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大學的未來》綜合展現并客觀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利弊得失,論述了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特殊性、優(yōu)越性以及脆弱性,同時從本科教育、專業(yè)教育和學術研究三方面闡述美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作者反復強調改革的重要性,認為縱使過程困難重重,但改革創(chuàng)新仍是教育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l 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取得的成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案例。通過借鑒美國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來解決我國教育發(fā)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
l 美國當代杰出教育家、哈佛大學兩任校長德里克 博克著作!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陳雨露、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親筆作序推薦!
l 德里克 博克是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美國高等教育界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和活動家之一,也是哈佛大學有史以來僅有的一位兩度擔任校長的人。他對哈佛大學的發(fā)展、美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起到巨大的作用,貢獻卓著。他不斷總結哈佛大學的辦學經驗,闡述自己的大學理念和主張,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高等教育思想體系,他獨到的觀點和深邃的思想使其成為飲譽學壇的學者。
l 湛廬文化出品。
德里克 博克
l 美國當代杰出教育家、法學家和社會學家,美國當代頗具影響力的大學校長之一,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舉足輕重的思想家和實踐家。
l 兩度擔任哈佛大學校長的人。1971年博克臨危受命,擔任哈佛大學第25任校長,他采取種種措施幫助教師與學生重塑信心,并引領學校回歸正常的教學和科研軌道,直至1991年退休,任期長達20年。2006年,博克再度重返哈佛,于2006—2007年間擔任校長,接替被迫辭職的校長勞倫斯 薩默斯,也因此成為近50年來任期最長的哈佛校長。
l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格文美爾教育獎獲得者。在任期間,博克致力于哈佛大學課程改革,將效果不佳的通識教育轉為課程教育,奠定了現代大學的課程標準,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被公認為美國教育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l 世界大學爭相效仿的“博克教學與學習中心”創(chuàng)始人。博克非常關注本科教學質量,1975年,他創(chuàng)立了博克教學與學習中心,該中心是美國最早的教師發(fā)展與教學促進中心之一,長期致力于哈佛大學全體教師與研究生助教教學水平的提升。
l 美國國家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席。退休之后,博克并沒有隱居鄉(xiāng)里,轉而研究美國政府在國家公共事務中應發(fā)揮的作用和合理的方式。
推薦序1 他石攻玉,立足本土的高等教育實踐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
陳雨露
推薦序2 探索世界大學建設之路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彭龍
引言 大學如何贏得未來的挑戰(zhàn)
及時部分 縱觀美國高等教育
01 龐大的美國高等教育體系
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五大分類
研究型大學
綜合性大學
四年制學院
社區(qū)學院
營利性教育機構
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四大特征
特征1:多元化的教育機構
特征2:政府干預少
特征3:多元的籌資渠道
特征4:無處不在的激烈競爭
被視為成功模式的美國高等教育
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強大優(yōu)勢
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潛在風險
02 不確定時代,大學的使命是什么
明確辦學目標
從單一目標到多目標辦學
多目標辦學的利與弊
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局限
目標和工作重點不明確
目標進展無法量化
“職能擴張”代價高昂
為不必要的項目增長所累
擴大規(guī)模將不可避免
大學發(fā)展的根本問題
03 距成功的大學管理體系有多遠
理想中的管理體系
校董,較高權力層
校長,行政管理層
教授,無法取代的最終權力掌握者
學生,變革的潛在力量
