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經驗與情感出發,以醫學理論為基礎,詳細剖析了從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八類女性(女權主義口號下的女人、信奉永恒愛的女人、同的女人、出軌的女人、歇斯底里的女人、說謊的女人、性感缺失的女人、更年期的女人),她們在社會角色與情感生活中呈現出的與生俱來的優勢與弱點,以及特殊的心理與思維方式。
“兩性情愛指引四部曲”之二,繼以《男人這東西》剖析坦陳男性身心特點收獲無數讀者口碑之后,日本文學大師渡邊淳一再出剖析女性的佳作,與《男人這東西》映照成趣。這是一本能讓女人更了解自己,讓男人更懂女人的書。兩性和諧,從知己知彼開始。你至少該知道,女人其實是這樣的!
渡邊淳一,日本文學大師、國民作家,日本政府“紫綬褒章獎”獲得者。
1933年生于日本北海道。1958年自札幌醫科大學博士畢業,在母校授課行醫之余開始文學創作。初期作品以醫情題材為主,逐漸擴展到歷史、傳記小說。
其以醫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深入探究兩性根本的情愛小說,尤受讀者喜愛,僅《失樂園》一部在日本即暢銷600萬冊,《無影燈》一書銷量也突破500萬冊。
他獲得多種文學獎項,作品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于各國出版,在全球擁有億萬讀者。迄今出版三百余部作品,其中六十多部被改編成影視劇。2014年4月在東京逝世。
及時章 被掩蓋了的女性真相
第二章 女權主義口號下的女人
第三章 歇斯底里的女人
第四章 信奉永恒的愛的女人
第五章 出軌的女人
第六章 同的女人
第七章 性感缺失的女人(上篇)
第八章 性感缺失的女人(下篇)
第九章 說謊的女人
第十章 更年期的女人
后 記
被掩蓋了的女性真相
筆者現今僥忝作家之列,但是在之前的10年里,我曾是某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在那里,我接觸到許許多多男女患者,親自動過手術,也目睹了許多醫案,大多數患者治愈康復,當然也有極個別的人不治而亡。
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女性對于疼痛的忍受能力較之男性要強。
一般來說,人們都有一種先入之見,認為女人怕痛,不如男人堅強。因為女人的身體與男人相比顯得纖約柔弱,并且女人往往稍感覺疼痛便不能忍受。
的確,女人對于些微的疼痛比男人更加敏感,反應更加強烈,有時甚至會不顧一切地哭喊。但是當疼痛到的時候,反而會橫下心來沉著地去應付。而男人對于微弱的疼痛可以忍住眼淚,但是對于劇烈的疼痛就頂不住了,女人那樣的忍受力對男人來說簡直是望塵莫及。
因此可以說,對于些微的疼痛,女人明明能夠忍耐,能夠應付,但卻喜歡小題大做,反應夸張,而男人則勉強應付卻還要故作輕松。一旦疼痛加劇,男人立即就敗下陣來了。
人體中對疼痛最敏感的部位是皮膚和包裹在骨頭表面的骨膜,手術中需要進行局部麻醉時,往往都在這兩個部位注射大量麻醉藥。
說句實話,我在以往進行手術時,曾依據男女的不同而對麻醉藥的注射量有意識地進行過微調(這種事情倘若堂而皇之地多次進行,則涉及人體實驗,會惹出法律問題,而我只不過偶爾為之,且沒有害處),結果我發現,無論我怎樣減少麻醉藥的注射量,女性對此幾乎都毫無反應,即使偶有感覺到疼痛的人,只要安慰一句“不用擔心”,病人很快就會平靜下來。
而男性的情況明顯不同,藥物量的微妙變化立即能夠被他們覺察,隨即對醫生訴說“疼痛”,“不用擔心”之類蒙混的臺詞對他們是不起作用的。即使不出聲,也會皺起眉頭,或是額頭滲出汗珠來,說明是在硬撐。
女人即使不注射麻醉藥,但只要給予她們不會感覺疼痛的安心感,就能夠忍受相當程度的疼痛。女人之所以容易被施以暗示療法、催眠術等,恐怕與此不是沒有關系。
女人比男人對疼痛的忍受力更強,這只要想一想分娩的情況就很容易理解了。分娩是女人單獨承擔的使命,盡管這是由于女人對疼痛更加能夠承受,還是由于女人的身體為了分娩而自然進化得更加堅強,目前尚無定論(筆者以為恐怕是后者),留下給人們繼續探究的課題,但這樣的使命安排畢竟是十分合理的。 被掩蓋了的女性真相
筆者現今僥忝作家之列,但是在之前的10年里,我曾是某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在那里,我接觸到許許多多男女患者,親自動過手術,也目睹了許多醫案,大多數患者治愈康復,當然也有極個別的人不治而亡。
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女性對于疼痛的忍受能力較之男性要強。
一般來說,人們都有一種先入之見,認為女人怕痛,不如男人堅強。因為女人的身體與男人相比顯得纖約柔弱,并且女人往往稍感覺疼痛便不能忍受。
