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作者秉承"健康人生,幸福教育"的宗旨,從社會公認的20世紀最杰出的100名心理學家中,選擇了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式"影響力的心理學大師,分別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思想與應用以及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進行了詳細介紹與深度解讀。其中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弗洛伊德、羅杰斯、馬斯洛等大家,也有國內資料幾近空白的鮑爾比、沃爾普、路特等心理學家。叢書各冊結構與體例基本一致:及時章簡述心理學大師的生平;第二章選譯每位心理學大師的名篇;第三章對其經典名著進行解讀;第四章論述每位心理學大師的心理健康思想;第五章案例分析,闡述應用其心理健康思想的相關心理輔導與咨詢案例,特別是學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案例;第六章討論心理學大師所屬心理學流派對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的貢獻。17位心理學大師的心理健康思想與經典論著、經典案例分析,不但是各級各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論源泉和實踐指南,還是我們每個人自我覺察、自我調適和自我成長的重要支柱和精神導師。叢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心理系和教育系專、本科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心理學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工作者的參考書。特別建議叢書可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學習參考,作為各級各類學校心理咨詢室、心理輔導室和圖書館館藏的參考書目。
重溫經典,再讀名篇,與大師神交,既是學習提高,也是幸福享受。在這熱鬧嘈雜的現代社會中,靜下心端坐下來讀書,特別是讀些經典,與大師"對話交流",這不失為一件很美妙、很享受的事!
叢書主編簡介:
俞國良,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二級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學科評審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心理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職教學會德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曾在《JournalofAdolescence》、《PsychologicalReports》、《PsychologyintheSchools》、《InternationalJournalBehavioralDevelopment》、《心理學報》、《教育研究》、《求是》、《新華文摘》、《心理科學》等一百多篇。在《光明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等發表文章一百多篇。
引 言
及時章 弗洛伊德生平 及時節 成長歷程
一、父親母親
二、童年時代
三、中學時代
四、愛情和婚姻
五、晚年
第二節 走上醫學道路
一、師從名師
二、醫學實踐
三、關注無意識研究
四、從被質疑到被認可
第三節 學術成就
一、精神分析學說的成就
二、精神分析學巨著
三、精神分析在非醫學領域的應用
附錄 弗洛伊德生平年表
第二章 心理健康經典名篇選譯
及時節 經典名篇選譯之一:《癥候的意義》
一、神經癥的癥狀
二、精神病學對強迫性神經癥的認識
三、精神分析對強迫性神經癥的認識
第二節 經典名篇選譯之二:《夢是愿望的達成》
第三節 經典名篇選譯之三:《移情作用》
第三章 心理健康經典名著解讀 及時節 解讀《精神分析引論》
一、背景簡介
二、內容框架
三、評價與啟示
第二節 解讀《自我與本我》
一、背景簡介
二、內容框架
三、評價和啟示
第四章 心理健康思想述評
及時節 弗洛伊德心理健康理論產生的背景
一、社會背景
二、哲學背景
三、科學背景
第二節 弗洛伊德心理健康理論的要素
一、以無意識為基礎的人格學說
二、心理性欲的發展
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四、焦慮說
五、心理防御機制理論
第三節 精神分析治療的實施
一、精神分析是怎樣進行的
二、治療場所和治療規則
三、精神分析治療實施的過程
第四節 精神分析的治療方法與技術
一、自由聯想法
二、夢的解析法
三、過失行為分析
四、日常生活中的自我防御機制法
第五章 心理健康咨詢案例分析
及時節 凱瑟琳娜―――一個焦慮性神經癥案例
一、基本情況介紹
二、問題分析
三、心理咨詢策略與過程
四、結果與思考
五、點評
第二節 歇斯底里癥少女多拉的治療故事―――一個釋夢的案例
一、基本情況介紹
二、問題分析
三、咨詢策略與過程
四、結果與思考
五、點評
第三節 迷幻的情感世界背后―――一例人際關系障礙的精神分析
一、基本情況介紹
二、問題分析
三、咨詢策略與過程
四、結果與思考
五、點評
第四節 一例大學生的動力性心理治療案例報告
一、基本情況介紹
二、問題分析
三、咨詢策略與過程
四、結果與思考
五、點評
第六章 精神分析學派
及時節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體系
一、精神疾病的治療理論和方法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心理學思想
三、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觀
第二節 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與傳播
二、其他的早期精神分析學家
三、精神分析運動的新發展
四、精神分析學的相關組織、傳播與發展
第三節 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學派的影響
一、對心理健康領域的貢獻
二、在非心理學領域的影響
結 語
參考文獻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