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四十八堂課》一書由余秋雨為北京大學學生開設的中華文化史課程討論整理而成。本書采用課堂討論的形式,加上課后與學生間的“閃問”、“閃答”,形式新穎而內容異彩紛呈。這是余秋雨心中的一部中華文化史,在討論的過程中,余秋雨對傳統文化中的孔孟之道、詩騷傳統、代表詩人信手拈來,流露出對中華文化的洞見與審視。這是一部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也是余秋雨向傳中致敬的一本書。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災難時期,針對當時以戲劇為起點的文化主義專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戲劇學》的宏大構架。災難方過,及時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這一領域的教材,獲“全國教材一等獎”。同時,又以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國戲劇史》,以接受美學的高度完成了國內首部《觀眾心理學》,并創作了自成體系的《藝術創造學》,皆獲海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內地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并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所寫作品,既大力推動了文物保護,又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體,模仿者眾多。
二十世紀末,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作為迄今全球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一路上對當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他所寫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在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書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近十年來,他憑借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志等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于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坐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陳羽)
及時部分 閃問
北京大學的閃問
臺灣大學的閃問
第二部分 課程
及時課 童年的歌聲
第二課 文明的咒語
第三課 那里沒有路標
第四課 文明的胎記
第五課 稷下學宮和雅典學院
第六課 人類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課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課 讓我解釋幾句
第九課 尋找真實的孔子
第十課 一路冷遇成就的偉大
第十一課 黃昏晚風蕭瑟
第十二課 君子的修身與治國
第十三課 關于下一項記憶的爭論
第十四課 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
第十五課 中國會不會因他而走另一條路
第十六課 諸子百家中文學品質較高的人
第十七課 一個難解的世界奇跡
第十八課 長江推舉他出場
第十九課 生活在別處
第二十課 何為詩人
第二十一課 二十四史的起點
第二十二課 漢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馬遷的目光
第二十三課 《史記》的敘事魅力
第二十四課 失落了的文筆
第二十五課 混亂和美麗同在
第二十六課 如果換了文學眼光,三國地圖就改變了
第二十七課 中國歷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八課 一座默默無聲的高峰
第二十九課 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個字
第三十課 及時個知名畫家
第三十一課 因謙恭而參與偉大
第三十二課 涼州風范
第三十三課 中華文化為什么會接納佛教
第三十四課 文明的制高點
第三十五課 盛唐是一種心態
第三十六課 詩人排序
第三十七課 頂峰對弈
第三十八課 沒有人救他們
第三十九課 多記一個名字
第四十課 夕陽下的詩意
第四十一課 精雅大匯集
第四十二課 一群疲憊的文學大師
第四十三課 九十年的塵埃
第四十四課 文化專制下的沉悶
第四十五課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六課 遠方的目光
第四十七課 太不容易了
第四十八課 結課閉門
告別
問:先說說民間的那個“文化偽坐標”——成功,好嗎?
答:好。“成功”的正常含義,是完成了一件讓大家高興的好事,但現在民間追求的“成功”,卻把別人當作了對手,爭奪只屬于自己的利益。下一代剛剛懂事,就從家長、老師那里接受了這個偽坐標。很多家長直到今天還堅守“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奇怪志向,拉拽著自己幼小孩子的手開始了爭取“成功”的險惡長途。
“成功”這個偽坐標的較大禍害,是把人生看成“輸贏戰場”,并把“打敗他人”當作求勝的通道。因此,他們經過的地方,遲早會變成損人利己的精神荒路。
問:請再說說官方的那個“文化偽坐標”——民粹,老師方便嗎?
答:對我來說,什么都方便。
從本質上看,官方關注民意當然是好事。但是,人們一旦陷入號稱“民意”的“群眾廣場”中,也都失去了證據分析、專業裁斷、理性判別、辨偽鑒識的能力,因此只能在眾聲喧嘩中“從眾”,在群情激昂中“隨群”,這就進入了失控的民粹狂潮。
在當代,民粹大多表現為一種由謠言點燃的爆發式起哄,一旦發酵于傳媒網絡,必然會在山呼海嘯中構成災難。
在歷史上,那種與鄉間流俗合污的偽善者,被稱為“鄉愿”。孔子把它說成是“德之賊者也”。在現代,我們見到的民粹,太多是冒充民眾的名義沖擊理性底線的文人惡謔。我經歷過的“”災難,一開始由“上意”發動,很快失控,任由“民意”驅動,處處都是“革命群眾”(亦即當時的“弱勢群體”)組成的“民間法庭”。“”結束后,我曾多方尋找害死我親人、關押我父親的惡人,但的回答都是一樣:革命群眾。
現在不少官員為了標榜自己的形象,把很多并無科學統計的所謂“民意”當作精神價值,我認為,一是無奈,二是作秀。北大學子,必須警惕。
問:我喜歡老師的痛快淋漓,而不喜歡文化學術界慣常出現的那種左右逢源、貌似的廢話。現在想請您再說說學界祭拜的那個“文化偽坐標”——國學,這對老師也沒有什么不方便吧?
答:“國學”,如果說成是“中國學”、“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經典”等,就很正常了。但現在,執意要把一種學問抬升到可以與“國旗”、“國歌”相提并論的政治高度,就產生了很多問題。至少,會對國內同類文化不公平,會與國外同類文化不相融。
舉一個小例子就明白了。如果說京劇是“中國戲劇”,誰也不會反對,但是,如果把它說成“國劇”,就套上了“性”和“排他性”的金項圈。這樣一來,該怎么處置比它更經典、更悠久的昆劇?怎么處置產生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的元雜劇?
而且,現在京劇也遇到了重大生存危機。如果封成了“國劇”,還有誰敢動它?還有誰敢改革?
“國學”的范圍當然比“國劇”大得多,但由于同樣在追求一種“國家主義”的文化,也就有了“排他主義”,會產生一系列邏輯矛盾。
問:我很贊成老師的觀點,“國學”這種提法的毛病,是試圖通過“國家主義”來推行“排他主義”。不僅“國劇”,現在爭來爭去的所謂“國酒”、“國飲”、“國服”,也都是為了商業利益而推行“排他主義”。其實,只要有了“排他主義”,反而會把自已做小,對嗎?
……P10-11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白先勇
這個時代,是大爭議出大成就,我們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風氣,開生面。他有關文化的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賈平凹
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里還有魯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錘書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臺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內外的中國人,部變成了余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眾。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功不可沒。他三次來美國演講,無論是在聯合國的國際舞臺,還是在華美人文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或國會圖書館的學術舞臺,都為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搭建了新的橋梁。他當之無愧是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
——聯合國中文組組長何勇
秋雨先生的作品,優美、典雅、確切,兼具哲思和文獻價值。他對于我這樣的讀者,正用得上李義山的詩:“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