的確,女人對于些微的疼痛比男人更加敏感,反應更加強烈,有時甚至會不顧一切地哭喊。但是當疼痛到的時候,反而會橫下心來沉著地去應付。而男人對于微弱的疼痛可以忍住眼淚,但是對于劇烈的疼痛就頂不住了,女人那樣的忍受力對男人來說簡直是望塵莫及。
因此可以說,對于些微的疼痛,女人明明能夠忍耐,能夠應付,但卻喜歡小題大做,反應夸張,而男人則勉強應付卻還要故作輕松。一旦疼痛加劇,男人立即就敗下陣來了。
人體中對疼痛最敏感的部位是皮膚和包裹在骨頭表面的骨膜,手術中需要進行局部麻醉時,往往都在這兩個部位注射大量麻醉藥。
說句實話,我在以往進行手術時,曾依據男女的不同而對麻醉藥的注射量有意識地進行過微調(這種事情倘若堂而皇之地多次進行,則涉及人體實驗,會惹出法律問題,而我只不過偶爾為之,且沒有害處),結果我發現,無論我怎樣減少麻醉藥的注射量,女性對此幾乎都毫無反應,即使偶有感覺到疼痛的人,只要安慰一句“不用擔心”,病人很快就會平靜下來。
而男性的情況明顯不同,藥物量的微妙變化立即能夠被他們覺察,隨即對醫生訴說“疼痛”,“不用擔心”之類蒙混的臺詞對他們是不起作用的。即使不出聲,也會皺起眉頭,或是額頭滲出汗珠來,說明是在硬撐。
女人即使不注射麻醉藥,但只要給予她們不會感覺疼痛的安心感,就能夠忍受相當程度的疼痛。女人之所以容易被施以暗示療法、催眠術等,恐怕與此不是沒有關系。
女人比男人對疼痛的忍受力更強,這只要想一想分娩的情況就很容易理解了。分娩是女人單獨承擔的使命,盡管這是由于女人對疼痛更加能夠承受,還是由于女人的身體為了分娩而自然進化得更加堅強,目前尚無定論(筆者以為恐怕是后者),留下給人們繼續探究的課題,但這樣的使命安排畢竟是十分合理的。
萬一,這一使命安排給男性來承擔,三十多歲的男人中恐怕一半會痛得昏死過去,其中更有一半真的會送命吧?膽結石便是一個明證。膽結石是指因代謝紊亂、膽汁淤積或膽道感染等在膽囊中形成膽石,結石排出膽道的過程與女人分娩有幾分相似,此時男人的痛苦非比尋常,簡直可以用死去活來來形容,而排出的結石最多不過小指尖大小。
由此來看,分娩的痛苦要遠遠比排出結石大得多。首先是持續的時間長,看上去纖弱的女人身體竟能忍受長達十來個小時的陣痛,而后才分娩出3千克左右的嬰兒。這不是男人能夠忍受的。
十個月懷胎、十來個小時的分娩,加上產后長達一年時間的哺乳,如此繁重和痛苦的過程一旦結束,女人竟然表示還想再生一個!
不知道是因為女人的身體實在太強健了,還是事情太不可思議了,總之,我們只能說女性與男性是兩個不同的種屬。
死而復生的女人
相比對于疼痛的忍受能力,在更為本能的生命力方面,這一差異尤其顯著。
人體內的全部血液約占人體體重的1/13,而人如果失血1/3就會死亡,這是醫學院學生最早學到的一個常識。在有關人體的諸多知識中,這就好像幾何學中所講的“連接兩點的最短距離是一條直線”這一定理一樣,是最最基礎的知識,任何從事醫護工作的人都知道的常識。
假設某人體重52千克,1/13也就是4千克是血液,如果失血1/3就是1.3千克即1300毫升血液,那么他就有生命危險。
女性有不少病癥是由于宮外孕以及子宮破裂導致的大量失血引起的。我曾經接診過一個病例,患者因子宮破裂腹腔內成了一片血海,失血大約2000毫升,而她的體重只有45千克。病人不要說血壓,甚至連脈音也聽不到了,只有心臟尚在微弱地跳動。
因為我知道前面所提到的基礎知識,所以我對病人家屬說,做好最壞的思想準備,但我還是會盡力搶救的,接著便開始輸血。
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20分鐘后,我就開始聽到病人的脈音了,半小時不到,原先蒼白的臉上漸漸恢復了紅潤,大約一小時后,病人恢復意識,開始呻吟,吐出一聲:“痛啊!”又過了半個小時,血壓恢復至130。這位女病人可以說是從地獄中爬出來,死而復生的。
這個病例是我從醫那年獨自一人出差到一個偏僻山村時遭遇到的,因而印象特別深刻,它對于我以后的女性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順便說一句,拙著《母胎流轉》就是根據當時的經歷和感想而寫成的小說,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照一讀。
在上述這個病例中,先前的所謂定理遭到了否定。當然,并不能因此就認為,醫學教科書中所寫的就是錯誤的。事實上,確實有人因失血1/3而死亡,不過那些都是男性。
所以,關于失血這一點,我認為有必要修改如下:
“男性失血1/3會導致死亡,女性失血超過1/2也會引起死亡。”
女人生命力之頑強
關于生命力之頑強,數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情令我們記憶深刻,相信有人依然清楚地記得這件事。
兩名前往北阿爾卑斯山的女性,途中遭遇暴風雪迷了路。當人們差不多對她們的生還已經絕望的時候,這兩名女性躲在雪坑中,僅靠兩塊巧克力裹腹,兩個星期后竟安全返回。
當時報紙、雜志在報導這件事情的時候,大多在贊許中夾雜著感慨:“以女性那樣纖弱的身體,竟然能夠平安生還,實在難以相信!”
