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內地及港澳20所著名高校、6家實務部門、53位專家聯袂創作。
◎總報告--宏觀梳理年度法治實施總體情況,展示全局。
◎七大部門法實施報告--分章詳述法律體系各部門實施進展,突出專域。
◎四部法治實施專題報告--深入探索年度法治實施重大主題,聚焦要點。
◎兩部特別行政區法治報告--細致呈現香港、澳門法治實踐動態,比較共進。
◎兩部涉外法治運行報告--拓展分析影響中國的涉外法治運行,全球視野。
◎十大典型事件名家評析--解讀年度受關注大案大事,見微知著。
江必新,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中國法制史碩士,北京大學憲法行政法博士。兼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行為法學會會長,中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官學院教授。1999年被評為"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2009年被評為"當代中國法學名家",2015年獲中國行政法學"杰出貢獻獎",2016年獲第二屆"金平法學成就獎"。在《中國社會科學》、《求是》、《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刊物20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研究"等多項課題。
在高效法治實施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代序)江必新
及時編憲法與部門法報告
2016年中國法治實施總體回顧與展望王紅霞
第二編部門法實施報告
及時章2016年憲法實施報告周剛志
第二章2016年民商法實施報告
上2016年民法實施報告許中緣夏沁
中2016年商法實施報告龔博李依倫
下2016年知識產權法實施報告蔣言斌
第三章2016年行政法實施報告胡建淼駱梅英
第四章2016年經濟法實施報告
上2016年市場規制法實施報告李勝利
下2016年宏觀調控法實施報告王湘平劉繼虎
第五章2016年社會法實施報告
上2016年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實施報告劉文華王新生
中2016年環境法實施報告張寶
下2016年衛生法實施報告陳云良岳遠雷
第六章2016年刑法實施報告李風林
第七章2016年訴訟法實施報告
上2016年刑事訴訟法律實施報告陳衛東
中2016年民事訴訟法實施報告唐東楚
下2016年行政訴訟法實施報告黃先雄
第三編法治實施專題報告
第八章2016年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專題報告宋功德
第九章2016年司法改革專題報告何帆
第十章2016年反腐敗專題報告鄧聯繁
第十一章2016年互聯網法治專題報告王春暉
第四編特別行政區法治實施報告
第十二章2016年香港法治實施報告顧敏康
第十三章2016年澳門法治實施報告冷鐵勛
第五編涉外法治實施報告
第十四章2016年度中國國際私法實施報告李婷
第十五章2016年國際經濟法實施報告鄧婷婷
第六編年度法治實施事件評析
NO.1遼寧賄選案
點評專家:韓大元
NO.2聶樹斌案改判
點評專家:陳光中
NO.3雷洋案
點評專家:湛中樂
NO.4魏則西事件
點評專家:周漢華
NO.5徐玉玉遭電信詐騙案
點評專家:張新寶
NO.6較高人民法院再審“喬丹”商標爭議系列案
點評專家:吳漢東
NO.7全國性網約車規范出臺
點評專家:時建中
NO.8全國首例終身監禁
點評專家:姚莉
NO.9全國證券市場首例強制退市
點評專家:朱慈蘊
NO.10全國首例大氣污染環境公益訴訟
點評專家:顏運秋
附錄
2016中國法治實施紀事
在高效法治實施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代序)
江必新
高效法治實施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攻堅工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生命力在于法治全系統的持續有效運行、嚴格高效實施。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就是要使法律能得到、地貫徹,在理念和行動上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做到依法執政、落實憲法實施、形成有效的實施反饋,讓法治高效運行,推動實現整個法治系統的自我優化和良性循環。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核心價值追求,以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根本目標,法治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價值。法治建設為了人民、法治發展依靠人民、法治紅利由人民共享。法治對人民期待的回應程度、對人們需求的滿足程度是衡量法治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隨著中國特色法治實施體系建設的加快推進,硬件建設的顯著提升,下一階段法治深化的著力重心、檢驗法治質效的及時標準,就是依法治國是否以及多大程度地增強了人民群眾在法治建設中的獲得感。有鑒于此,應當從如下十個方面提升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獲得感。
一、強化法治建設,增強人民群眾公正感
公平正義是法治的靈魂。在執法、司法中要堅持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要進一步完善執法、司法的體制和機制,確保執法司法權有效行使,強化對執法司法權的有效監督,排除權力、人情、關系和利益對執法、司法的干擾,有效防止執法、司法人員被相對人、當事人所俘獲的現象,建立嚴格而科學的執法、司法問責、追責機制,防止執法權、司法權的濫用、誤用和怠用。要特別重視發揮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的引領作用,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要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要更加重視清除市場壁壘,促進資源配置公平,促進公平競爭;要努力拓展完善和落實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消除相對剝奪感。
二、切實改善社會治安、行業監管,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
要通過法律的嚴格實施,使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要完善對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地位,建立健全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心理干預機制,優化和拓展救濟渠道,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群眾由衷地感到權益受到了公平對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要重視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救濟。減輕轉型階段人們的焦慮和不安。
