訴他們,這些杯子是白贈給他們的。

隨后,泰勒教授來到了第二間教室,召開了一個小型"拍賣會"。他告訴這些同學,他要賣給他們每人一個杯子,問他們愿意出多少錢買這個馬克杯。泰勒給出的指導價是0.5~9美元。

接著,泰勒又來到了及時間教室。泰勒說:"不好意思,同學們,學校今天要組織一個小型聯誼會,杯子不夠用了,需要從你們手里回購一些馬克杯。請你們寫出一個你們愿意出售的價格。"

及時間教室的同學給出的平均出售價是7美元;而第二間教室的同學給出的平均購買價只有3美元。

這個實驗結果,反映的是人類的另一種毛病:所有權眷戀癥。泰勒稱之為"贈與效應"(Endowment Effect)。

敝帚自珍

"敝帚自珍"這則成語,出自陸游的詩句"敝帚何施亦自珍"。意思是,自己的破掃帚都該扔了,可是還繼續當寶貝似的不舍得。

我曾經幫一個朋友把他的舊床扔掉了,這哥們兒三天后又將它撿了回去。雖然沒有什么用,但就是不舍得扔。他那兩居室月租金8000元,那張大床就占了一間臥室。最近一次搬家,總算把它扔掉了。

在某個城中村,王某、霍某兩戶人家的宅院的規模、地段大致相當,當時都價值人民幣180萬元。

我問王某:"如果霍家的宅院準備出售,你最多愿意出多少錢去買?"

王某估算了一下,說最多也就出160萬元。

我又問:"如果有人想買你的宅院,比如開發商要占你的地,你低愿意接受什么樣的補償?"

王某認為,至少要賠給自己不低于200萬元的現金,還要再補償兩套樓房。

同樣的問題問霍某,得到的答案差不多。

擁有再失去,比從來沒有過更痛苦

贈與效應這個概念,也可以翻譯為"稟賦效應"。 動物的"稟賦效應",可能是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自我保存的機制。動物更在乎已經得到的,而不是可能得到的。你可曾見過兩只狗審慎地交換骨頭?一鳥在手,勝于二鳥在林。人們寧愿湊合一份不滿意的工作,也不愿意尋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贈與效應甚至可以解釋賴賬的心理。借入的時候,我們可能很開心,但還錢時候的痛苦一定大于這種開心。就好比劉備還荊州,美國還中國錢,總是磨磨嘰嘰,拖泥帶水。

《讓子彈飛》這部電影,我很小的時候似乎看過。上網查了一下,沒錯,我看的版本叫《響馬縣長》。《讓子彈飛》和《響馬縣長》風格非常不一樣,但有個關鍵情節似有重疊。

響馬縣長把銀元分給老百姓,惡霸黃四郎把銀元又奪了回去。

按理說,這些老實巴交的順民沒有什么損失,日子還可以照樣過。

但廣大群眾的革命情緒卻已然達到臨界,只差一簇星星之火就可以點燃了。

因為,給他,再奪走,比從來沒有給過更痛苦。可見,眷戀物權其實是損失厭惡的一個變種。

信條3

落袋為安(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人類在面對不確定的時候,會產生焦慮感。這種焦慮非常不舒服,會嚴重干擾我們的理性。而確定感、安全感,則會對我們產生強大的誘惑力。

面對確定的獲得,人類是風險回避者

先來看一則測試:

A.你確定能得到10萬元獎勵。

B.你有80%的可能得到15萬元獎勵,20%的可能一無所獲。

你會選A,是吧?

但按照傳統經濟學的假設,你應該選B。因為B的期望值比A的大。

這說明,人們在面臨兩種收益的時候,大多數人是保守派。人們見好就收,小心翼翼,生怕煮熟的鴨子會飛走。

用特韋斯基和卡尼曼的專業術語表述,這叫"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也就是說,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安全感"的迷徒

面對忠實的、的、確定的事物,我們的心里是踏實的、寧靜的、幸福的、有安全感的。面對曖昧的、飄忽的、不確定的事物,我們是焦慮的、受折磨的、愛恨交織的。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好像提出過一個概念:小確幸,即微小而確定的幸福。這很能迎合人類的天性,渴望確定、求穩。

我在網上設計了一個投票的測試,來檢驗人們對風險的態度。

你在餐廳吃了300元的飯,結賬時,你要求開發票。這時候,服務員給你建議:如果不要發票,就送你一瓶價值10元的健康飲料。假設你不需要用餐飲發票去抵稅。那么,你會選擇哪一項呢?

