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好父母是后天學來的圖書
人氣:112

好父母是后天學來的

推薦序一教養孩子其實沒有那么難/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親子作家) 很多青少年問題專家都說:大部分的問題兒童出自問題家庭,這句話印證在王浩威醫生所寫的這本《好父母是后天學來的》中,難怪英國有句...
  • 所屬分類:圖書 >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  
  • 作者:[王浩威]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8662336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8
  • 印刷時間:2017-08-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216
  • 紙張:純質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好父母都是后天學出來的,沒有人天生便是好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懂得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在每一個笑淚交織的背后,精進提高!

在王浩威醫生的診療室中,出現過各式各樣的父母,他們有的焦慮不安,有的氣急敗壞,有的暴怒失控,有的疏離而忙碌……當然,這里也有千奇百怪的孩子,他們也許叛逆、也許自戀、也許太而沒有朋友……在《好父母是后天學來的》中,王醫生用39個貼心故事,和您一起探討如何教孩子、養孩子,如何從孩子身上學會做父母。《好父母是后天學來的》獻給陪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

編輯推薦

1. 娛樂名人蔡康永、劉若英、蘇有朋,身心靈作家張德芬、素黑,“弗洛伊德獎”得主趙旭東,精神分析師曾奇峰,心理督導師施琪嘉聯袂推薦!

2. 作者,剖析真實案例,為陷入教養難題的父母們指點迷津。王浩威堪稱臺灣心理治療界“總舵主”,是集心理學家、治療師、作家、詩人、出版人于一身的傳奇醫生。他以幾十年從事心理咨詢經驗,總結出切實可行的教養孩子方法,解救陷入教養難題的父母們。

3.打破父母主導魔咒,提出“孩子是父母的好老師”這一新穎觀點。《好父母是后天學來的》告別父母一言堂,提出“關于如何成為一個好父母這件事,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好老師”概念,沒有人是天生好父母,好父母都需要學習。

4.關注當下社會熱點,為青少年教育提供專業方法論。王浩威用真實案例,直擊中國式家庭代際溝通盲點,關注校園霸凌現象,剖析原生家庭影響力,專業解讀少年離家出走、自殺、叛逆等社會現象,為親子溝通、少年成長提供有效指導。

作者簡介

王浩威,臺灣心理治療界“總舵主”,集心理學家、治療師、作家、詩人、出版人于一身的傳奇醫生。歷任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等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著有詩集《獻給雨季的歌》,散文《在自戀和憂郁間飛行》《海岸浮現》《與自己和好》,文化評論《一場論述的狂歡宴》等。其“王浩威•青春門診系列”(包括《好父母是后天學來的》《生命的12堂情緒課》《全是為你好:父母的焦慮,少年的困境》《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王醫生的情緒診療筆記》)為臺灣親子類暢銷書。

目錄

推薦序一教養孩子其實沒有那么難 // V

推薦序二不做直升機父母,不做虎媽 // I

推薦序三只有愛不夠,還要學習 // III

作者序好父母是盡力了就好 // V

篇一做父母,超級任務!

科技新父母,親子新挑戰 // 003

孩子為什么說謊? // 005

除了自由,孩子還需要更多 // 009

教養,永遠沒有客觀的尺子 // 011

讓自己夠好就好 // 013

當受傷的孩子成了父母 // 016

婚姻與孩子帶來的考驗 // 020

不作為,才是最難的境界 // 023 推薦序一 教養孩子其實沒有那么難 // V

推薦序二 不做直升機父母,不做虎媽 // I

推薦序三 只有愛不夠,還要學習 // III

作者序 好父母是盡力了就好 // V

篇一 做父母,超級任務!

