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放棄豐厚的薪酬,放棄美國綠卡,放棄在海外的豪宅和榮譽,跨過群山和大海,穿過人山與人海,回到祖國懷抱,執著于科研理想,這是怎樣的心路歷程?
從機器人、大數據到腦科學,新一輪科技浪潮沖擊著中國大地,在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這片創新熱土上,中國新生代科學家的智慧怎樣實現“裂變式生長”?
本書首次系統解密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的成長基因,講述這個新型科研平臺如何經過短短十年的發展,迅速崛起為國際科研人才高地,以及有“人才伯樂”美譽的院長樊建平如何識人、用人,又如何凝聚高端人才,積極探索科研體制創新。隨著作者的筆觸,讀者還將了解該院下一步進軍源頭創新的路徑以及制度改革對科研創新的重要意義。
歷時九個月深入采訪,讓人物講自己的故事,帶領讀者認識一個真實有趣的新型科研機構:
解密成長基因:“混血”式創新
展示先進范兒:科學家也能“名利雙收”
提供 “另類”科研樣本:高科技也能接地氣
還原海歸精英真實心路:從此不再是局外人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任創作顧問并傾情做序,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敏聯袂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楊柳純(zkjhwh2016@163.com)
出生于湖南,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從事財經與科技新聞報道十余年,2001年榮獲深圳新聞獎一等獎、全國副省級城市黨報短新聞競賽二等獎,2003年獲首屆深圳市女記者金筆獎,2004年、2006年連續兩屆獲得廣東省科技好新聞二等獎。已出版作品《創業心經》《吳立民傳奇人生》。
創作顧問
吳曉波
著名財經作家,巴九靈新媒體、藍獅子出版創始人,常年從事中國企業史和公司案例研究
楔 子 創業 為了創新科研生態
及時章 懷赤子之心 辟人生新路
追尋,只為無悔的青春
為人才配備設備
先進院是實現價值的地方
我不想成為祖國發展的局外人
回國是來當鋪路石的
重拾年輕時的激情與夢想
站在先進院的肩膀上前行
第二章 時代在召喚 創新出碩果
機器人聯盟的新領軍者
新能源 新材料 新革命
全民的“醫保箱”
打破洋品牌壟斷
深圳的大腦:超級計算機
大數據與智慧之城
不再談“癌”色變
第三章 人才是創新之源
創新的基本因子
“周游列國”的伯樂
選前沿人才 布先進學科
不拘一格用人才
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
事業留人 更要待遇留人
匯聚人才的殿堂
第四章 制度是創新之魂
科研與教育是“親兄弟”
科研與產業化并重
左手產業 右手資本
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
以服務的心態實現管理的目標
科研機構的邊界在哪里?
先進院先進在哪里?
第五章 先進院的創新范兒
深圳有了“國家隊”
中樞神經:“理事會”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新型的工業研究院
育成中心:讓企業裂變生長
溢出機構:異地的自我拷貝
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
第六章 科技引領未來
深圳進軍科技創新 2.0 版
觸摸前沿科技
先進院人的“中國夢”
附 錄 光榮與夢想
費璟昊:感恩我的恩師樊建平先生
劉忠樸:這是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隊伍
薛敏:用企業家精神管理經營先進院
陳寶權:先進院的經歷對我做科研管理有巨大啟發
先進院大事記
人才成長錄
后 記
楔 子
創業 為了創新科研生態
