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介紹水稻生產基本知識、水稻品種利用、水稻生產新機械、水稻栽培新技術、品質三品水稻生產技術、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與防治技術、稻田生態種養模式與技術
周華江,男,中共黨員,農學專業,本科學歷,高級農藝師職稱,是國家農業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江蘇鑒定站農藝工等專業高級考評員,現主持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農業干部學校工作。1982.8參加工作,長期從事農業推廣和農民培訓工作,曾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主編出版鹽城市農民培訓地方教材《品質高產水稻生產技術》等書,在省級雜志刊物上發表農民培訓、稻麥、植保、蔬菜方面的論文20多篇。
及時章水稻生產基礎知識
及時節水稻生產概述
第二節水稻的分類與生長發育特性
第三節水稻生長發育的過程與器官的形成
第二章水稻品種選擇與利用
及時節品種選用原則
第二節水稻部分優良品種簡介
第三章“三品” 品質水稻生產技術
及時節“三品” 品質水稻的概念
第二節無公害品質水稻生產技術
第三節綠色食品稻米生產技術
第四節有機食品稻米生產技術
第四章水稻定量栽培技術
及時節水稻定量栽培原理及時章水稻生產基礎知識
及時節水稻生產概述
第二節水稻的分類與生長發育特性
第三節水稻生長發育的過程與器官的形成
第二章水稻品種選擇與利用
及時節品種選用原則
第二節水稻部分優良品種簡介
第三章“三品” 品質水稻生產技術
及時節“三品” 品質水稻的概念
第二節無公害品質水稻生產技術
第三節綠色食品稻米生產技術
第四節有機食品稻米生產技術
第四章水稻定量栽培技術
及時節水稻定量栽培原理
第二節水稻育秧技術
第三節計算適宜基本苗
第四節提高栽插質量
第五節水稻定量施肥技術
第六節水稻灌溉技術
第五章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及時節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簡介
第二節麥秸稈全量還田機插水稻栽培技術
第三節機械直播水稻栽培技術
第四節稻谷機械低溫干燥技術
第五節品質稻米機械加工技術
第六章水稻主要病蟲草害防控防治技術
及時節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第二節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術
第三節水稻主要害蟲防治技術
第四節水稻雜草化學防除技術
第七章稻田生態種養模式與技術
及時節稻田養殖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節稻鴨共作技術
第三節養殖蟹種稻作技術
第四節養鱉稻作技術
第五節養殖克氏原螯蝦稻作技術
第六節養殖青蝦稻作技術
第七節養殖泥鰍稻作技術
第八節養殖黃鱔稻作技術
第九節養殖常規魚稻作技術
參考文獻
及時節水稻生產概述
一、水稻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
水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是世界上較大的稻米生產國和消費國,全國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從事稻作生產的農戶接近農戶總數的50%。因此,水稻生產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稻米營養豐富,一般精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79%,蛋白質6.5%~9.0%,脂肪0.2%~2.0%,粗纖維0.2%~1.0%。稻米蛋白質中有營養價值高的賴氨酸等各種營養成分。在谷類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纖維最少,各種營養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較高,最適于人體的需要。此外,水稻的副產品用途廣泛,米糠可以榨油,也是優良的精飼料。稻草可編織、造紙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水稻副產品資源將發揮更多更重要的作用。
二、水稻生產概況
(一)世界水稻生產概況
水稻是全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種植水稻的國家和地區有122個,分布在全球各大洲。其中以亞洲種植面積較大,占世界水稻總面積的90%以上,美洲約占4%,非洲約占3%,歐洲及大洋洲均約占不到1%。在水稻生產國中,以印度播種面積較大,我國居第二位,總產量我國居首位。在栽培方式上,中國、日本和韓國以育苗移栽為主,澳大利亞、埃及、美國和巴西等則以機械直播為主。美國水稻種植機械化程度很高,每種植和收獲1噸水稻僅用工17工時,比亞洲節省了近600工時,節約了大量的勞力資本。在水稻產業化發展方面,發達國家和地區水稻產業的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水平高。如通過農會、農協等產業化組織,實施統一組織生產、技術指導、生產資料采購、銷售等服務,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產效率;通過集中銷售來穩定市場供應,避免盲目生產,確保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如日本農協建立了都、道、府、縣農協等分級組織系統,對農民種植業結構調整、生產計劃制訂、生產技術指導、銷售服務、生產資料采購、創辦信用社等提供服務;泰國通過統一標準和統一品牌、運用“綠箱”政策和降低土地稅等來扶持泰國香米的產業化發展,使得泰國“香米”享譽世界。