科技新父母,親子新挑戰 // 003

孩子為什么說謊? // 005

除了自由,孩子還需要更多 // 009

教養,永遠沒有客觀的尺子 // 011

讓自己夠好就好 // 013

當受傷的孩子成了父母 // 016

婚姻與孩子帶來的考驗 // 020

不作為,才是最難的境界 // 023

潑猴與如來佛 // 026

當寶貝女兒變成大小姐 // 029

怎么說都不聽的時候 // 031

慢慢聽他說 // 034

如何放心,讓他飛翔? // 037

孩子需要的冒險 // 039

當孩子離家出走 // 044

每個人都需要可以歸屬的基地 // 048

從缺席到太親密 // 052

與孩子一起做決定 // 056

孩子的時間管理 // 059

鹽分地帶的爸爸,北京的遼寧媽媽 // 061

篇二 青春,復雜味

自己是什么,還沒有找到…… // 067

失落童年的女孩 // 072

永遠失落的愛情 // 081

拒絕上學的少年 // 088

同一個世界,萬花筒般真實 // 092

死神少女 // 097

操場還是戰場? // 104

頑皮游戲到弱肉強食 // 107

霸凌標簽 // 114

篇三 診室心情

為人父母,是一段無法預習的旅程 // 123

失去擁抱的少年 // 132

永遠是邊緣人 // 138

貧窮,一種集體的創傷 // 141

男孩失落的男性氣概 // 146

對自己的美,永遠都覺得不夠 // 152

自戀的文化 // 158

當全能小孩長大之后…… // 164

哀悼的溫度 // 173

在狂奔的時代,慢下來 // 178

懂得玩耍,也將懂得重新站起 // 180

生命的壯游 // 183

后 記 好父母來自整個社區的努力 // 191

在線預覽

操場還是戰場?

校園霸凌的相關議題,前一陣子成了熱門話題,連朋友見面聊天都提到。一對年輕的夫婦,前幾年生了一個孩子,現在也上幼兒園了。年輕的媽媽說:“我們家的Nicolas,太古怪了。同學從背后推倒他,他沒哭,還傻愣愣地看著人家,搞不清楚怎么回事。”爸爸接嘴說:“是呀!那天剛好是家長日,那小孩就在我們面前公然霸凌了。”

那天我們一起吃的是火鍋。冬天的寒流下,熱騰騰的火鍋似乎是最適合一群人一起來抵御寒冬的“霸凌”了。我們的結論是送小孩去學點那種防身技巧。“好是合氣道,聽說只能防身用,不能攻擊別人,免得小孩學了反而去欺負人。”大家聽了哄堂一笑,就結束了這個話題。

當追逐的樂趣被嚴謹的競賽取代

小孩子在操場上,在空地上,或在公園里,跑跑跳跳,追追打打鬧鬧的,原本就是平常的游戲。這樣的活動,有時是全然自發的,小孩子也沒規定什么,就很有默契地找到他們的邏輯玩起來了。有時是有游戲規則的,也許是“躲貓貓”,也許是“抓鬼”,但一開始還是經常有許多即興的玩法。當然,后來規則越來越嚴謹,而即興也就沒有空間了。

到了小學初中以后,躲避球也好,棒球籃球也好,游戲的規則是越來越統一的。然而,規則越是完善,能玩的人就越少。大部分的人只能當觀眾,只有少數人能在場上玩這個游戲。當然,觀眾也可以玩一點游戲,波浪舞等等,但終究還是不如場上選手才是真正聚光燈的焦點。

回到學校,讓我們看看校園里的游戲。

當追逐的樂趣慢慢被許多有嚴謹規則的競賽所取代,大部分的人其實是從這些正式的游戲中被驅逐出來的。因為除了較高、最靈活、最快、最有力、最訓練有素的少數同學,幾乎是少有人可以參與這些活動的。

那么,其他的人怎么辦呢?

操場還是戰場?

