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心理專家王浩威全新闡釋父母專權、孩子逆反等人際現象,破解親子溝通難題。
王浩威以親身經歷和案例經驗,從專業角度,講述青少年的不同心理面向,為代際溝通提出不同的見解。這里既有年輕朋友們的鏡,也有父母的窗,作者對當下社會問題的直言不諱,也成就了本書的價值。這是心理醫生筆下的成長課題、生命故事。
1. 娛樂名人蔡康永、劉若英、蘇有朋,身心靈作家張德芬、素黑,“弗洛伊德獎”得主趙旭東,精神分析師曾奇峰,心理督導師施琪嘉聯袂推薦!
2. 作者,剖析真實案例,為陷入教養難題的父母們指點迷津。王浩威堪稱臺灣心理治療界“總舵主”,是集心理學家、治療師、作家、詩人、出版人于一身的傳奇醫生。他以幾十年從事心理咨詢經驗,總結出切實可行的教養孩子方法,解救陷入教養難題的父母們。
3. 全新闡釋父母專權、孩子逆反等人際現象,破解親子溝通難題。博學心理專家王浩威用充滿同理心的人文關懷,通俗易懂的專業知識,讓每一位以溝通為終身奮斗目標的父母都擁有和諧的親子關系。
4.關注當下社會熱點,為青少年教育提供專業方法論。王浩威用真實案例,直擊中國式家庭代際溝通盲點,關注校園霸凌現象,剖析原生家庭影響力,專業解讀少年離家出走、自殺、叛逆等社會現象,為親子溝通、少年成長提供有效指導。
王浩威,臺灣心理治療界“總舵主”,集心理學家、治療師、作家、詩人、出版人于一身的傳奇醫生。歷任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等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著有詩集《獻給雨季的歌》,散文《在自戀和憂郁間飛行》《海岸浮現》《與自己和好》,文化評論《一場論述的狂歡宴》等。其“王浩威•青春門診系列”(包括《好父母是后天學來的》《生命的12堂情緒課》《全是為你好:父母的焦慮,少年的困境》《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王醫生的情緒診療筆記》)為臺灣親子類暢銷書。
前言十歲的成人,四十歲的少年 // VII
篇一在我們的屋子里
勇于夢想 // 003
獨唱少年 // 008
變身 // 011
沉默的吶喊 // 017
面具 // 024
怨憤少年 // 031
虎父如何教出虎子? // 038
快壓垮了我們的家 // 043
街頭與家之間 // 047
篇二家庭和家庭之外 前言 十歲的成人,四十歲的少年 // VII
篇一 在我們的屋子里
勇于夢想 // 003
獨唱少年 // 008
變身 // 011
沉默的吶喊 // 017
面具 // 024
怨憤少年 // 031
虎父如何教出虎子? // 038
快壓垮了我們的家 // 043
街頭與家之間 // 047
篇二 家庭和家庭之外
青春的吶喊 // 057
不敢開口問 // 066
追風者的指引 // 069
家里的秘密人物 // 076
“偏頗”的平衡 // 079
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成長環境 // 082
透明化的存在 // 086
沉默的瘟疫 // 088
篇三 校園生活的競技場
標簽 // 105
消失 // 110
紙飛機乘空飛翔 // 114
自殺的共犯結構 // 119
社會用很復雜的方式謀殺了她們 // 122
新新人類更幸福? // 124
開啟殺人之門,釋放內心的困獸 // 131
篇四 在社會的跑道上
愛麗絲不愿離開仙境 // 141
善意的囚房 // 145
男孩不要哭! // 151
菟絲與大樹 // 154
驚險歷程 // 159
走進另一個世界 // 165
活著,其實有很多方式 // 169
自我放逐 // 173
失去夢和理想 // 177
我的勇氣遺留在愛琴海 // 179
未來,屬于走向四面八方的傻子 // 182
篇五 診療室絮語
豐富我的天使們 // 187
我的朋友王浩威—讀《全是為你好》的一點隨想 // 212
遇見青少年 // 215
新新人類更幸福?