2006年3月25日,傍晚,黃澍駕駛一輛銀灰色帕薩特轎車到深圳機場,接到從北京來的先進院籌建組組長樊建平,副組長白建原,以及張凱寧和王冬。這一行人把整輛轎車塞得滿滿的,其中最年輕的小伙子王冬緊緊抱著一個黑色的旅行包,那里面是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借給他們的10萬元現金,這可是他們近一段時間的工作經費。
夜幕下的深圳,華燈初上,而潮濕悶熱的空氣讓這幾位北方來客略有幾分不適應。黃澍把他們帶到南山區沙河街上的雅高商務會館入住,他告訴樊建平,那里距離科技園很近,可以先在那里落腳。
放下行李后,樊建平一行人隨黃澍先到附近飯館吃晚飯。在那條熙熙攘攘的沙河街上,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幾位北方口音的外地人,因為到深圳來的人,都是天南地北的口音,都是行色匆匆。樊建平步出賓館大門,看見夜色中行人絡繹不絕,不由得說了一句“這里的人氣很旺啊!招人應該容易”。他的額頭滲出密密的汗珠,眼眸里難掩心頭的焦慮。年齡稍長幾歲的白建原,是中科院黨組配給先進院的黨委書記,她理解樊建平心頭所急,因為她自己也急。他們自從一個月前從中科院領導那里接受了到深圳籌建先進院的任務后,找人、找錢、找場地,就成了最緊要的任務,而作為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三方共建的科研機構,先進院籌建進度肯定也是共建三方領導都密切關注的。在這個團隊里,只有他倆年齡相仿,似乎已經過了創業的年紀, 卻從北京一下被派到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深圳來創辦一所部級研究院, 這是一種神圣的使命和責任,心里難免忐忑和焦灼。
吃飯的時候,樊建平匆匆扒了幾口飯,就對大家說:“建原和王冬先去落實辦公場地,凱寧負責招聘人才,黃澍與我先去企業調研,摸清產業需求,尋找學術方向。”白建原感受到這位搭檔說話頗有激情,做事雷厲風行,而她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默默地想,以后要多支持和配合這位有想法、有實干精神的搭檔。白建原先放下碗筷,細心的她發現飯館對面就是中國移動營業廳,她建議大家飯后就去辦本地手機卡,方便開展工作。
次日,黃澍按每個人新辦的深圳手機卡號碼印制名片,名片上除了手機號, 連辦公地址也沒有。就這樣,大家開始分頭工作了。張凱寧立馬在“前程無憂” 網上放招聘人才的廣告,每天傍晚把當天收到的求職簡歷打印出來,鋪在床上逐一篩選。而面試的地點就在商務賓館的大堂,樊建平就坐在大堂那張深咖啡色的皮沙發上面試求職者。先進院及時名深圳本地員工覃善萍就是在這期間招聘來的,她立即著手負責宣傳與行政事務。白建原和王冬在南山區尋找臨時辦公場地。24小時下午,火熱的南國太陽似乎要把人曬化了,白建原在蛇口一工業區附近突然中暑,滿頭虛汗的她只能坐在馬路牙子上歇腳。王冬趕緊遞給她一瓶脈動飲料解暑。白建原不知道對深圳的天氣適應還需要多長時間。他們如此緊張地忙碌了三天三夜后,負責全國新所建設的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告訴樊建平,他會盡快到深圳來指導工作。
四天后,施爾畏深夜飛抵深圳,檢查并指導先進院的籌建工作。當天晚上, 樊建平和白建原在酒店大堂修改匯報材料直至凌晨,黃澍與王冬通宵忙著打印匯報材料。次日一早,樊建平和全體同事趕到五洲賓館參加第二次籌建領導小組會議,給共建單位的領導匯報工作,其中有深圳市常務副市長等重要領導。
從及時個星期的情況看,這群人的工作節奏快得有點超乎尋常。可樊建平
還是覺得不夠快,因為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恨不得白天黑夜連軸轉。就在最初的半個月之內,他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華為、航盛、邁瑞、安科等10多家單位進行調研之后,果斷而明智地確定先進院“工業研究院”的定位,并且與白建原一同確立了先進院的文化理念。