校園霸凌的相關議題,前一陣子成了熱門話題,連朋友見面聊天都提到。一對年輕的夫婦,前幾年生了一個孩子,現在也上幼兒園了。年輕的媽媽說:“我們家的Nicolas,太古怪了。同學從背后推倒他,他沒哭,還傻愣愣地看著人家,搞不清楚怎么回事。”爸爸接嘴說:“是呀!那天剛好是家長日,那小孩就在我們面前公然霸凌了。”

那天我們一起吃的是火鍋。冬天的寒流下,熱騰騰的火鍋似乎是最適合一群人一起來抵御寒冬的“霸凌”了。我們的結論是送小孩去學點那種防身技巧。“好是合氣道,聽說只能防身用,不能攻擊別人,免得小孩學了反而去欺負人。”大家聽了哄堂一笑,就結束了這個話題。

當追逐的樂趣被嚴謹的競賽取代

小孩子在操場上,在空地上,或在公園里,跑跑跳跳,追追打打鬧鬧的,原本就是平常的游戲。這樣的活動,有時是全然自發的,小孩子也沒規定什么,就很有默契地找到他們的邏輯玩起來了。有時是有游戲規則的,也許是“躲貓貓”,也許是“抓鬼”,但一開始還是經常有許多即興的玩法。當然,后來規則越來越嚴謹,而即興也就沒有空間了。

到了小學初中以后,躲避球也好,棒球籃球也好,游戲的規則是越來越統一的。然而,規則越是完善,能玩的人就越少。大部分的人只能當觀眾,只有少數人能在場上玩這個游戲。當然,觀眾也可以玩一點游戲,波浪舞等等,但終究還是不如場上選手才是真正聚光燈的焦點。

回到學校,讓我們看看校園里的游戲。

當追逐的樂趣慢慢被許多有嚴謹規則的競賽所取代,大部分的人其實是從這些正式的游戲中被驅逐出來的。因為除了較高、最靈活、最快、最有力、最訓練有素的少數同學,幾乎是少有人可以參與這些活動的。

那么,其他的人怎么辦呢?

如果將焦點從球場轉到校園,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同學其實是繼續玩他們的游戲,而且是以自發的方式來進行。他們還是在走廊上追逐或在陽臺互相觀望就可以創造出新的游戲方法,甚至在看不到的地方,不論是愛情還是霸凌,都是人們自發的創造力產生的“游戲”。

當霸凌變成道德上的禁忌

一位幼兒園孩童的家長很難過地告訴我,他小孩如何被排斥的過程。他小孩的細微動作能力發展較慢,感覺統合不協調,整個人看起來就是笨手笨腳的。偏偏這小孩喜歡人群,喜歡熱鬧,每次同學們玩起自己發明的游戲,他就興奮地跟著跑起來,甚至也不在乎別人就爬上去,經常將其他小個子的同學撞倒在地上。于是,就有同學喊說:“老師他打人!”

老師剛好太年輕,不知道總有一些學生社會技巧發展太慢而手腳又無法分輕重,便當場就說:“你這么小,就開始欺負同學。”其他同學也不清楚這名詞的真正意思,只知道這幾天大人們或新聞里談很多,就跟著喊起來。這位家長說,小孩也知道這是不好的名詞,已經難過得不想上學了。

強弱或勝敗原本就是所有游戲的基本結果。只不過,越是好的游戲,越是能讓每個人都有勝利的機會。

當霸凌一詞突然變成道德上較大的禁忌時,忽然之間,人們不知道正常的競爭和不正常的霸凌之間究竟有無清楚的分界。父母們擔心自己的小孩受欺負的同時,卻也對自己向來鼓勵小孩積極競爭的態度是否隱藏了某種危險,而變得更焦慮了。

頑皮游戲到弱肉強食

對于校園霸凌這一長期現象,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決定先制訂“防治校園霸凌執行計劃”,規定不處理霸凌的校長考核成績不得為甲,負責督導的縣市政府也會被扣獎補助款。至于長期計劃,教育部將推動《校園反霸凌法》的立法,考慮“將施暴者隔離起來”。

