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曾被很多人認定是無法理解的,是只屬于精英人群的,甚或是浮躁膚淺的,但它卻已進入大眾文化領域,每年都有億萬游客參觀美術館,享受藝術所帶來的樂趣。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眾對藝術的興趣有了極大的提升,部分是緣于諸如查爾斯?薩奇這樣具有號召力的藝術收藏家的影響。薩奇對當代藝術的關注與推廣讓年輕英國派藝術家(YBA)脫穎而出,贏得國際性聲譽。
過去十年間,那些特意為弘揚當代藝術而設計完成的展覽空間,比如倫敦的泰德現代美術館、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和西班牙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那些具有宏偉抱負和遠見卓識的新項目吸引了無數的參觀者。這本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入門指南,精準地介紹和描述了眾多藝術家與藝術事件,讓廣大讀者能夠領略到藝術世界一代杰出人物的魅力風采。
《世界當代藝術》是對過去四十年來影響力、作品展出也為廣泛的200位藝術家的概覽。書中包含藝術家的生平小傳,搭配全彩插圖,對其重要作品進行了深刻剖析。
隨著以億萬計的觀眾涌向全球各地的美術館和博物館,藝術不僅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而且已是當代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
夏洛特?伯納姆-卡特(Charlotte Bonham-Carter),2003 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學位,2006 年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獲得當代藝術策展管理碩士學位。經常為多家國際性的藝術出版物撰稿,包括《藝術快報》、《當代藝術》、《無題》、《藝術通訊》和《CIRCA》藝術雜志,還為英國國立肖像美術館出版的《今日肖像》供稿。她參與撰寫或主編的藝術展覽目錄手冊數量眾多,并在愛爾蘭現代藝術博物館合作策劃推出過"精美尸體"主題展。此前為倫敦"外堡"(Barbican)藝廊的助理館長,現就職于倫敦當代藝術協會,擔任助理館長。她同時負責編輯倫敦當代藝術協會的視覺藝術出版物《羅蘭》。
大衛?霍奇(David Hodge),藝術史博士,主攻的課題為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美國雕塑家、觀念藝術家)在20 世紀60 年代的創作。霍奇提出,莫里斯的藝術實踐是對新型社會體系和經濟機制的嚴格審視,而這些制度性元素對當時的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代伊朗藝術也是他密切關注的領域,他策劃了專題展"回顧未來:后革命時期的伊朗藝術",于2014 年1 月在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的文萊(Brunei)畫廊開展。學界對當代伊朗藝術的研究嚴重滯后,霍奇與他人聯手撰寫的專題展論述填補了這一空白,也是這個領域正式出版的研究成果之一。霍奇在埃塞克斯大學任教,并為BBC 全球廣播部制作紀錄片、撰稿、擔任導演,拍攝有關國際當代藝術的短片。他專注于藝術領域的研究,著述頗豐,對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入的見解。
前言
藝術家簡介(按姓氏字母排序)
術語與藝術運動
圖片提供
附錄
前言/理查德?考克(RICHARD CORK)
一百年前,新藝術擾動不安,充斥著革命性的狂飆激流。各種相互對立的(藝術)運動流派,攜驚人猛力橫空出世,每一家都鋒芒畢露,認定自己將會贏得國際性的關注。各種宣言也紛紛,將年輕藝術家們的雄心壯志昭告天下,而參與運動的成員們,在這些公開宣言上簽名之際,定然也是豪情滿懷、逸興遄飛。他們組成各式團體,對不久之前的藝術也大加撻伐與抨擊,同時提出新奇的主張,試圖為未來確定一個的方向。受到這種革命與反叛精神的影響,有一位評論家在很多年后還寫道,1910 年的藝術局面簡直可以比擬為一場"藝術大地震"。盡管保守派們怒火中燒,對這些激進冒險的藝術運動提出譴責與貶斥,但學院派的舊秩序終究頹勢難挽,陷于崩潰。那些無所畏懼的叛逆者拉幫結派、相互競爭,去奪取話語地位。立體派、表現派、野獸派、未來派、后印象派與旋渦畫派都大肆喧噪,力圖將自己置于實驗性先鋒藝術潮流的中心。當時的藝術界狂熱喧囂,近乎瘋魔,只有當及時次世界大戰這樣的災難性事件來臨之際,躁動不安風潮中的美學斗士們才隨之歸于沉寂。