樊建平白天處理著各種雜事,夜深人靜的時候則獨自思索著未來的方向:借來的10萬元經費花光了怎么辦?在商務酒店大堂面試肯定不是長久之計,下一步搬到哪里辦公?樊建平本想招一名北京大學教授到先進院工作,沒想到被告狀到當時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那里。此路行不通,下一步該去哪里招聘人才?要辦的工業研究院,必須吸引的人才,因為的人才才能做出的科研成果,人才是最重要的。他心里清楚,雖然在那年的2月,中國科學院、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三方代表簽署了共建先進院的協議,中科院出資1億元,深圳市出資2億元,香港中文大學通過募捐出部分啟動資金,可要把三方提供的資金落實下來,還要走很長一段路,而最初沒錢、沒人、沒場地的時候,肯定也是最難、最累、最苦惱的時候。深圳市政府與香港中文大學派出參與籌建工作的人員很快也將到位,他們或許能帶來更多的便利—樊建平一邊這么期許,一邊用口頭禪“用百米沖刺的速度跑馬拉松”給籌建團隊的同仁打氣。
就在當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派出了機器人及自動化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徐揚生教授擔任籌建組副組長。徐揚生開始每周在香港、深圳兩地奔忙,他把香港中文大學的許多管理制度帶給籌建中的先進院,提供制度規范的參照體系。他還帶來了香港中文大學的五位教授,后來他們在先進院牽頭組建了最早的5個研究中心。這些教授為先進院的籌備做了很大的貢獻,包括把握學術方向和吸引國際人才。當時先進院在國際上沒有名氣,而香港中文大學是國際品牌,這些國際知名教授為先進院吸引來很多的科技人才,也為后來樊建平赴海外給先進院招聘國際人才打開了局面。
2006 年4 月24 日,深圳市科信局局長劉忠樸正式找深圳市科信局項目監督管理和重大項目處處長徐曉東談話,并且通知他市里批準他為先進院籌建組副組長。
當天下午,徐曉東來到蛇口新時代廣場二十七樓CD 單元,那是不過兩百余平方米的寫字間,隔成幾個卡座,而徐曉東和徐揚生的位置安排在臨窗面海的地方,白建原的座位卻是卡座,與大家擠在一起。徐曉東覺得心里很過意不去。徐曉東了解到,這個位于蛇口新時代廣場的辦公室,是先進院在深圳的及時個臨時辦公場地,剛搬來不久,大家在這里開始了對未來的種種籌劃,氣氛相當緊張而充實。當時他們的工作任務非常繁重,從北京來參與籌建工作的執行團隊一共才五人,卻要兵分幾路。即使是這樣緊張的工作,他們也沒有絲毫怨言,有時還互相調侃,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他們很高興能在蛇口這個頗具象征意義的地方來創業。當年,袁庚說的那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從深圳蛇口傳遍整個中國,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性口號,而眼下創辦先進院, 不同樣需要這樣一種拼搏精神嗎?
4 月28 日,先進院召開“五一”長假前的院務會,徐曉東問:“當前我們面臨較大的困難是什么?”樊建平急迫地說:“是房子。我們很快就有從全國各地和海外來的員工和學生,但沒有地方住,必須盡快解決房子問題。”徐曉東聽了也暗暗著急起來,默默思忖著能做點什么。
“五一”長假期間,徐曉東從市中心福田區連續兩天騎自行車來到先進院臨時辦公地點蛇口,逐個小區詢問有無整棟房子出租。徐曉東利用黃澍提供的前期資訊,經過實地調查后,對比分析,將目標縮小到海濱花園、四海小區、檳榔園、南光村物業四處。徐曉東將幾處有整棟樓出租的地方拍照發給在北京的樊建平和白建原,并很快得到回復,海濱花園是最理想的地方,因為這里有2 棟共48 套公寓,業主是日本三洋公司,原為日本技術高管住地,因工廠搬遷至寶安而空出,安有空調,環境優雅,毗鄰蛇口的海上世界,距離先進院臨時辦公地點新時代廣場步行不到五分鐘。由于還在長假期間,徐曉東通過海濱花園管理處向三洋公司表達了租用意向,可對方堅持沒有押金就不保留,談了一小時仍不松口。無奈之下,徐曉東把隨身帶的建設銀行大額信用卡押給他們,海濱花園后來成了先進院在蛇口最早租用的公寓樓之一。
