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你頭腦中充斥著過量的信息,每天都在郵件、電話、朋友圈和手頭工作之間疲憊折返,后卻沮喪地發現,真正重要的事情還是沒有做?
你并不孤獨!
在這個網絡無孔不入和信息嚴重超載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充當著“多面快手”角色,急不可耐地同時應對多種任務,透支著身體和精神的寶貴能量,對于大腦的生產力和創造力受到的嚴重影響卻毫不自知。
《慢思考》是歐洲商學院教授特奧 康普諾利的代表作,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時代保持專注的書。特奧 康普諾利從大腦的工作機制入手,分析了摧毀大腦智力表現的“四條鎖鏈”,并給出了具體的解鎖技巧和工具,幫助我們把重要的時間放在創意構思和正確決策上,從而將個人能力和做事效率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歐洲商學院(INSEAD)思維公開課
近日,《全球金融時報》了2016年度MBA排名,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力壓哈佛商學院,奪得冠軍寶座。特奧 康普諾利教授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授課多年,他關于思維學和壓力管理的公開課備受全校學生歡迎。《慢思考》是特奧 康普諾利教授的代表作,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在一心多用的時代保持專注的書。
◎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
在這個網絡無孔不入、信息嚴重超載的時代,大腦的生產力和創造力正受到空前嚴重的影響,而我們卻毫不自知。作者根據自身在醫學、生物學、心理學、企業管理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結合600余篇科學文獻,分析了束縛智力表現的“四條鎖鏈”,并提供了具體的解鎖技巧和工具,幫助人們拯救自己的記憶力、專注力和創造力。
◎根本沒有所謂的“多面快手”!
作者從大腦的工作機制入手,指出“多任務并行”是一種違背大腦科學、低效且不合理的做法,明確指出在崇尚“一心多用”的時代里,只有保持專注、減少任務切換,才是避免事故、提升效率的不二法門。
◎大部分“夜型人”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偽夜貓子”!
無論是美國白宮和參議院里的政要,還是專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普通白領,普遍性缺覺早已成為摧毀現代人智商和情商的“元兇”之一。作者戳穿“偽夜貓子”的借口,指出了睡眠不足的人在記憶力、專注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判斷力、社交技巧、創造力及情緒管理能力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得更差,并給出了具體可行的睡眠改善方案。
歐洲商學院(INSEAD)教授,荷蘭自由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多家跨國公司(如殼牌公司)企業指導顧問。康普諾利教授的研究領域極廣,從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神經學到企業管理,他擅長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梳理整合,并以簡明、有趣、實用的方式向大家普及。
其著作《慢思考》《壓力:亦敵亦友》《工作和家庭中的壓力管理》長期占據歐美書店排行榜榜單
導讀
前言
PART 1 神奇大腦 一個簡單而迷人的科學真相
第1章 關于大腦的驚人真相
1600 億個細胞與萬億條連接
層層遞進的網絡
連接全身每一個細胞的“身體腦”
每個人的大腦都彼此相連
第2章 果殼里的三種腦
慢而成熟的思考腦
快而原始的反射腦
時刻等待空閑的存儲腦
第3章 思考腦:不能一心二用
驚人真相:思考腦無法同時處理多個任務
由于不斷切換,你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任務
給思考腦足夠的時間
多任務并行的“神話”
第4章 反射腦:總喜歡抄捷徑
先天捷徑:偏見
后天捷徑:習慣
警惕你的直覺
瘋子的護欄
情緒: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奇妙組合
第5章 存儲腦:至關重要的放松
第6章 如何在扁平的世界深入思考
深入閱讀是思考不可或缺的前提
真正的對話對思考至關重要
分散注意力的罪魁禍首
PART 2 腦鎖鏈 如何不自覺地摧毀自己的大腦
第7章 1 號鎖鏈:隨時在線
信息過載
決策疲勞
“瘋狂”的創意
濟濟一堂的孤獨
第8章 2 號鎖鏈:多任務并行
多任務并行可能帶來嚴重危險
最愚蠢的多任務并行
學會離線和批量處理
第9章 3 號鎖鏈:低水平壓力
壓力源自你的想法
隨時在線會帶來低水平壓力
人體工學指南
第10章 4 號鎖鏈:睡眠不足
“晝夜節律鐘”
淺睡眠與深睡眠同樣重要
遠非記憶力變差這么簡單
靈光一閃時刻
云雀、夜貓子以及最容易受傷的“偽夜貓子”
第11章 離線思考為何如此困難?
