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湮沒很久,少為人知的古代謀略書,它的作者是隋代大儒王通,號文中子。他是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的祖父。魏徵、李靖、房玄齡等人的恩師。王通的《止學》一書告訴人們想要成功應該不去做什么。
“止”就是志有定向,外念不動,不急于求成,在充滿誘惑的塵世中,存有一顆安定從容之心。一個人只有深刻體悟到“止”的意境,才能做到適可而止,面對誘惑而內心平靜,面對挑戰而奮力拼搏…… 《止學》將傳統文化中關于“止”的精髓集于寥寥千余言之內,告訴人們在某種情況下,某個時間,停止做某事。當進則進,當止則止。一個 “止”字,關系著一個人的成敗榮辱,“止”之奧妙,存乎一心。大智知止,小智惟謀:過猶不及,知止不敗。《止學全集》幫助人們指明了究竟 ”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成功難題。只有把握了其中的精髓。才能更好的把握人生的方向。
本書不僅是傳統文化關干“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凡是按照本書要旨去做的人,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清代的曾國藩深愛《止學》一書,他一生的作為和成就,處處都有“止”的烙印。而“華人首富”李嘉誠更是按照《止學》的要義身體力行,他曾將寫有“知止”二字的條幅懸掛在辦公室的醒目之處,讓他時刻不忘“知己之行、知己之止”,終使其成為一代商界至尊。他們的成功,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止學》的影響是深遠的,任何人都不應該忽視,欲成大事者更是如此。 對于現代人來說,《止學》更具借鑒意義,它是一部了解為人處世之道頗具價值的參考指南,它有助于職場人士融洽同事之情;有助于普通朋友的友好相處;有助于自我價值的提升……可以說,《止學》是一部人生不可多得的處世寶典。
文中子(584--617一說580--617)隋代大儒,姓王名通,字仲淹,隋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今山西省萬榮縣通化鄉)人。也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謝世后,被門弟子私謚為“文中子”。
前言
智卷及時
用勢卷第二
利卷第三
辯卷第四
譽卷第五
情卷第六
蹇卷第七
釋怨卷第八
心卷第九
修身卷第十
經典必讀,故事感人。從書中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從這些人物身上汲取到的精神力量。在孤獨中學習,方能提升自己。
好書值得擁有。
一本意外發現的好書
客服太給力了,非常順暢,謝謝。
知進更知止,受益匪淺。
這本書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只是書中的故事對解釋道理粘不上邊,!一本對人生有益的書!
發貨速度比我預期要快。。。剛收到,大致看了一下還不錯。。。。書還沒有讀
還好,一個一個的小故事,書拿到手,書面有坑,內也有一張嚴重折疊,內容還行,但是不是經典的。
物有所值。剛一拆封就如饑似渴的看了起來,真是愛死個人呢!謝謝當當網
又是故事性的,以為是原文呢,結果后來才知道原文很少
還沒來得及仔細看 感覺還行吧 過陣子再買一本其他止學的書來配合著看
還沒有細看,想來能夠在歷史中沉淀下來,一定有它的道理!
開始還以為只有文言部分,到手發現真的很喜歡,里面的小故事很精彩,也可以當做素材用。
媽媽要看,就買了本,還好吧,有注釋,就是對老年人來說,字有點小
書的內容基本與在電腦里的差不多,但布局與外觀比想像的要好些.
很好的書,而且都是彩頁的,具體內容還沒細看,不過就沖這裝訂,還是很喜歡的
誨人不倦,需要慢慢耐心體會,字斟句酌,讀古人的書,真正地體會到一字千金的珍貴。
書的內容不錯,可惜,紙張和字體都讓人讀之不爽,字太小,紙張暗,不夠清晰,眼睛看著很累。
看了還是受益,書中的知識還需要再理解,而后才能在生活中應用。讓人心靜的書,可以看。欲望少了,心就靜了。
該系列的書讀過一本,收獲很大,所以在網上買了一整套,慢慢研究,同家人一起分享,除了做人立事之外,希望以后對下一代的教育也有所準備。
里面有很多對做人有益的道理,早點看到這本書就好了,肯定對我的人生選擇會有幫助,建議給初中的孩子買,教給他們我們家長沒辦法教給他們的道理
這本書更多的是說了做人的道理,看后很受啟發,但對于這本書的著者的觀點與作者的本意是有出入的。所舉得案例有些與原著沒有多少關系,但不影響觀看。我看書更加喜歡古人寫得書了,現代人寫書功利心太強,我不知道我們國家的人與古人相比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對于現在的文化圈和文人我只能給他們獻上一個花圈了。
止學很不錯,非常值得一讀。但這本書中的‘典例闡曲’的故事和原文牛頭不對馬嘴,純粹拿來湊數,因此這套書不值得買。
故事和原文沒有多大關系。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還不錯。
書還沒看 翻了翻紙的質量很好呀 不得不說的是物流太給力了 昨晚上下的單子 今天中午就到了 哈哈哈 嚇我一跳 同時買的其他幾本書不知道啥原因還沒到 呵呵呵 好久不看書了 一打開書 久違的書香呀
總之,我以“三嚴三實”中的“嚴以修身(這是基礎)”“嚴以律己(這是保證)”“謀事要實(這是核心)”“做人要實(這是根本)”為鏡,品讀本書。
只知進不知退是無知,只知做不知止是愚鈍。人生的樂趣就是不能讓你一口氣跑到盡頭,物極必反,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和《易經》異曲同工,但更好接受,原著可讀性很強,這個版本的功利性略強些,解釋也過于表層化,不過好書就是好書,能看看就終生受益了。
每個句古文都配有翻譯和解釋,這很好。可是配的故事跟古文的意思幾乎完全不搭邊。甚至有的故事的配圖都跟故事沒關系。我想編者就是想趁著國學風撈筆錢而已。對于書的品質什么的完全不上心。一本宣傳適可而止的《止學》。卻透漏著浮躁和對功利的貪求。這是諷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