然而這種觀點究竟正確不正確呢?
表面上看,女人的身體同男人相比,確實給人一種纖枝柔柳、弱不禁風的感覺。但是,即便是體形消瘦的女性,其體內脂肪量也比外形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男性脂肪量要多得多,外形肥胖的女人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說女人的身體好比有一件天然斗篷包裹著似的,故而比男人更能夠抵御寒冷。
此外,皮下脂肪在人饑餓的時候可以轉化為熱量,這同通過絕食來減少皮下脂肪是一個道理。即使不吃巧克力,一般女性的皮下脂肪也足以承擔兩至三星期的熱量補給。
的問題就是水。兩名女性躲在雪坑中,只要吃雪就可以補充水分了,雖然會有空腹感,但是身體的生理指標不會有什么大問題。
在這一事件中,兩名女性之所以能夠生存如此長的時間,我還想強調一點理由,那就是女性對于孤獨的承受能力要強。二人在雪坑中整整待了兩個星期,始終耐心等待,一直等到天氣好轉,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體力消耗。這不是輕易能夠做到的,至少男人很難做得到。
蘇聯和美國發射及時艘宇宙飛船時,飛船上分別還搭載了雌性的狗和雌性的猴子。聽起來頗覺滑稽,其實是有其道理的,因為雌性動物在忍耐力、承受孤獨等方面,比雄性動物更加出色,這是動物生理學上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的事實。套用到人類身上,同樣也是適用的。
我在做學位論文時,曾經用老鼠和兔子做過為時二十天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雄性動物忍耐力較差,相反其反抗精神特別強。
實驗之一是,將老鼠的一只腳上綁上石膏,另一只腳上則什么也不綁,從而對其筋肉和骨骼的狀態進行比較。雄性老鼠一綁上石膏,立即一刻不停地啃噬,試圖從石膏的束縛中逃脫出來,表現出一副誓死不屈服的樣子。而雌性老鼠的行為則截然不同。剛開始綁的時候,它們也會掙扎反抗,但綁上之后,它們便安靜地蹲在角落里,好像在努力接受命運的這種安排,試圖適應新的狀態。不多時,甚至還拖著一只沉重的腳,開始進食。在這個實驗中死去的多數是雄性老鼠。
這種傾向并不局限于猴子、狗、老鼠等種屬,而是所有雄性動物所共通的習性。在人類身上也可以看到不少類似的例子。
比如婚姻,女人有時候嘴上說“不喜歡他”,但是結婚后經過一段時間,照樣生活得有滋有味。當然,能夠嫁給自己喜歡的男人最理想,但退而求其次,她們似乎依然能夠體驗到婚姻的美妙和樂趣。大體來講,女人往往比男人更為迅速地面對現實和接受現實,一旦接受了現實,心情也會隨之開朗起來。
在這方面,男人就缺少變通,假如和自己不喜歡的女人結婚,則無論經過多長時間,仍舊無法改變其不喜歡的態度。
在女人的詞匯中之所以沒有“高潔”這個詞,以及對于“純潔”一詞男女有著大相徑庭的理解,恐怕也是源于這種差異。
再回到忍耐力的話題上。假如宇宙飛船上搭載雄性動物結果會怎樣呢?毫無懸念,雄性猴子一定會難耐孤獨,將身邊的儀表儀器弄得一塌糊涂,然后想方設法地要從密封艙中逃跑。這樣的話,宇宙實驗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躲在雪坑里耐心等待,這和雌性動物被關在宇宙飛船的密封艙里處境相同。那兩名女性一定在想,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待,耐心地等下去,總會天氣晴朗,救援隊員一定會出現的。
遺憾的是,男人大多數是不會這樣思考問題的。男人會認為靜靜地等死是一種恥辱,是男人就一定要勇敢地闖出去。
乍看起來很無畏,但結果卻是大多數男性一定會在半路上凍死。
男人比女人更強的并不是耐力和生命力,而只是一瞬間的爆發力。用體育項目來形容,男人或許是相撲,而女人則是馬拉松。
男人可以使用臂力和腕力擊倒女人,但這只是瞬間的,女人雖然被擊倒但若不死,瞅準了時機還會站起來的。消耗力氣的男人會先精疲力竭,而女人則在跌倒中得到體力上的休整。或許男人是本能地知道自己會先精疲力竭,所以才“先下手為強”,而女人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才是最終的勝利者,所以并不懼怕男性的攻擊。果真這樣的話,則女人是一種多么可怕的動物啊!