之一
一群臺北市的“議員”,忽然出現在深夜熱鬧生活的夜店里,打扮成新新人類的模樣,就這樣跟年輕人一起出現了。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些向來只關心“重大事件”的“議員”,怎么會穿起牛仔褲,染了幾撮鮮紅的頭發,宣稱要關心臺灣的青少年了?甚至,如果我們記憶猶新,應該記得更早以前,蠟筆小新露出小雞雞的青少年“色情漫畫”問題,竟然也是這一群原先只關心“重大事件”的“議員”提出來的,不禁會感覺到奇怪,臺灣政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臺灣社會結構真的有所變化?如果真是如此,青少年的位置又是如何呢?
從以前的國民黨“一黨獨大”,到現在的“藍綠天下”(國民黨為藍色旗幟,民主進步黨為綠色標識),所代表的社會結構變化,其實并不僅止于政治或政黨層面而已。以往的爭議,往往是很清楚的雙方對立,許多更次要的問題固然沒人注意,但同時也有了自由的空間。如今,對立的對象也許持續了,次要的問題也就成了原來誓不兩立的雙方都關心的共同焦點了。
然而,所謂的“關心”,往往也是壓力的來源。那些專門負責圍堵社會街頭運動的警員,如今隨著社會抗爭的減少,反而改關心到青少年問題了。譬如警方每隔一陣就推出“旭日專案”之類的名目,動輒拘留了數千位青少年,只因為他們深夜不歸。
除了少數學者注意到青少年人權問題而提出異議之外,幾乎沒有哪一個黨的民意代表站出來抗議。臺灣青少年的社會位置隨著這種社會政治結構的改變,突然掉進了一個很詭異的兩難困境:要不就站出來和整個社會、整個大人主導的社會抗爭,要不就乖乖按大人們的指示永遠長不大,在大人的指揮下留在家里和學校。
社會改變了,臺灣的經濟也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樣,每年都在創造經濟增長的高峰。雖然這些年來,臺灣社會的經濟并不是蕭條或衰退,但也不再有持續的增長了;簡單地說,是一種富裕的停滯狀態。 新新人類更幸福?
之一
一群臺北市的“議員”,忽然出現在深夜熱鬧生活的夜店里,打扮成新新人類的模樣,就這樣跟年輕人一起出現了。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些向來只關心“重大事件”的“議員”,怎么會穿起牛仔褲,染了幾撮鮮紅的頭發,宣稱要關心臺灣的青少年了?甚至,如果我們記憶猶新,應該記得更早以前,蠟筆小新露出小雞雞的青少年“色情漫畫”問題,竟然也是這一群原先只關心“重大事件”的“議員”提出來的,不禁會感覺到奇怪,臺灣政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臺灣社會結構真的有所變化?如果真是如此,青少年的位置又是如何呢?
從以前的國民黨“一黨獨大”,到現在的“藍綠天下”(國民黨為藍色旗幟,民主進步黨為綠色標識),所代表的社會結構變化,其實并不僅止于政治或政黨層面而已。以往的爭議,往往是很清楚的雙方對立,許多更次要的問題固然沒人注意,但同時也有了自由的空間。如今,對立的對象也許持續了,次要的問題也就成了原來誓不兩立的雙方都關心的共同焦點了。
然而,所謂的“關心”,往往也是壓力的來源。那些專門負責圍堵社會街頭運動的警員,如今隨著社會抗爭的減少,反而改關心到青少年問題了。譬如警方每隔一陣就推出“旭日專案”之類的名目,動輒拘留了數千位青少年,只因為他們深夜不歸。
除了少數學者注意到青少年人權問題而提出異議之外,幾乎沒有哪一個黨的民意代表站出來抗議。臺灣青少年的社會位置隨著這種社會政治結構的改變,突然掉進了一個很詭異的兩難困境:要不就站出來和整個社會、整個大人主導的社會抗爭,要不就乖乖按大人們的指示永遠長不大,在大人的指揮下留在家里和學校。
社會改變了,臺灣的經濟也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樣,每年都在創造經濟增長的高峰。雖然這些年來,臺灣社會的經濟并不是蕭條或衰退,但也不再有持續的增長了;簡單地說,是一種富裕的停滯狀態。
雖然富裕,新的可能性卻是越來越沒空間發揮了。于是,新一代的臺灣青少年,除了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卻是面臨越來越沒出路的高度競爭狀態。主管教育政策的單位固然很敏銳地注意到這個問題,立即開設了更多的高中和大學來容納青少年,緩沖這種日益激增的青少年壓力。然而,相對地,正如現在大家經常提起的“高學歷高失業率”,學業上的成就(讀到碩士或博士)也不再像以前那般有意義,既不足以光耀門楣,也不再讓自己感受到同樣的自我肯定了。
社會在改變。父輩們那一代是人人都有“黑手變頭家”的機會,身為成人的我們現在卻已經感受到越來越難出頭的競爭壓力了。至于青少年,他們所處的社會比我們當時更富裕了,但社會空間也更封閉、更停滯了。以前的人常常形容也是最激烈的抗爭是“困獸之斗”,如今,青少年所處的位置不也像是一頭精力旺盛的獸,掉進了施展不開的社會困境里?這樣的困獸所表現出來的掙扎,不是沒了希望地自殺,就是飆車一般地想沖破一切,否則就是借藥物或酒精來忘記這柵欄的存在。這不就是現在青少年最讓大家擔心的幾個社會問題?
