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古琴大家成公亮先生長于江南水鄉小鎮,少年時期與音樂結緣,后從前輩古琴大師張子謙、劉景韶習古琴。""期間,在北京中國京劇團、山東省京劇團參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等京劇現代戲的音樂創作,經歷了"樣板戲"的起起落落。
本書是成先生的口述回憶錄,敘述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的經歷與耳目所接的當代中國社會,以及新中國藝術院校的師生們在藝術與政治中的選擇。本書內容豐富生動,既是一位古琴家的個人回憶,也是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代音樂家經歷的縮影。書末附錄《人生就是一瞬間的過程——關于"口述"的對話》長文,可借以了解成先生做此口述的初衷,以及八十年代以來傳承古琴藝術的經過。
成公亮,1940 年出生于江蘇省宜興縣,當代古琴大家。1965 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期間在北京中國京劇團、山東省京劇團參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等京劇現代戲的音樂創作。1984 年調入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工作,任音樂理論、作曲、古琴教師。1997 年提前退休。2011 年12 月返聘于南京藝術學院之音樂學院,任琴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秋籟居琴話》(三聯書店,2009年)、《秋籟居琴課》(三聯書店,2012年)、《秋籟居閑話》(中華書局,2014年)、《秋籟居琴譜》(中華書局,2015年)等。
古琴先后師承劉景韶、張子謙先生,主要在廣陵琴派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演奏風格,表達對大自然的感受和對人生的思考,或溫潤柔情,或熾烈深沉,具有深細的人情味。他修養深厚而又直接取源心靈的演奏,被認為是"內心情感的"。
嚴曉星,江蘇南通人,媒體人、學者,近年尤致力于古琴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著有《近世古琴逸話》、《梅庵琴人傳》、《金庸識小錄》、《條暢小集》、《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等,編有《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與古琴相遇》(將出版)、《徐立孫先生琴學著作集》(將出版)、《梅庵琴派史料》(將出版)等。
及時章 童年
故鄉
家庭
童年之一:初上小學
童年之二:"拆天了"
童年之三:大中街
童年之四:看戲
童年之五:胡琴、豐子愷的畫和小人書
童年之六:小鎮風雨
"世界上竟然有這么好聽的音樂!"
"湯渡人"
考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
第二章 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高中部
課程
金村田先生與"學深學透學到家"
從二胡到古琴
"資產階級象牙塔"里的風波
初學古琴
樂觀豁達的張子謙先生
副修古箏
音樂會
當音樂家也不容易
"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賀綠汀、孟波印象
同學們
畢業
第三章 上海音樂學院
改學作曲了
饑餓
科系與課程
老師之一:胡登跳、嚴慶祥
老師之二:劉如曾
老師之三:衛仲樂、錢仁康
戲曲生活點滴
及時次公演的"作品"
音樂演出
課余
同學們
上海京劇院
結束學生時代
人生就是一瞬間的過程——關于"口述"的對話(代后記)/成公亮、鄧濤
初學古琴
1957 年秋天,我升高二,主修課程改成了古琴。及時位老師是劉景韶。伴著"反右"的風雨,我的古琴學習不合時宜地開始了。
劉先生長得清瘦,為人本分低調,沉默寡言,跟我們學生之間的交流不是太多。可能有個性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他曾經是國民政府教育部門的人,在新社會處處謹言慎行吧——我從前沒有細想。他獨自一人住在學校里,我有時候路過會去看看他,但也沒什么話說,如果沒什么事,幾句話就出來了。因為這樣,對活潑好動、才十七歲的我來說,覺得有點悶。
劉先生的教學方法總歸是傳統的"對彈"——老師和學生面對面彈同一首曲子,學生要保持和老師一樣的速度、節奏,達到彈得幾乎一樣、可以齊奏的效果。對于樂曲的意境,或者彈琴過程中的問題,什么地方快點、什么地方慢點,指法動作之類講解得不多,問題的解決常常是在對彈的過程之中慢慢改正第二章 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高中部過來的。