順便說一句,男人其實大多是“好好先生”。明明知道自己其實并不堅強,耐力也差,但是登山的時候,還是搶著為女性背背包;進入雪坑里,也光顧著關心脂肪比自己多的女性冷不冷;將滑雪衣借給女性,或者脫下防寒外套披在女性身上,結果是自己先女性而死。
表面上裝出了不起的樣子,實際上是又弱又蠢——女人心中一定在偷著好笑吧。
生命力的強弱,在男女平均壽命上也得到了清楚的顯示。
目前,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高出六年余。兩者的差距在戰前就已存在,戰后更是迅速地擴大開來(戰爭期間的死亡不計入本統計)。即使在人們普遍認為女性遭受非常殘酷壓迫的江戶時代,但根據這一時代東北農村地區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女性的平均壽命也比男性多出兩年。
現今的一切文明和進步,幾乎都是有利于女人而對男人不利。洗衣機、除塵器、電飯鍋、微波爐、方便面……都使得女性的體力勞動得以減輕,身體得到進一步解放。而相反,男性幾乎沒有享受到文明帶來的恩惠,電子計算機和各種自動機械只有使男性的工作內容更加復雜化,談不上減輕。同時,企業在合理化的名義下不斷增加員工的工作量,過去從東京出差到大阪需要一晚兩天,現在由于新干線的開通,被壓縮成了當天往返,就足以反映了個中的現狀。
本來生命力就強于男人,再加上社會文明環境對女人更為有利,所以男女平均壽命的差距越來越大,也就理所當然了。
今后,這種差距也只會被進一步拉大,而不可能縮小。有朝一日,說不定全日本的養老院里可能擠滿了老婆婆,時尚之地銀座一帶也會被不同年齡層的女人所占領哩。
我對于地球人的滅亡過程有一種預感:首先是男性中感受性較強的那部分人死去,其次是男性中感覺較遲鈍的那部分,隨后是女性中感受性較豐富的那部分人,再后來是普通的女性,剩下的則是感覺最遲鈍的那個女性。
隨心所欲的乳房
這不單純是一種妄想。其中的理由已經如先前所述的那樣,女人自身頑強的生命力以及她們對于環境出色的適應能力。
尤其是適應能力,從前面綁石膏的雌性老鼠以及結婚后女人的變化可以略見一斑,而更令人詫異的事實是,女人只要祈愿某種結果出現,身體就會依從這一祈愿作出相當大的變化,真所謂“心想事成”。
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最近十多年來女性分泌出的母乳越來越少了。
如今,用自己乳汁喂養嬰兒的母親越來越罕見,都市女性每10人中就有10人是用人工營養代替乳品喂養的。因此說得夸張些,假如有朝一日乳牛從地球上消失,人類也將隨之滅亡,這個假說可以成立。
母乳為什么會越來越少?其理由實在難以究明。一般來說,在營養不良的情況下,母乳的分泌量會減少。江戶時期,許多母親因分泌不出乳汁,生下孩子卻無法哺乳養大的悲劇在全國各地層出不窮。戰后一段時期,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而隨著我們離戰敗越來越遠,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變得越來越好。
然而唯獨母乳的分泌情況卻一直未見好轉,甚至變得更糟。這是為什么?可以肯定地說,至少不是因為營養狀況引起的。
左思右想,理由只有一個。從十幾年前即開始流行這樣一種說法:“長期授乳會破壞乳房的形狀,對美容也無益處”。當然從醫學角度上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事實。
女人們聞聽此言,立即便被這種說法征服了,即使是因為上了年紀而致的自然松弛下垂,也都歸罪于哺乳。一時間,這種說法甚囂塵上,女人們紛紛停止母乳喂養,同時開始停止分泌乳汁。然而,乳汁分泌不分泌照理說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如同腸胃消化食物,或者皮膚表面出汗一樣,它是人的一種自然生理現象。
可是在女人身上這種變化卻確實出現了,女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乳汁的分泌。本來每晚乳汁滿溢,不得不將之丟棄掉的女人突然間不再分泌乳汁了,作為母親最最基本的哺乳過程只對付一兩個月便草草結束了。原先因喂乳而變得松垂的乳房,現在生過孩子之后依舊渾圓堅挺,毫無異樣。為了迎合女性的需求,各種人工營養代乳品也應運而生。
于是,女人們的乳房可以安心地偷懶,不再擔負哺乳嬰兒的使命。市場上銷售的所謂“原乳”,并不是用原乳加工成的原乳,而只不過是裝滿人工營養代乳品的罐頭;不是為嬰兒而存在的原乳,而只是向男性夸示的“原乳”。女人的乳房如今成了與耳環、胸針這類飾件同等功效的裝飾物品。
這一變革花了大約十年時間便徹底完成了。而這種變化在都市比在農村更加普遍,這是因為都市女美的欲求比農村女性更加強烈。更讓人拍案稱奇的是,身體上如此巨大的變革,它不經過母親向子女遺傳,僅在一代人的身上就完成,在一個人的體內就完成了。