A.要發票。有可能中獎。但你明白,中獎概率很小。

B.要價值10元的健康飲料。

投票測試的結果是,大部分的網友都選擇了B。

這是不是也證明了,人們不喜歡把心懸著,討厭不確定,害怕風險?

非也!

信條4

困獸猶斗(兩害相權,賭一把)

假設你投資的某個小生意,經營很不理想。現在就關掉它,確定會賠6萬元。但你知道,如果你再追加投資2萬元,你就有20%的可能絕處逢生,挽回所有損失。你其實面臨兩個選項:

A.確定賠6萬元。

B.80%賠8萬元,20%不賠錢。

你會選擇哪一項呢?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人會選擇B。

按照傳統經濟學的假設,理性的選擇應該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應該趁早認栽,選擇A。雖然兩者都是損失,但A的期望值大于B。

但多數人還是希望和命運對抗一下,兩害相權,賭一把!

用特韋斯基和卡尼曼的專業術語表述,這叫"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

可見,人類對損失的態度是清晰的、決絕的;對風險的態度則是曖昧的、愛恨交織的。人類總是痛恨失去,并不一定害怕風險。面對確定的損害,我們的賭徒本質就會暴露。

玩,就玩大的

當賭徒之血漸漸沸騰,我們會對自己說:"玩,就玩大的。"

秦末, 900名民工被征調戍守漁陽。陳勝、吳廣都被編進這支隊伍,并擔任小隊長。適逢大雨,隊伍臨時駐扎在大澤鄉。雨越下越大,已經不可能準時到達了。誤了期限,按秦朝法律,要被處死。陳、吳商議:"趕到漁陽是死,逃跑被抓回是死,起來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死得轟轟烈烈!" 于是,陳、吳揭竿而起,吊民伐罪。

為了小損失,甘冒大風險

當人類面臨的選項只有損失時,內心的怪獸就可能醒來。

人們甚至會為了避免很小的損失,而甘愿冒很大的風險。有個年輕人,開車撞傷了一位女士。他有兩個選擇:

A.下車,拯救傷者,確定賠償。

B.逃逸,有可能免于賠償,也有可能面臨更大的懲罰。

這個年輕人在突發事件面前,本能戰勝了理性。他為了逃避責任,下車把女士刺死,然后駕車逃逸。案件的結局是年輕人被執行死刑。這是一場社會悲劇,也反映了人的非理性。

面對確定的損失,人類是風險追尋者

經濟學者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呢?

有個農民種菠蘿,到了收獲的季節,他的菠蘿大豐收。農民邀請朋友到他的果園,讓他們隨便采摘,分文不取。這個現象不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課題,因為菠蘿這種"資源"已經不再稀缺。

喬布斯,這個星球上曾經最有錢的人之一,在知道自己患上惡疾的時候,他悲傷、欷歔、落淚,再多的金錢對他也無濟于事。他面臨著重大抉擇。這正是經濟學者熱衷去研究的,因為時間之于喬布斯是一種極度稀缺的資源。

胰腺癌是最難治療的癌癥之一,大部分人確診患上這種病后,都沒能活過半年,能活過5年的人不超過5%。

假設有一位富人,不幸罹患了胰腺癌。醫生告訴他,幸虧發現得早,現在就動手術,存活五年的概率可以提升到10%,也就是九死一生。

這位富人確信,只要吃一些草藥,再通過冥思,就有可能獲得痊愈,但成功的概率極低。這位富人面臨兩個選項。

A.開膛破肚動手術,九死一生。

B.素食、草藥加神秘療法,萬死一生。

當然,徹底放棄治療也是一個選項,但一般情況下,人不會無所作為。喬布斯很可能曾經面臨類似的選擇,他選擇了賭一把。

淋巴癌被稱為"幸運腫瘤",治愈率很高。

有位富人不幸罹患了淋巴癌。醫生告訴他,現代醫學昌明,這種癌癥預后極好,經過幾輪化療以及造血干細胞移植,即可痊愈,治愈率高達90%。但有10%的風險導致治療不夠理想,很快死去。