社會結構有了問題,而青少年只是替罪羔羊。
之二
對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家庭角色,在臺灣,如今也起了相當大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家庭的功能正在變化,而且是朝著不同方向走去:越來越殘缺破碎的家庭,以及越來越緊張而不停努力的家庭。
臺灣社會向來自豪的均富神話,如今被貧富差距日益增大的具體數字破滅了。貧窮成為一只悄然無聲的殘忍之獸,慢慢侵入了這個美麗的島嶼。在馬英九先生還是“法務部長”時的1996年反毒會議里,幾位年輕臨床精神科醫生就提出來:侵蝕臺灣最嚴重的,除了外,就是酗酒問題。事實上,隨著被政府刻意掩蓋的失業人口日益增加,失業的問題和其他相關的事業挫折問題,往往讓志氣被消磨殆盡的人們,不是尋求宗教就是尋求酒精的撫慰。即使繼續努力工作拒絕喪志的人們,也發覺生活是越來越困難,只好尋求其他變通的辦法了。
在鄉下的學校,小學或初中的老師經常抱怨在家庭訪談時,許多學生都是和祖父母在一起,而父母親則是在臺北等大都市工作,一年難得回來幾次。然而,年邁的祖父母管不了青少年,出了問題也只好算了。
失業或酗酒的父親往往又帶來了更大的家庭不安,除了家庭氣氛低迷,孩童沒有快樂的成長環境以外,更不幸的狀況是家庭暴力和離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能力較好的孩子當然以逃家來尋求其他的撫慰渠道,也就是打游戲、飆車等;社會能力較差的孩子只好留在家里,成為這個家庭一切不幸的替罪羔羊,即使日后長大也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
對于功能越來越破碎的家庭,特別是這些沒有提供子女適當避風港功能的環境,當然是很快地將青少年釋放到外界來。再加上這些年來,學校的功能越來越萎縮,根本容不下這些失去家庭的青少年,于是,青少年也就只好走到街頭。家庭的父母和學校的師長都沒辦法提供真正貼到心坎的關心,甚至只是因社會壓力而不時地懷恨或頹廢,這樣長大的小孩當然也就天生無情了。
另一方面,隨著這一切的社會動亂,以及逗留游蕩的青少年日益增加,許多盡職的父母親感受到外界的威脅,也就越來越戰戰兢兢了。尤其近年來,隨著經濟和時間的壓力增加,如果還是重視家庭功能的夫妻恐怕越來越覺得教養孩子的不易,平均生育的小孩通常不到兩個,甚至只有一個,也就發生“三千寵愛在一身”的現象了。
父母親的擔心在出發點上是正確的,但是,因為擔心而產生的不放心態度,卻是許多問題的來源。
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小孩,如果他對人際關系或互動夠聰明,自然就學會了利用父母的這種不放心來達到予取予求的目的。在家里,他也許不一定是天之驕子,但至少是全家人心情起伏的關鍵;然而,到了外面,他的表面一副“酷”的模樣,其實只是一種沒有信心的表現。這種既自大又自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目前“酷”文化的一部分。
相對于這些擅長利用父母親的青少年,許多對人際互動不是這么敏感的青少年,則是被家庭的愛和不安捆綁了。他們的人生從吃奶、吃飯一開始,就被安排得好好的,甚至連腦袋該想什么也是被安排好的。這些小孩長大以后,父母經常抱怨太被動了,閩南話稱所謂的“懦性”。殊不知,從出生以來,一切都被安排好了,也失去了自己思考人生的機會,當然沒有那種成長的動力了。
然而,這一切保護和不放心,隨著不得不自我成長開始發生,獨立和依賴之間的奮力掙扎,像一個人和家庭血肉分離般的撕裂痛苦,自然帶來更混亂的叛逆期。
之三
因為家庭功能的兩極化,我們對青少年的成長恐怕是要用至少兩種以上的模式來看待,而非單一的成長模式了。