每學新曲子,劉先生就會給我一份減字譜,把要學的彈給我聽。我回去后憑著記憶,對著譜子彈出來。那時條件不如現在,沒錄音可以反復聽、反復揣摩,但我每天都有時間練琴,見到老師也很方便。因為每個禮拜都有一次專業主課,一次是兩節,大約一個半小時,有問題請教也方便。
第二年寒假回家,丁山的"反右"也折騰起來。其間,我父親正好生了場大病,肺部的病,胸口灌濃,幾乎一直在無錫住院,沒摻和到"鳴放"中去,也就僥幸沒事。但他的好友,曾經是"窯戶"的華蔭棠沒逃過去,給半騙半逼地表態,又給不由分說地戴上了"右派"的帽子。不過華蔭棠是很有修養的人,雖然被打成"右派",但他活了一百零三歲,前幾年才去世。
1958 年春天,學校搬遷到上海市區。附中搬到了東平路九號,這里原來是和宋美齡在上海的寓所,有花園有草坪,環境很好。東平路九號隔壁的十一號原來是一所蘇聯駐滬人員孩子的小學,這座叫做"蘇聯小學"的樓和操場也歸了附中,他們搬到別處了。大學部搬到汾陽路二十號,在淮海中路上還有一個大門,一一一三號,校園里有草坪、一個大禮堂、六座中型或小型的歐式洋樓,還有一塊稱作"六畝地"的菜地,環境也很不錯,雖然比之附中,稍差一些。附小卻搬在大學部校園內,在最東邊的一座洋樓里。大學部搬遷之后,原來的舊洋樓房子好看不受用,太小了,緊接著就造了教學大樓和琴房、宿舍。當時搬遷的表面理由是漕河涇遠離市區,脫離了工農兵大眾。這個理由顯然很勉強,郊區接近農村,農民也是工農兵大眾之一。實際上,學校遠離市區,市區的人來聽音樂會很不方便,學生觀摩各種演出也不方便,大量住在上海市區的教職工每天坐校車來漕河涇上班,也不方便,這些都是原因吧。當然,真正的原因應該是上海市高校整體的規劃調整。
漕河涇校園像天堂一樣美好,我們終于離開了。
我一直和李禹賢共用一個琴房,搬到市區后也沒變。和高一時不同,那時候他彈古琴、我拉二胡,現在我們倆都彈古琴。隔壁琴房,好像是高一新生龔榮生,主修的也是古琴,他當時的古琴老師是吳振平。龔榮生是江蘇啟東人,李禹賢是山東桓臺人,但他們都在南京念初中,也都在南京跟張正吟、夏一峰、趙云青等古琴家學過,早就認識。大學畢業之后,龔榮生改了名字叫"龔一",后來成為中國最出名的古琴家。
高二這一年,我跟劉先生先后學了《梅庵琴譜》上的兩首小曲《秋風詞》、《關山月》,和兩首中曲《長門怨》、《平沙落雁》,這些大概是《梅庵琴譜》里最有代表性的曲子了。梅庵派的《平沙落雁》比較特別,始祖王燕卿下過很大的工夫修改舊譜,獨樹一幟。后來我學會了作品分析,用來分析梅庵派的《平沙落雁》就會發現:王燕卿所加的第六段"雁鳴聲",以六、四空弦反復的彈奏作為背景襯托高音區的主要旋律,營造氣氛,這是傳統的琵琶武曲里常用的手法。在當時,王燕卿這樣的作曲手法極為高明而大膽。另外,劉先生還教過我明代《真傳正宗琴譜》上的《歸去來辭》。劉先生會五線譜,《歸去來辭》給的是五線譜。我后來常彈的劉先生教的曲子,就是《歸去來辭》和《長門怨》。
夏天,又到了附中招生的時節。有個低我一級、鋼琴專業的姓陳的女同學來找我,還帶了個小姑娘,是她的親戚。小姑娘叫閔惠芬,宜興人,還是我小學美術老師閔伯騫的侄女,真巧,于是認了老鄉。女同學介紹說,閔惠芬是來報考附中初中部二胡專業的,我聽她拉了兩首曲子,覺得音準啊、樂感啊都相當好,錄取應該沒任何問題。可意外的是,她連初試都沒通過。初試考的是視唱練耳,這一關要淘汰掉很多考生,到復試才考專業,她竟然連展示一下二胡演奏才華的機會都沒有了。
那天我路過舉辦初試的大禮堂,看到臺上有人在彈鋼琴,臺下的考生少說也有一兩百個,亂哄哄的,在這樣的環境里聽音可真不容易。接著我又了解到,閔惠芬從小學習民族音樂,接觸鋼琴很少,不熟悉鋼琴的聲音,這么一來就被刷下來了。那位女同學來找我商量,我就跑去找金村田先生,把閔惠芬的情況講給他聽,強調她專業水平那么好,連復試的機會都沒有,多可惜啊。金先生聽了說:"啊,那就讓她參加復試吧。"——她在復試中表現非常好,被錄取了。過了幾年,她還在念高中,就在一次全國性的二胡比賽中獲得及時名。又過了幾年,很快成為全國聞名的二胡演奏大家。她曾對別人說我是她的"大恩人",其實就是這么回事。鋼琴的聲音要熟悉并不難,她就是回去練習一下,第二年再來,還是一樣能考取。如果沒什么特殊原因,她還是一樣能取得后來的成就。
這時候,大哥從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畢業了。因為家庭成分不好,他這個數學課代表被分配去山東淄博的周村當中學數學教師。對生長在江南魚米之鄉的人來說,那里不僅是小地方,而且生活太苦了。大哥去了沒多久,寒假就回家了,說不想再去。可不去就沒工作,而且"不服從分配"是很惡劣的行為,必然要受到嚴厲的懲罰,何況是"剝削階級"出身呢。那年寒假家里籠罩著悲切的氣氛,我想,父母親心里應是更加難過,但是只能勸他。
他也只有回淄博去了,這一去,工作到退休,一直到現在。
……
當做故事書來讀
整體感覺不錯!!!
