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連自己要什么都不清楚,即使清楚也越講越混亂的時候?開會時,有沒有過領導講得口若懸河,你卻不知所云?有沒有過明明很簡單的事情,卻無法與別人講清楚……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錯誤是缺乏邏輯造成的。
邏輯思維能力是處理日常事務的必備能力。它的用途,就在于訓練人的思維,減少錯誤的發生。本書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輕松有趣的案例,從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來強調技巧和技能的訓練,從而提高讀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做事不講究邏輯,再努力也只是重復犯錯
如果智商決定了你的起點,那么有邏輯的思考會讓你走得更遠
理性思考,感性決策,從日常瑣事到職場談判都能贏得漂亮
請及時止損,千萬不要毫無邏輯地過一生
姜萬蓉:1983年12月出生,四川省廣元青川縣人。畢業于四川省師范大學,自幼酷愛哲學,少時曾在《少年作文報》《劍門雜談》等知名雜志上發表過散文、隨筆。現為知名學府哲學系教授,致力于哲學研究數十年,在知名刊物上發表多部作品,現已出版了多部關于哲學和邏輯的著作。
前言 缺乏邏輯性思考,再謹慎依然只是重復犯錯 001
及時章 批判性思考的力量,常犯錯背后的邏輯缺陷 001
認清錯誤的本質:缺乏批判性思考 002
海綿思維和淘金思維的區別 006
先入為主與想當然讓錯誤橫生 010
面對有爭議的問題,果斷采取行動 013
凡事先問一問自己:關我什么事 016
發揮好奇心的作用,讓對話進行下去 018
一廂情愿是正確判斷的勁敵 022
第二章 邏輯思維激生的概念,不犯看似合理的錯誤 025
用詞語給事件下一個定義 026
表達上的歧義引導犯錯 029
正確理解和遵守概念的步驟 032
概念不能簡單地被圖像化 035
概念的幾個類別,理解概念的本質 038
概念上的錯誤:偷換與混淆 042
第三章 緊扣邏輯的命題,錯誤的表達在這里終結 045
辨別符合邏輯關系的命題 046
真命題與假命題的博弈 049
智者常用的隱含命題 052
直言命題包含的文恩圖示 056
關系命題帶來情感上的錯誤 060
復合命題的命題方式 063
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邏輯命題 066
第四章 發揮理性的優勢,讓你的邏輯無懈可擊 069
在理性可接受的程度內 070
符合三段論就一定是正確的? 074
常常被忽略的矛盾 079
被混淆的字義,理解上的錯誤 082
羅素悖論造就的說謊者 085
“兩可之說”需要辯證的眼光 088
非真即假的排中律 091
證明真實不虛的理由律 096
第五章 巧妙的假設,從錯誤的迷瘴窺見森林 099
陷入僵局時,不妨試試“假如怎么樣” 100
假設的語句設定技巧 104
提出更具有參考價值的假設 108
有些沒有找到卻被描述出來的假設 111
推理過程中隱含著的前提 115
浪費時間的無意義假設 118
毫無根據的謬誤性假設 121
如何證明假設是成立的 124
第六章 推理的技巧,逐步剝離錯誤的認知 127
直接推理:最簡單的推理模型 128
選言推理:找出它們的身份 133
聯言推理:從主干到支干的邏輯原理 137
假言推理:判斷真偽的重要武器 141
歸納推理:提出一目了然的觀點 152
類比推理:找出事件的相似之處 156
循環推理:是結論又是前提 160
演繹推理:讓事件從頭到尾再來一次 163
第七章 被問出來的真相,將錯誤扼殺在搖籃中 167
確定核心認識:有果必有因 168
因果關系是復雜性的思考 171
產生結果的原因不只有一個 174
問自己“為什么”的好處 177
追問因果的三個方法 179
可能被替代的原因 184
相關性強不代表就是因果 186
刨根問底,找到最合理的原因 189
第八章 凡事有理有據,決不留下犯錯的把柄 193
讓別人相信你,建立完整的論證模型 194
論證的結構,讓過程無懈可擊 197
停下來想一想,不斷言就不會犯錯 200
通過比較重新思考結論 203
如何做到有效論證 207
前提的真實性和相關性 210
思考別人的觀點,找到反駁的突破口 213
警惕那些看似的證據 217
第九章 決策判斷的智慧,調整犯錯的潛在模式 221
認識判斷:判定對象的思維形式 222
了解判斷的種類,不至于盲目無措 226
對判斷的表達必須 229
性質判斷的周延性和對當性 232
判斷事物之間的關系 236
不輕易下的負面判斷 238
把模態判斷的結論當作參考 241
復合性判斷要慎之又慎 245
第十章 窺視謬誤一針見血,讓錯誤邏輯無所遁形 247