這個消息在報紙揭露的第二天,我心理治療診所的來訪案主剛好有一位是當年霸凌的受害者。他現在在海外念書,因為圣誕節和冬季假期而回來。

當年初中受到同班同學的霸凌,使得他一直對學校或同輩聚集的環境都不由自主地感到戰栗,也就一直無法正常上學。之后,幸運地在另所中學逐漸適應,才取得同等學力。他先到北美的社區大學,再轉到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學系。

咨詢時,我將報紙拿給他看,問他意見。他看了一下這則頭版新聞,稍稍綻放的笑容,慢慢地被沉思的表情所取代而不見。他說:“這方法當然是好啦,只是,事情是很復雜的。”

不善表達但思考迅速的他,跳躍式地提到一連串問題,還有一連串想法:霸凌要怎樣定義?可能嗎?很多時候是別人覺得不怎么樣,但受欺負的人是很痛苦的。有些時候欺負別人的人是因為長期被欺負得走投無路而反擊了,也要受罰嗎?隔離以后,怎么知道這個人會變更壞還是就真的改善呢?他跟我揮揮手表示不談這件事了:“事情,是很復雜的啦!”

我問他最近的大學生活可好,跟臺灣以前的經驗比起來怎樣。他的回答也叫人難過:“反正太復雜了,我決定做獨行俠,不要再交朋友了。”他解釋說,就是不去注意這些白人或拉丁裔或黑人是怎么交朋友的。亞裔的同學會主動來跟他交朋友,是為了借筆記。“反正我要求他們一定要立刻影印立刻還,也就不會擔心像以前那樣考試到了要不回筆記。”

獨行俠?一輩子嗎?多么孤獨呀!希望他不至于如此。我看著他現在不再過胖的臉龐,診療室外燦爛冬陽,在他臉另一側現出沉重的陰影。

霸凌,不易辨

霸凌產生很多可怕的問題,然而過去大人眼中可能只是小孩們吵鬧玩過頭了。只是,在玩鬧中越來越沒有同理心的過程,其實是一再地深深刺傷,待日后痊愈亦十分扭曲了。

霸凌的傷害這么嚴重,但我自己對這個名詞卻是不喜歡的。霸凌也好,Bully也好,這樣的名詞讀起來感覺都是十分突顯的,往往就會誤以為是十分搶眼易辨的行為。

我寧可用“欺負”,特別是在大眾演講時。“欺負”是我們小時候就會有的行為,幾乎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欺負過比自己弱的同學、欺負過弟弟或妹妹,以及集體欺負不認識的大人(像乞丐或太囂張的大人)。美國幽默大師馬克•吐溫的作品,像《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讓大人小孩讀起來捧腹大笑的作品。特別是那些欺負的情節,更是讀者笑聲較大的段落。

為什么馬克•吐溫的小說我們覺得是風趣逗笑的故事呢?為什么社會新聞揭露的那些霸凌,卻是叫人痛心而不忍直面?其實最主要的差別有二,一是權力的關系,另一則是同理心的程度。

在馬克•吐溫的小說里,欺負是弱小者對權位在上者的行為,譬如,欺負那些平常愛作威作福的小惡霸。這樣的故事就像《圣經•撒母耳記》里,大衛殺死巨人歌利亞,從來沒人覺得是過分的。同樣,記得作家楊照也曾經在自傳散文里寫過,他在建中時和一群同學將教官罩著麻布袋丟到蓮花池的故事,反而感覺是充滿幽默的正義。