現行管理體系的兩大問題
問題1:共同治理
問題2:過度的政府監(jiān)管
公立大學與政府的三大改革方案
需要徹底改革嗎
[小結]美國高等院校因何成功運行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
04 進入大學與獲得學位
多少年輕人應該上大學
如何提高畢業(yè)率
困境的根源在哪里
大學能采取哪些措施
學費過高的影響和危害
05 教育經費,政府與大學的共同挑戰(zhàn)
頂尖私立大學
公立大學
綜合性大學和社區(qū)學院
營利性大學
政策指導四原則
大學自身能做什么
削減成本
善加利用節(jié)省出的成本
降低輟學率
展望成本控制的五種可能
06 進入理想中的大學
頂尖大學如何篩選學生
家境殷實的學生
校友子女
有前途的運動員
少數族裔學生
擴招低收入家庭的學生
為什么他們很少申請頂尖大學
要擴招,先找到他們
高等院校給予優(yōu)先政策
經濟資助政策收效甚微
抽簽錄取體系難改現狀
頂尖大學錄取政策的未來
07 如何應對日益增多的生源
無所不及的現代科技
新興科技對教學的影響
新興科技的長期影響
海外合作辦學項目
開展對非傳統(tǒng)類學生的服務
營利性或非營利性
海外合作辦學的風險
如何分配利潤
大學對新增生源的反應
08 如何看待大學課程體系
大學教育的目標
主要的大學課程體系
對現行課程體系的評價
現行課程體系,對現實的妥協(xié)
現行課程體系的價值
課程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09 大學的教學方法
現行教學方法的缺陷和原因
控制成本,提升教學質量
教學評估意義重大
10 大學教育改革的前景
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課程體系改革
教學方法改革
在困境中前行
[小結]大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 研究生教育
日益增多的申報者
研究生教育的現狀
獲得學位耗時過長
學生流失率居高不下
把博士生培養(yǎng)成合格教師
研究生教育改革步伐緩慢
第三部分 專業(yè)教育
12 醫(yī)學院
課程設置的變化與困境
新式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與爭論
臨床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和影響
做好準備應對未來挑戰(zhàn)
13 法學院
排名之爭引發(fā)的問題
教學內容及問題
學生難以保持學習興趣
從業(yè)必備技能傳授不足
缺乏責任感和職業(yè)道德
蘇格拉底式教學方法的優(yōu)缺點
臨床法學教育,法學院的未來發(fā)展
14 商學院
商學院的發(fā)展歷程
課程體系與教學中的問題
直面批評
管理學教育的終極挑戰(zhàn)
[小結]專業(yè)教育的利與弊
第四部分 學術研究
15 “要么發(fā)表,要么走人”
學術研究與教學的矛盾分析
來自各方的聲音
不得不說的題外話
學術委員會
推薦信
官僚作風的負擔
16 學術研究性質的轉變
跨學科合作的“新科學”
順應跨學科研究的潮流
科研成果商業(yè)化
商業(yè)化的風險
高等院校對商業(yè)化的反應
商業(yè)化對學術研究的影響
商業(yè)化影響的總結
17 學術研究的環(huán)境
終身聘任制的利與弊
其他限制學術自由的因素
高等院校的自由主義傾向
學術研究氛圍多元化
[小結]堅守學術價值觀
第五部分 我們應該為大學的未來做些什么
18 真正關心的問題
高等教育體系的外在風險
高等教育體系的內在缺陷
競爭的后果
資金的影響
領導力問題
執(zhí)行教學質量低標準
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景
結語:用創(chuàng)新精神締造下一個巔峰
致謝
大學如何贏得未來的挑戰(zhàn)
高等院校在當今世界扮演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時侯都重要得多。如今,它已成為推動美國進步的三大要素中的主要貢獻者。這三大要素分別是:一,科技及其他探究性領域的新發(fā)現;二,那些最重要的組織機構開展工作所必需的專業(yè)知識;三,訓練有素的人才。這些人才能很好地勝任專業(yè)崗位、管理不同類型的機構組織。經濟發(fā)展日新月異,技術更加復雜,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人才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另外,高等院校還可以培養(yǎng)未來的領導者,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積極而博學的公民,為政府計劃和政策提供實質性的建議和意見,從而使美國的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同樣也不能忽略的是,高等院校還匯聚了大量的知識和想法,幫助美國開辟新興產業(yè),防治疾病,保護和豐富美國的文化,并使美國公眾了解歷史、環(huán)境、社會以及他們自己。
正因為高等院校的作用重大,因此其良好運轉幾乎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美國的高等院校成績斐然。根據近期由一些中國學者編撰的高等院校排名來看,在世界排名前20 的高等院校之中,只有3 所不在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自然科學和經濟學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他們重要的學術研究工作都是在美國高等院校任職時完成的。 美國的本科院校和研究生院一直以來也都是留學生的理想目的地。正是因為這些成就,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調整其高等教育制度,向美國的模式靠攏。