這是令人恐懼的變革,較之蒼白無力的變革思想,這種變革的事實具有更加強烈的現實震撼力。
類似的變革還有不少。戰后,一位叫伊東絹子的日本美女參加環球小姐選美比賽并獲得第三名,由此也誕生了“八頭身美女”這個詞。這已是大約二十年前的事情。這期間,女性體形的改善實在令人瞠目。這背后固然有飲食結構的改變等因素,但是僅僅用這一點還不足以解釋得通,因為同樣是日本民族,女性的體形改善比男性的改善要明顯得多。
“臉孔再小一點,身材再高一點……”
女人們心中大都這樣祈禱。事實上,暗暗祈禱的女人真的竟變成了這般模樣。看來,每個女人都具備成為一個會使魔法的巫婆的潛質哩。
都說戀愛中的女人會變漂亮。這是事實。女人沉浸在愛情中時,肌膚水靈靈的,而且透著光澤;品嘗到兩性歡娛的女人尤其表情柔和,肌膚滑潤。而男人就不同,落入愛情陷阱后,會變得心神不寧,而性只會令他們無精打采,疲憊不堪。
由此可見,女人可以將頭腦中所想的事情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身體上加以實現。當然,像多一只手或是兩腿增長一倍等天方夜譚的事情自然毫無可能,但是涉及荷爾蒙系統的變革,卻是能夠比較容易實現的,只要頭腦中有所想即可。
這也是有生理機能作基礎的。以上所講的這些變化,都是由位于大腦中央稍下方的腦垂體控制的,腦垂體對人的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都能產生重要影響,而人的意志能夠調節腦垂體的分泌,從而使得上述變化發生。這方面的機能女人要比男人來得更加優越。
前些日子,讀到《讀賣新聞》晚刊“明星近況”欄目中黑柳徹子寫的一篇文章,其中說道:“自己的身體竟然會因為潛心于其中的角色而發生改變,真令我大吃一驚。當我飾演壞女人的時候,即使離開舞臺,表情、身段也都像個壞女人;飾演胖女人,則臉孔和身體都會變得臃腫起來,一副心寬體胖的樣子。”
這段文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女性身體變化的極好例子。
女人的死穴
前面所講的都是女人自身所期望的變化,當周邊環境惡化時,女人所具有的這種能力就愈加發揮出其價值。不管噪聲也好粉塵也好,當我們被置于一個極為惡劣的環境中時,女人依然顯示出她們的堅強。在置身于這種環境中之前,女人也會抵抗和斗爭,可一旦置身于其中,則更多的是設法去適應,而不會像男人那樣抗議個不停、焦慮個不停。
Que sera, sera①
——該是怎樣的就是怎樣。
[注①:源自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導演的電影《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1956年)中的插曲,法語意為“該是怎樣的就是怎樣”,或譯“順其自然”。——譯者注]
這種理念正是女人堅強的根源。
為什么女人的忍耐力特別強?從往昔以至今日,繅絲工、大型電子計算機的穿孔器操作員等一直被認為是女性所適合的工種。像這類單調的工作假如讓男人去做,不出一個月,準保逃跑,要不就是瘋掉。事實上,許多大型企業中許多男性員工,因為整日從事無聊單調的作業而被逼到了發瘋的邊緣,而女性則悠然地每天照樣敲打著鍵盤。
當然,再堅強的女人也有一處死穴,她們的強處卻也正是她們的弱處。
女人的強在于能夠誘發身體變化的荷爾蒙系統,因此,一旦荷爾蒙系統發生紊亂,女人就會陷入混亂,她們的行為立時變得顛三倒四,毫無條理。
耽于男女歡娛的女人令她們遠離性,初涉性的歡娛的女人令她們只能接近卻得不到,未曾嘗過兩性之歡的女人則給予她們強烈的性的刺激……假如遭到如此變故,女人一定會馬上暴露出其脆弱的一面。到醫院求醫的女性中,大凡自訴有頸肩不適、神經痛、頭暈、耳鳴、煩躁、失眠、食欲不振等癥狀,即原因不明的不適病癥②的病人,其中80%或多或少都是由體內失調引起的。
(注②:醫學術語稱之為&
擁有心愛女性的男性應該讀這本書 武田友壽(文藝評論家)
很早以前,我就想寫作一部女性論,它既不是單純從經驗出發或者從情感出發來論述,也不是純粹的醫學專論,而是具有一定理論作支柱的通俗讀物。然而,對于充滿情感起伏、多彩多姿的女性,以一個理論來包羅萬象并導出結論,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這是附于《女人這東西》初版本(1972年,講談社)后的作者后記中的一段話。作者接下去還寫道:
今后,我即使還會再寫作女性論但也決對不會去寫什么男性論。
這既因為我是個男人,對于女性自然懷有多角度的關心,更重要的是,也沒有任何東西比女性的心理更加復雜同時更加華麗。以這個視點來看,男性簡直單純淺顯得不值得一論。
不管怎樣,對于令我情不自禁寫下這部女性論的女性們,我始終感到她們不可思議和魅力無窮。 擁有心愛女性的男性應該讀這本書 武田友壽(文藝評論家)