這些故事因為是弱者對強者的反擊,我們有時甚至也不用“欺負”一詞,而是用“頑皮搗蛋”來形容。

回到現在新聞中的這些事件吧!霸凌也好,欺負也好,卻是相反的權力關系,都是強的一方欺負弱的一方,人數多的一方壓迫人數少的一方。

我喜歡用“欺負”一詞,是因為這樣的行為可能發生在過去也可能是未來,可能發生在任何一位學生身上,包括學校里被認定的“好”學生和任何過去被欺負的人。

校園里同樣是同班或同年級的同學,在權力位階上,原本就有著越來越拉大的差距。

校園里的權力游戲

在美國好萊塢電影里,有專門針對中學生胃口的所謂YA(young adults)電影。這種電影經常可以歸類成兩三種模式,每隔幾年就會循這模式再拍一部,而且都是永遠保障票房大賣。

有一種模式是“老師是鬼”這樣的。電影一開始是校門口全景,學校最出風頭的美式橄欖球校隊高大健美的年輕男人們走過,然后是一群金發標致的啦啦隊女孩。相對這些搶盡風頭的卻是一群藏在校園角落的角色:通常是一位很神經質的書呆子,一位整天嗑藥的迷糊蛋,至少還有一位整個人感覺像刺猬對外強烈防衛的女孩。兩群人偶有互動時,當然是后者受盡了嘲弄欺負。

有24小時,學校開始變化了。也許是那個假道學的校長,也許是愛八卦的橄欖球隊教練,不知什么緣故,被外星異形附身或變成吸血鬼。后來老師們全淪陷了,橄欖球隊員也淪陷了,連班委會和啦啦隊都淪陷了。整校都是外星人或吸血鬼。這時,只剩那幾個最被瞧不起的家伙,他們發現了這個秘密,躲到校園地下室鍋爐房時遇到了老校工,得到他的幫忙,找到方法,而將外星人或吸血鬼趕出去,拯救了全校同學,包括那些平常最看不起他們的同學和師長。

這樣題材的電影一再重復拍攝,而且都可以在青少年人群中開出極優的票房,足以證實美國青少年對片中校園生態描述的認同。

影片的人物中,被欺負或被瞧不起的似乎只有少數幾位,但是,從涌進戲院的青少年來看,似乎在現實的校園里,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屬于吃虧的那一群。

在美國,就像這些影片一樣,校園是有清楚的權力位階的。美式橄欖球隊員和他的啦啦隊女生是權力的最頂端;其次是其他運動校隊;再其次是擅長人際關系的,也跟老師關系不錯的同學,像班委會干部或班級領導人;再來是稍不擅長人際關系但成績優異的。至于運動不好、人際不佳、成績也不怎樣的,大概就只能在沒人關心的權力底層。

在叢林里生存的方法

我們回過來看臺灣的情況,雖然情形差別頗大,但同樣的權力落差是存在于學生之間的。

以臺灣的初中為例,同學之間的權力位階往往是以成績優異為較高標準(成績只有中上就沒啥幫助),其次是人際能力和外表(身高、美貌),再其次是家庭的富裕程度。如果擁有其中幾項,累積的權力位階就更高。相反,越沒有上述條件的,則越弱勢。也因為如此,在臺灣校園霸凌的現象研究中,研究人員經常指出“身材瘦小、人際關系不佳、較內向、成績普通”,有這些特色中一兩項的,都是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受害人。

校園里的權力現象也可以進一步解釋霸凌中的“霸凌者”(the bully)“被霸凌者”(the bullied)和“旁觀者”(the bystander)的三角關系。

每個人也許不一定想成為霸凌者,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權力位階是更高的;每個人也許可以忍受自己的權力位階在別人之下,但每個人都不愿成為被霸凌者。

我曾經遇到一位拒絕上學的初二學生,他不像一般典型的拒學,先由抑郁、焦慮或身心癥狀開始。他開始拒學是因為去向同學“勒索”被告到老師那里去。他的“勒索”手法很笨拙,在便利店看到有同學錢帶得較多,就向前去要對方拿錢給自己。可惜,他是新手上路吧,找的地點也不夠隱蔽,口氣不夠狠,連身材也談不上高大,自然很快就被訓導處通知父母來了。

父母一到學校,幾乎要抓狂了。他們說,不是上學期才說在家偷錢是因為被其他同學勒索,父母也因此對老師抱怨許久,怎么這學期就淪落成勒索別人的壞孩子了?

