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微課設計與開發》根據微課建設的環節分為初識微課、設計微課、籌制微課、拍攝微課、錄屏微課、動效微課、編輯微課、應用微課等八個單元,每個單元包含"學習目標、學習地圖、學習活動、學習小結"四大部分。
《精品微課設計與開發》設計清新,以微課的思想和方式來設計和講解,充分了體現"融理論于技術、用技術輔助教學"的宗旨。
《精品微課設計與開發》以近二十四項活動,數百張知識卡片,簡潔明了,操作簡便,淺顯易懂,實用好用。讀者可以在學習過程中設計開發自己的微課,通過每一章的學習開展相關的微課研究,最終形成自己的微課作品。
《精品微課設計與開發>從微課的理解和特點入手,闡釋微課背后的內涵,剖析微課設計的思路,介紹微課開發的方法,設計微課的教學模式,為教師開展微課建設和微課應用提供建議與對策。
張一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賽事工作專門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組委會秘書長、江蘇省高職信息化教學大賽評委會委員、江蘇省職業教育教科研中心組課程與信息化副組長、江蘇省高等學校教育技術研究會副理事長、江蘇省繼續教育信息化專業委員會主任、江蘇省成人教育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理事等,是南師大教學名師、全國電化教育工作者、中國教育技術先進工作者
知識卡片1-2-1 微課的淵源
1993年,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的有機化學教授 LeRoy A.McGrew提出"60秒有機化學課程",目的是讓非科學專業人士在非正式的場合中也能夠了解化學知識,并希望將其運用到其它學科領域。1995年,英國納皮爾大學的Terence Kee教授提議,讓學生對特定主題進行一分鐘演講(One Minute Lecture)。他認為,學生在特定的領域中應具有掌握核心概念的能力,以應對快速發展的學科知識及交叉學科的融合,在準備過程中,學生必須去思考那些與主題相關的、應被熟悉掌握的核心概念。2006年,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創立了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通過視頻課程向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免費的高品質教育。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了微課這一概念,并運用于在線課程。他認為,微課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基于某個簡要明確的主題或關鍵概念為教學內容,通過聲頻或視頻音像錄制的六十秒課程。微課不僅可用于在線教學、混合式教學、遠程教學等,也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資源,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知識鞏固學習。
2010年起,香港鳳凰衛視與華南師范大學啟動合作拍攝一批小課程,主要是介紹家庭教育、兒童教育、心理教育、社會教育等,起名為"鳳凰微課"。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舉行了佛山中小學微課征集評審活動。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舉辦了針對中小學教師的"第四屆全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互聯網應用教學案例評選活動暨及時屆中國微課大賽",2013年,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主辦了針對高校的"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至此,全國的微課制作與競賽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知識卡片8-1-1 著名的傳播模式
1.亞里士多德模式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傳播模式,是最早闡述傳播過程的模式。此模式很簡單,扼要地列出了傳播的五個要素:演講者、演講內容、聽者、場合及效果。亞里士多德指出:演講者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在不同的場合、為不同的聽眾構思其演講的內容。這種模式被認為最適合用于公眾演說這類傳播過程。亞里士多德的模式雖然列舉了傳播的要素,但是對傳播過程沒有明確的說明。如圖8-1-1所示。
圖8-1-1 亞里士多德的傳播模式
2.拉斯韋爾模式
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提出了一個用文字闡述的線性傳播模式。他認為,描述傳播行為就是回答以下幾個問題: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誰,說了什么,通過何種通道,對誰,取得什么效果),這就是所謂的五W傳播模式。拉斯韋爾的模式在大眾傳播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率先開創了傳播學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這一模式過于簡單,具有一定的缺陷。如圖8-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