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式學習,即讓孩子先學,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再將進行教授。這一學習方式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本書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創辦了瑟谷學校。在這本書中,兩位作者為我們深入剖析了當今全世界教育面臨的巨大問題:后工業化時代已來臨,而我們的教育模式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樣子,把學生培養成為工業社會服務的、馴良的標準化的產品。他們用深邃的洞察力展示出,當今 “工廠式”學校的顛倒、錯誤與可笑之處。告訴我們,對個人教育有幫助的內在工具和外在環境是什么;構建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理想教育的藍圖。
作者所主張的教育理念被很多國內中小學校所接受,并在不斷推廣之中,而大規模網上學習課程的涌現,進一步加快了這一過程。
拉塞爾L阿克夫,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榮譽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組織動力學中心杰出成員。擁有英國赫爾大學系統研究中心的客座席位,是墨西哥國家獨立大學、伯明翰大學、里斯本大學、(位于圣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的客座教授。著有23部書,在各類書刊上發表200多篇文章。他在研究、咨詢、教育方面所作的工作涉及美國350多家公司和75個政府機構。
丹尼爾格林伯格,曾闡發關于兒童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獨特觀點,實踐了一種適合21世紀的獨創性教育理念。幫助成立并發展位于馬薩諸塞州弗雷明漢的瑟谷學校,撰寫了大量相關著述,探討這一獨特教育環境的哲學和實踐。為那些有教育實踐新理念,并使參與式民主的思想適應教育背景的人們擔任顧問,出謀劃策。
緒論:何為教育
在我看來,教育是把學生靈魂中已存在的東西引導出來……放進一些那兒本來沒有的東西……我不稱其為教育。我稱之為侵擾。
及時部分 當今的教育體制敗在何處
及時章 教與學
教育是一種令人欽佩的事情,然而需要時刻銘記在心的是:值得學的東西是教不出來的。
第二章 課堂環境
教育通常做些什么?它把直直的水溝變成了蜿蜒而流的自由小溪。
第三章 科目和學科
教育中,沒有什么事情能比死氣沉沉的事實積累起來的這么多的無知更令人震驚了。
第四章 新世界
真正的教育導致不平等的出現:個性的不平等,成功的不平等,才賦,/天才的極度不平等。因為不平等而非中庸、個體優越性而非標準化才是衡量世界進步的尺度。
第五章 反民主式教育
我認為,進步教育哲學若不強調學習者參與在目標形成中的重要性,以及這些目標對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活動進行指導,那么其聲音再響亮也毫無意義。正如傳統教育的較大瑕疵就是,它未能在學生學習目的的構建過程中得到學生的積極配合。
第六章 抵制變革的因素
你的教導者是那些自己囿于先輩制定的思想方式之人。這是一種會永遠保持下去的體制。應該鼓勵那些更具活力、更具個性的人離開這一體制,去尋找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判斷力。留在這一體制中的人必須時時刻刻記住,他們正在被塑造、定型從而適應這一社會更為狹窄和特定的需求。
第二部分 佐助教育之因素
第七章 發達社會為個體實現提供的環境
我敢于在這里提出所有教育最重要、最有用的規則嗎?這不是節約時間,而是揮霍時間。
第八章 自由民主環境對于個體實現提出的特殊要求
如果兒童教育和研究能適合其內心召喚和能力,他們中的許多人會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否則,在社會中,他們將會無足輕重。
第九章 個體對自身教育作出的貢獻
人是內生的,教育是其外在的表現。跟我們內心發現的自然相比,我們從別處得來的幫助是機械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從前者學到的東西令人愉悅,而且效果長存。
第十章 藝術的位置
塑造孩子的過程中,最美麗的東西是他犯的“錯誤”。孩子作品中的這些個性錯誤越多,他的作品就越棒。教師把孩子作品中的錯誤弄走得越多,其作品就變得越乏味、越寂、越無個性。
第三部分 構想理想化的終身教育
第十一章 構想理想化的教育環境:原因與方式