如今的新藝術則與當年相反,場面的主導者不再是時刻都表現出好戰姿態的先鋒派運動。盡管藝術家們經常一起展出,有時候還相互合作,但他們當中的大多數,最終還是寧愿單獨運作,而不是集群活動。現在,那種聒噪刺耳的群體性宣言已經鮮有發表,各種"主義"也難得出來攪擾視聽了。藝術家們已經很少有想要操控藝術創新趨勢走向的痕跡。藝術家們也不認為有什么必要,將他們寶貴的精力消耗在對傳統的痛斥上。21 世紀早期,藝術界主要的關注點都停留在個體藝術家身上。這是一個全球經濟充滿了不確定性、令人憂慮的時代,如果再有誰去信誓旦旦、言之鑿鑿地預言藝術發展的未來趨向,我們只會敬而遠之、退避三舍。
即便如此,如今藝術界所涌動著的、對創新冒險的欲求,在很多方面而言,還是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具有自由奔放的精神氣度。這種大膽追求,不再像一百年前先鋒派亢奮張揚的放肆做派那樣,遭遇到守舊反動勢力的激烈抵制。相反,現代藝術博物館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參觀者甚眾。即便是最離經叛道的挑釁型作品,只要公開展示了,都有越來越多的人樂于去獲得直接的體驗。人們對于藝術的胃口,似在持續增強;而且,所熱衷的作品類型,挑戰和顛覆了有關藝術可能性的理念,也正是此類創作,最終大幅拓寬了人們的審美視野。
本書的寫作基于詳實的前期研究工作。翻閱此書,你將會樂觀地意識到,藝術世界的開放性已經達到前所未聞的程度。20 世紀初葉,大部分現代主義藝術家,出于對攝影術的反抗,都有意讓自己的作品遠離具象寫實,轉向將世界呈現為種種更為抽象的樣貌。但現在,藝術家們卻經常將攝影當作主要媒介來運用,快速發展的數碼技術作為創作的新途徑,更是為他們帶來了一系列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一百年前那些意氣風發的叛逆者與創新者,如果看到今日的影像呈現方式是如此多樣化,定然會大為驚訝;如果看到當年閃閃爍爍、斑駁模糊的黑白默片電影,如今已經演進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成為實驗性藝術的主要資源,他們想必會更加地瞠目結舌。
不過,對于及時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先鋒派來說,最令人愕然的,莫過于女性藝術家的地位的演變。回望當年,僅有屈指可數的女性從藝者成功地建立起聲譽。男性曾主宰了藝術界的一切。及至進入20 世紀很久之后,這種局面還在持續。即便是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這樣的名家,也是遲至1982 年,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才為其舉辦了一場大型作品回顧展,而那時的路易絲已經過完了她的70歲生日。并且,那是該博物館有史以來及時次為女性舉辦回顧展,而現在,就所贏得的關注而言,女藝術家們與男性同行們已不相伯仲。
今天,藝術世界的舊制度與尊卑等級秩序已經明確無誤地讓位于一種更靈活、更開放自由、更即興發揮的動態變化格局。繪畫依舊是一種主要的創作媒介,但藝術家們經常只將其視為藝術手段之一;與之并列的,還有很多同樣值得調配使用的其他方式與資源。雕塑就占據了更為核心的地位,雕塑家所運用的創作方法或策略,以及材料的選擇范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如今,只要雕塑家能證明自己有實力化腐朽為神奇,將某種材料點石成金,那么,幾乎任何東西都可用于雕塑。不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不再希望被認作只有單一身份,僅僅是個畫家,要么就是雕塑家。在一系列互不相干的藝術品類之間,他們不時從裝置或行為藝術轉身投向錄像、繪畫或電腦輔助創作等藝術手段。這種轉移變換輕松靈活,他們也表現出一定的探究熱情。對于那些隨心所欲并因這種自由轉換的藝術態度而得益的藝術家們而言,可供選擇的機會也前所未有地充分。這些令人茫然不知所措的方法和手段異常豐富,令任何對現代藝術輕松進行概括的企圖都面臨著挑戰。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對現代藝術進行的說明已無可能。
關于藝術家們有意愿去探索利用的場所空間,我們也不該加以任何武斷和強迫性的限制。雖然,對多數新作品來說,四面白墻的傳統畫廊或美術館,還將繼續充任理想的展示場所,但也有無限多樣的替代性選擇,已經遠遠突破了美術館的空間局限。早在20 世紀60 年代,理查德?隆(Richard Long)在純天然的荒野環境中開始他的孤獨行走。他的創作證明,即便是在地球上最偏遠的地方,藝術家們也能找到靈感的刺激源。從那以后,包括位于城市或鄉村地貌中的,異彩紛呈、林林總總的一系列場所都被孜孜以求于拓展其創作的地域或空間邊界的藝術家們發掘出來。而經濟(不景氣)因素的沖擊,則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著手采用即興創作的權宜策略,去探尋世界上那些此前都被忽略了的區域。在那些地方,藝術也有可能繁榮生發。帶著一種破壞性的傲慢無知,將人類的創作強加于柔弱敏感的自然天地,不免會給環境帶來危害,而藝術家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全球范圍內災難頻發的憂懼感時常困擾著藝術家們,在創作中,他們對人類所棲身的這顆脆弱的星球也表現出更為深廣的尊重與愛意,唯恐地球遭到過度破壞后,一切都悔之晚矣。術語與藝術運動(THEMES AND MOVEMENTS)