很早以前,我就想寫作一部女性論,它既不是單純從經驗出發或者從情感出發來論述,也不是純粹的醫學專論,而是具有一定理論作支柱的通俗讀物。然而,對于充滿情感起伏、多彩多姿的女性,以一個理論來包羅萬象并導出結論,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這是附于《女人這東西》初版本(1972年,講談社)后的作者后記中的一段話。作者接下去還寫道:
今后,我即使還會再寫作女性論但也決對不會去寫什么男性論。
這既因為我是個男人,對于女性自然懷有多角度的關心,更重要的是,也沒有任何東西比女性的心理更加復雜同時更加華麗。以這個視點來看,男性簡直單純淺顯得不值得一論。
不管怎樣,對于令我情不自禁寫下這部女性論的女性們,我始終感到她們不可思議和魅力無窮。
作者在這里闡述了寫作這本題為《女人這東西》的長篇隨筆的執筆意圖,讀了這短短一頁的后記,頓時覺得無須其他人再來做什么空洞無物、長篇大論似的解說了。然而,作者的意圖畢竟只是意圖,作為讀者擁有不同于作者意圖的閱讀權利。我的解說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作為一名讀者而行使我的閱讀權利而已。
渡邊淳一先生是出生于北海道的一名醫生作家,從札幌醫科大學畢業后獲得了外科醫生的執業資格,在同校校友發起的同人雜志《KURIMA》上發表過若干小說,其中發表于該雜志的《入殮化妝》獲得新潮新人獎(1965年),發表于《文藝春秋》增刊的《光與影》獲得第63屆(1969年上半年度)直木獎,從而一舉奠定了其在文壇上的地位。其后《葬花》《心臟移植》《雙心人》等佳作接連問世,顯示了其旺盛的創作力,同時也開創了一個獨具色彩的世界,作為日本文壇的中堅作家以至今日。
這段時期,我也在北海道,從事文藝評論工作。我比渡邊先生晚兩三年來到東京,在北海道時我與渡邊先生既未謀過面,更沒有直接對話過,到東京之后卻有幾次機會出席文壇聚會,得以直接同渡邊先生交流切磋。同鄉之間自有一種親切感,于是毫無拘束地談論起身在同鄉的文學同人們的事情。
聚會中經常可以看到渡邊先生被圍在美貌的女性們中間,談笑風生,很是愉快,那光景令人煞是羨慕。不僅人脈廣,也需要有本錢,另外女性們所喜歡的性格也是不可缺少的,而這些對渡邊先生來說都不在話下。而像我這樣粗鄙沒有風度的人,根本沒有這些優點。有一次,聚會結束后隨他人一同去了銀座的酒館,在那種地方渡邊先生卻非常規矩,他對于女性態度之嚴謹,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亦頗為受教。
回憶并寫下這些瑣碎的往事別無他意。閱讀《女人這東西》的時候,我由衷地感受到渡邊先生在關注女性時所具有的清醒目光,因而情不自禁地聯想起在聚會中以及酒吧里他接觸女性時的風采,將自己的印象描述下來而已,這也是我在聯想他隨筆中所論述的女性時的印象。渡邊先生全身洋溢著平易近人的氣息,那是出生于北海道的他與生俱來的一種魅力。而就是這樣一位平易近人的好好先生,只要你一放松警惕,與他無拘無束地接近,立即就會成為他那雙始終清醒的眼睛的觀察對象——我猜想,渡邊先生腦海中的女性形象大概就是這樣不斷豐富起來的吧。
我的筆頭必須回到《女人這東西》上來。前面提到,雖然名義上是解說,但內容仍然超不出感想的范圍。
先說一下關于本書的構成。初版本一共有十二章,此次推出文庫本時刪除了原來的第七章“貞淑的女人”、第九章“知識女性”兩整章,其余十章也替換了不少,并做了大量的增刪和修改。我個人認為,這些增刪和修改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女性觀在這5年間的變化。至于刪除的“貞淑的女人”“知識女性”兩章,并不表示作者對這兩類女性的分析毫無興趣,而是從“解剖女人的性”這一主旨上來說,這兩類女性不屬于此列,即不需要解剖,她們是健康的女性。
渡邊先生在本書中解剖給讀者的是:“說謊的女人”“同的女人”“信奉永恒的愛的女人”“出軌的女人”“女權主義口號下的女人”“歇斯底里的女人”“性感缺失的女人”“更年期的女人”,即具有某種女性缺陷(病癥)的女性。作者作為一名熟知女性生理構造的醫生,同時作為一名通曉心理學的作家,為這些女性進行把脈號診,嘗試開出處方(忠告和建議)為她們修復缺陷,這其中不乏作者長期以來接觸和觀察病人得出的有益經驗。
世上標榜女性論的著述甚多,但大多是作為一種人生論或幸福論來展開的,其中大段大段的都是倫理說教以及作者的個人體驗。我不是否定這類著述,但作者們卻無意中落入了同一個窠臼,即不知不覺地做起了幸福女性指南,而且大都帶有一種輕視女性的先入之見,要求女性非這樣做不可,那樣做不行——這樣的強調確實勇氣非凡,只不過其主張不能不說游離了現實。假如有的女性拒絕作者們的好心指南,那么這類著述又成了非常適合的女性自我防衛論,以及青年女性的婚前修養經驗談。坊間流布的女性論——關于女性的人生論、幸福論——都跳不出以上幾種俗套,這樣說也絕不過分。戰后,伊藤整的暢銷書《關于女性的十二章》以其幽默諧謔的筆觸博得了爆棚般的人氣,但它仍舊沒有突破上面所說的女性論的窠臼。可以認為,只要不從女性是同男性密切相關的對立存在出發來思考,這類女性論就永遠也無法改進,這是一個宿命的結局。