在任何時候我都可以證明,我受到的教育試圖把我變成一個跟我真正成為之人不同的一個人。因此,我要譴責的,正是我的教育者依據其動機給我帶來的傷害。我要從他們手上討回我現在這個人。而且,因為他們不能把這個人還給我,我還要在來世發出鑼鼓般響亮的譴責和嘲弄之聲。
第十二章 學齡前的歲月
真正的自由是最偉大的教師之一。
第十三章 重新審視幼兒園到十二年級
在這樣的學校里,自由得到珍惜,相互尊重是常規,孩子和成人之間相處自然,學是與生活融為一體。
第十四章 大學經歷/167
每個人的規則都是,不要依賴他人為其預備的教育,甚至不要贊同它,而是要努力看到事物之本相,做真正的自己。失敗的原因在于自我屈從。
第十五章 教育和工作生活/175
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塑造能夠做全新事情之人,而不僅僅是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之人;應該是塑造具有創造力和擅長發明之人,應該是塑造具有批判能力的發現者,可以證實而不是全盤接受給他們提供的東西。
第十六章 退而不“休”
如果在教育機會的獲取方面不作年齡區分,那么人們在融入社會結構的程度上就不會再有年齡的區分。
第四部分 附記:理想的學校
附錄1 資助理想的學校
附錄2 瑟谷學校
后記
譯后記:學習的另一種視野
編后記
何為教育
在我看來,教育是把學生靈魂中已存在的東西引導出來……放進一些那兒本來沒有的東西……我不稱其為教育。我稱之為侵擾。
——繆麗爾斯帕克
在開始探討教育實踐之前,有必要先退一步明確一下教育事業的核心目標。如果不清楚理解教育的目標,就不可能對實施這些目標的機構提出合理的建議。
通常,提出這一話題時,都是采用某種概括性的話語加以處理。下面就是這樣的一句表述:學校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當今復雜社會中為生活做好準備。把教育與學校等同起來,假定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孩子(或者不具備充分技能的成人,在此意義上,他們也“像孩子一般”),心照不宣地設想每個人都知道當今世界需要什么樣的具體知識,這些看法統統都被視為不言自明的東西。討論很快便轉向實施教育的細節,包括課程設置、評估、教學法、當前兒童和成人發展理論這些具體方面。
比如,《美國遺產辭典》給教育所下的定義是,“傳播知識或技能的行為或過程;系統化教導;教學;……正規學習”。《牛津英語辭典》里定義更短一些,即“滋養或養育的過程”。再參閱這一英語單詞的詞源——拉丁動詞“educere”,其意思為“領出來”、“帶出來”、“誘出來”、“喚起”,就可以看出當前對這一詞語的定義與其原義偏離得有多遠。
事實上,這才是古希臘哲學家所關注的教育的意義。對他們而言,教育是一個喚起每個人全部內在潛能的終身過程。這種潛能來自何方,卻是屬于神話的范疇,直到今天對我們來說仍是一個謎。然而,從美利堅合眾國成立的初期開始,每個人生命中都存在某種核心目的卻一直都是美國人思維的基石。對那些開國元老而言,每個人都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去“追求幸福”這一觀念是建立這個國家的核心依據。對他們而言,這個“權利”指的是發現、追求、實現自身存在的理由的權利,這賦予他們的生活以意義,他們可以從中獲得滿足感。這一權利宣言把美國這個新興國家與其他國家區別開來,它成為美國獨特的自由民主體制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幾百年間,這種自由民主已逐漸吸引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
對美國人而言,教育從一開始就意味著開發我們每個人所能做出的有意義的努力的過程,只要給我們這種機會,我們就愿意為此而不屈不撓地努力。對美國人而言,創建一個倡導秩序、寬容、和平共存以及對未來的希望的政體,關鍵取決于創建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里,組成這一政體的每個個體都被給予盡可能多的機會去“追求個人生活的幸福”。探討美國當今的教育,有必要充分理解這一點,并把它置于我們意識的前沿位置。
理解這一點具有幾種意義。也許最顯而易見的是,就其本質而言,教育并非是局限于童年或者主要圍繞著童年而進行的過程。教育是個一生的事業,是個在一種環境里得以提升的過程,這種過程在盡可能大的限度上支持——更確切地說,是“滋養”——所有人在一生中為“發現自己”所做的努力。正如貫穿本書的思想所揭示的那樣,初露曙光的21世紀在這一方面為人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途徑。
其他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在我們的社會中,為何把孩子單獨分開作為教育的主要對象?情況一直都是如此嗎?如果不是的話,那這種狀況又是怎樣出現的?未來的前景如何?尤其是,這一發展跟教育這一詞語從“領出來”到“教學”的轉移有關系嗎?