三、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增強人民群眾方便感
進一步完善各類制度,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進一步優化制度實施機制,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各類技術手段,使其在符合法治理念的前提下更加便民、快捷、有效。通過加快建設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守法的法治實施體系,推動社會各領域秩序的快速形成,從而使人民群眾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增強人民群眾信任感
努力加強對公權力的科學管理。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各級政府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建立權責統一、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運用自由裁量權。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和公權力規范運行的可預期性和可信賴感,增進國家治理的公信力和社會生活的安定性,壯大依法治國的社會資本。
五、促進執法規范化,保障人民群眾受尊重感
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權利、人身權、財產權等各項權利。進一步優化信息公開,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尊重人民訴求和意見的表達,認真聆聽、虛心接受群眾建議。規范執法言行,充分考慮執法對象、司法當事人的切身感受,敏銳把握社會心態和群眾情緒,優化法律實施措施和實施手段,倡導人性化執法、柔性執法、陽光執法,進一步探索執法、司法便民利民機制,提升人民群眾受尊重感。
六、優化政府職能,增強人民群眾受益感
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改革、促進發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加強基層和地方法治實施,讓法律的效力、法治的紅利"一竿子插到底",讓百姓在生活中切實感受到法治的進步并受惠其中。提高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與普惠性水平,讓所有人在法治的發展中受益。
七、保障和促進個體發展,增強人民群眾成就感
法治是發展的保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調整、貫徹各類制度,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個體發展開辟渠道;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的增量利益。促進實現發展的根本目的、激活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讓社會成員在法治的保障下有所作為,以法治的力量撬動人民投身發展、實現自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八、開拓渠道、探索機制,增強人民群眾參與感
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拓各種渠道、探索有效機制,方便人民群眾參與法治實施,構筑法治建設的強大合力。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在治國理政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政治權利,以公民權利制約權力,進一步拓展監督,防止權力失控、決策失誤、行為失范。積極組織人民群眾以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優勢宣傳法治理念,傳播法律知識。發掘有效方式鼓勵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安防范、社會糾紛調處,優化社會治理。鼓勵人民群眾建言獻策、貢獻智識,共同為法治中國大業貢獻力量。
九、創造法治氛圍,增強人民群眾認同感
好的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高質量的法律實施仰賴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需要人民對法治的真誠信仰。讓群眾感受到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以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強化法治傳播,規范媒體報道,使社會大多數人認同法治道路,相信法律能夠解決問題,改變靠上訪、信訪,找門路、托關系,甚至聚眾鬧事等極端行為解決問題的做法。要通過各種途徑營造法治氛圍,弘揚法治精神,增強法治意識,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十、邁向良法善施的法治強國,增強人民群眾歸屬感
釋放依法治國的凝聚力、感召力,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優越性。"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通過良法善施促進社會合作,使全社會呈現團結、和諧、欣欣向榮的良善局面。
隨著我國法治實施體系建設的不斷推進,愈發需要對其進度、程度進行常態性的跟蹤研判、多方位的科學評價,以便適時總結得失、興利除弊、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加強。中國法治實施報告項目正是基于這樣的立場創設啟動,集結法學專家和實務菁英,力求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宏觀與微觀面面觀的方式,為中國法治實施進行系統性年度體檢。本項目已進行到第4年。《中國法治實施報告(2016)》繼續秉承中立、客觀、審慎的態度,對2016年中國法治實踐的進程和挑戰進行了系統地回顧和分析,盤點法治中國建設取得的新進展和存在的不足,對今后的法治實施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全書分6大板塊,共22份獨立報告、10份典型案例評析。由20所著名高校、6家實務部門、53位專家聯袂創作。今年我們將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法治運行情況也納入了觀察范圍,特邀兩地法學專家撰寫了專題實施報告。今后,我們還將進一步壯大寫作團隊,爭取將臺灣地區的法治運行情況也納入撰寫范圍。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經年努力,能夠見證中國法治新階段的歷史進程,并為每一段過去的歲月提供審慎評價,為每一個即將到來的明天貢獻對策和建議,以助推法治實施體系不斷提質增效,促進法治生活方式早日形成,加快促進高效法治實施成為中國法治運行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