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寧夫人十四行詩集》(原名《葡萄牙人十四行詩集》)既是伊麗莎白負盛名的詩集,也是一部現代愛情圣典,是她留給世人的清新妍麗、一往情深的戀歌集。詩集創作于1845至1846年間,初版于1850年,總計44首詩,都是寫給戀人、年輕詩人羅伯特 勃朗寧的。勃朗寧讀后堅稱,這是繼莎翁之后好的英文十四行詩,不敢藏私,世人遂得以讀到這一組難得的戀歌。
詩集真實地剖白了伊麗莎白與勃朗寧相知、相戀的情感經歷,洋溢著女詩人對這份遲到愛情的癡迷、向往與堅貞。詩人在每一首詩的題旨、意象及遣詞、結構方面,都表現出深厚的造詣,格調高雅而不失活潑意趣,對后來愛倫 坡、狄金森等人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1.《勃朗寧夫人十四行詩集》為英國著名詩人伊麗莎白 勃朗寧(即勃朗寧夫人)精心撰寫的一本戀歌集,忠實記錄了她與年輕詩人相知、相戀乃至終結縭的情感歷程,感人至深,近代以來一直被奉為年輕人的愛情圣典。
2.本書是繼莎翁之后英詩中的十四行詩。女詩人以其豐厚的古典文學修養營造出一個個典雅、奇絕的詩歌意象,煉字、押韻均極精工。
伊麗莎白勃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1806–1861),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伊麗莎白早慧,六歲即開始寫詩,其母曾將她的童詩整理結集,后因墮馬傷及脊柱,多年臥病在床,靠鴉片酊鎮痛,但她并未就此放下手中的詩筆。在與華茲華斯、柯爾律治、丁尼生等詩人相識后,詩作愈臻成熟。到了她與年輕詩人羅伯特 勃朗寧交往的1840年代,伊麗莎白已頗負文名。雖然伊麗莎白擁有最多讀者的詩作是愛情詩,但她遠不只是吟風弄月的詩人,她曾發表詩作支持廢除奴隸制,她的作品影響了關于童工的立法,在女權方面她更是大膽的先驅。在華茲華斯去世后,她曾是英國桂冠詩人的候選人。
伊麗莎白與勃朗寧的戀情在英語詩壇被稱為“傳奇性”的,他們在兩年的交往中通信573封,伊麗莎白亦在此期間寫下她一生最膾炙人口的《勃朗寧夫人十四行詩》(原名《葡萄牙人十四行詩集》)。由于擔心父親的反對,兩人之間的戀愛、求婚都是在私下進行的。1846年,伊麗莎白隨勃朗寧私奔到意大利完婚,在那里度過十五年幸福、美滿的生活。“她說的話是……‘美好’。”
譯者前言 001
羅伯特 勃朗寧致伊麗莎白 巴雷特(1845年1月10日)005
No. I 008 No. II 014 No. III 018
No. IV 020 No. V 024 No. VI 026
No. VII 030 No. VIII 032 No. IX 036
No. X 040 No. XI 042 No. XII 046
No. XIII 048 No. XIV 052 No. XV 056
No. XVI 058 No. XVII 060 No. XVIII 062
No. XIX 064 No. XX 066 No. XXI 068
No. XXII 070 No. XXIII 072 No. XXIV 076
No. XXV 078 No. XXVI 082 No. XXVII 086
No. XXVIII 090 No. XXIX 094 No. XXX 096
No. XXXI 098 No. XXXII 100 No. XXXIII 104
No. XXXIV 108No. XXXV 112 No. XXXVI 114
No. XXXVII 116No. XXXVIII 120 No. XXXIX 122
No. XL 124 No. XLI 128 No. XLII 130
No. XLIII 132 No. XLIV 134
羅伯特 勃朗寧致伊麗莎白 巴雷特 1845年1月10日
親愛的巴雷特小姐,我全心熱愛你的詩作——這封信絕不是漫不經心的恭維——也并不只是對你的天才分所應當地迅速肯定,而是情難自抑,書以致懷。
上周我初次讀到你的詩作,從那天開始,我就可笑地在腦子里翻來覆去地思索,想著要怎樣才能告訴你,她們是怎樣地影響了我。在剛讀到她們的時候,我沉浸在閱讀的喜悅之中,我想,這一次我要改變我的積習,不再純粹被動地享受,我是如此喜悅,確信我對你的傾慕是全然合理。我甚至在想,作為一個忠誠的同道,一個煅煉技藝的詩人,我應該試著找出你詩作的瑕疵,這將有益于你,而我將從此引以自豪。但是,唉,我什么也沒能找到。你的詩作,她們活生生地長進了我的心里,已經成為了我的一部分,她們不是一朵采摘下來的鮮花,而是在我心底生根發芽,恣意生長。哦,我現在才知道,一朵鮮花,任其枯萎,把它壓得扁扁的,即便是奉若珠玉,載入典籍,自頂至踵地細細記述一番,然后便束之高閣,不復得見……這和我稱作“弗洛拉,活的植株”(Flora),活潑潑地生長在人心的書是多么不同!