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所有孩子都參加的大眾教育只是近期才出現的現象,距今只不過150多年的光景。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人類并沒有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到正規學校中去。在此期間,世界上所有史前的豐富文化、古代和中世紀的世界、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前“現代”時期都得以形成、發展和傳承。在此期間,絕大多數人生活在鄉下或部落的極其有限的環境里,從尚未成熟的幼年時候起,孩子便已成為大社會必不可少的一分子。
在工業革命掌控的社會里,人們對工業化向社會結構可能發出的挑戰產生畏懼心理,于是孩子們去上學成為一個重要的特點。在擁有計算機和機器人的現代世界里,我們很容易忘記,在工業化的前兩百年里,設計出來用于生產的機器,工作速度快得驚人,以前人類手工勞動永遠達不到這樣的速度。然而,這些機器實際上笨拙極了,其成功操作要依賴人力與機器力量的緊密配合。人必須作為機器的一部分,所做的是要求性、重復性且令人腦袋麻木的工作。
對于那些由于長期傳統而習慣于保有大量受壓迫的下層階級“下層階級”的社會——比如西歐的一些社會——而言,從傳統的受奴役狀態轉向受制于機器和公司老板的新奴役狀態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兒。但是對美國而言,這種局面卻更為棘手。在這里,有種文化宣稱自己是個體自由的庇護者,并提供似乎是無窮無盡的機會讓人們表達個人自由。要在這樣的氛圍中培養出一大批馴良溫順的人民,在生活中接受工廠體制的控制,這種挑戰無疑是巨大的。 在19世紀的頭幾十年,在美國成功進行工業化(及現代化)的辦法,顯然是在童年時期就打破人們內在的自由精神。
這絕不是私底下偷偷摸摸地密謀做違背人性的事情。恰恰相反,當時美國的主要思想家公開坦率地對這個項目進行了探討。他們著手為兒童創建一種環境,孩子們在其中接受強制性訓練,成為聽話順從、服從命令、毫不反抗地從事極其單調乏味工作的人。在灌輸和培訓期間對孩子進行的約束,則被解釋為是對他們的未來有好處因而必須要做的事情,是為了他們自身的發展,為了國家的興旺,為了子孫后代的幸福。
而且,現代大眾教育的創始者還決定,利用孩子在學校里的時間,通過無窮無盡的練習,給他們灌輸在繁榮發達的工業環境里將會十分有用的某些技能。培養出來的勞動者要掌握三R技能——讀(Reading)、寫(Writing)和算術(Arithmetic),這樣他們就能夠理解基本指令,進行初步的書面交流,操作簡單的辦公設施,因此就成了世界上具技能的大眾勞動力。
根據工業化標準,美國大眾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國從一個死氣沉沉的偏鄉僻壤很快走到了工業化強國的前沿地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生產水平和財富水平。兒童教育的大眾化教學方法因而被證明似乎是正確的,并成為發達國家的教育模式。
我們探討創建一種理想化的教育環境時,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是:教育作為一個自我發現的終身過程,在21世紀,其核心意義能在像我們這樣的自由民主國家得以恢復嗎?如果可以的話,那么它要求我們當前的文化做出怎樣的變革呢?