然而,有趣的是,這些不同家庭環境與成長軌跡的青少年,一旦進入社會,都是崇尚著這種“酷”的文化。
“酷”是一種外在行為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在人際關系上拒絕貼心的親密,對別人的內心無法同理地去感受,對外在事物充滿沒有信心的恐懼,但同時又不愿流露出恐懼的表現而讓別人看扁了,以及所采取的一種保持距離的自我保護方式。
這樣的文化反映在男女關系上或男女差異上的,有些不同于臺灣傳統的男女,但也不是全然不同。我們很難說是進步了,還是更倒退了。
在男性方面,雖然新新人類有更多的比例的確做到男女之間的彼此尊重,但是,親密相處的課題還是一大難關。然而,更讓人擔心的,是一群自幼就被社會和家庭拋棄的青少年(男女都有),他們自己成長,自己在人的叢林中幸存下來,學會了弱肉強食的無情,所有的人際關系(包括兩性關系)也就陷入了這種極端的權力宰制態度了。
在女性方面,同樣有著這樣無情看待人際關系、以生存為法則的“青少女”。然而,不只是這點類似男性,其他女性較大的改變其實也是越來越男性化了。許多優勢是傳統男性獨有的,如今也可以在女性身上看到了:獨立、果決、爽朗、“酷”……這樣的演變是應該的,但是,該努力邁向前的道路并不僅止于此。男性因為這些優勢而無法面對自己的親密問題,而少女不也可能如此?而且,雖然有了一些優勢上的平等,但這并不代表男女就真的平等了。傳統的價值觀,畢竟還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現代生活中,活生生展現了它的影響,雖然社會出現了新的問題,但舊的問題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消失的。
究竟新新人類會是怎樣?他們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問題繼續延續著上一代的困擾?這是永遠需要繼續思考的。
娛樂名人蔡康永、劉若英、蘇有朋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素黑
“弗洛伊德獎”得主趙旭東
精神分析師曾奇峰
心理督導師施琪嘉
聯袂推薦!
我知道我自己一直都沒有真的長大,我的長大,大部分是演的。我的恐懼、煩惱、沉醉、迷戀,一直都和青少年時期的我很像。對我來說,“青少年”是人生主要的階段,“青少年”是世界群的人口,所以我很感謝王浩威醫生整理出了這本書。對我來說,這本書里碰觸的痛,都是真實的痛。 娛樂名人蔡康永、劉若英、蘇有朋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素黑
“弗洛伊德獎”得主 趙旭東
精神分析師 曾奇峰
心理督導師 施琪嘉
聯袂推薦!
我知道我自己一直都沒有真的長大,我的長大,大部分是演的。我的恐懼、煩惱、沉醉、迷戀,一直都和青少年時期的我很像。對我來說,“青少年”是人生主要的階段,“青少年”是世界群的人口,所以我很感謝王浩威醫生整理出了這本書。對我來說,這本書里碰觸的痛,都是真實的痛。
--蔡康永 作家、主持人
我在青少年時期并沒有看過心理醫師,但我在這本書中的青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我并沒有小孩,但我在這本書中的爸媽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只是我,我猜書中描述的狀況,大部分青少年和爸媽都經歷過,只是我們沒有去看心理醫師。這本書的“勵志”部分,可能是讓所有的讀者都體會到:??!原來別人也有這樣的困擾,原來我并不孤單。
——王文華 作家、主持人
臺灣著名精神分析師,和我見過面,說過話的,如今看到他的書,文筆非常好!內容很有實際意義,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