如有機會,我多么希望能當面告訴你我對你的詩作是怎樣的傾心,因為即便是現在,無論和誰說起,只要他是值得一談的朋友,我就可以為我的忠誠給出理由。你的詩作杰出而優美,清新、奇特的音韻;豐富流暢的語匯;精致高雅、哀婉動人;那些創意奇崛、銳意勇敢的思想——我對她們的忠誠沒有一分遲疑。但是以我私人的名義直接致信給你,及時次,我感到如此忐忑。
真的,如我所說,我全心熱愛你的詩作,但我也愛你。你可知道有一次我差一點就見到了你——真的面對面地見到你?24小時早晨,凱尼恩先生對我說:“你可愿見見巴雷特小姐?”然后他去通告我在等候見面,——然后他回來了……當時你身體抱恙,不能見我。距今已是數年。我不禁覺得似乎我的旅程遭遇到什么不幸的耽擱,就像是我已經非常地接近,如此接近某處驚世的奇觀,它就在禮拜堂里,或是教堂神秘的地下室中,只要推開一扇屏障,我就可以登堂入室,但是卻有那么一點點,現在看來只有一點點阻礙,但卻足以阻止我進入:那半開的門又合上了,我跋涉了千里萬里,卻無功而返,而那美景就此永隔?
雖然我們緣慳一面,但我何其有幸讀到你的詩歌,僅致真摯的謝意、感恩的喜悅,我為能致信予你感到驕傲。
你永遠忠誠的,
羅伯特 勃朗寧
1845年1月10日
點 評:
這是羅伯特 勃朗寧寫給伊麗莎白 巴雷特的及時封信,573封信中的及時封。是勃朗寧愛情傳奇的開端,沒有這封信,就沒有這本詩集,所以我把它翻譯出來,放在詩集的前面做一個引,好比是小朋友們剛剛學詩,夫子讓他們朗朗地讀出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讓它施展文字與愛的魔力,輕輕地敲在你我的心門:你準備好了嗎?為愛情?
他懷著怎樣秘密的期待寫下這封信?在提筆寫信之前他又遲疑了多久?在他一次次讀到巴雷特的詩作之時,他會不會總是疑惑:我和她怎么可能沒有交集?當他考慮到維多利亞時期英國上流社會的拘謹,始終無法提筆寫下他的傾慕時,他是否會痛切地感到:我將失之交臂的是怎樣一個美好的人!我猜他一定嘗試了多次才寫成這封信,以至于信中的許多語句在腦海中被多次的琢磨,在成文的時候已經像散文詩一樣富于韻律。
情書,看在眼里就是令人心動的漢字,嚼在嘴里甜絲絲的,似乎不能說出來,因為聽到耳朵里會令人羞赧,因此必須帶上一點調侃的口吻,因之破壞了她動人的魔力。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聽卡朋特的歌,每次聽到她撒嬌使賴地非要郵差先生給她一封情書,那明快的節奏總是讓人聯想起80年代穿喇叭褲的一代,明媚、生動、永遠年輕。梅格 瑞恩在《電子情書》時代被公認為“美國甜心”,在電子郵件剛剛開始流行的時候,那活潑俏皮的電子提示音“叮,你有一封郵件”!讓她嘴角輕輕地翹起,多少人看到她甜美的笑靨都溫和地笑了。我有一個朋友,手機里面保存了一個QQ對話窗口,當時他和老婆同時輸入了一句貼心的話,我想當那句話同時出現在對話彈窗的時候,對他們來說真是“magic time”,神奇的時刻。人海,是一個好絕望的詞,好像擠來擠去卻毫不關心。張愛玲愛讀《詩經》,讀到“既見君子”,好高興地說:“怎么這樣容易就見著了!”
是啊,怎么這樣容易就見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