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等部委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觀需要,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近期成果基礎上編寫的。全書共分3篇12章,分別論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培養、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大學期間生涯規劃及能力發展、學習心理、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性心理及戀愛心理、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
及時篇 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
及時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導論
1.1 心理與心理活動
1.1.1 心理的實質
1.1.2 心理活動及其特點
1.2 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1.2.1 心理的發展及其主要特點
1.2.2 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1.3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3.1 智力正常
1.3.2 情緒調控適當
1.3.3 自我評價客觀
1.3.4 人際關系和諧
1.3.5 人格完善
1.3.6 意志健全
1.3.7 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1.3.8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1.4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
1.4.1 家庭
1.4.2 學校因素
1.4.3 社會環境因素
1.4.4 互聯網
1.4.5 個體因素
1.5 案例分析
1.5.1 案例介紹
1.5.2 案例分析
1.6 心理訓練:相逢是緣
1.7 思考題
1.8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大學生心理咨詢
2.1 心理咨詢的概念和功能
2.1.1 心理咨詢的定義及發展
2.1.2 心理咨詢的功能
2.2 大學生心理咨詢的意義和特點
2.2.1 大學生心理咨詢的意義
2.2.2 大學生心理咨詢的特點
2.2.3 大學生接受心理咨詢應注意的問題
2.3 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原則、內容與類型
2.3.1 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原則
2.3.2 我國大學生心理咨詢的主要內容
2.3.3 大學生心理咨詢的類型
2.3.4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調適
2.4 案例分析
2.4.1 案例簡介
2.4.2 心理測驗結果
2.4.3 評估與診斷
2.4.4 咨詢目標的制訂
2.4.5 具體咨詢過程
2.4.6 咨詢效果評估
2.5 心理訓練:自我心理輔導
2.6 思考題
2.7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大學生心理困惑及異常心理
3.1 心理困擾和異常心理概述
3.2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惑及其應對
3.2.1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惑
3.2.2 應對方法
3.3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病及其應對
3.3.1 神經癥及其應對
3.3.2 心境障礙及其應對
3.3.3 精神分裂癥及其應對
3.4 案例分析
3.4.1 案例一
3.4.2 案例二
3.5 心理訓練:消極情緒的控制
3.6 思考題
3.7 參考文獻
……
第二篇 了解自我,發展自我
第四章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培養
第五章 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
第六章 大學期間職業生涯規劃及能力發展
第七章 大學生學習心理
第八章 大學生情緒管理
第三篇 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第九章 大學生人際交往
第十章 大學生性心理及戀愛心理
第十一章 大學生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
第十二章 大學生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
受個性、環境、教育、態度等因素影響,每個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是不同的。有部分學生由于溝通能力的欠缺、交往心理的閉鎖,又缺乏適時的疏導,可能導致在與人交往中遇到各種困難,產生焦慮、敏感、沖動、恐懼和憤怒等情緒,導致孤獨、抑郁、自卑和戒備心理,甚至感到壓抑緊張,交往困難、社交恐懼等,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5.情感心理困擾
年輕的大學生正處在"激情燃燒的歲月",情感豐富敏感且易沖動,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產生心理障礙。有的學生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封閉起來,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還有的學生因戀愛受挫折,找不到有效的排解方式,導致精神失?;虍a生異性恐怖,甚至衍化為自殘、輕生和報復等惡性事件。
6.就業心理困擾
對于部分畢業生而言,畢業意味著失業。這對一些心理承受力較差、心理適應力較弱的同學來說,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有些學生在求職就業問題上不乏困惑與迷惘,在擇業前,心理準備不足,對職業的期望值過高;擇業中,舉棋不定,對自我定位及自我能力評價不夠確切,盲目從眾;擇業受挫后,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等。
7.貧困心理困擾
貧困大學生作為高校的一個經濟困難群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經濟上的窘迫是眾所周知的,其心理隱患引發的各種問題也日趨嚴重。貧困雖然并不可恥,但是貧困生內心里還是不希望被人另眼看待。許多貧困生存在自卑、敏感、脆弱、封閉和嫉妒等不健康心理。少數學生因為貧困或貧富懸殊,進而對社會持有悲觀、否定甚至極端的觀點,以致用自殺、殺人等不理智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8.迷茫心理困擾
不少學生在中學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由于目標明確,學習動力十足。但進入大學后,學生心理出現變化。部分學生意識到在大學里需要鍛煉自己,于是想方設法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但往往因活動過多而導致學業不精,甚至學業困難。另一些學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無法應對大學自主安排時間和生活的模式,"似乎天天在忙,但不知做了什么"。當然還有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大學里需要學習什么,隨波逐流罷了,常伴有無意義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