我們是天生的條件動物
我們天生熱愛眼下的滿足
我們天生容易養成習慣
我們天生傾向于快速反應
我們天生對危險十分敏感
我們天生好奇
我們天生熱愛興奮感
我們天生追求確定性
我們天生需要歸屬感
我們常常被相當神經質的感覺驅動
PART 3 慢思考 如何解放你的大腦
第12章 1 號解鎖秘訣:離線思考
尊重并支持那些定期離線的人
別指望員工隨時在線
第13章 2號解鎖秘訣:批量處理
艾森豪威爾原理
帕累托法則
批量處理
合理安排每個人的任務
從根源上消除多任務并行
如何打敗郵件怪獸
第14章 3 號解鎖秘訣:恢復正常的睡眠模式
設定兩個就寢鬧鐘
如何戒除安眠藥
找回健康的睡眠模式
警惕小睡
如何科學地應對時差
如何更好地應對倒班
第15章 4 號解鎖秘訣:科學應對負面壓力
合理安排任務,消除慢性壓力
如何提高耐壓能力
跡象、征兆和警告信號
如何恢復壓力平衡
第16章 ABC 模式:如何把壞習慣變成好習慣
警告:改變初期會帶來更多壓力
除非你自己改變態度,否則什么技巧都不管用
光靠意志力是不夠的
ABC 分析與ABC 日志
自我獎勵和懲罰
反思和提醒
大腦的鎖鏈:多任務并行
如今,多任務并行已成為一種新常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格洛里亞• 馬克(Gloria Mark)發現,平均而言,雇員只能不受干擾地在一個主題上堅持 11 分鐘,而且這 11 分鐘還會切割成若干個3 分鐘的小任務。受到干擾以后,人們需要花費 25 分鐘才能回到原來的任務中,因為干擾總會接踵而來。
多任務并行的概念來自計算機領域。計算機的處理器(所謂的串行處 理器)一次只能處理一個任務,但是它切換任務的速度非常快,所以看起 來就像是在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一樣。但事實上,它只是不斷地在任務之間切換,將一些信息放入臨時緩存,釋放空間。緩存就像一塊黑板,它的存儲能力有限,一旦滿了,你就得擦掉板子上的東西,為新的想法騰出空間。 這個類比可以很好地說明我們在處理多任務時大腦的狀態。
討論人類多任務并行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及時種是“同步處理多任務”,這意味著你試圖在同一時間做兩件事情 ;第二 種是“串行處理多任務”,這意味著你把多個任務切割成不同的部分,每次完成一部分。
但你的思考腦不會區分這兩種類型,因為對它來說,這兩種方式同樣 意味著在任務之間不斷切換。
與隨時在線一樣,多任務并行同樣是束縛我們智力生產力的“大腦鎖鏈”。
想象一下你正在晚餐桌上,試圖同 時聽清兩個人說話,或者你正在一邊打 電話,一邊聽鄰居說話。要是你覺得你 可以同時照顧這兩件事,那么你真是大 錯特錯。實際上,當你將注意力放在電 話上的時候,你根本沒有在聽鄰居說話, 反之亦然。
這種三心二意的情況比“零和游戲”更糟糕,因為它還不如 專心致志地聽一個人說話,忽略另一個人。你每切換一次,損失就更 大,注意力切換本身需要時間,而一部分信息就流失在這樣的縫隙里。此外, 我們心不在焉的時候得到的信息并不會存入記憶,而且這樣的切換需要消 耗大量的能量。
下面的案例展示了研究者如何將這個零和游戲具象化。受試者躺在一 臺腦部掃描儀里,當他在屏幕上看見某個特定字母,或是在耳機里聽到這 個字母,就發出一次信號。圖像和聲音同時展示。為了提高實驗對注意力 的要求,該字母每次在屏幕上出現的時候,都夾雜在其他四個字母中間 ;而 耳機里的聲音由不同的人來朗讀。腦部掃描的結果清晰地表明,受試者的視 覺和聽覺在大腦內部爭奪注意力,而且結果很大程度上是個零和游戲 :當注 意力切換到聲音上的時候,投向視覺輸入的注意力就減少了,反之亦然。
盡一切可能減少切換次數
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員,你無法徹底避免多任務并行。有時候,多任務并行甚至是你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詳細分析所有的干擾就會發現,大部分干擾與工作無關。