“五一”剛過,樊建平他們從北京帶來的10萬元花光了,從深圳市科技交流中心借來的20萬元、從中科院廣州分院借的10萬元也已一分不剩,然而租用的南山醫療器械產業園需要裝修,租用的員工公寓也急需錢付款,海外回來的學者馬上就會陸續報到,但由于機構沒有正式批下來,連銀行賬戶也沒有,資金更是沒有著落。徐曉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即找劉忠樸反映情況。劉忠樸馬上放下案頭工作,隨徐曉東前往先進院臨時辦公場地和已經停工的裝修現場,當下決定要先進院起草文件申請緊急撥付500萬元經費,第二天去“闖”市長的門。
當時深圳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議正在召開。樊建平與徐曉東在市民中心五樓會議室外等候了一個多小時后,劉忠樸從會議室走出來,從樊建平手中拿了緊急報告,深圳市領導立即批示同意。就這樣,先進院籌建組得到了深圳市政府提供的及時筆真正意義上的開辦費。這以后的事情就好辦多了,南山醫療器械產業園三樓的辦公區裝修工程復工了,公寓樓也順利租下來,海歸人才陸續報到,入住海濱花園。同年4月,先進院籌建組提交的《關于申請設立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申請得到深圳市政府批復,這為此后先進院在各發展階段獲得深圳市各級部門的支持提供了依據。
2006年7月中旬,先進院搬到南山醫療器械產業園里辦公,這是先進院第二個臨時辦公地。8月初,南山區區長劉慶生到先進院拜訪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說:“我們能給你們提供什么幫助呢?”施爾畏當時就說:“先進院現在最缺資金,馬上要交房租啊。”劉慶生提出先給300萬元扶持經費,南山區再提供蛇口電業小區首批36套人才公租房給先進院從海外引進的人才居住。從那以后,
南山區政府一直對先進院的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南山區政府為先進院遷址西麗新園區特別贈送了一座象征多學科交叉的雕塑,如今是先進院“IBT” (IT(信息技術)與BT(生物技術)融合)未來產業的標志,成為園區一景,這又是一段佳話。
根據共建三方早前簽署的共建協議,到2009 年年末籌建期結束,先進院要以自建的方式完成園區的建設。深圳市劃撥的土地在南山區西麗深圳大學城東校區,土地總面積5.1 萬平方米。當時的地理位置算是特區內的西北角,只有兩路公交線路,現場還是正在生產的簡易鐵皮廠房,北面小山坡是成片的果園, 大沙河的故道從北到南穿過地塊(現已裁彎取直,河道變成由東向西),市政路的連接靠的是村民自建的土路。王冬咨詢了國土局和深圳當地的一些朋友,聽到他們說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三五年搞不定“三通一平”時,他心都涼了。
隨著籌建組會議力度的提升,徐曉東和王冬將現場的情況向領導小組報告, 深圳市政府馬上組織相關的局、委、辦一起商議整個工程收尾時間,就是到2009 年完成基建,倒推回來就是2007 年必須動工。中科院為了推動全國新建機構的建設速度,確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2006年9月22日來深圳簽約,現場奠基。深圳市政府根據先進院籌建組的報告,先后派出市政府三位副秘書長坐鎮指揮,分別召開現場會議,快速處理和解決問題,有效地推進征地、拆遷、平整等多項工作。同時,市、區兩級政府多個部門加大協調力度,甄別歷史遺留問題,分類進行處理。正是這種上下一心顧全大局的精神、加速度攻堅克難的心態、串并聯共同發揮作用的方式,保障了奠基場地的工作保時、保質完成。此后,先進院的園區建設速度和事業發展速度也讓深圳市領導豎起大拇指,算是入鄉隨俗地繼承了“深圳速度”。
白建原回憶:“我們保質保量完成建設任務,被評為全市質量品質工程。中科院領導來驗收我們工程的時候評價:大樓蓋起來了,隊伍也成長了,這是一支廉潔高效的隊伍。”
很長一段時間,樊建平上班及時件事情就是問財務:“賬戶上還有多少錢?花了多少錢?”單位的現金流非常緊張,幾次面臨揭不開鍋、沒有錢發工資的窘境。不難看出,先進院是在危機中長大的,或者更確切地說,它是在饑餓中長大的。早期的資金緊缺直接導致樊建平對經營效率有極為苛刻的要求,他的觀念里,企業化運營是追求高效率好的模式,因此他其實是按照企業化運營要求管理先進院的。時至今日,各個研究所負責人只能提當年計劃,而不能做超過一年的計劃;更早的時候,只做三個月或半年的計劃。正是因為這樣,先進院日后才爆發出異乎尋常的生命力。