《女人這東西》這本書的特點就在于將視點落在了解剖學的角度。作為一名醫生長年從事解剖和手術的渡邊先生,對于女性生理構造與男性不同、從而擁有不同的人體現象有著透徹的認識,以他所認識和理解的女性生理為基礎,由此出發,對其外化的表象即情感、心理、思維方式等的特殊性進行分析論述,自然就有別于之前的其他女性論,取得了突破。
另一個特點就是立足于解剖學的女性論不存在社會特權和社會偏見,僅就女性自身來進行剖析。《女人這東西》所具有的說服力來自醫學知識,因而具有科學性,而作者徹底無視所謂的社會特權——地位高低、教養深淺、貧富差距等,回歸到女性的本原,來探討女性應有的生存方式。讀了渡邊先生這本書,你會意識到我們之前對于男女的性的差異是多么的無知,而建筑在這無知之上的人生論、幸福論又是多么的虛妄。
這么想來,對于女性的無知男女雙方都沒有意識到,女性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性的特殊性,男人更沒有注意到女性的性的特殊性。世間的男女即戀人們和夫婦們,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卻在天真地憧憬著將來的幸福,因而兩人之間總是會發生異議和爭執,這正是造成不幸的根本原因,但即使這樣,人們仍然不知道其根源乃是在于男女的性的差異——人體、生理的不同而帶來的差異。
不論社會如何進步,文明如何發達,人體的構造、性的構造是不會改變的,當然文明會推動社會向無視男女兩性的構造差異、追求平等和同權化的方向發展。毫無疑問,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的自立自強,將成為文明進步的標志而受到歡迎,但是我們仍需揣一個疑問:無視男女兩性構造上的差異,會不會使正常的人際關系——以男女關系為基干構建起來的社會關系發生扭曲?不管怎樣,只要基于人體構造的男女差異不可能被消除,就有必要充分認識和理解這種差異,并依此而構建起正常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或許,只有我們充分認識和理解了男女兩性在身體構造上的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心理、情感、思維方式等的差異,家庭、職場、國家乃至世界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美好,理想的人際關系才能真正得以實現——至少我們會擁有這樣的希望,而《女人這東西》別具一格的女性論就給予了讀者這一希望。
這里還需贅述一句。作者渡邊先生將女性放在了世界的中心位置,讀過本書之后讀者一定會注意到,在渡邊先生的論述中,男性同女性相比較始終處于劣等的地位,心理上也較單純,在體力和性能力方面也劣于女性。而女性,按照作者的說法,不僅在人體構造方面更為復雜,在情感上“千變萬化,幻化不定”,在心理上則“復雜而華麗”,對這樣的女性作者感到“不可思議和魅力無窮”,因而他將女性推到了家庭、社會,甚至整個世界的中心位置。這無異于在為女性復權。而作者在本書中所指出的女性種種癥狀的病根,進一步思索的話,可以看作是女性在不知不覺中罹患的文明病。
揭開日本近代文學燦爛一頁的平塜雷鳥曾經寫下這樣的句子為婦女解放而吶喊:“原始時代,女人是太陽,是真正的人。如今,女人是月亮,依憑他人而生存,借著別人而發光,像個病人似的臉色蒼白的月亮。”(《青鞜》發刊詞)《女人這東西》一書可以說是對這種“青鞜”精神的反諷,但在反諷背后,卻明顯有著這樣的意圖,即讓臉色蒼白的月亮似的女性向原始時代那太陽般的女性來一個華麗變身。
從青春期的女性到更年期的女性,各個年齡跨度的女性讀過這本書后都可以得到慰藉,受到激勵。同時,我認為擁有心愛女性的男性更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我沒有將這本書僅僅作為女性論來閱讀,而是當作一本人生論、幸福論以及現代文明批判的讀物來閱讀的。各人立場不同,能夠從中讀出五味雜陳來,這也是《女人這東西》這本書的有趣之處和有意義之處。
看完這本書,應該會對女人有些了解,畢竟是站在前人的視角看事物。
既不是單純從經驗或情感出發來論述,也不是純粹的醫學專論,而是具有一定理論支柱的通俗讀物。
以前買了本《男人這東西》,看了兩遍,所以就把渡邊淳一的這東西系列買齊,都看看,自從看電子書視力下降嚴重,就買些紙質書看看,而且看紙質書特別有感覺,可以在書上寫些自己的理解和一些注解,所以支持紙質閱讀……
男人這東西曾經很出名,所以買這本女人的來看看
整體不錯,對了解女人有一定幫助,但是個人覺得沒有《男人這東西》精彩
看完之后感觸很多,更加進一步得了解了自己。這本書偏重于從性的角度來解釋女性從小到老會出現的一些行為的原因。
兩性和諧,從知己彼開始。你至少該知道,女人其實是這樣的!