(二)我國水稻生產概況
1.我國的水稻分布 及時節水稻生產概述
一、水稻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
水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是世界上較大的稻米生產國和消費國,全國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從事稻作生產的農戶接近農戶總數的50%。因此,水稻生產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稻米營養豐富,一般精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79%,蛋白質6.5%~9.0%,脂肪0.2%~2.0%,粗纖維0.2%~1.0%。稻米蛋白質中有營養價值高的賴氨酸等各種營養成分。在谷類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纖維最少,各種營養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較高,最適于人體的需要。此外,水稻的副產品用途廣泛,米糠可以榨油,也是優良的精飼料。稻草可編織、造紙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水稻副產品資源將發揮更多更重要的作用。
二、水稻生產概況
(一)世界水稻生產概況
水稻是全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種植水稻的國家和地區有122個,分布在全球各大洲。其中以亞洲種植面積較大,占世界水稻總面積的90%以上,美洲約占4%,非洲約占3%,歐洲及大洋洲均約占不到1%。在水稻生產國中,以印度播種面積較大,我國居第二位,總產量我國居首位。在栽培方式上,中國、日本和韓國以育苗移栽為主,澳大利亞、埃及、美國和巴西等則以機械直播為主。美國水稻種植機械化程度很高,每種植和收獲1噸水稻僅用工17工時,比亞洲節省了近600工時,節約了大量的勞力資本。在水稻產業化發展方面,發達國家和地區水稻產業的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水平高。如通過農會、農協等產業化組織,實施統一組織生產、技術指導、生產資料采購、銷售等服務,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產效率;通過集中銷售來穩定市場供應,避免盲目生產,確保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如日本農協建立了都、道、府、縣農協等分級組織系統,對農民種植業結構調整、生產計劃制訂、生產技術指導、銷售服務、生產資料采購、創辦信用社等提供服務;泰國通過統一標準和統一品牌、運用“綠箱”政策和降低土地稅等來扶持泰國香米的產業化發展,使得泰國“香米”享譽世界。
(二)我國水稻生產概況
1.我國的水稻分布
我國稻區分布廣泛,從南到北跨越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5個溫度帶,最北的稻區在黑龍江省的漠河(53°27′N),為世界稻作區的北限;較高海拔的稻區在云南省寧蒗縣山區,海拔高度為2965米。從總體看,我國水稻種植區域的分布呈東南部地區多而集中,西北部地區少而分散,西南部垂直分布,從南到北逐漸減少的趨勢。
我國水稻共分為六大稻作帶,即南嶺以南和臺灣地區的華南濕熱雙季稻作帶,南嶺以北、秦嶺淮河以南的華中濕潤單、雙季稻作帶,云貴高原、青藏高原的西南高原濕潤單季稻作帶,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的華北半濕潤單季稻作帶,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的東北半濕潤早熟單季稻作帶,河西走廊以西、祁連山以北的西北干燥單季稻作帶。