這件事一發生,他不再去學校,也幾乎不講話。我們及時次見面,兩人在咨詢室沉默了相當長的時間,也沒有太多的進展。至少三五次的咨詢在沉默中度過,也幸虧我過去對這樣的個案有一些經驗,也就受得了這些難熬的時刻。終于,他慢慢地說出他的沮喪(對自己、對學校和對父母的)和憤怒。初中階段原本表達能力就不足以敘述復雜情節和情緒,我也就透過他許多片段的描述中,才進一步描繪出大概的全貌。

當年進到這所初中,他的害羞和稍稍瘦小的身材,很快就成為班上幾個同學開玩笑的對象。后來,這個原本只是頑皮游戲的捉弄越來越過分,從幫忙去便利店跑腿買零食,到幫這一群同學墊錢。這也就是為什么他零用錢不夠用,只好回家偷錢的緣故。一方面他為這些同學的欺負而生氣,另一方面他又很喜歡跟他們在一起,因為跟他們在一起,似乎別的同學也會怕他,他也就很有安全感了。

特別是上學期父母來學校找老師,折騰一番后卻是一切沒改變。那些同學暫時不叫他跑腿了,只是在經過時會說:“我們現在都沒叫你做事了!不可以去亂打小報告。”這樣確實沒有威脅字眼的話聽進耳里,反而更是恐懼。他終于知道,原來,在學校這座叢林里,父母和老師根本是不管用的。于是,他安全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被他們更接受,譬如開始出現去幫忙勒索這件事。

去勒索其他同學這件事,其實他內心已經掙扎許久。可是,想來想去,這終究是在叢林里獲得安全的方法了,終于還是做了。

等他被抓到訓導處,父母也趕到時,他忽然松一口氣,覺得從此不去上課也是一件很好的事。他放棄辯護、放棄學業,也幾乎要放棄自己過去種種對人生的期待了。

從被霸凌者到霸凌者是很容易的,幾乎每一個權力位階還沒爬到頂的學生,都是有可能的。每一個人內心想的其實都是只想當一位旁觀者,因為沒人愿意有任何的風險。只是當大家集體起哄時,旁觀者也不得不加入,而從“霸凌行為的默許者”變成“霸凌行為的次要執行者”。

在校園里,只要這樣的權力位階存在,霸凌的問題永遠是沒法消除的。只是,在平常沒意識到時,可能會說:“那只是調皮搗蛋、愛欺負同學罷了。”

人與人之間,當權力位階存在,當權力帶來的特權被許可甚至被欽羨時,所有的關系也就從游戲般玩樂,變成越來越弱肉強食的霸凌了。

媒體評論

娛樂名人蔡康永、劉若英、蘇有朋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素黑

“弗洛伊德獎”得主 趙旭東

精神分析師 曾奇峰

心理督導師 施琪嘉

聯袂推薦!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愛麗兒**的評論:

優惠力度大 很開心

2017-11-12 09:04:02
來自zly6565**的評論:

好父母是后天學來的 買給父母的

2017-11-07 22:12: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經意的決定,促成了這次愉快的買賣!

2017-10-26 15:49:37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皋兰县| 正蓝旗| 江西省| 项城市| 浏阳市| 普陀区| 土默特左旗| 铁岭市| 屏东市| 紫阳县| 大方县| 高平市| 凭祥市| 资兴市| 永靖县| 若尔盖县| 乡宁县| 黔江区| 黎平县| 伊宁县| 陇南市| 南宫市| 湄潭县| 务川| 丹江口市| 惠州市| 陆河县| 平和县| 怀远县| 高雄县| 舞钢市| 寻甸| 鹰潭市| 韶山市| 望谟县| 大足县| 格尔木市| 肥乡县| 宕昌县| 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