學無止境,看書受益
太好了,這書太好了
書本裝幀很好,恕本店內容也值得閱讀!
書很好!!
不知道,感覺還行165181
不錯,期待閱讀…………~
不錯,值得收藏
本人購書已上千冊,所購買的基本上都是人文經典或是學術經典,都是非常棒的書。一直在當當放心購物。每次買書都是一次滿意的網購,書絕對是正版,關鍵是價格絕對實惠,物流真的很快速,高效,一般第一天下單,第五天就能收到,到貨很快!!!用當當以來就沒有再去過實體書店了,因為對當當情有獨鐘。以后會更加支持當當,希望活動力度能夠更大!我這以前從來都不去評價,也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的積分,自從知道當當積分可以抵用現金的時候,才知道評價的重要性,一直堅持評價,幾乎沒什么不滿意的。希望多多搞活動,多多地優惠! 到貨很快!!!
挺好的 送貨上門挺快的 價錢也挺便宜的
值得信賴。161763
Satisfied
這事一部描寫當代古琴大家成公亮先生的傳記,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位古琴家的個人回憶,也是新中2國成P長起來的一代音樂家X經歷的縮影。
秋籟居的書,憶舊 琴課 琴話收了三本了,慢慢讀,感謝成老師
很好很劃算,非常喜歡的一套書,想買已經很久了
喜歡這樣個人的講述,很真實。也能了解時代的特色。
非常喜歡成先生,喜歡聽他的琴曲,也喜歡讀他的文字。
秋籟居憶舊學院之音8樂學院,任琴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秋籟居琴T話T》(三聯J書
看這本書,能體會老一代琴人的風骨。看完這本書不到一個月,成老師竟然就仙逝了,真令人痛心加惋惜。老一代的琴人現在走一個少一個啊。
成公亮先生的《秋籟居憶舊》,外塑封包裝的很好,很遺憾的是里面的內容有一張竟然的缺了一半,郁悶。
先生走了,但先生留下的精彩不會過時,一本能夠讓琴人有所收獲的好書。
書已經到了 但是還沒有看 希望會對學習古琴有幫助吧
近期讀了太多虛構作品和詩歌,覺得有些累。很自然地拿起鄧濤送我的這本成公亮口述,很自然地就讀了進去。當然,非常喜歡。成公亮的生活環境、事業領遇都是我所不熟悉的,他的性格秉性又不同于我常常讀到的文藝作品中的人物,他不糾結,隨遇而安,正如鄧濤所總結的那樣,他“用情用心”。在這本自述作品中,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命運也是吸引我的地方,但它不同于歷史作品,它有更多豐富的細節。例如,新春時節,街上的“出會”,有人將鐵針從腮幫一邊穿到另一邊。這種場景我在介紹印度的紀錄片中看到過。而在此書中,自述的記錄者查找史料,找到了清朝和民國記述此類行為的文章。另一處,成公亮曾經是樣板戲的創作人員,如果不是讀到了這篇文章,我會以為這些參與創作的人在當年都是些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但實際上,如成公亮所述,是因為有心向往之,也是因
著名古琴家成公亮先生的回憶錄,語言平實,格調高雅,令人高山仰止。中華書局出版,用紙和排版印刷都很棒。
成公亮先生已經駕鶴西游,真正的古琴大師又少了一位
這是當代古琴大家成公亮先生的一本自傳體傳記,是成先生的口述回憶錄,此書記錄了成先生從少年習琴,到中參加京劇樣板戲的音樂創作,以及后來在藝術院校任教音樂的一生,該書寫出了成先生的古琴風格,以及他在古琴上的造詣和體會,值得這方面的音樂愛好者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