及時章 教與學
教育是一種令人欽佩的事情,然而需要時刻銘記在心的是:值得學的東西是教不出來的。
——奧斯卡王爾德
把教與學混為一談
傳統教育強調教,而非學。這種方式錯誤地認為,一盎司的施教會給受教者帶來一盎司的學識。然而,我們在上學之前、上學期間以及畢業之后所學到的大部分東西并不是教來的。孩子學會走路、說話、吃飯、穿衣等基本技能,也都不是教來的。成年人在工作或休閑的時候,學會了工作和休閑的大部分知識。在課堂上所教的大部分內容都被拋在腦后,許多所教內容或者記憶的東西又和現實毫不相干。
在大多數學校里,誦記被誤當成學習。大部分誦記的內容只能被記住很短的時間,很快便被忘得一干二凈。(有多少人還記得如何得出平方根呢?有必要記嗎?)而且,就連孩童都明白,期望他們在學校里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電腦、錄音機、攝像機等設備可以做得更好,他們充當的只不過是此類機器和設施的可憐替代品罷了。為什么要求孩子——或者說成人,就此事而論——去做電腦和相關機器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呢?教育為何不強調人類比自己創造出來的機器和設備做得更好的那些方面呢?
誰在課堂上獲益最多?這個問題若問那些有過教書經歷的人,實際上他們都會說,“教師”。顯然,對這些人而言,施教要比受教更能學到東西。施教使教師發掘對自己所教內容的思考。學校其實是顛倒過來的,應該是學生在教,而教師在學。我本人的經歷使我可以更好地說明這一觀察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我的學業,當時正是我研究生學習的及時學期。在我服兵役的四年間,大概只有六個月的時間是在作戰。剩下的時間,我就撰寫論文。到退伍時,我完成了論文的初稿。而且,我還閱讀了大量書籍。
有一次,我在一所重點大學給本科生做講座。講座結束后,有位聽講座的學生走上前來跟我搭話。他先是贊美了我幾句,然后問道,“您及時次教課是多久以前?”
我回答:“1941年9月。”
“哇!”這位學生說,“這么說您教了60多年啦?”
“沒錯。”
“那您什么時候一次教您在學生時代就學過的課程呢?”
回答這個難題需要略加思索。我停頓了一會兒,說道:“1951年9月。”
“哇!您是說50多年來您所教的都是沒人教過您的內容?您都是自學來的?”
“是啊。”
“那您一定非常善學。”
我謙遜地表示同意。
那學生接著說:“太可惜了,您不是那么善教。”
這位學生說得很對。大部分教師要是擅長點什么的話,他們擅長的是學而非教。回想一下學生們在那單室學校里互教的情景,教師只是充
翻轉式學習,即讓孩子先自主學習,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再進行教授。這一學習方式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本書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創辦了瑟谷學校,并為我們深入剖析了當今世界教育面臨的巨大問題:“后工業化時代已來臨,而我們的教育模式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樣子,把學生培養成為工業社會服務的、馴良的、標準化的產品”。作者用深邃的洞察力展示出當今 “工廠式”學校的顛倒、錯誤與可笑之處。告訴我們,對個人教育有幫助的內在工具和外在環境是什么,如何構建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更為理想教育的藍圖。
詩人葉芝曾經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本書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不但對所有教育界人士具有啟發性,還為那些為人父母者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讀罷此書,你將以一種嶄新的姿態面對孩子,也會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
以上替換內容簡介
這是我近幾年讀到的好的書,如果那些政府部門的候選人能夠將他們的理想表述得如此清晰、縝密和簡潔,我們就很可能會考慮投票給他們。
阿克夫和格林伯格幫助我認識到為何我需要獲得一個學士學位,更重要的是,讓我理解了我的孩子們為何如此強烈地反對那個將他們“圍困”起來的教育體制。
——來自亞馬遜網站的讀者熱評
朋友推薦的書,讓我學習一下里面其中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對外我現在做的有啟發!