邊建設、邊招聘、邊科研、邊產業化是先進院籌建的工作原則,先進院從一開始就演繹著“創新的故事”。2006年5月的24小時,深圳新松機器人公司總經理黃孝明找到樊建平。他說,深圳市鹽田港股份有限公司“港口集裝箱消毒機器人”項目正在招標。原來新松公司了解到先進院正好招聘了幾位研究機器人的專家,便想拉上先進院一同去鹽田港競標。雙方一拍即合,決定聯合投標。8月,由于新松公司和先進院的投標方案技術優勢明顯,在比對手投標價格高出許多的情況下仍競標成功。此前,新松公司創新研發了多關節聯動機器人,先進院的研究人員對光電識別、超聲波探測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和測試。雙方將這些技術集成在一起,不到一個月,一種填補國內空白的新型機器人便在市場上嶄露頭角。頭一次面向市場的技術轉移就獲得巨大成功,先進院平臺功能初顯成效。
深圳市政府對先進院的建設越來越重視,第二筆撥款800 萬元也按計劃到位了,而樊建平帶領的先進院建設速度也是非常超前,他對員工常常說的一句話是“用百米沖刺的速度跑馬拉松”。先進院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就把1000 多萬元花光了,全部用于買科研設備、招聘全球人才。令人吃驚的是,先進院各大研究中心陸續建起來了:樊建平組建了高性能計算研究中心;徐揚生組建了智能仿生研究中心;于峰崎組建了集成電子研究中心;王平安組建了人機交互研究中心;孟慶虎組建了智能傳感研究中心;徐國卿組建了汽車電子研究中心; 杜如虛組建了精密工程研究中心;張元亭先組建了生物醫療儀器研究中心,后來又牽頭組建了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簡稱“醫工所”)。2006 年7 月, 樊建平率領團隊拿下及時個“863”項目—華南高性能計算與數據模擬網絡結點,這給先進院從世界各地回來發展的年輕研究員們極大的鼓舞。深圳市領導和中科院領導給樊建平起了一個榮耀的綽號—“拼命三郎”。
到2007 年,短短一年多時間,先進院已取得一定成果:共建設了12 個研究中心和4 個獨立研究室,舉辦各類學術講座44 次,成功舉辦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集成技術國際學術會議、及時屆國際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討會, 共105 篇(其中75% 是SCI 或EI 論文),申請專利25 項,爭取6 項國家“863”項目。
籌建初期的先進院借助香港中文大學,鏈接全球科技人才,取得先發優勢。之后,先進院在樊建平的率領下,依靠一支有理想、有激情、有實干精神的年輕團隊,依靠工業研究院的定位和未來美好藍圖,吸引來一批又一批國內外科技“大牛”,在祖國南海之濱留下一段段科技創新的佳話。
先進院是將中國優勢的科研資源向市場主動對接的一次積極嘗試,它能夠出現在深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經過短短十年,成為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生態平臺,說到底,它本身也是制度創新的成果。
——財經作家 吳曉波
先進院與傳統研究所單純注重發表學術文章不同,這勢必給中國科研機構帶來清新務實的風氣。今天的中國,特別崇尚自主創新,迫切需要更多這樣的新型科研機構。
——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薛敏
先進院十分提倡“混血”式創新:權力“混血”, 理念“混血”, 行動“混血”。
——新華社評論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是我國較早出現的一家創新型科研機構。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