全世界對美國高等教育的認可和尊重讓很多美國人都感到志得意滿,這絕不僅限于高等院校人士。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聲名鵲起之后,很多問題也隨之顯現出來。美國高等院校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喜好,隨心所欲的自我發(fā)展時代已經過去了。隨著高等院校規(guī)模日益增大,重要性日益增強,各個群體對高等院校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美國各州立法者想知道,納稅人和學生父母花在公共高等教育上的那些錢能產生什么回報;政治家和媒體評論人士則關注大學都教些什么、大學教授在公眾議題上持怎樣的觀點等;雇主則詢問美國大學和專業(yè)學院的畢業(yè)生能否勝任實際工作;各個社區(qū)對大學對于當地經濟能作出什么貢獻則越來越感興趣,并且想知道高等院校是不是應該向所在的城鎮(zhèn)多繳納些稅。
不斷增加的關注也帶來了一片怨言。無論全世界對美國高等院校的質量怎么看,美國公眾都很不滿意。學生家長認為學費太高,而相關部門并沒有采取足夠的措施來降低學費;學生們則要拼命償還大學教育的高昂貸款;立法者則抱怨高等院校體系浪費且低效,學生畢業(yè)率太低,對高等院校不愿為自己的表現負責的行為也深感不滿;雇主又抱怨太多大學畢業(yè)生連文案都寫不清楚,不會分析性思考,不善于團隊合作,不懂如何與人相處,也不遵守道德準則;保守派人士更是聲討教職員工,說他們有明顯的自由主義傾向;而左派的批評人士則堅稱,大學過于看重自身的利益;同時,媒體指責,大學校長既對學校發(fā)展缺乏遠見,也沒能貢獻智慧、為國分憂。
不少人認為,其實大可不必過于在意這些批評意見,畢竟美國高等教育在全世界的地位無出其右,這充分證明美國的高等院校已然十分出色了。但是,過分看重榮譽也是一種錯誤。美國高等院校在全世界經驗豐富的排名其實只反映了一小部分學校的杰出成就,而即便只是這一小部分學校取得的成績斐然,也多半是就其科研水平而言,而非其教育質量。沒人能夠衡量出教授教得怎樣,或者學生學到了多少,更別提與其他國家作比較了。
此外,美國高等院校在世界上排名突出,還有可能是因為其他國家的高等院校表現太弱,而并非美國高等院校自己有多成功。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體制長期以來被過度管制,經費不足,不受政府重視。因為直到20 世紀后期,高等院校對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才逐漸被各國意識到。近年來,許多歐盟成員國下決心要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力爭在2020 年之前在科研方面要走在世界前列。法國和德國最近都撥付專款,準備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學。近年來,中國高等院校擴建和擴招的速度也讓人驚嘆,其科研人員以及發(fā)表的研究論文數量也都在激增。
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國家的宏大計劃很可能在短期內無法實現。在學界掀起一場改革所需要的時間遠遠超過大多數政府官員的想象,更不用說建立偉大的大學、取得杰出的科研成果了,而改革所需的也絕非只是金錢。另外,那些認為美國大學有著理所當然的杰出地位的想法也同樣不太明智。一個國家在位列世界之巔時尚可轟然衰敗,學術機構也絕無萬古長青之理。
大家可能已經察覺到了一些危險信號,這樣的命運也許早晚會降臨到美國高等教育的頭上。幾個世紀以來,美國大學入學和畢業(yè)的學生比例,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要高。但在過去的30 年中,隨著其他國家紛紛向大眾高等教育的模式轉型,越來越多國家在這兩項指標上都超過了美國。而美國的高等院校對留學生的吸引力可能也在減弱。盡管美國仍然是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但過去10 年中,在美國的留學生的數量在全世界的比例大幅下降,甚至有許多國家留學生的入學比例要比美國高很多。
除了來自海外的挑戰(zhàn),美國國內的大環(huán)境也在轉變,這令美國的高等院校也面臨著重大變化。技術進步帶來了新的教學方法和研究方法;通信手段的日益發(fā)達,尤其是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潛在的學習群體,能夠囊括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新的教育資源提供者,尤其是營利性大學和在線組織,創(chuàng)造了新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并已開始侵入傳統(tǒng)高等院校的業(yè)務范圍。越來越多的在職學習者、家庭中的初代大學生(first generation students,簡稱FGS)、非正規(guī)公立學校畢業(yè)的高中生等都想獲得本科學歷,這為高等院校教學工作增添了不少煩惱。同時,年輕的美國大學生現在尤其需要更高質量的大學教育,因為曾經的熱門領域,比如,會計、計算機編程、企業(yè)研究等的相關工作,現在都可以外包給美國以外國家的大學畢業(yè)生來做,而他們要求的工資要比美國大學畢業(yè)生低得多。
美國高等教育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帶來了一系列疑問。美國高等院校是否在積極應對當前面臨的各項問題和機遇?當今社會對美國高等院校的眾多批評中,哪些問題是確實存在,哪些是言之無據或是太過夸張?美國高等院校進行怎樣合適的改革才能做得更好?