挪用藝術 Appropriation Art
此概念描述的是20世紀80年代若干藝術家的一種創作實踐,借助于對影像——既來自通俗文化也源自藝術世界——的改造挪用,來構成社會批判的一種方式。有些情況下,他們直接復制呈現原型影像,但更常見的是,他們對影像加以改造,以求顛覆原型。除了對特定的影像進行社會批判,這一創作手法也對藝術原創所有權的本質意義提出了疑問。
貧窮藝術 Arte Povera
這一概念所關聯的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一個藝術家群體,他們通過廉價的廢舊材料以及日常習見物品的運用,來攻擊藝術本身。這些藝術家主要是意大利人,尋求將藝術從崇高尊貴的社會地位上拉下來,帶進當代社會粗礪、鄙陋的現實中。這一運動的意圖是將藝術改造為某種革命的工具,而不是讓藝術充當經濟剝削中的參與者。
觀念藝術 Conceptual Art
最初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認為概念也可以與具體實物一樣,構成藝術品。觀念藝術家確實也經常展出實物,但這不能構成他們創作的全部。要理解他們的作品,必須有伴隨在實物背后的概念、理念的支持。這種創作途徑通常就導致了語言或其他延伸性藝術處置手段的運用,而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讓物品占據藝術創作的中心——最重要的因素是概念或觀念,而不是作品的形式、創作媒介或最終的形態。
裝置藝術 Installation Art
極簡主義將創作成品直接安置或植入場地環境,而更近時期的藝術家們則將環境自身用做一種藝術媒材。這就讓藝術家們可以構建出完整的環境裝置,并視之為藝術品,從而回避了過往傳統中以單個獨立物品為中心的常規。隨著有些作品越來越近似于展覽,裝置也因此模糊了藝術家與藝術策展人之間的界線。
制度體系批判 Institutional Critique
20世紀70年代的一群觀念藝術家所采用的一種藝術演繹手段,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于博物館、美術館和其他藝術機構的工作機制上。其理念是,藝術機構和籠統意義上的藝術市場有著控制支配藝術品的傾向。因此,標舉制度體系批判的創作所尋求的是去揭示那些經濟機制,而隱形的機制則構成藝術生產和流通的基礎。
地景藝術 Land Art
追隨極簡主義的影響,有些藝術家對這樣的實踐產生了興趣,那就是將其作品更充分地融入身邊的世界中。于是,他們直接在自然地貌中進行創作。這些作品經常就環境問題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加以評論。這一創作策略也提供了除制度體系批判之外的另一種替代選擇,可以用這種方式回避藝術市場的影響。
極簡主義 Minimalism
這一概念描述的是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某些畫家和雕塑家群體中的一種藝術潮流,這種新風尚模糊了繪畫與雕塑之間的界線。與抽象表現主義那充滿焦灼激越情緒的風格恰好相反,極簡主義作品樸實直率,經常是幾何形。這些作品不必依賴于藝術家的精神情緒來支撐,而是借助于其簡單的形式來宣告它們在美術館空間中的客觀存在。因此,它們在自己與觀眾的身體之間構建起一種直接的實在感官關系,否決了藝術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感,而這通常是傳統藝術的一大特征。
行為藝術 Performance Art
觀念藝術中,實體物品形態的重要性被削弱;極簡主義作品中,對身體的強調得到凸顯。受此影響,20世紀60年代的很多藝術家直接利用他們的身體進行創作。這種策略也被用做回避藝術市場的一種手段,因為行為藝術通常不會留下物質實體,而只有照片之類的記錄資料,不提供較大的商業交易價值。行為藝術一般只涉及將身體作為表達方式,而有些藝術家則模糊了不同藝術媒介之間的界線,將自己呈現為活體雕塑,或者將身體作為畫布,亦或是將其當作一種創作手段,去涂繪色料。還有些甚至會適度自殘,以此來改變身體形態。
照相寫實主義 Photorealism
最初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對抽象藝術在繪畫領域中的一統天下構成反撥。照相寫實主義繪畫總是基于原型照片來創作。雖然看上去幾乎逼真得令人難以置信,這些畫作一般也會照樣復制攝影中的失真畸變。因此,除了是對具象再現的一種簡單回歸,照相寫實主義也標志著另一個興趣關注點,那就是技術對于現實的干預調停。
波普藝術 Pop Art
