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律師職業群體結構中,活躍著一群關注弱勢群體法律需求的律師,也被稱為"公益律師"。本書通過考察該群體多元的主體結構、三維的構建路徑,分析了不同主體在公共法律服務空間中互動的過程,歸納了"法律援助律師""公益訴訟律師""維權律師"多簇象征符號形成的原因與過程、沖突與張力。
周曉霞,女,1980年出生,山西山陰人,南開大學社會學博士,航科院(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研究興趣領域:社會學、財稅法
及時章導論
及時節問題緣起
一、社會弱勢群體公共法律需求難以充分滿足
二、律師職業群體身份與職業責任的制度變遷
第二節問題提出
一、實踐困境:我國公益律師的英雄與悲情
二、制度困境: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排他性
三、問題歸納:我國公益律師形成機制困境
第三節研究說明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意義
三、研究方法
第四節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章節安排
第二章理論梳理
及時節律師職業群體研究述評
一、國外律師職業群體研究述評
二、國內律師職業群體研究述評
三、國內外律師職業群體研究小結
第二節社會空間與公民社會理論
一、社會空間理論
二、公民社會理論
三、空間與公民社會理論小結
第三章我國公益律師群體構成主體
及時節政府法律援助律師
第二節民間社會公益律師
一、民間專職法律援助律師
二、兼做公益法律的專家學者
三、獨立公益訴訟人
四、激進的人權律師
第三節兼做公益的商業律師
第四節小結
第四章我國公益律師群體三種構建路徑
及時節自上而下的制度建構:政府主導的法律援助
一、政府主導的法律援助制度構建
二、掛靠高校的法律援助組織初創
第二節商業律師的市場偏離:商業律師的公益行為
一、政府攤派給律所的法律援助
二、商業律師事務所的公益部門
三、商業律師個人的公益法律服務
第三節自下而上的法律實踐:民間自發的公益律師
一、掛靠高校的法律援助組織壯大
二、獨立發起公益訴訟的個人出現
三、民間公益法律組織的誕生和發展
第四節小結
第五章政府與公益律師的互動關系:控制—獨立—合作
及時節政府對公益律師的認知偏差
第二節政府對公益律師的制度控制
一、公益律師不被政府認同的合法性危機
二、律師執業管理制度限制公益律師身份
第三節政府對公益法律組織的制度控制
一、雙重管理制度限制公益法律組織的合法性
二、稅法制度限制公益法律組織身份的確定性
第四節政府制度控制的功能分析
一、正功能:推動了公益律師的職業整合
二、負功能:擠壓了公益律師職業流動空間
第五節政府與公益法律組織的合作模式
一、依附型合作:依附政府資金的公益法律組織
二、隱身型合作:假以商業外型的公益法律組織
三、資源型合作:多維資源整合的公益法律組織
第六節小結
第六章市場與公益律師的互動關系:排斥—參與—合作
及時節商業律師對公益律師的認知
一、商業律師與公益律師的角色異同
二、商業律師對公益律師的身份認知
三、商業律師與公益律師的觀念異同
第二節商業律師參與公益法律服務的模式
一、商業律師與政府的受控型互動
二、商業律師與商業律所的被動型互動
三、商業律師個人職業理念的自由意志
第三節商業律師與公益律師的合作模式
一、行動者網絡:跨地域跨部門的空間合作
二、組織間合作:公益訴訟的組織策略轉向
第四節小結
第七章社會與公益律師的互動關系:親密—沖突—合作
及時節公益律師與社會公眾的親密關系:專業與公共角色合一
一、媒體與公益律師的互動網絡
二、公眾與公益律師的互動網絡
第二節公益律師與社會公眾的沖突關系:專業與公共角色沖突
一、職業身份與公共身份的糾結
二、專業角色與社工角色的混同
三、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疏離
第三節公益律師與社會公眾的合作:平等互惠
一、公益律師與街道社區的合作
二、公益律師與民間組織的合作
三、公益律師與大眾傳媒的合作
第四節小結
第八章結語與討論
及時節主要結論
一、我國公益律師群體主體結構多元特征
二、我國公益律師群體多簇符號互動特征
三、我國公益律師群體的公民社會拓展特征
四、我國公益律師群體的職業倫理凝合特征
第二節研究局限
第三節發展建議
一、政府構建公益律師的制度體系
二、強化公益律師與市場的合作
三、建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四、加強公益律師自身能力建設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書系。所謂封閉除討論的主題和方法外,主要指的是作者。本書系的作者均為我在南開大學社會學專業指導的法社會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及時批出版的書目共三本:《中國當代女性法官群體研究》《法學教師群體角色沖突研究--以天津市法學本科教育為例》《僭越與規范--我國公益律師群體形成機制研究》(尚有一本研究中國鄉村調解員群體的書稿待出版)。
之所以會組織出版這樣一個書系。首先是為了滿足社會學學科的要求。既然帶的是社會學的研究生,就得符合社會學的規矩。社會學有兩大利器:調查方法和社會學想象力,掌握了這兩大利器,對于從事法學研究的人來說將會受益終生。其次是出于自己的認知。在我看來,人永遠是一個國家法治發展中最為核心的要素。因而,那種只見制度、只見物、不見人的法學研究總是讓人感覺缺少點什么。在巨變的當今中國,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沉浮不定,只要認真活著的人都值得書寫。但社會學畢竟不是文學,很難逐一觀察現實生活中差異巨大的個體,因而這里說的人只能是群體。是為了尋找法學研究與當下中國法治建設的結合點。執著于法理和法條的教義法學固然重要,但社科法學同樣不能缺少,特別是那種腳踏實地,關注當下中國法治建設,兼具科學取向和人文價值的學術研究更是難能可貴。社會學天然具有這種優勢。由于學科的原因,社會學者身處"廟堂"和"江湖"之間,既有"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繼絕學"的神圣志趣,又有"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天平"的世俗抱負。
基于上述考慮,從及時屆學生入學起,我就與學生約定,尋找一個自己感興趣、能控制、同時具有典型意義的當代中國法律職業群體作為未來的畢業論文寫作方向,好通過實證的方法進行研究。有能力的,下點笨功夫,朝深層次多挖掘;急著畢業的,留下思考和資料,日后再作修改與完善,爭取出版一套叢書。學術研究成果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公共知識,因而交流是學術活動最為核心的部分。獨學而無友,則難免孤陋而寡聞。我的主張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大家共同努力,數年之后終于有了今天這個書系。
及時批出版的書稿,討論的對象包括當代中國女性法官群體、公益訴訟律師群體、普通高校法學院教師群體、鄉村民事調解員群體,選擇的對象足夠典型(這樣的群體還有很多,如從事職務犯罪偵查的檢察官、職業信訪戶等),論述也不失嚴謹。只是由于作者的原始學歷都是法學的,因而社會學方法的訓練不夠嚴格和系統,方法上稍顯不足。關注與當下中國法治發展關系較為密切的群體加以討論,既可以豐富中國的法學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參與到法治中國建設之中的一種方式。因而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特別是那些長期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者加入到這一工作中來,讓本書系由封閉變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