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森的《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出版于1968年,是其此前20年來有關同一性問題研究的整理總結和進一步思考。這本書以生動的語言,結合相關案例,介紹了同一性理論及其相關概念、以同一性概念為核心的個體人格發展的八階段學說,通過探究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青少年問題、婦女地位問題和種族問題產生的根源以及解決途徑,進一步闡釋了同一性理論。這是一本了解埃里森精神分析理論的推薦閱讀書目。也是從事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傳記學、精神分析學、歷史人物研究、社會問題研究以及認同研究和實踐的重要參考書籍。如果讀者能結合閱讀埃里森本人的傳記文獻,相信更有助于對該書理論的理解和把握。
心理人格漸成說的開創者埃里森的代表作,繼弗洛伊德之后,在精神分析領域溝通了人的潛意識與家庭、文化、國別、本人經歷、民族記憶、政治環境等因素之間的理論關系。
埃里森(Erik H. Erikson, 1902—1994)
美國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同一性危機(認同危機)概念的提出者,創立了以同一性概念為核心的心理社會發展學說。埃里森于1958年出版的《青年路德》和1969年出版的《甘地的真理》這兩本書,用其創立的同一性理論來解釋宗教改革人物路德和印度國父甘地的生命故事與歷史事件的關系,使他成了心理歷史學和心理傳記學領域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理論和他的生命故事有密切的關系,作為私生子,埃里森至死未知生父是誰,其一生都在尋求身份認同(同一性)的問題。埃里森逝世之后,有多篇文章采用心理傳記學的方法探究了他的生命故事。
中文版譯序1
序言1
及時章引論1
第二章觀察的基本原則25
第三章生命周期:同一性的漸成說62
第四章生命史和個案史中的同一性混亂101
第五章理論上的插曲157
第六章當代青少年問題176
第七章婦女氣質和內部空間201
第八章種族和更廣泛的同一性226
本書根據的著作248
索引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