其實,合理安排任務的基本原則非常簡單 :盡一切可能減少切換次數。 從本質上說,這意味著你為單任務和多任務都留出了足夠的空間,這樣你可以游刃有余地安排工作,不會讓多任務并行擠占乃至淹沒單任務的時間。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你一輩子所有事情都要按計劃完成。事實恰好相反。 你更好地掌控了重要的事情,就有更多空間留給緣分和不期而遇,你可以 盡情學習、發現、享受樂趣。
如果你覺得“盡可能減少切換次數”這一句話就足以讓你做出改變, 那么你可以忽略艾森豪威爾原理(Eisenhower principle)和帕累托法則(Pareto rule)的部分,直接跳到批量處理的部分。
艾森豪威爾原理
什么是“艾森豪威爾原理”?這么說你就明白了——重要的事情通常不緊急,緊急的事情通常不重要。
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簡單的矩陣 :
(1)緊急而重要 :要獲得的表現,它們應該占用 20% 左右的時間。 例如 :危機、有截止時間的項目、來自重要客戶的抱怨……
(2)重要但不緊急:要獲得的表現,它們應該占用 70% 左右的時間。 例如 :重要會議或項目的陳述、計劃、建立重要的關系、戰略發展、 構想的建立與實施……
(3)緊急但不重要 :要獲得的表現,它們占用的時間不應超過 10%。 例如 :和團隊共進午餐、大部分會議、干擾、電話……
(4)既不重要又不緊急:要獲得的表現,它們占用的時間不應超過 1%。 例如 :浪費時間的社交媒體和網上沖浪、50% ~ 80% 的電子郵件、清 理桌面……
利用這個矩陣,你還能迅速刪掉大量垃圾信息。最開始的時候,你的評估時間可能略多于 5 秒鐘,不過一段時間以后這會變成本能, 速度也會變快。
接下來要決定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有意識地根據重要程度篩選所 有干擾,結果你會少做很多不重要的事情,工作效率也會大幅提高。
① 緊急而重要的任務應該馬上完成。
② 最影響智力表現的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你應該立即在日程表上給它劃定不受打擾的時間。這些任務如果不能妥善安排, 它們會變成緊急而重要的任務,那么你的工作質量就會大幅降低。
③ 如果某個任務不重要但是很緊急,請直接拒絕、轉給別人或是在做完重要的事情以后再來處理。
④ 永遠不要接受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任務。
帕累托法則
一旦你知道了自己生命中的優先級,那么“帕累托法則”將幫助你找 到能夠帶來更大價值的活動。按照這條法則,20% 的活動創造 80% 的效益。 20/80 法則非常有名,不過在運用的時候不要太死板。它的本質是告訴你 : 要提高效率,你得找出那些高價值的活動來。
因此,在工作中,請務必定時反省,或者每天晚上抽出 5 分鐘來反省, 這樣會更有效率。
如果太多的任務讓你不堪重負,那么你需要過濾一下,花幾秒鐘時間 來判斷,這個任務是否屬于高價值的 20%。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請集 中注意力,騰出時間來優先處理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別管它了,除非它讓你非常愉快。
比如說,隨時刷新社交媒體,這是一個極端低效、容易上癮的行為, 浪費大量時間,而且永遠不可能屬于那 20%。但是,如果它真的為你帶來 很多樂趣,請接著往下讀,并用帕累托法則來考慮這類趣味活動。電子郵 件也一樣,80% 的郵件價值很低。對大多數人來說,80% 的郵件根本毫無 價值!所以請想辦法盡量消滅這些郵件
“每個人都在抱怨信息超載,但真正的窘境在于:我們淹沒在無關信息的洪流之中,卻極度缺乏真正有價值的信息。特奧 康普諾利在他的新書《慢思考》當中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它對我們的生活及創造力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國際創意領導基金會主席 戈特利布 岡特恩