如果不接受任何治療或者只接受一些傳統醫學的保守治療,也能活五年以上。

該選擇哪個方案?顯然,在不差錢的情況下,大部分人會選擇化療。

有一位大家熟悉的主持人叫羅京,很可能曾經面臨類似的抉擇。他在重癥監護病房與病魔抗爭了10個多月后去世了,留給世人無盡的惋惜。

有些人罵喬布斯愚昧,但面臨絕癥,外人無權評論患者的選擇。選擇保守的治療,未必不是一種明智。盡管喬布斯自己后來也后悔了,但經過保守的治療,他存活了8年。

案例里之所以寫富人,與"仇富"無關,而是為了排除在抉擇時金錢顧慮的討論。

《漢書》中有這樣的話,"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有了病不去治療,憑著人體的自愈力,反而能達到等于中等水平醫生的療效。有時候,放棄治療,也是一種保守的治療; 有時候,虎狼猛藥,也可能是求生的方案。

抉擇之道,存乎一心。

信條5

黑即是白(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有個故事挺有趣,說的是摩根財團的創始人——老摩根從歐洲來到美洲時,最初做的是賣雞蛋的小生意。老摩根賣雞蛋時從來不自己動手,總是叫老婆拿給顧客。為什么這樣呢?

老摩根認為,自己手大,老婆手小。而大手拿顯得雞蛋小,小手拿顯得雞蛋大。一個將行為經濟學運用到的人,想不賺錢也難!

相書上說,手小的女人旺夫。這可能是玄學家的猜想,也可能是來自生活的經驗。

黑白齊物論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一間黑暗的密室里,坐了幾十名被試者。講臺上放了一張桌子,桌子上鋪了一張純白的桌布,桌布上放了一只灰色的碟子。

這時,聚光燈突然亮了,光柱僅僅打在碟子上。

實驗者問被試者:"你們看到碟子是什么顏色?"臺下回答:"是白色。"

實驗者將聚光燈熄滅了。接著,另一盞特殊的聚光燈亮了。這次燈光只射向碟子周圍的桌布。

實驗者問被試者:"你們看到碟子是什么顏色?"臺下回答:"是黑色。"

其實,被試者看到的是同一只碟子。

"所謂黑,就是周圍有光環的白。"實驗者總結。

這是不是很有莊子"齊物論"的味道?

貴與賤,得與失,美與丑,左與右,善與惡……都是比較的結果,用句俗話來講,就是"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有一種牙膏的商標是"黑人",并不是說黑人的牙齒比其他人種更潔白,這是一種對比的效果。我們看到的出版物上的黑色字體,也是和白色對比的結果。你看到的"黑色",其實不是黑色。所謂的黑色,是紙張留白部分映襯的結果。如果我們用一種微雕技術,把這些油墨印成的字從紙上摳出來,放在陽光下看,會是什么顏色?它很可能是一種深藍色,也可能是一種藏青色、褐色,甚至如繽紛的彩虹。但絕不會是你現在看到的這么黑。

得失相對論

九天之上還有九天,九淵之下還有九淵。

我們快樂和不快樂的根源,都是和別人去攀比。向下攀比是幸福的,向上攀比是痛苦的。

詩人紀伯倫寫道:"當我哭泣沒鞋穿的時候,卻發現有人沒腳。"

這種主動"向下看齊"的做法,是對抗人生不幸的一種方法。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青州市| 阳谷县| 蒲江县| 阳原县| 玛纳斯县| 乌兰察布市| 乌海市| 中阳县| 游戏| 凌源市| 高碑店市| 黎平县| 利川市| 太仓市| 大姚县| 星子县| 开江县| 三原县| 吴旗县| 于田县| 阿克苏市| 阳东县| 琼海市| 古交市| 永清县| 宕昌县| 德保县| 凉城县| 彭水| 阳春市| 当涂县| 左贡县| 东平县| 玉林市| 斗六市| 丰台区| 玉门市| 美姑县| 宁乡县| 益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