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各種源自哈佛或是由哈佛點評過的杰出創意,闡明杰出創意的策略
使讀者進一步理解,絕妙的創意是如何發想、建構、成型與執行的
主要內容包括:
(1)創新者的DNA,不可思議的創意本能(2)如何將創新與現實聯結起來
(3)如何培養創新意識,進行思維革命(4)如何進行破壞式創新
(5)七大方法,助你增強后天創意力(6)如何升級你的創新指數
(7)如何養成激發創意的好習慣(8)如何讓好的想法真正落地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
“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在于創新。”
——在浙江杭州高新區視察時表示
未來屬于有創意的人
——每個人都有創新潛能,它不是天才專屬
——可以通過學習提升創新能力
創新是團隊長遠發展的基礎
——激發成員的創意是團隊活力的源泉
——通過科學的方法可以提升團隊創意力
劉麗娜,知名撰稿人。素以出品高質量書籍為己任,曾策劃、編寫過《幸福書》《不浮躁,不急躁,不暴躁》《時間管理術:做自己的時間管理師》等暢銷書籍。
目 錄
Lesson 1 創新者的DNA:那些不可思議的創意本能
與藝術一樣,創新也是由熱情驅動的
如果你不提問,你便永遠也找不到答案
尋找關聯,將不同的內容串聯起來
永不停歇的求知本能
觀察:你知道這個世界在流行什么嗎
嘗試建立新體系,釋放自我創新力
不必苛求原創:將已知聯結起來便是創意
Lesson 2 培養創意意識,來場思維的革命
從“調動”開始著手
避免事事合理化,用好你的直覺
在困境中審視,擺脫思維定式
學會正視改變,保持對周圍事物的敏感
克服照本宣科:有些事情你沒有搞清楚
依據周圍信息,提升分析能力
留意不期而遇,鍛煉異花授粉能力
Lesson 3 七大方法,增強后天創意力
分心再分心,創意就會跑出來
創意界的“多人同行”定律
打破禁錮,沖擊“心理之墻”
……
Lesson 4 建立思維慣性,養成激發創意的好習慣
注意:有效的休息才能帶來出色的創意
用寫日記培養清澈的思路
創意不在于知識的增長,而在于好奇心
……
Lesson 5 增加黏度,讓創新與現實聯系起來
精簡:剔除多余干擾,只留下最核心的內容
從出人意料開始,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將抽象化為具體,才能增強記憶
……
Lesson 6 依據破壞式創新,顛覆舊有游戲規則
Lesson 7 改變心智范式,升級你的創新指數
Lesson 8 有效整理,讓創意從想法轉變成美好事物
打破心理之墻,刺激大腦思考
……
納金斯•凱里是哈佛心理學系博士,他曾經在包括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等幾家名列世界五百強的公司擔任過員工培訓與心理輔導等相關工作,并因此發現了企業內“心理之墻”的存在。
在工作過程中,凱里發現,越是在大企業的人,越會以相同的方式考慮問題。他曾嘗試著運用哈佛編寫的打破“心理之墻”的課程進行培訓,在該門課程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一根長達60厘米、內直徑接近乒乓球的鐵管深深插入地面,你不小心將乒乓球掉入了管子里。為了取出它,有以下道具可供選擇:電線、電燈的燈絲、鐵絲、鋸子、錘子、釣魚鉤。將乒乓球取出的前提是不能破壞乒乓球與鐵管,那么,要如何才能取出它?
凱里請參與培訓的員工出主意,結果,各式各樣的答案都有,但沒有一個人回答正確。實際上,這一問題的正確答案很簡單:向鐵管中倒水,乒乓球靠著浮力便會很快浮上來。
大腦未受到禁錮的人,在碰到這一問題時,便不會因為題設中有各式工具,便非要用它們不可。但令人奇怪的是,在我們所生存的社會中,越是接受過精英教育的人,他們越會側重于現有工具的使用——這其實就是心理被禁錮的一種最直接表現。想要邁入創新的世界,就必須要使大腦活躍起來,同時也必須要頻繁地沖擊心理之墻,而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在生活中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靈活對待創意
想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就必須要擁有大量的創意。每一種成功產品的背后,都會有計劃、評估、開發、營銷以及許許多多其他的工作。多達1000個創意中,很可能成功的只有1個——這是創新界的常態。
所謂成功的創意,是指在市場中嘗試過10種創意后,剩下的那個。創意貧乏的人,一旦認為自己的創意好,便會執行,而最終遭遇失敗的概率也會很高。
•打破心理之墻,刺激大腦思考
心理之墻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其典型式的想法是:“我一直認為那是行不通的”;“從前從未想過這樣做,但被他人一說,這樣還真可以”。想要成為一名創意者,就必須要將心理之墻推倒。
想要推倒“心理之墻”的好方法是“打破砂鍋問到底”。遇事多問問自己:“真的是那樣嗎?”“真的沒有特例嗎?”“他為什么會那樣講?”那種“事事通”的“全懂者”往往是創意最貧乏的人,因為他們的心理之墻最牢固。
在看電視或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是進行自我訓練的好時機:你坐上一輛公交車,發現車內有很多廣告,往窗外望時,也時不時會看到不同的廣告牌。此時,與其干坐著等待車輛到達目的地,倒不如自己琢磨一下,想想這些廣告是面向誰的,想告訴大家什么:
①如果我是這家公司的業務經理,我是否會采取這樣的廣告方式?
②若我是廣告部門的主管,我會寫這樣的廣告語嗎?
試著在乘車的時間里,想出幾條不同的方案來。
如此持續訓練3個月左右,你的大腦便不會再在乘車時無精打采,而是總處于躍躍欲試的狀態中,之前的心理定式也會被慢慢地改變,大腦也會開始習慣頻繁思考新的想法與創意。
漫無目的地看電視會使大腦成為被動接受者,而這種被動接受是思維懶惰的較大元兇。因此,看電視時也同樣可以采用這樣的訓練方式。試著想一下:“換作我,劇本會這樣寫嗎?”“那個故事的結尾不好,怎樣會更好?”這樣可以讓大腦擁有考慮的素材,即使只看插播廣告,也可以嘗試著讓自己思考:“如果換成是我,我會……”
•放棄生活在習慣的世界里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經驗與習慣塑造的產物,我們樂于生活在由自己的感官塑造出來的主觀世界中,在這一世界中,我們因經驗不足而導致的跌倒、犯錯會減少很多。但創新卻會使這種主觀世界的自由性、自主性被打破。”凱里這樣說道。
可是,每一個有志于通過創新獲得全新發展的人都需要正視這樣的事實:重復舊的做法,只會獲得舊的結果。我們需要靈活地不斷修正做法,才能保障我們能夠在前行的道路上獲得價值、實現信念。
凱里認為,想要打破這種被習慣性做法控制的世界,就需要從多思多想開始。凡有問題,必須至少想到三種解決方法,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
①對事情只有一種方法的人,必陷困境之中,因為他別無選擇;
②對事情有兩種方法的人也難免陷入困境之中,因為他為自己制造了一個左右為難、進退維谷的局面;
③對事情有第三種方法的人,通常會找到第四種、第五種,甚至是更多的方法。
“對于創新這件事來說,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創新,而不是創新之路走不走得通。”凱里說,那些缺乏創意之人,最容易陷入“自己的創意就是正確的”盲區之中。如果你有效地訓練自己的創意開發能力,一段時間之后,你會發現,自己能夠想出的創意數量增多,質量也獲得了飛躍性的提升。
很不錯的書,
挺有意思的,沒事時候翻一翻,不錯,挺有啟發。
十分實用
非常滿意,超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