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進程則稍顯緩慢。本書試圖基于青少年網絡社會心理與行為的特點和規律,設計出有的放矢同時令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網絡心理健康讀本,以課程的形式展開,可以教師上課使用,也可學生和家長自助使用,通過對若干有關網絡知識和心理現象話題的講解和討論,啟發青少年對網絡使用的思考,培養良好的網絡使用素養和健康行為習慣。
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網絡心理健康讀本!
王芳,博士,北京師范心理學院副教授,從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F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秘書長、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亞洲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區代表。
及時章 網絡,你好!
第二章 網絡中的你我他
第三章 搜索一下,你真知道?——網絡信息的獲取與利用
第四章 搜索一下,你真知道?——那些不可不警惕的“壞蘋果”
第五章 今天你“SOSO”了么?
第六章 網絡暴力——輕敲鍵盤,重傷人心?
第七章 網絡上的愛與性
第八章 你被網游捆住了嗎?
第九章 時間都去哪了?
第十章 網絡與法律
第十一章 網絡的新功能,你知道多少?
第十二章 讓網絡為身心健康加分
第十三章 善用工具,擁抱生活
有關網癮,你了解多少?
網癮這個詞于很多人并不陌生,但對于它具體的定義和特點很多人都感覺相對模糊。在行為方面,網絡成癮包括很多的子類,比如信息成癮,性成癮和游戲成癮;在認知方面,網絡成癮可以分為特異性的成癮和普遍意義上的網絡成癮。
如果你認為網絡成癮是一種暫時的迷戀,那你就太低估它的威力了,有研究表明網絡成癮是一種心理上對網絡的依賴,會導致在學習、社交、職業上的缺陷,它的作用方式和效果與酒精成癮和藥物成癮也有相似之處!
聽到藥物成癮,你的及時反應大概是海洛因、大麻等諸多成癮中非常嚴重的一種,由于藥物中含有類似于神經遞質的物質,這些物質能夠直接或者間接的增加尾狀核中多巴胺的釋放(多巴胺是一種能夠產生快樂體驗的神經物質,它使人體驗到快樂),從而改變神經系統的運轉規律,讓人對這種藥物充滿渴求,直至“欲罷不能”。有研究表明,電子游戲也能使這種多巴胺的釋放非常明顯(Damsma,1992)。而這種多巴胺的釋放真的能給你帶來快樂嗎?你真的喜歡那些讓你成癮的東西嗎?事實上快樂可沒有那么簡單。根據Kent和Terry在1998年的研究,尾狀核中的多巴胺與你多大程度上想要某種東西有關,而與你多大程度上喜歡該東西關系不大。你想要的東西很容易壟斷你的注意力,成癮就是這樣的,這些成癮物質(行為)能夠極大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即使用藥體驗不像最開始那樣快樂(Berridge Robinson,1995)。再者藥物成癮極大影響了神經系統的功能和患者的身心健康,而現在很多研究表明,在生理機制等方面,網癮和藥物成癮表現出了很大的相似性,而且都出現了行為上的依賴和戒斷反應。因此網癮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樣只是一種行為上的失調,它同藥物成癮類似,會讓人的大腦遭受相似的“紊亂”,在生理反應和行為上出現嚴重問題,在情緒上經歷極大痛苦,因而它也應該更廣泛地受到人們的正視和防治。
為了更好地認識網癮,科學家們進行了很多研究,也提出了很多模型,著名的網絡成癮研究者Young(1998)提出的ACE模型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它很好地概括了網絡的特點,讓人們能夠更好的理解網絡成癮的原因。
ACE 模型中的 A、C、E 分別指 Anonymity(匿名性)、Convenience(便利性)和 Escape (逃避現實),她認為這是網絡導致用戶成癮的 3 個特點:匿名性是指人們在網絡里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因此用戶在網絡里便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不用擔心誰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便利性是指網絡使用戶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網上色情、網絡游戲、網上購物、網上交友都非常方便;逃避現實是指當碰到倒霉的24小時,用戶可能通過上網找到安慰。因為在網上,他們可以做任何事,可以是任何人,這種自由而無限的心理感覺引誘個體逃避現實生活而進入網絡的世界。 有關網癮,你了解多少?
網癮這個詞于很多人并不陌生,但對于它具體的定義和特點很多人都感覺相對模糊。在行為方面,網絡成癮包括很多的子類,比如信息成癮,性成癮和游戲成癮;在認知方面,網絡成癮可以分為特異性的成癮和普遍意義上的網絡成癮。
如果你認為網絡成癮是一種暫時的迷戀,那你就太低估它的威力了,有研究表明網絡成癮是一種心理上對網絡的依賴,會導致在學習、社交、職業上的缺陷,它的作用方式和效果與酒精成癮和藥物成癮也有相似之處!
