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都市的鋼筋水泥里,焦慮成了大家永恒的話題,急迫的生活讓我們忘記了感覺和情緒,仿佛我們只需要高效率,只需要不停忙碌,而不該有沮喪和悲傷,甚至是開懷大笑的舒暢。然而,午夜夢回時,是否有憂郁襲上心頭?臺灣心理咨詢“總舵主”王浩威結合多年診療經驗,總結出剖析情緒的深度好文,和你一起重新認識自己,找回久違的情緒與感覺。
1. 娛樂名人蔡康永、劉若英、蘇有朋,身心靈作家張德芬、素黑,“弗洛伊德獎”得主趙旭東,精神分析師曾奇峰,心理督導師施琪嘉聯袂推薦!
2. 作者,通過真實案例,為焦慮的都市人指點迷津。王浩威堪稱臺灣心理治療界“總舵主”,是集心理學家、治療師、作家、詩人、出版人于一身的傳奇醫生。他以幾十年從事心理咨詢經驗,帶領讀者發現情緒,解救日益麻木的靈魂。
3.關注當下社會熱點,為青少年教育提供專業方法論。王浩威用真實案例,通過情緒話題,直擊中國式家庭代際溝通盲點,關注校園霸凌現象,剖析原生家庭影響力,專業解讀離家出走、貧窮、自殺等社會現象,為親子溝通、少年成長提供有效指導。
王浩威,臺灣心理治療界“總舵主”,集心理學家、治療師、作家、詩人、出版人于一身的傳奇醫生。歷任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等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著有詩集《獻給雨季的歌》,散文《在自戀和憂郁間飛行》《海岸浮現》《與自己和好》,文化評論《一場論述的狂歡宴》等。其“王浩威•青春門診系列”(包括《好父母是后天學來的》《生命的12堂情緒課》《全是為你好:父母的焦慮,少年的困境》《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王醫生的情緒診療筆記》)為臺灣親子類暢銷書。
序一個人的家族旅程 // III
及時部分
及時章恐懼•灰影在呼吸之間滲透 // 003
第二章寂寞•出走,為自己而活 // 013
第三章嫉妒•尋貓的獵犬 // 023
第四章背叛•尋找被遺忘的傷口 // 033
第五章憤怒•暴雨將至 // 041
第六章憂郁•憂郁的醫生,想飛…… // 051
第七章疏離•人潮陷落在黑夜中 // 061
第八章愧疚•懺悔的動物 // 071
第九章失落•我不甘心 // 081
第十章不安•窩在愛人懷里孤獨 // 089
第十一章快樂•一種很高層次的修養 // 099
序 一個人的家族旅程 // III
及時部分
及時章 恐懼•灰影在呼吸之間滲透 // 003
第二章 寂寞•出走,為自己而活 // 013
第三章 嫉妒•尋貓的獵犬 // 023
第四章 背叛•尋找被遺忘的傷口 // 033
第五章 憤怒•暴雨將至 // 041
第六章 憂郁•憂郁的醫生,想飛…… // 051
第七章 疏離•人潮陷落在黑夜中 // 061
第八章 愧疚•懺悔的動物 // 071
第九章 失落•我不甘心 // 081
第十章 不安•窩在愛人懷里孤獨 // 089
第十一章 快樂•一種很高層次的修養 // 099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潛行在虛無診療室 // 111
第十三章 恐懼的旅程 // 121
第十四章 預知死亡的旅程 // 131
第十五章 別人眼中的我 // 141
第十六章 離開自己的逃亡 // 149
第十七章 最的恐懼,最的勇氣 // 155
第十八章 不存在的愛情 // 165
附錄一 老湯姆和他的凸透鏡 // 175
附錄二 讓孤獨與憂郁在回憶中止息 // 179
附錄三 尋找一條漫長的旅程王浩威 // 187
忌妒•尋貓的獵犬
成長以后的愛情中,所謂的忌妒,
不也同樣再次喚醒了對父母的依戀關系嗎?
果真如此,失戀也就成為一種重要的成長過程了。
在一次咨詢里,個案回憶起他童年的幾個死黨。他是因愛情受挫后壓抑不住自己的“毀滅”念頭,卻又因這樣的念頭在道德上痛苦萬分,才來門診求助的。
門診在一幢20世紀50年代的水泥大樓里,昔日驕傲的新穎建筑,如今卻因人們對空間的感覺逐漸改變而遭到越來越多的批評。
我們的會談就是這樣展開的,從采光不利的窗戶談起。他說,這種光線氣氛,讓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是一段陰郁的歲月,人人羨慕他身為獨子得以擁有許多的愛,而他卻永遠處在一種無法滿足的不安中。
不安讓人陷入忌妒深淵
在幼兒園階段,媽媽帶著他換了三所學校;到了小學,他甚至要確定媽媽就站在操場的另一端才能待在學校里,否則就會奪門而出。
這一次戀愛是出乎意料的。
在成長的過程里,他開始交朋友,偶爾也有一些死黨,可是往往很快就因為爭吵而分手。大部分摩擦的理由都很可笑,總是因為懷疑甲同學和乙同學比較要好,自己被忽略,索性就翻臉了。
幾次交友之后,他更懂得以孤獨來保護自己,對戀愛也是一樣的態度。他說,從高中開始,有好幾次初戀的女友邀他共處一室,明明白白地暗示可以有進一步的親密動作,他卻奪門而出。他說,他害怕擁有以后就要面臨失去的威脅。 忌妒•尋貓的獵犬
成長以后的愛情中,所謂的忌妒,
不也同樣再次喚醒了對父母的依戀關系嗎?