2.我國水稻生產發展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據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碳化稻谷進行的同位素示蹤分析,我國水稻栽培至今大約已經有六七千年以上的歷史。早在漢代,就盛行用直轅犁耕田,文獻中已開始記載插秧。古農書《齊民要術》中已提到排水曬田技術,《沈氏農書》中已論述了看苗施肥技術。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一方面,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的稻作栽培技術,如總結、推廣“南陳北崔”的經驗,既促進了水稻生產,又豐富和發展了農業科學。另一方面,圍繞水稻生產上的重大問題,開展科學實驗,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指導稻作實踐,使許多科研成果在水稻生產中發揮了作用。在新品種研究推廣方面,先后經歷矮稈水稻、雜交水稻和超級稻3個階段;在栽培技術方面,如江蘇省研究推廣水稻模式栽培、水稻高產群體質量栽培、水稻定量栽培、雜交秈稻兩段育秧、水稻肥床旱育秧等。稻作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使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提高,2016年全國水稻播種面積3016.24萬公頃,總產20693.4萬噸。
三、目前我國水稻生產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一)目前我國水稻生產的特點
1.種植面積趨于下降,提高單產的壓力加大
我國水稻生產總體上稻米供需平衡略有盈余。隨著農村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擴張,基本建設用地的劇增,環境污染的影響,促使水稻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但由于同時期單產水平顯著提高,水稻總產量仍表現穩中有升。雖然膳食結構的多樣化,使稻米人均消費量有所下降,但是,種植面積不斷下降,人口持續增長,以及環境條件惡化等因素已對我國水稻生產和糧食安全構成巨大挑戰。
2.品質水稻生產較少,稻谷品質差異大
由于相當一段時期,忽視稻米品質的研究和不重視品質水稻品種的推廣,品質水稻品種在生產中應用得較少,尤其是早秈品種,其稻米多數腹白大,外觀品質差,食味也差,經濟效益低。水稻的生產亟待進行種植業結構和水稻品種結構的調整。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間的各種條件相差極大。南方省份多為雙季稻,以種植雜交秈稻和常規稻為主,而北方稻區大多種植單季稻,以種植粳稻為主。近些年,南方的一些省份由于出現賣糧難的問題,種植水稻的經濟效益低下,雙季稻面積有下降的趨勢,單季稻面積有所上升。而東北稻區,由于其水稻米質較好,受到市場歡迎,水稻面積逐年擴大,總產量不斷增加。
3.種植方式以手工為主,機械化程度較低
我國水稻生產方式以手工為主,精耕細作,盡管近些年來發展了一些輕簡栽培技術,農業機械化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從總體看,我國稻作的機械化程度仍遠落后于發達的農業國家。由于集約化程度不高,產業化程度低,生產效益極其低下。一方面,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價格上升;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猛增,生產成本提高,而稻谷價格提高不多,以致出現糧食增產不增收的局面,對水稻生產造成不利的影響。
4.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組織化程度低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低。農業生產主要以戶經營為主,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由于土地流轉難度大,所以規模種糧大戶少,連片種植品質稻的難度更大。
(二)我國水稻生產的發展趨勢
1.水稻品種結構的優化
由于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水稻生產追求數量而對水稻的品質相對重視不夠,品質米品種不多,種植面積不大,專用稻、特種稻的開發利用程度也極低。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各地日益重視品質米的開發利用,采取各種措施調整水稻種植結構,擴大品質水稻的種植面積。
2.水稻種植輕簡化、機械化
隨著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稻作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術正在發生新的變革,輕簡栽培技術備受稻農歡迎,機械化取代勞動強度很大的手工操作已有一定的基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必然帶來水稻種植技術上的突破,新的省工、省力、高產、高效的水稻生產技術的出現與先進的電子、信息、遙感技術的成功結合,將會出現令人耳目一新的水稻種植技術,而水稻生產從播種、施肥、植物保護、灌溉至收獲、脫粒、貯藏全過程的機械化作業,將成為現實。
3.水稻生產經營產業化
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是我國繼家庭承包責任制后,農村經濟社會變革的又一次重要變革。盡管目前我國水稻生產的產業化發展還相對落后,但近些年蓬勃發展的水田現代化農業園區建設和水稻產區糧食龍頭企業的發展,展示了水稻生產經營產業化的良好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