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法總論》內容翔實,邏輯嚴密,在結構上采用了典型的總分模式,分為兩部分。部分的內容為比較法的"基礎"闡述,所探討的是比較法的概念、功能和目的、方法及歷史,然后描述世界各主要法系之輪廓。第二部分在用專章論述了"法系的樣式"后,又分六編分別闡述了羅馬法系、德意志法系、英美法系、北歐法系、社會主義法系、其他法系(包括遠東法系、伊斯蘭法系及印度教法系)。著者不限國界,探求真理,帶讀者運用比較法原理觀察和分析世界法律文明之多種樣態,是法律人基礎必讀之物!
1.比較法學界罕見成功之作、經典譯作;
2.馬基雅維利《君主論》《博登海默法理學》譯者潘漢典先生與米健、賀衛方、高鴻鈞教授聯袂推出;
3.著者茨威格特、克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探索真理,不限于國界,不為陜隘民族主義所囿,為本書基本態度;
4.泰斗級學者鼎力推介,面世后常銷不衰。
茨威格特1911年生于波森,早年在法國格勒諾布爾,英國倫敦,西班牙巴塞羅那,德國柏林、哥廷根等大學學習,獲法學博士學位。1937年在德國威廉外國私法和國際私法研究所任研究員(該所后改稱馬克斯、普郎克外國私法和國際私法研究所)。二戰末期,任蒂賓根大學法學教授,后兼任聯邦憲法法院法官(1951——1956),漢堡大學法學教授,馬普外國私法和國際私法研究所所長(1963—1979),還歷任比較法國際委員會理事,國際法律科學協會主席(1964),馬普科學促進協會副主席(L967—1978)。茨威格特畢生從事比較法的研究與教育,并在國際范圍組織東西方各國法學者從事比較法研究,擔任著名的(國際比較法百科全書》主編,此書17卷于1971年開始陸續出版。另一著者克茨教授,1935年生于施奈德米爾,法學博士。1963年美國密歇根大學比較法碩士。1960年即在上述馬普研究所從事工作研究,1970—1971年冬在漢堡大學取得教授資格,旋任康斯坦茲大學法學教授。現任漢堡大學教授,繼茨威格特之后,是兼任馬普外國私法和國際私法研究所的所長之一。譯者潘漢典先生為著名法學家、翻譯家,曾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其譯作《君主論》《博登海默法理學》在學界引起極大震動。
凡例 / 001
中譯本第三版說明
中譯本再版說明
中譯者序
中譯本序
德文第二版序
及時部分 概說
第二部分 世界上的法系
及時編 羅馬法系
第 一 章 比較法的概念
第 二 章 比較法的功能和目的
第 三 章 比較法的方法
第 四 章 比較法的歷史
第 五 章 法系的樣式
第 六 章 法國法的歷史
第 七 章 法國民法典的精神與特征
第 八 章 法國民法典的繼受
第 九 章 法國和意大利的法院組織和法律職業
第 十 章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羅馬法系樣式構成的標志 249
第 十 一 章 德國法的歷史
第 十 二 章 德國民法典
第 十 三 章 奧地利普通民法典
第 十 四 章 瑞士民法典
第 十 五 章 抽象物權契約理論——德意志法系樣式的標志
第 十 六 章 英國普通法的發展
第 十 七 章 英國的法院和法律人
第 十 八 章 普通法在全世界的傳播
第 十 九 章 美國法
第 二 十 章 普通法和大陸法發現法律的方法與訴訟程序
第二十一章 信托——體現英美法系的典型制度
第二十二章 斯堪的納維亞法的演進及其當代形態
第二十三章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法律觀
第二十四章 社會主義法系的發展
第二十五章 社會主義國家的司法
第二十六章 社會主義法系的所有權
第二十七章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下的契約
第二十八章 遠東法系
第二十九章 伊斯蘭法
第 三 十 章 印度教法
第二編 德意志法系
第三編 英美法系
第四編 北歐法系
第五編 社會主義法系
第六編 其他法系
索引
縮略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