聽到藥物成癮,你的及時反應大概是海洛因、大麻等諸多成癮中非常嚴重的一種,由于藥物中含有類似于神經遞質的物質,這些物質能夠直接或者間接的增加尾狀核中多巴胺的釋放(多巴胺是一種能夠產生快樂體驗的神經物質,它使人體驗到快樂),從而改變神經系統的運轉規律,讓人對這種藥物充滿渴求,直至“欲罷不能”。有研究表明,電子游戲也能使這種多巴胺的釋放非常明顯(Damsma,1992)。而這種多巴胺的釋放真的能給你帶來快樂嗎?你真的喜歡那些讓你成癮的東西嗎?事實上快樂可沒有那么簡單。根據Kent和Terry在1998年的研究,尾狀核中的多巴胺與你多大程度上想要某種東西有關,而與你多大程度上喜歡該東西關系不大。你想要的東西很容易壟斷你的注意力,成癮就是這樣的,這些成癮物質(行為)能夠極大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即使用藥體驗不像最開始那樣快樂(Berridge& Robinson,1995)。再者藥物成癮極大影響了神經系統的功能和患者的身心健康,而現在很多研究表明,在生理機制等方面,網癮和藥物成癮表現出了很大的相似性,而且都出現了行為上的依賴和戒斷反應。因此網癮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樣只是一種行為上的失調,它同藥物成癮類似,會讓人的大腦遭受相似的“紊亂”,在生理反應和行為上出現嚴重問題,在情緒上經歷極大痛苦,因而它也應該更廣泛地受到人們的正視和防治。
為了更好地認識網癮,科學家們進行了很多研究,也提出了很多模型,著名的網絡成癮研究者Young(1998)提出的ACE模型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它很好地概括了網絡的特點,讓人們能夠更好的理解網絡成癮的原因。
ACE 模型中的 A、C、E 分別指 Anonymity(匿名性)、Convenience(便利性)和 Escape (逃避現實),她認為這是網絡導致用戶成癮的 3 個特點:匿名性是指人們在網絡里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因此用戶在網絡里便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不用擔心誰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便利性是指網絡使用戶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網上色情、網絡游戲、網上購物、網上交友都非常方便;逃避現實是指當碰到倒霉的24小時,用戶可能通過上網找到安慰。因為在網上,他們可以做任何事,可以是任何人,這種自由而無限的心理感覺引誘個體逃避現實生活而進入網絡的世界。
你有網癮嗎?
網絡君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他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就像我們的好朋友,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但他并非一直是一個“良師益友”,他也有瘋狂而誘惑的一面,一不小心,你就會跟他一起“走火入魔”。
根據研究,網癮的形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最開始的階段是“網絡嘗試心理”階段,這個階段與人的不斷追求和努力嘗試新鮮感的本質有關。這種探索新鮮感的需要驅使著人們,尤其吸引著好奇心旺盛的青少年,在網絡上不斷尋求新鮮感。但是由于心智還沒有成熟,自制力和自控力都沒有得到的發展,青少年容易被網絡游戲、網絡聊天等活動所吸引,這時青少年就可能產生比較嚴重的依賴心理。然后他們就進入了第二階段——“網絡依賴心理”階段,這一階段中,青少年逐漸依賴網絡的各種功能來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這種現象是網癮發展階段最典型的心理癥狀。由網絡嘗試心理發展為網絡依賴心理,也是網癮心理形成的重要過程。在嘗試心理的驅動下,青少年深刻體會到網絡的樂趣,逐漸難以自控進而就演變為心理依賴。譬如,“虛擬情人”、“虛擬朋友”、“虛擬父母” 等新鮮事物,吸引很多人在網絡上尋找“精神家園”,在這里,青少年可以逃避現實中的很多煩惱和束縛,在全新的世界中暢游。網絡依賴心理促使中學生過度上網,在上網中心理需要得到滿足,這種滿足成為網絡過度使用的內在動力,進而形成一種網絡行為習慣。經歷了這種依賴階段,如果上網行為仍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干預,青少年就有可能發展進入一個階段——“網絡癡迷心理”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他們更進一步的認為,網絡生活是最快樂、最自由的,網絡世界是自我世界,只有網絡才能夠滿足自己的快感和精神需求。這時,除了網絡,其它事情都變得不再有意思,之前的興趣也都變得索然無味,只有在上網時才是最快樂的,所以他們可能放棄自己的學業,無節制地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網絡中,不顧父母和老師的勸導,甚至不顧后果地逃學、通宵上網,整日“泡”在網絡中。這時,網絡成癮的形成會給青少年的學習、生活、身體健康等諸多方面帶來負面影響,并給成癮少年的家庭帶來重大打擊(李禮&李超民,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