值得一讀,雖然有些言論有輕視女子的意思,但確實是社會現實,很多剖析十分符合內心真實的想法,說多了很多人不敢宣之于口的東西。讀完后會讓自己驚出汗,但更能讓自己反思成長。
還行吧,身為女人的我,覺得渡邊大人寫的這么細膩,也算是佩服了
哈哈哈哈哈 果然 看完覺得 女人啊 更了解自己的心態了
很快收到貨了,一直沒時間評,現在正在看,感覺不錯的,里面有涉及一些醫學,讓女人更了解自己/。
讀過他的《男人這東西》覺得挺好,所以買了這本,畢竟是男人,感覺寫得沒像《男人這東西》貼近男人一樣的貼近女人。
這本書讓我了解了很多,需求和特性。社會是復雜多層次的,人也一樣。沒有純粹的,所以沒必要為了多面性而張口結舌。這書可以讓你長大,了解很多真正顯示的東西。 因為日本社會的情況與中國不太一樣,所以書中說的一些事情,在中國并不一定都成立。但心理方面男人都是相似的。非常有實用價值。
女人需要男人去理解,理解之后還需要去呵護,女人是男人前世的恩人!
女人沒寫什么,一般吧,畢竟是男人寫的。看女人還是要看女人寫的書。
寫得挺好的,從醫生的角度出發,剖析了女人的心理
懷著懷疑的態度看的,一個月過后,仍然在回味這本書。這本書中以醫學的角度講述了女人的耐力與男人的爆發力等。能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與異性。
站在女性讀者角度來看這本書稍有些乏味,這本書更多的是從生理上對女性進行分析。《男人這東西》也好、《女人這東西》也好。作者在書中有意放大了人的動物性。認為一些被當今道德倫理所不容的行為是人的本能,是理所當然。這一點我覺得值得思考和爭議。
關于這本書 我自己的看法是作者一直把性當做重點 女權主義也是因為女人沒有得到性滿足 骨子里屈從男人 有種只要性滿足便可以犧牲一切 女人很是膚淺 有可能是我沒有理解作者的意圖沒看懂
讓男人更了解女人,讓女人更了解自己,值得一讀。
從男性的角度寫女性還寫得口吻這么篤定,不知道作者算不算帶著日本男權思想在表達很多觀點呢…基于我本身有限的人生經驗,對其中很多內容還是持保留和懷疑的態度,需要自己未來親身經歷后才有發言權。不過看完這個希望不會給自己太多莫名的心理暗示。
內容很通俗,從一個男人的角度出發,很誠懇,也許女人看了會諸多不滿和指摘,但是不妨把這本當成女人看男人如何看待女人的一種途徑吧。男人,尤其亞洲男人或許還真是這么想的。唯一的不滿是,這本書用不著精裝吧。
沒有男人這東西直觀 畢竟沒有女人評價女人這么深刻 讀這本書時還在讀物種起源緒論 總覺得有女人這東西和達爾文筆下的昆蟲有點像。。。
過去買過這本書,通讀一過就放一邊了。有了閱歷之后,才覺得它很透徹,它對女人的洞察非常細微透徹,沒有調查研究和親身經歷是難以寫這么好的。作者雖然去世,但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財富。
這是一本能讓女人更了解自己,讓男人更懂女人的書。兩性和諧,從知己知彼開始。你至少該知道,女人其實是這樣的!
渡邊淳一的佳作,了解女人的必讀書,非常傳神地描寫了女人,值得購買
作為女人其實也未必了解女人,渡邊淳一對兩性的理解是如此透徹!當當活動真好,把之前想收的書都收了,希望多辦活動,還沒來得及拆封呢!包裝很好哦!
把女人研究得太透徹了,要把男人那本也買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