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作者秉承"健康人生,幸福教育"的宗旨,從社會公認的20世紀最杰出的100名心理學家中,選擇了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式"影響力的心理學大師,分別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思想與應用以及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進行了詳細介紹與深度解讀。其中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弗洛伊德、羅杰斯、馬斯洛等大家,也有國內資料幾近空白的鮑爾比、沃爾普、路特等心理學家。叢書各冊結構與體例基本一致:及時章簡述心理學大師的生平;第二章選譯每位心理學大師的名篇;第三章對其經典名著進行解讀;第四章論述每位心理學大師的心理健康思想;第五章案例分析,闡述應用其心理健康思想的相關心理輔導與咨詢案例,特別是學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案例;第六章討論心理學大師所屬心理學流派對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的貢獻。17位心理學大師的心理健康思想與經典論著、經典案例分析,不但是各級各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論源泉和實踐指南,還是我們每個人自我覺察、自我調適和自我成長的重要支柱和精神導師。叢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心理系和教育系專、本科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心理學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工作者的參考書。特別建議叢書可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學習參考,作為各級各類學校心理咨詢室、心理輔導室和圖書館館藏的參考書目。
鮑爾比在學術領域為重要的貢獻,是從母愛剝奪出發,結合當時認知心理學與進化心理學領域的成果,系統地提出了依戀理論。這一理論在發展心理學領域的奠基性地位,至今無出其右,為各種親密關系——包括母嬰關系、戀人關系、夫妻關系、同伴關系的探討奠定了理論框架。
在鮑爾比求學期間,正是精神分析理論盛行的年代。1928年鮑爾比在英國劍橋大學接受專業的發展心理學訓練。1938年,他在英國精神分析研究所,師從精神分析學派大師梅蘭妮·克萊因。盡管在其早期的論著中仍然使用一些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術語(例如力比多、自我、超我等),但鮑爾比的思想脫離了精神分析理論,尤其在諸如依戀本質的論述中,遠遠超越了精神分析的觀點。
在之后依戀理論的建立中,鮑爾比綜合了大量習性學和認知流派的觀點?;诹曅詫W的觀點,鮑爾比對母嬰依戀本質,展開了深入且富有獨創性的探討。尤其是哈洛關于恒河猴的著名實驗,為鮑爾比的依戀理論提供了實證支持,從全新角度詮釋了親子之間情感聯系的本質和功能。鮑爾比提出的"成分本能反應"假設認為,依戀行為由五種反應構成——吮吸、依附、跟隨、哭喊和微笑,如同喂養和吮吸一樣,依戀也是人類的本能需要之一。在闡述分離焦慮這一概念時,鮑爾比著重參考了恒河猴母愛剝奪效應研究,認為過去傳統的理論無法解釋嬰幼兒對母親強烈的依戀以及嬰幼兒與母親分離后的強烈反應,他特別強調了分析焦慮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行為都具有進化適應的意義。鮑爾比認為,兒童和成人都會出現悲痛的過程,一旦依戀行為激活而依戀對象不在身邊時就會出現,他還指出,不能與他人形成深厚關系的人,當他們經歷過于頻繁的依戀對象替代者的更替,也會產生悲痛。正是從鮑爾比開始,達爾文的演化思想逐漸應用到發展心理學領域,鮑爾比的依戀理論為建立演化發展心理學這一新的發展心理學分支做出了重要理論貢獻。
在鮑爾比那個時代,認知心理學剛剛起步。然而,鮑爾比依然敏銳地把認知心理學思想應用到了依戀理論之中。鮑爾比認為,嬰兒在與照顧者情感鏈結的過程中,形成并維持關于對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表征,即"內部加工模式",從而幫助個體預測和理解周圍環境,參與促進生存的行為并建立安全感。鮑爾比認為,精神分析的防御機制對親密關系有著重要影響,他把認知心理學中的信息加工理論用來解釋內部加工模式的防御扭曲現象。為了解釋防御過程的加工,鮑爾比引用信息加工中的證據來說明新的信息在到達意識層面之前常常會經過若干的加工階段,在每個階段,許多信息保留下來等待進一步的加工,而剩余的信息就會被遺棄。在內部加工模式中,一些信息由此被防御性地排除,從而在無意識層面上實現了內部加工模式的防衛和自我保護功能。