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雕塑佳作的背后一定隱含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本書選取中國雕塑史上具有特定藝術審美價值的經典作品,介紹其所在的地點、類型、體量、材質、制作年代及來龍去脈,闡釋其歷史文化價值,敘述與雕塑相關的神話傳說或秘聞逸事。用流暢生動的文字和三百多幅實物照片,勾勒出一幅七千年中國雕塑歷史的長卷,展示中國雕塑的豐富人文藝術內涵。本書圖文互動,雅俗共賞,集資料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體。所選雕塑,遠自史前時代的動物和人體雕塑,近到20世紀90年代普通平民和領袖人物,題材豐富,門類齊全,適合雕塑愛好者和廣大社會公眾閱讀。
引言
史前動物雕塑
原始社會圖騰雕塑
史前生殖崇拜雕塑
史前人像雕塑
夏代綠松石龍
殷墟婦好墓玉雕
周代玉雕和石雕
四羊方尊
虎食人卣
殷墟婦好墓鶚尊
商周時期的銅象尊
商周時期的犀牛尊
商周時期的牛形尊
盞駒尊
蓮鶴方壺
三星堆雕塑
商周時期的俑與偶
春秋時期的鎮墓獸
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十二金狄和銅車馬
漢代羽人像
長信宮燈
漢代銅馬和陶馬
霍去病墓石雕群
李冰父子石像
漢代牛郎織女石雕像
漢代兵馬俑
漢代女俑
漢代侍從俑、勞作俑和游藝俑
漢代玉雕羽人、馬和北極熊
滇國石寨山銅塑
漢代動物雕塑
漢代鎮墓石獸
東漢佛教造像
敦煌石窟早期佛教造像
云岡石窟佛教造像
龍門石窟北朝佛教造像
炳靈寺石窟佛教造像
河南鞏縣石窟寺佛教造像
麥積山石窟雕塑
鄴城響堂山石窟佛教造像群
太原天龍山石窟佛教造像
太原西山大佛
南朝棲霞寺石窟藝術
剡縣大佛像
釋迦牟尼苦修像
洛陽永寧寺佛教造像
河北正定午猷造像
河北曲陽白石佛像
青州龍興寺窖藏佛像
南朝帝王陵墓石獸
……
原始社會圖騰雕塑
原始社會的一些動物雕塑,流露出人們對動物的兇猛、繁殖的迅速等能力的崇拜,有的更透露出神秘莊重的圖騰崇拜氣息。我們的先祖除了親近身邊的雞羊,也眺望那些兇猛的充滿力量的鳥獸。魚在水中游,虎在林中躍,鳥兒凌空翱翔……那么多的猛獸在活動、在奔跳、在搏擊。古人對于它們是十分敬畏的。像蛇、蜥蜴、鷹、梟(貓頭鷹)、虎、熊、龜等等,都具備著古人無法達到的一些神奇能力,人們膜拜它們,更希望能夠具備和它們一樣的本領,和嚴酷的大自然搏斗。這就是動物圖騰崇拜。正如學者們指出的:"商周時期以及以后的繪畫、雕塑中盛行的龍、鳳、梟、朱雀、玄武、金烏、蟾蜍等神話性質的紋樣圖案,也許和這時代蜥蜴、鷹、梟、烏龜、蛙等動物與形象有著信仰上的繼承演變關系。"(《美術史論叢刊》第二輯,陳少豐、楊庚新文)它們是動物崇拜的開端。
首先是蛇。人們對它是又敬又畏的。它能夠在洪水到來時在水中游弋,其生殖能力很強,又具備毒性,很是兇猛。所以人們崇拜蛇,希望它帶來雨水,帶來谷物豐收和人口繁衍,還希望借助它的兇猛來驅除不祥之物。蛇逐漸就演變為龍,威力無比,能夠呼風喚雨,興風作浪,能使人間五谷豐登,驅除邪惡,帶來幸福和吉祥。龍的形象是蛇身,馬頭、魚鱗、鹿角、鷹爪,還融合鼉(鱷魚)等水族的特點,甚至還有龍卷風的飛旋。但龍最重要的特征還是蛇身。從七八千年前的龍直到今天,龍為蛇身的特征始終保持著。在西安半坡的一件陶盆上,有兩條蟠卷的蛇,按照浮雕的形式來做,都把頭伸向器口,互為相對,頗有意趣。古代雕塑還有把蛇裝飾在身體、頭部的。如甘肅臨洮早年曾發現彩繪的陶制人頭型(現藏瑞典),頭后繞以蛇。這都是蛇崇拜的反映。
從蛇到龍,早在六七千年前已經完成。具有龍型的原始雕塑,已經發現了不少。最典型的就是河南濮陽出土的的一件蚌塑龍,號稱"中華及時龍"。它的發現,就像一個傳奇的故事。在神話中,濮陽是中華遠祖伏羲的家鄉。1987年在濮陽老城遺址建設水庫,文物工作者就隨之跟進,看到有磚頭陶盆之類的痕跡就插根棍子作為標記,讓挖土機停下來,然后進行搶救性發掘。后來工地上插滿了棍子,挖土機就無法工作了。文物工作者發掘了一些古墓,也沒發現什么太貴重的文物,這就引起施工單位的不滿。無奈之下,學者們決定集中發掘一下,就收兵回營。誰都沒料到,這一下就有了震驚世人的發現。一位參與過多次考古發掘的考古工作者,在一個墓坑中發現了許多蚌殼。經過仔細發掘,發現這個墓坑上圓下方,墓主人躺在正中,尸骸的旁邊是一龍一虎相伴,墓主人腳下還有一個北斗(圖3)。他是古代的人王,又是宇宙的天帝,與龍虎一起高飛在宇宙里。這個距今已有六千多年歷史的墓坑,表現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知識,還有后世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中的兩象,既有深奧的天文知識,又是綺麗的藝術作品。如果不是被考古專業人員及時發現,它早己被推土機推成一堆散亂的蚌殼,那誰還會注意它們呢?那么,我們祖先留下的這筆珍貴的藝術、科技遺產又將湮沒在歷史塵埃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