詭辯世界里的邏輯謬論,讓你防不勝防 248
歸納論證也會出錯 250
強制推理的結果往往漏洞百出 255
擴展謬誤的知識,輕易避免犯錯 258
非邏輯思維產生的結論 262
偷換概念,改變原有概念的屬性 264
以出生論英雄而下的結論 267
對于不知道的事情持的否定 270
原來的假定本身就是錯的 273
稻草人原理,刻意歪曲別人的觀點 277
先入為主與想當然讓錯誤橫生
大部人接受信息的方式,都是海綿式的,這樣接收的信息大多數不經思考,囫圇吞棗,長此以往,對人的思維有著強烈的局限性。而造成這種海綿式思維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常常先入為主、想當然,即使明知有待探究,也被自己固有的思維所限制。
“先入為主”的典故出自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和項羽以及其他起兵的諸侯約定,看誰先打入秦朝的都城,誰先入城就立誰為王,也就是說誰先進城誰就為主。后來衍生的意思為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在邏輯學中,“先入為主”的意思可理解為什么事情都認為是理所當然,并且希望事情會按照自己所預想的某個確定的方式發展,因為它在自己的理解中是這樣,所以就會期待它這樣發生發展。這就意味著,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會使我們容易忽視那些和自身想法不一樣的信息,從而有選擇性地記住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并且主觀地甚至帶有偏見地去解釋新信息。
其實,先入為主這種思維模式很正常,可以說每個人都可能或者都發生過這種情況。比如,食堂不會提前兩個小時開午飯;電梯肯定已經像指示器顯示的那樣升上或降到某一層樓了;十分鐘的路程提前半小時出發一定不會遲到……這些雖然偶爾也會出現意外,但也算是合乎情理。但即使如此,準備做出預期時依然要謹慎,特別是當評價和改變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更應該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先入為主與想當然的思考模式,往往阻礙了批判性思考,會導致我們的行為出現偏差和錯誤。
具有先入為主思考模式的人,通常具有主觀性。他們常常忽視與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將與自己觀點相悖的信息解釋為異常,并且認為不會再發生,無視不同觀點的人的警告。當他們去參加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論壇或會議時,總會躲避那些不同的言論。
舉個例子,有些人看到別人的某個舉止,聽到某些言論的時候,總是會認為那是在針對自己。于是就會認為是自己有問題,所以別人才針對自己,然后就去找自己的問題,這樣那樣的問題找出一大堆。還有的人則會認為別人不應該如此,所以就去找別人理論,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那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為什么這些人不能很好地解決類似的問題呢?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他們缺乏批判性思考,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的思考模式總是會先入為主,想當然認為自己沒什么
邏輯思維性很強的一本書
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
非常滿意,很喜歡
值得購買。
你有沒有過連自己要什么都不清楚,即使清楚也越講越混亂的時候?開會時,有沒有過領導講得口若懸河,你卻不知所云?有沒有過明明很簡單的事情,卻無法與別人講清楚……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錯誤是缺乏邏輯造成的。邏輯思維能力是處理日常事務的必備能力。它*的用途,就在于訓練人的思維,減少錯誤的發生。本書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輕松有趣的案例,從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來強調技巧和技能的訓練,從而提高讀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