果真如此,失戀也就成為一種重要的成長過程了。
在一次咨詢里,個案回憶起他童年的幾個死黨。他是因愛情受挫后壓抑不住自己的“毀滅”念頭,卻又因這樣的念頭在道德上痛苦萬分,才來門診求助的。
門診在一幢20世紀50年代的水泥大樓里,昔日驕傲的新穎建筑,如今卻因人們對空間的感覺逐漸改變而遭到越來越多的批評。
我們的會談就是這樣展開的,從采光不利的窗戶談起。他說,這種光線氣氛,讓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是一段陰郁的歲月,人人羨慕他身為獨子得以擁有許多的愛,而他卻永遠處在一種無法滿足的不安中。
不安讓人陷入忌妒深淵
在幼兒園階段,媽媽帶著他換了三所學校;到了小學,他甚至要確定媽媽就站在操場的另一端才能待在學校里,否則就會奪門而出。
這一次戀愛是出乎意料的。
在成長的過程里,他開始交朋友,偶爾也有一些死黨,可是往往很快就因為爭吵而分手。大部分摩擦的理由都很可笑,總是因為懷疑甲同學和乙同學比較要好,自己被忽略,索性就翻臉了。
幾次交友之后,他更懂得以孤獨來保護自己,對戀愛也是一樣的態度。他說,從高中開始,有好幾次初戀的女友邀他共處一室,明明白白地暗示可以有進一步的親密動作,他卻奪門而出。他說,他害怕擁有以后就要面臨失去的威脅。
這一次的戀愛終究還是發生了。就在他經由肌膚的喜悅確認了擁有時,害怕失去這一切的不安也同時涌上心頭。倘若有哪個晚上,他撥著電話卻找不到這位深愛著他的女孩,他就會一邊拼命告訴自己她是多么愛他,一邊在腦海中想象另一個男孩的存在。
分手是很痛苦的。這位女孩其實是受不了這種令人窒息的愛情,然而他卻更加肯定有第三者的存在。于是他就像一只尋貓的獵犬一般,反復徘徊在她家門前,連學校和公車站也不放過。想要毀滅這世界的念頭也越加強烈—既然我得不到,索性就全毀了,別人也別想要。他很清楚,從一開始陷入占有的欲望時,忌妒也就不可能再避免。
忌妒是三角人際關系的必修習題。不管第三者是否真實存在,我們總是忍不住去想象、塑造、強化。到已是真假難辨。
這種揮之不去的虛構三角習題,幾乎是從我們出生之后就開始出現。
精神分析者總愛將戀母弒父的俄狄浦斯情結形容成三角關系。依戀著母親的子女,一旦意識到第三者(父親)的存在,所有的不安全感都會轉換成哭鬧的表現。所謂的忌妒,也就是要去維護百分之百占有之假象的一切努力。
徘徊在永遠無法滿足的占有欲和對這濃烈欲望的恐懼之間,始終不得解脫。我聽著這位年輕男子的故事,隱約知道這一切恐怕暫時解決不了。
占有的依戀關系
結合了動物行為學和嬰兒發展觀察的兩位著名精神分析家,先后提出了相似的理論—鮑爾比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和馬勒(Margaret Mahler)的母子共生現象(symbiosis),都或多或少地指出了這種占有欲望的必然性。如果在童年沒有過足夠安全的占有關系,就會在后續的生命歷程中再三地尋求補償。
我記得自己曾經從“家扶中心”的老師那里聽過一位個案的故事。因父母留在城市工作失去了聯絡,她與弟弟只得和年老目盲的祖父一起在村里生活。那時候她才小學六年級。幸虧那是一個頗有人情味的傳統社區,左鄰右舍常常會將多余的食物施舍給這家人。也許是長年照顧弟弟的緣故,姐姐應對進退的舉止都儼然一副成熟小大人的樣子。
后來頒布了《兒童福利法》。依新的法令,這對姐弟屬于兒童虐待中的兒童情感忽略,被安置到了寄養家庭中。姐姐的眼神起初冷漠而疏遠,但沒多久就開始黏著寄養媽媽。有一次,寄養父母喝喜酒外出,回到家時竟然發現她打開大門,一個人趴在地上,可能是因為等得太久已經睡著了。
依鮑爾比的講法,這是從小被剝奪父母的小孩,他對親情的渴望必然會再次被喚醒,從而重新產生依戀關系。他所指的是小孩子和任何給他足夠關懷的大人之間的關系,而在成長以后的愛情里,所謂的忌妒,不也是對依戀關系的再次喚醒嗎?