翻轉不是形式的變化,而是目的的改變,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這本書乍一看是屬于探討學習方法之書。看介紹是一部人氣很高之書。閱讀之后發現是一部輻射面廣,將學習探討到深刻見底,將與學習有關對學習有影響的的諸如學習方法、教育模式、社會民主、等等一切問題都列入探討范圍。這已經不是一本單一的探討學習方法的書了。是一本深刻的教育理念改革之書,是通過廣博的輻射面和多角度多層次的心理分析與當代教育現狀、教育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結合分析,從而得出科學的方法與理論,甚至還有作者理想中的教育環境。這本書有料、有深度、也有淺度。適合不同層次的人閱讀,不同的人在讀后會獲得不同的積極意義的收獲。一本書很顯然…
這本書很適合教育工作者們,雖然在教育大體制下,教育工作者的力量有時只是杯水車薪,但如果沒有一個又一個探路者們,如何能讓后面的學習者們走出新的路子呢? 從孩子開始抓起的教育只有150余年的歷史,普及教育當然是一件好事,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為適應當年工業時代而研發的教育模式,已明顯跟不上后工業時代人類思想的進步,孩子們需要更為合適更人性化的教育模式,這就需要我們認清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一般來說,教育總是與統治階級的需求是相掛勾的,在本書中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工業化時代看似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環境,但也同時為下層勞動人民安排了未來的…
這是一本關于學習的理論著作,作者是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拉塞爾教授。 什么是翻轉式學習呢?其實就是翻轉老師教學生學的基本模式,讓學生先自學,然后教師提問,答疑。看起來有點向中國非常有名的杜郎口中學的模式,先學后教。杜郎口是學生先自學,然后學生登臺去講。 其實這種模式古已有之,在私塾和一對一的教學中,這是很常見的模式。其實每一位老師都知道預習和自學的重要,只是在現代社會中,這種工業化的授課方式里,教師無法做到去督促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有的學生能夠做到預習和自學,可是更多的學生無法做到。所以教學只能夠照顧大多數學…
似乎沒有預期的那樣好,可以和可見的學習連起來看
書很好,包裝太差勁,薄薄一層塑料袋,還破了,氣憤啊
初聞書名,很好奇到底什么樣的學習是翻轉式的學習。唯恐它是太學術化的書籍,可是沒想到的是細讀之后,才發現原來它可以是這么地親民。讀來,感覺句句在理,讓我感同身受,所以覺得買它是值得的,值得推薦給從事教育行業的讀者,即使不是處于教育領域的朋友,如果家里有孩子或是自己正在求學的道路上,都可以翻閱翻閱它。所謂“翻轉式學習” ,就是讓孩子先學,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再進行教授。上學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一個人埋頭苦學時,往往學進去并且牢記的知識是比較有限的,通過苦學死記硬背的往往很快就會遺忘掉,等…
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才是學習的根本。其實這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正在試驗翻轉式課堂,很有收獲。順便說:本書小精裝,感覺很好。
這個書顛覆了對學習的認知,有孩子的也可以看看,很好
這本也是讀書會選定書目,目前還沒有看完,但是看目錄就知道值得一看,很多人推薦過
作為一名教師,接受的是傳統的教育,雖然每年繼續教育個不停,教育理念也在專家們的引導下得到提升,但沒想到的是,讀過本書后,我感到我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毀滅性的顛覆。本書猶如一股清新的風,打開了我的眼界。囿于目前的教育環境,也許作為個人我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什么,但是作為個體,我自己的理念到行動可以更趨向符合教育的本質。我們與美國的先進教育理念到底有多大差距?我們的教育改革應該改什么?跟隨時代改革的脈動,我們教育改革的腳步也未嘗停下,可是改來革去,好像很多東西必須回到原點。最終,只能說我們的教育改革是在一個小圈子里轉來轉去。也許,我…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這句話,出自詩人葉芝之口。21世紀學習的革命到來。就像《牛津英漢辭典》中對教育的定義:“滋養或養育的過程。”換句話說,教育應當是喚起每個人全部內在潛能的終身過程。對于教育的根本目標和內涵,我個人更贊嘆:使學生能夠自身發展,能夠為他們身為其中一份子的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因為,在人的一生中,發展和成長同等重要。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翻轉式學習》,為那些還在彷徨、徘徊甚至苦悶、煩愁的為人父母提供了可借鑒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學習、吸收、借鑒、取舍、歸納、融入之后,相信為人父母者會找到…
作者的觀點“教育的目的是學,而不是教。”有一定的道理!對教學改革有幫助。
翻轉式學習這個概念現在很火,這本書也是先聽了樊登讀書才買的
一起買了4本書,其中3本至少有薄膜封裝,有一本沒有,更可氣的是有3本書的一角還被拆傷了,建議以后送貨換盒包裝。做書的網站首先是愛護書。
人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學習和追求,這本書針對教育現象本質分析說明,書中一些觀點很值得我們仔細閱讀和思考。
其實一直在當當買書,感覺挺不錯,特別是當當自營的!!但這本書確實別人看過的,而且還用筆記!也好,就當幫我畫重點了!!物流一直不錯,兩天到貨。五星吧,就不給贊了!!