為了解答上述這些問題,我會盡量地看待美國的高等教育,不僅分析本科教育,也會考察研究生教育和專業(yè)教育;不單獨談教育或科研,而是將兩者一并進行討論;不僅要探討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院校,也會涉及兩年制或四年制的學院、大學以及營利性教育機構。需要說明的是,盡管后文中我會多次提到美國政府的角色,但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探討高等院校自身該如何不斷進步,并不是其他角色該如何幫助高等院校實現發(fā)展。
通過嘗試進行這樣一項的研究,我希望能為高等教育的所有利益相關者提供一些有用的東西,這其中包括政策制定者、學科帶頭人、教職員工、校董事會等,甚至還有學生與家長。我尤其想對那些想走所謂“學術管理工作”這一崎嶇道路的讀者說,如同很多選擇走上這條道路的人們那樣,管理工作事無巨細,耗時費心,導致我過去一直沒有機會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各方面細節(jié)。直到退休后,我才有時間去探究這個已經占據了我25 年生命的課題。在對研究過程進行回顧時,我有些懊惱,如果我早一些理解了那些現在已經理解的問題,這條路應該會走得很不同吧。如果我的書能對那些還有機會繼續(xù)服務于教育事業(yè)的人們有所助益的話,那么它就很有價值了。
《大學的未來》綜合展現并客觀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利弊得失,論述了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特殊性、優(yōu)越性以及脆弱性,同時從本科教育、專業(yè)教育以及學術研究三方面闡述美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書中反復強調改革的重要性,認為縱使過程困難重重,但改革創(chuàng)新仍是教育發(fā)展的強大動力。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取得的成就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這種學習不是簡單的復制和仿效,而是立足本土行動和多元化的教育實踐,在借鑒和比較基礎上的升華和超越。
陳雨露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不斷走進國際舞臺的中央,承擔更為重要的責任。新形勢和新任務對中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的未來》對于我們認識、借鑒美國高等教育的辦學經驗,豐富與發(fā)展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理論,推動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彭龍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大學的未來》是一部非常宏大的作品。事實上,無論是從廣度還是深度來看,我的知識如果與這部書相較都是遠不能及的。這本書有很多新穎之處,尤其要提的一點就是它對待常識的客觀態(tài)度。我個人認為,博克筆下的美國高等教育是的,他在明確地闡述這個體系及其優(yōu)點的同時也強調了問題與挑戰(zhàn)。他對一些重大問題捕捉并予以探討,深得各界讀者好評。
威廉 鮑恩 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
《大學的未來》這本書信息量大、啟發(fā)性強、引人入勝,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書不僅能激發(fā)高等教育從業(yè)者的興趣,也將引起心系美國高等院校未來之士的熱切關注。這本書的價值在于,博克不僅針對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進行了周密地分析,同時還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案與建議。
詹姆斯 杜德施塔特 密歇根大學前校長
《大學的未來》這本書對美國高等教育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它的內容翔實、涉及范圍廣泛,處理爭端問題的方法巧妙,客觀描述了不同角度的觀點,依靠實證調查獲得結論。我覺得這本書將在高等教育界產生廣泛共鳴。我可以想象到,每個高校管理者人手一本,作為自身在高等教育現狀方面的言論指導與隨手參考。
羅杰 蓋格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