果真如此,失戀也就成為一種重要的成長經歷了。鮑爾比認為,隨著成長的適當挫折,這一切依戀都將開始逐漸脫離。這些挫折或許令人難過,卻也教會了一個人獨立存在的能力。在長成大人后,如果戀愛是再次復活的依戀關系,失戀不就是那種應有的挫折?
就鮑爾比的觀察而言,這種挫折必然是多次重復出現,這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要有多次的失戀經驗,才可能學會如何適當地愛一個人呢?
嫉羨鼓勵了彼此的成長?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忌妒并非僅僅發生在三角關系中。
三角關系中的忌妒最接近英文“jealousy”的意義。而在三角關系以外的忌妒,恐怕更接近“envy”(嫉羨)的含義。
近代思想家赫爾穆特•舍克(Helmut Schoeck)在其著名作品《忌妒和社會》中,所提到的忌妒(der neid),恐怕是較接近嫉羨的忌妒。他說,人生來就是忌妒者,“每當兩個人能夠相互進行比較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這樣的嫉羨其實也是一種占有欲望。譬如我們都知道,在男性文化里,有“老婆總是別人的好”這一現象。這種情形乍一看也是與愛情相關的人際問題,卻全然不同于前述的忌妒。
戀愛中的忌妒是對愛人可能消失的不安,唯有憑借的占有(偏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才能贏過想象中的第三者。對“他人之妻”的嫉羨則是對于攻城略地無限擴張、不斷累積占有物的欲望。
有趣的是,無論是西方還是臺灣的文化,都鼓勵戀愛中適當地忌妒,而以擴張占有量為主的嫉羨,卻在道德上一再遭到貶抑。
在戀愛過程中,“吃醋”是一項重要的儀式,是不斷確定和展現愛情誠懇度的功課。因此,在這一范圍內,忌妒不僅是被鼓勵的、不違反道德的,甚至是一種必要的存在。
然而,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視“嫉羨”為道德瑕疵。倘若孩子盯著鄰居手上的棒棒糖,饞得幾乎流口水,必然會遭到父母憤怒的一巴掌。嫉羨不僅是《摩西十誡》里再三勸阻的缺陷,也被一切文化拒斥。
但是,道德上的阻攔果真可以消除嫉羨的情緒嗎?舍克反而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他認為被視為道德瑕疵的嫉羨其實是人類進步的普遍動力。
我還記得自己剛從南部到臺北讀書時的模樣。那時我對臺北同學自然自在的言談舉止,對他們那帶點卷舌音的標準口音,簡直是羨慕極了。這樣的嫉羨,反而啟發了自己的好勝心。
如果當初來到臺北時沒有這股嫉羨,恐怕無法在這個陌生的城市生存下來。難怪舍克說:“在一個社會里,如果人們之間不存在忌妒,那么這個社會就無法存在下去了。”
回到最初那位為情所困的年輕個案,我們能不能說,忌妒是毀滅或破壞性的,而嫉羨是建設性的呢?這樣的結論,勢必因為過度簡化而導致層出不窮的矛盾。譬如兩國之間的武力裝備競賽,不也是一種促進“進步”的嫉羨引起的競爭?
只是在我們的社會里,忌妒是被歌頌的,《奧賽羅》里那種不安的猜忌、那種占有的欲望,締造了千古謳歌的愛情傳奇,甚至成為人們心中的愛情典范。
忌妒是要求對方停止不動,卻在我們的社會獲得歌頌和贊賞;明明嫉羨會鼓勵彼此的成長,卻讓我們充滿道德上的羞恥感。
也許這重重矛盾在將社會變得更加復雜之余,也使得人類情感更加讓人著迷吧。
娛樂名人蔡康永、劉若英、蘇有朋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素黑
“弗洛伊德獎”得主趙旭東
精神分析師曾奇峰
心理督導師施琪嘉
聯袂推薦!
這是一本既“專業”又不戴“假面”的心靈處方箋,書寫著一位精神科醫生年輕時的果敢與溫柔,并且,有著“自、他一體”的理解與慈悲。
——許悔之詩人、編輯 娛樂名人蔡康永、劉若英、蘇有朋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素黑
“弗洛伊德獎”得主 趙旭東
精神分析師 曾奇峰
心理督導師 施琪嘉
聯袂推薦!
這是一本既“專業”又不戴“假面”的心靈處方箋,書寫著一位精神科醫生年輕時的果敢與溫柔,并且,有著“自、他一體”的理解與慈悲。
——許悔之 詩人、編輯
帶著“度假”心情的吾輩,倒有點像馬克•吐溫筆下那個促狹的湯姆,滿懷偷窺快感,傾聽王醫生“柜內”的檔案病例。沉浸在身心癥的大海里,我似乎隱約體悟,人人都需要精神科大夫。
——莊裕安 醫生、散文家
以前讀的王浩威的書,都是臺版的。一直以為是繁體的原因,少了些流暢性。現在再讀,發現確實有語言表達上的不同。總感覺“隔”著些什么。沒有讀曾奇峰的暢快。
還沒看,應該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