鮑爾比基于信息加工觀點整合其依戀理論的創新之舉推動了依戀理論和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對于解決實際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要謹慎地把基于西方研究成果的依戀理論和實證研究直接應用到中國的實際問題。大量的跨文化研究已經顯示,依戀的類型存在著跨文化差異,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依戀類型與各類社會心理變量(例如,心理健康、學校社會適應、情緒管理、積極和消極的社會行為等)之間的關系可能存在的跨文化差異,或者文化的調節作用。因此,在借鑒西方研究成果之前,需要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進行大量研究證實工作。
主編簡介:
俞國良,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二級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學科評審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心理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職教學會德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曾在《Journal of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Report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International Journal Behavioral Development》、《心理學報》、《教育研究》、《求是》、《新華文摘》、《心理科學》等一百多篇。在《光明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等發表文章一百多篇。
引 言
及時章 鮑爾比生平
及時節 童 年
一 幼年遭受分離
二 初涉精神分析
第二節 早期職業生涯(1928—1937)
一 修道院學校的經歷:職業定向的前奏
二 同克萊因學派的決裂
三 對44個未成年小偷及其家庭生活的分析
第三節 活躍的兒童治療專家(1938—1957)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離失所的兒童
二 塔維斯托克診所團隊
三 《母愛與心理健康》
四 《兩歲小孩去醫院》
第四節 初具雛形的依戀理論
第五節 事業伙伴瑪麗·安斯沃斯
一 甘達項目
二 巴爾的摩計劃
第六節 事業伙伴哈里·哈洛
一 哈洛的早期職業生涯:從大鼠到猴子
二 兩位學術巨匠的親密合作
第七節 晚年的學術生活
第二章 心理健康經典名篇選譯
一 轉診對象的來源
二 控制組
三 年 齡
四 性格類型
五 評 述
第三章 心理健康經典名著解讀
及時節 寫作背景
第二節 心理疾病的起源
第三節 母愛剝奪影響的證據綜述
一 證據的分類
二 直接研究
第四節 母愛剝奪效應的證據
一 回溯性研究
二 追蹤研究
三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孤兒和難民的觀察
第五節 暫時的結論
第六節 母愛剝奪的預防
第四章 心理健康思想述評 及時節 依戀行為的本質
一 弗洛伊德學派的次級驅動理論
二 克萊因學派的原始客體吮吸理論
三 鮑爾比關于依戀本質的觀點
第二節 安斯沃斯的依戀研究
一 陌生情境實驗
二 依戀類型的形成原因及預測性
三 對陌生情境研究的批評
第三節 不同生命周期的依戀行為
一 嬰兒期依戀行為的建立
二 童年中期的依戀行為
三 青少年期的依戀行為
四 成年期的依戀行為
第四節 依戀行為的穩定性和代際傳遞性
一 依戀行為的穩定性
二 依戀行為的代際傳遞性
第五節 依戀的跨文化研究
第六節 依戀三部曲
一 及時卷《依戀》
二 第二卷《分離》
三 第三卷《喪失》
第五章 心理健康思想運用案例分析
及時節 依戀理論的臨床應用
第二節 基于聯合訪談技術的個案
一 基本情況介紹
二 問題分析
三 心理咨詢策略與過程
四 結果與思考
五 點 評
第三節 童年經歷挖掘和建立安全的咨訪關系的個案
一 基本情況介紹
二 問題分析
三 心理咨詢策略與過程
四 結果與思考
五 點 評
第四節 對受虐兒童的干預個案
一 基本情況介紹
二 問題分析
三 心理咨詢策略與過程
四 結果與思考
五 點 評
第五節 成人親密依戀關系個案
一 基本情況介紹
二 問題分析
三 心理咨詢策略與過程
四 結果與思考
五 點 評
第六章 心理學流派概述
及時節 早期精神分析訓練
第二節 習性學思想
一 習性學基本思想
二 習性學對鮑爾比的影響
三 習性學視角下的嬰兒依戀行為
四 對演化發展心理學的貢獻
第三節 認知心理學思想
一 基于信息加工理論的認知心理學基本思想
二 鮑爾比的內部加工模式
三 鮑爾比的內部加工模式的防衛過程
四 開辟依戀與信息加工關系研究的新局面
結 語
參考文獻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