發源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英國,之后在美國蓬勃生發。波普藝術將通俗文化中的影像和風格整合植入"高雅藝術"的正典。波普藝術有時呈現為對通俗文化意象的標榜褒揚,但它也可以構成一種批評手段,警示通俗文化那日益抬升的主導支配地位。
關系美學 Relational Aesthetics
20世紀90年代編造出的一個詞匯,指稱強調作品高度的參與性的藝術潮流。這種注重參與的作品通過參與觀眾的社會關系實現其形式。藝術家們經常構思和建立起一些情境,讓參與個體在其中按自己的選擇自由行動,或者就是呈現出實體物品,而這些物品是觀眾之間關系的產物。關系美學受到觀念藝術的巨大影響,因此也繼續了觀念藝術的實踐——將實體物品的意義極小化。
視頻藝術、錄像藝術 Video Art
貫穿整個20世紀,一直有藝術家進行電影領域的實驗,但視頻藝術最初成為一種常見的藝術形式,卻要等到20世紀60年代。實際上,視頻藝術經常有別于電影,因為在那些純粹的視頻作品中,根本沒有剪輯修飾等后期處理。錄像機日漸普遍可供之后,就促進了人們的視頻拍攝創作。錄像看似簡單易行,是一種民主平等的藝術創作形式,可被用來批判傳統藝術媒介和媒體。視頻藝術結合利用了美術館空間之后,便是視頻裝置。這就可能涉及對多個顯示設備屏幕、建筑元素和雕塑的利用,或者是利用某種方式讓觀眾與作品產生牽連。
年輕英國派 Young British Artists
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英國嶄露頭角的一個松散的藝術家群體。這派團體最初是以倫敦的戈爾史密斯學院為中心,但有些與這個藝術教育機構并無實質關聯的藝術家們,也同樣可被稱作年輕英國派。要在這一藝術家群落的作品中找出其共同特征的線索并非易事,但他們那經常驚世駭俗,甚至令人如坐針氈的創作手法倒是令其一舉成名的共性因子。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1946 年生于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曾求學于貝爾格萊德的美術學院(1965—1970)與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市的美術學院(1970—1972)。她曾執教于南斯拉夫諾維薩德的美術學院(1973—1975),最終移居阿姆斯特丹,在那里與德國藝術家烏雷(Ulay)浪漫相識,結成藝術伴侶。1988 年,兩人在中國長城上,各自從東西兩端進發,走向彼此,連續走了將近三個月,以此來標志二人關系的終結。2005 年,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的所羅門?R. 古根海姆博物館出品了一個重要的行為藝術系列,總標題為"簡易七章"(Seven Easy Pieces)。2010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她的作品回顧展。
> 參見:麥卡錫、行為藝術。
20世紀70年代是行為藝術的創世記,而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令人矚目的是,她的作品中對于身心的苦難與肉體對痛苦的耐受力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她不僅是行為藝術的先驅,而且重新定義了行為藝術,通過真實的疼痛與肉體傷害,以真切的現實徹底摧毀了這門藝術的舊壁壘。在《托馬斯之唇》(1975)中,她完成了一系列呈現生理痛苦耐受力的行為,包括吃下一公斤蜂蜜、在腹部刻下一個星狀圖案、抽打自己身體,并在一張冰床上躺倒。這里的鞭打暗示的是基督徒自我鞭笞、以求凈化的宗教實踐,而五星則是象征社會主義時期的南斯拉夫。基督教與共產主義都對阿布拉莫維奇的成長至關重要,《托馬斯之唇》通過肉體層面的方式具體呈現了這兩種思想給她帶來的心理煎熬與磨難。阿布拉莫維奇聲稱,她不斷鞭打自己,直至疼痛感因麻木而終止。這就像是某種情感驅魔術。
這一行為表演所呈示出的野蠻現實感,迫使觀眾處于一種負有責任的清晰境地,因為他們在場觀看,就相當于是在慫恿和贊同阿布拉莫維奇的自殘舉動。事實上,最初的那次表演是如此結束的:有些觀眾主動走到臺上,將阿布拉莫維奇從冰床上抬下來。在《0節奏》(1974)中,阿布拉莫維奇向觀眾提供武器,并邀請他們使用這些器械對她施虐。《托馬斯之唇》也利用相似的邏輯,讓觀眾看到,他們有能力來參與和干涉表演進程,從而意識到自己無法再保持消極被動。對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觀眾可能會提出很多疑問,而她的表演則將這些疑問又轉回了觀眾那里,逼迫他們去反躬自問。
《世界當代藝術》展示了我們這個時代中對藝術的愛與熱忱,更有對藝術的嚴肅思考。 ——RA雜志
這本書是進入當代藝術世界的絕佳導引,是不可多得的必備書。 ——《審美》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