“想知道如何掌控信息技術,而不是反過來被它掌控,使你的工作表現大打折扣,你著實應該好好讀一讀這本書。”
——美國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人力資源領域專家 彼得 卡普利
“這本書令人大開眼界!如果你想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找到平衡、想要提升創造力、想要發掘大腦潛能,就應該看看這本書;如果你正沉迷于智能手機無法自拔,那就更應該看看這本書。”
——紐約高級公關顧問 馬里安 因巴爾
“多任務并行是不可能的!只有理解并接受這一點,我們才能將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任務上,重新煥發出創造力。”
——凱米拉集團副總裁 彼得 蘇姆 赫布爾博士
“這本書充滿干貨,但并不艱澀,它讓我更好地理解了為什么有些人總能以安全、健康的方式工作和生活。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中提升效率,并減少人為失誤,那就一定要打開這本書。”
——歐萊雅集團全球健康安全總監 馬爾茨 斯蒂夫
“這是一本吸引人一口氣讀完的書。我認為每一個生活在無形網絡之中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巴可美國區董事長 戴夫 斯科特
“作者將他在醫學和領導力發展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為我們解釋了人類大腦在這個信息超載的新時代中是如何運轉(或者說停止運轉)的。”
——法國SGD集團人力資源與溝通部副總監 塞爾日 齊默爾林
感染力強,邏輯性強,包裝不錯,裝幀精美,文筆流暢,內容專業,可讀性強,內容扎實
相當不錯的書
很贊同這本書的主旨觀點,快節奏真的是沒法出產這么快,慢也不是什么壞事,慢慢思考,行動力提高,其實事半功倍。
非常好,包裝好,物流快
開拓了思維!
好書,值得一看!
很喜歡 非常實用 值得推薦,當當的配送速度也是超快的。
裝幀精美,印刷很正,經典必讀,性價比高
很好的一本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很好的書,快遞十分快,全部滿分!可以的!
思維,人之行為根本
當當網就是買書的代名詞了,希望優惠多多,服務好好,物流快快!!!
書很好,是正版
好書,內容值得一閱,裝訂正規,當當網發貨迅速,服務人員態度良好,整體很滿意。
書不錯 速度很快,朋友很喜歡
值得閱讀受益匪淺
很好,受益匪淺
此書籍很好!
買了許久還沒有看過
正在看中。好好的為自己充電。
兒子自己選的,說不錯
發郵政的包裝越來越差了,就一個薄薄的塑料袋包著,書都被磨臟了。
很好的書!值得擁有!
還不錯,書的質量還可以!
這書是什么鬼,給發個二手的嗎
做活動時買的,價格很劃算,內容也不錯
這本書我覺得很有幫助,看完以后對手機的需求都降低了,有助于提升效率~很多理論看似淺顯實則深刻~推薦~
寫得非常好,很不錯,很適合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改變,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好。
很精致的一本書,不論是裝幀紙張,還是內容,都很滿意
(?????)最近想學習一下邏輯思維就買了好幾本相關的書
本來打算放在辦公室,沒事的時候看看。。。但發現我錯了,辦公室還是比較適合看有劇情的,這個應該要轉為睡前讀物了、、
內容是搜羅近幾年來老生常談的知識,以為能提供很多思考工具,沒想到開篇廢話了很多腦科學,這方面在很多書上都被炒作的發紅發紫,看著想睡,后面的內容也是一樣。懷疑作者是通過谷歌吧這本書寫出來的。
現在處處講速度、講效率的時代,快速的思考甚至不思考真的有效嗎?慢工出細活,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
之前看過同一領域的《膚淺的閱讀》,算是應景之作——畢竟當代人都必須面對資訊過量但又不知如何有效利用資訊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