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西藏野外考察的沿途,常常被西藏絢麗多姿的野生植物所陶醉,禁不住欲將其介紹于世,與人分享。讓世人知道西藏并不只是屬于荒涼,也存在著山花爛漫。西藏野生植物一書選取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種類500多種,全部配有彩色照片和本地區代表性的景觀照片。所選照片就是根據野外考察的照片,鑒定、整理、精選的。書中包括作者及其團隊發現新屬、新種和新分布的照片。
西藏自治區是泛喜馬拉雅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區域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復雜多樣,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該地區生物物種分化強烈,生物多樣性具有特色,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西藏的植物區系就是在上述復雜的自然條件和較新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其種類之復雜、豐富多彩,據初步研究發現了西藏植物種屬的新記錄;發現互葉鐵線蓮在聶拉木縣的新分布。可能會陸續發現更多新記錄或新分布屬和種,甚至會有一些新屬種的發現。 本書選取西藏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野生花卉種類500多種,含珍稀種、筆者近年發現的新種,是目前全部配有彩色照片的介紹西藏的野生花卉資源的圖書。
馬欣堂, 1964年生。1984年就職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現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生植物研究20多年,先后赴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野外考察和標本采集工作,拍攝了上萬張植物圖像。曾經到過鄱陽湖、洞庭湖、太好、洪湖、微山湖、東平湖、白洋淀、博斯騰湖等中國大中型湖泊以及武夷山、神農架、大巴山等山地沼澤進行水生植物考察。承擔了建設部項目“利用人工濕地方法解決我國北方中小城鎮生活污水凈化問題”的實驗研究。發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水生植物區系分析》、《中國人工濕地凈水植物篩選及其重要意義》、《東平湖水生高等植物》等多篇論文,參與《新編拉漢英植物名稱》、《常見野花》、《野外觀花手冊》、《深圳植物志》編寫。
西藏自治區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的廣大地區,面積一百二十多萬平方公里。境內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昆侖山及唐古拉山,自南而北,東西橫亙,雅魯藏布江由西向東流經本區南部,瀾滄江、怒江等著名的大河則由北而南蜿蜒于東南。西藏東南部是高山峽谷,國境線附近的海拔僅百余公尺,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并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雨量充沛,從而形成了高差懸殊而又各有特色的植被垂直帶譜。北部和西北部地勢高亢,面積遼闊,湖泊星羅棋布,并有許多寬谷盆地的高大山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雨量稀少,氣候寒冷干旱。
西藏自治區是泛喜馬拉雅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區域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復雜多樣,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該地區生物物種分化強烈,生物多樣性具有特色,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其種類之復雜、豐富,根據西藏植物志記載,西藏全區維管束植物共有208科、1258屬、5766種。隨著西藏植物學各種考察的不斷進行及深入,一些新屬、種及新分布的陸續發表,西藏的植物種類得以豐富,據對2014年完成的英文版中國植物志的統計,西藏有182科1294屬及7100種維管束植物(不包括蕨類)。
為了進一步摸清這一區域的植物種類和分布,提出保護和可持續開發生物資源的策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院士提出編寫《泛喜馬拉雅植物志》建議,并得到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作者有幸承擔了西藏地區的野外考察工作,從2010年至2013年,每年帶隊前往西藏考察,加上2007年的一次考察,筆者已經先后5次進藏考察,共采集植物標本4516號12000多份,拍攝照片近2萬張。在所采集并已鑒定的植物標本中,陸續發現一些新記錄或新分布屬和種,甚至有一些新屬種的發現,如蕁麻科、毛茛科、紫草科、菊科都發現新種。本書收錄了洪德元院士發表的桔梗科三新屬(須彌參屬Himalacodon、山南參屬Pankycodon、幅冠參屬Pseudocodon);馬先蒿屬中國新紀錄種Pediculariscornigera Yamazaki(齒盔馬先蒿)、PedicularisregelianaPrain(長葉馬先蒿)、PedicularisscullyanaPrain ex Maxim.(金氏馬先蒿);還有一些西藏新分布種類。
西藏野生花卉種類多樣,資源豐富,以高山花卉具特色,其中杜鵑花屬(Rhododendron)、報春花屬(Primula)、龍膽屬(Gentiana)、綠絨蒿屬(Meconopsis)是舉世聞名的高山花卉。高原野生花卉的色澤,受紫外線強輻射,生成大量類胡蘿卜素與花青素,色彩艷麗繽紛。其中以鮮艷的藍紫色與橙黃色為主。由于高海拔地帶的低溫、大風、干旱等因素,植株呈矮化、匍匐、墊狀、針狀等適應方式。隨著海拔的升高,展花遲、花期短。
由于篇幅所限,本書僅收錄了西藏野生花卉植物52科241屬530種的植物照片及部分景觀照片。書中科屬種概念參考了英文版中國植物志,屬種排列按拉丁字母順序排列,部分種類由于排版的需要順序有所調整。每個種圖片配有西藏產地、分布、海拔、生境等文字信息。
在野外考察和標本采集工作中得到了西藏自治區林業廳及縣林業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楊永平副所長、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李暉主任、西藏定結縣林業局索倫局長、西藏聶拉木縣林業局索朗歐珠的大力支持和協助,特此致謝。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王文采院士、洪德元院士、路安民先生、李安仁先生、郎楷永先生、曹子余先生、饒廣遠教授、楊親二研究員、陳之端研究員、耿玉英研究員、朱相云研究員、楊福生博士、金效華博士、陳又生博士、于勝祥博士、孟世勇博士、李鵬偉博士、張國進博士協助鑒定標本及照片,洪德元院士、潘開玉先生、耿玉英研究員、陳又生博士提供部分種類照片,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在本書完成之際,特別感謝全體考察隊員們及5位藏族司機,有你們的通力合作,使得艱苦及風險的野外工作得以順利完成。下面是歷年考察隊員名單:
2010年:馬欣堂、洪德元院士、李良千、馮旻、王忠濤、杜玉芬、陳淑榮、王強、張彩飛、余巖(四川大學)、張自強(新疆大學),拉巴次仁、巴桑羅布、多吉。
2011年:洪德元院士、馬欣堂、王強,拉巴次仁。
2012年:洪德元院士、馬欣堂、王強,拉巴次仁。
2013年:馬欣堂、李良千、馮旻、班勤、杜玉芬、劉彬彬、張國進、邵毅貞,謝磊、李進宇、
舒渝民(北京林業大學),拉巴次仁、巴桑羅布、江平、索旺。
感謝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國家基金委提供野外考察經費。
感謝中國植物圖像庫 www.plantphoto.cn 提供照片
由于本書編寫時間短,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真是一個好賣家。以后有這方面寶貝的需求還得找你哦!
確實有許多別的地方年看不到的內容,可提高孩子學習生物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