很佩服美國教育界人士對自己教育的反思和批評。的確現代教育難免有工業化批量生產的弊端,忽略了人的個體差異。花開有早晚。翻轉式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潛能。但是國內的教育主管部門總是難有這種自我批判精神。很值得一讀的書!家長讀讀這本書也會有很多啟發。
這本書其實我買錯了,這是一本教育類書籍,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寫給教育界人士(老師,校長),說不定對學生的學習也有一些幫助吧。
磨刀不誤砍柴工,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總結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
反轉式學習,給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方法,有了動力,喜歡
我們大家或許都知道最近教育熱談的一個名詞,就叫做翻轉式課堂,翻轉式課堂最大的變化就是希望改變老師教和學生學的這種傳統的方式,就是把學生被動的學改變為主動的學,以學為主,教為輔。我們暫且不論考試體系不變,單方面追求一種變革是否可行,并且能否被落實到實處,你就想一下,一個班級六七十個人,水平不一不說,愛好不同,個性不同,你怎么能夠讓他們都自主的主動的學習,并且達到或者通過那種早就設定好的或者是預備好的有規定標準答案的試卷呢?所以我認為翻轉課堂初衷是好的,但是在落實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復雜和不可預料的問題,很難有學校愿意真…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自然也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個人,雙胞胎長得再像也是有所差異的。在每個個體都有差異的情況下,流水線上的標準化填鴨教育自然就弊端多多了。“教育到底是什么?”如果記者把這樣一個問題拿到街上去采訪,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各不相同。但若再問:“什么是理想化的教育?”估計能答得上來且答得有啟發性就有點難度了。而這本《翻轉式學習》則給出了我們一個明晰而可具操作性的答案。讀完整本書,理解了“翻轉式學習”的理念后,我深深認為,這本好書真應該推薦給所有的父母、所有與童年相處的老師,推薦給所有為人類教育工作的人!這…
理想的教育什么樣?理想的學校什么樣?這兩個問題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因為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未來的有用人才,而古今中外,對于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卻一直充滿著各種批判和吐槽,直至今日,依然不輟。可以看到,中國的許多家長將孩子送出國學習,為的就是“國外的教育”更好;而也有報道稱有美國夫婦將孩子送來中國上學,因為難以忍受美國學校的種種“劣跡”。那么在這個星球上,有理想的教育和學校嗎? 《翻轉式學習的》的兩位作者告訴讀者,完全沒有。人類至今的教育模式完全是錯誤的,如今的學校也大多都是監禁孩子的另一個牢籠,甚至還說:“學校幾乎就是獨裁…
啟發式教育,開闊讀者境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對于學生跳出“學習”開始真正“學習”有非常有效的作用。
翻轉式學習10:21世紀學習的革命形成中的重L要性,以及這些目標對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活動進行指導,那么其聲音再響亮也毫無意義。正如傳統教特教育環境的哲學和實踐。為那些有教育實踐新理念,并使參與式民主的思想適應教育背景的人
雖然是一部歐美國家教育的書籍但是對我們的其實也很多,比如當今教育強調教,而非學。而其教育的目的是學,而不是教。在中國的教育理念中,強調的是教,而不是讓學生和孩子主動去學。大人們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了強制教學的理念。很不錯,特別推薦!
翻轉式教學是從英語“Flipped Class Model”翻譯過來的,全稱為“反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翻轉的主要內容便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先自學,然后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以及檢驗,來了解學生還未解決的問題,之后進行針對性的教授,課堂便從傳統的老師一味地教授變成了老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這樣新的學習方式確實取得了優異的成果,這也是這本《翻轉式學習:21世紀學習的革命》所要介紹的。教育是一個喚起每個人全部內在潛能的終身過程。所以教育顯得格外地重要,開篇緒論便談論“何為教育”以及第一部分講述當今的教育體制敗在何處的問題,引人深思,教育發展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