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波依斯是戰后歐洲藝術中最重要而又富有爭議的人物。他似乎不知疲倦,創作出大量的藝術品和表演作品,并發表了大量的藝術言論,培養了一代藝術家。他使批評家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并宣稱徹底改變了藝術家在社會中的地位,從而引起廣泛地爭論。他的擴展的藝術概念堪稱高瞻遠矚,融生態,宗教以及政治,經濟等觀念為一體,以此對藝術體制進行挑戰。他創造的形象振聾發聵,久久徘徊不去。但是,對于他的創新、他的觀念所造成的沖擊,我們能說什么呢?波依斯之后的藝術究竟有什么不同?如果他和美國有什么關系的話,相關的又是什么?這些都是本書所探討的問題。本書作者是一批出色的批評家、歷史學家和藝術家。這些文章通過不同的批評工具和標準,對這位藝術家的生平和諸多創作模式進行了考察。本書的出版是應時之舉,有助于學生和藝術方面的專業人士更加了解這位具有爭議但又影響深遠的藝術家。
前言
波依斯:"生活/作品履歷"
墜機經歷——評波依斯的一個故事
波依斯:后繼者剪影
約瑟夫·波依斯:美國的回響
約瑟夫·波依斯和后奧斯威辛崇高
重新審視約瑟夫·波依斯
其因在果
將我與波依斯聯系起來實有過謄
雕塑社會的波依斯
德國歷史的碎石場一對約瑟夫·波依斯的疑問
被忽略的饋贈——波依斯的遺產
波依斯訪談(1976年9月7日):核心體驗
波依斯:偶像的黃昏——批評的預備文本
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生于1921年5月12日。他在藝術上的才華,并非得自父母的遺傳。祖先來自荷蘭,父親是個商人,是克萊附近一個叫林登(Rindem)小地方的乳酪廠老板。l930年,因經濟危機不得不停業,于是這位來自葛爾登(Geldem)、父親是個磨坊主的約瑟夫`亞克伯·波依斯(Joseph Jacob Beuys)只得和兄弟一起,在這年改開面粉、飼料店。也就是說,他的家必須從克萊沃搬到林登。大戰期間,波依斯父親則在區公所工作,于l958年逝世。約瑟夫·波依斯從沒有隱瞞他和雙親關系不怎么親近。在這個小地區,又非常篤信天主教的環境里,他早早就想逃開,談不上有什么溫柔慈愛。
父親被描述成是個嚴厲的人,來自維塞(Wesel)的母親,則非常內向,一切聽命行事,在家沒什么地位。她逝世于1974年。但約瑟夫還是繼承了她胡森曼家族對自然科學的興趣。雖然她很壓抑,但卻對他的發展和藝術的轉變觀察很仔細,有自己的看法,很專注,她曾對兒子在20世紀50年代沒有成為有名的雕塑家很失望。順便一提,他的雙親講的話是下萊茵區的方言——如波依斯一樣,他尤其喜歡一些粗獷有力的用詞。在林登和克萊沃的鄰居、朋友問,波依斯在未成名前,早就以"倔犟"而著名。波依斯12歲時,就在林登家門口前種楊柳樹,寧愿爬上屋檐,從天窗翻進屋里,而不走大門;還有,波依斯在克萊沃高中,喜歡騎腳踏車往階梯下沖,以證明自己技術高強。學生時代,就很會捉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