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間推動的,這一點在民國時代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吃吃喝喝絕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這是一個美食絢爛的時代,它直接影響了現(xiàn)在的"美食地圖"。作者將傳奇般的古法技藝拂去塵埃,詩化翻炒出幾近失傳的美味,飄香出入味的民國風情。
相關(guān)推薦:
※《我的音樂廚房》(一本書,立刻變身烹飪達人 + 轟趴金牌女主人,歐陽應(yīng)霽、殳俏鼓掌推薦!)
二毛,《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新周刊》、《中國經(jīng)營報》等美食專欄作家。
1960年代生,重慶酉陽人,原名牟真理,80年代莽漢主義詩派代表詩人之一。開有餐館"天下鹽",著有《碗里江山》《媽媽的柴火灶》等。
序 前朝遺珍足品評 / 野 夫
總統(tǒng)美食家
美食共和與袁大總統(tǒng)的偏口
袁公好"補"
袁世凱和豫菜
袁氏創(chuàng)新
魯迅與美食、文章及酒
魯迅的北京美食地圖
在酒樓上的魯迅
且介亭與上海菜
書案上那碟梅菜扣肉
螃蟹、茴香豆和山陰美食
字里行間點心香
及時吃家譚延闿
"民國政壇不倒翁"與現(xiàn)代湘菜
美食家的家廚
南北譚家菜
大院長也開小餐館
美食如畫張大千
廚藝更在丹青上
身在黃沙,不忘美食
魚翅和肉
四海為家求"真"味
丹青化境為美食
文化巨匠 平淡飲食
寓居北平識京味
績溪味道
"酒肉鄉(xiāng)友"糟糠妻
美食"草圣"于右任
題詩誤筆出名菜
元老與名廚
三原游子心
少帥美食傳奇
大帥府 小廚房
全豬席與紅燒肉
譚家菜和宮廷菜
幽禁湘黔
張群府上川菜香
王家的西餐
灶頭情義長
京城玩家王世襄
糟香思故鄉(xiāng)
拜三會和雜合菜
蔥香撲鼻
春菇秋蕈總關(guān)情
梨園家宴潤梅腔
梅大師也愛川菜
恩承居的油 烤肉宛的肉
同春園的文化菜
梅府家宴守清淡
郁達夫的下酒菜
富陽山水 閩江菜
銷魂西施舌
小吃最下酒
朋友來了有酒肉
張愛玲的軟飯
銷魂的舌之味
風騷的蘿卜
莧菜——粉紅的回憶
上海女人像粉蒸肉
愛上爛豆渣
壓馬路、吃小吃
的食養(yǎng)
白水排毒雞湯益氣
三位夫人和一個蛋
早餐三味和養(yǎng)生七法
大帥府 小廚房
少帥張學(xué)良一生漂泊,口味也常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他出生、生長在遼寧,開始時喜歡遼菜。后來結(jié)識張大千、張群等一批川人,受他們影響,一度垂青川菜。抗戰(zhàn)前后,他在貴州被幽禁9年,所以對貴州風味也一直念念不忘。
張學(xué)良的飲食習(xí)慣受家庭影響比較大。父親年輕時做過馬賊,呼嘯山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后來被招安,統(tǒng)一東北,成為關(guān)外王。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爆發(fā),直奉兩系部隊在山海關(guān)九門口殺得天昏地暗,由于馮玉祥的倒戈,致使吳佩孚大敗,戴狗皮帽子的東北軍大舉入關(guān),一直打到上海。
那時大帥府的家廚已經(jīng)人才濟濟、味兼南北。據(jù)說當時大帥府的廚師能燒制400多種南北佳肴。但是最喜歡的不是那些品質(zhì)的熊掌、海參、鮑魚,而是家鄉(xiāng)的小肉丸子,還有白菜豬肉燉粉條。
的飲食習(xí)慣對青少年時期的張學(xué)良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張氏家族人口眾多,光的姨太太就有6位,還有子女十幾個。加上副官、侍衛(wèi)、秘書、花匠、傭仆等,大帥府的廚房每天要供應(yīng)上百口人的飲食。有時遇到在大青樓召開軍政會議,甚至要供應(yīng)200多人就餐。所以在大帥府里常設(shè)的大小廚房有4個。
那時大帥府分前院、中套院、小紅樓、大青樓等等,規(guī)模宏大。西院的大廚房,專門為帥府的秘書、副官、司機、女傭等提供三餐。這個廚房的飯菜較為普通,一般為一菜一湯,主食以粗糧為主,只有在重要節(jié)日才能見到白米飯。東院的大廚房主要為的子女供應(yīng)三餐,包括其6個女兒和8個兒子。飯食水平較西院的廚房稍有上升,但也很少見細糧。這說明對子女的管教還是很嚴格的,他認為子女們只有多吃點兒苦,將來才會有出息。
但他的這條"法則"卻并不用在張學(xué)良身上。張學(xué)良沒有和兄弟姊妹們一起在東院大廚房用餐,而是和父親一起吃小廚房。這是因為他從小體弱,需要滋補,又聰明伶俐,實在惹父親疼愛,所以才被特許吃"小灶"。
小廚房是專為和他最寵愛的五姨太壽氏服務(wù)的,被邀請在帥府里用過餐的中外政要,大多對小廚房飲食的精美印象深刻。當時奉天餐館"明湖春"的高級廚師,都會輪流到大帥府小廚房掌勺。
少年時期的張學(xué)良隨母親漂泊在遼西鄉(xiāng)間,生活貧苦。他自己回憶,他是出生在馬車上的。由于母親產(chǎn)后奶水很少,張從小靠喝米湯長大,所以他對米湯有著特殊的感情。
我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經(jīng)常喝米湯,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喝了,電飯煲一般也做不出米湯。米湯營養(yǎng)豐富,我小時候家里經(jīng)常用米湯煮茄子、煮酸菜、煮豇豆,味道非常鮮美。大西南有一種廚具叫鼎罐,一邊做菜,另一邊可以同時煮飯。盛飯的時候鼎罐里的米飯不容易盛干凈,就放米湯把里面的鍋巴泡軟盛出。連鍋巴帶米湯一起吃,那鍋巴還保留著一點兒脆,非常香,現(xiàn)在想來還流口水。
執(zhí)掌東北軍政時期,大帥府小廚房里的遼菜也初具規(guī)模。在這個時期,張學(xué)良喜歡上了遼菜。當時小廚房里有個廚師叫王寶田,燒得一手好家常菜。王寶田是遼寧海城人,和張學(xué)良算是小老鄉(xiāng)。張學(xué)良最喜歡王寶田做的"錯菜",稱贊其為遼菜中小菜的代表。每當深秋霜雪降臨時,王寶田都會腌制幾個大瓦壇的錯菜。這道菜是把各種新鮮蔬菜切碎,用蝦油浸泡,入壇密封。第二年春天取出,用來解酒下飯。特點是清脆香酥、嫩綠開胃。
張學(xué)良晚年到了中國臺灣和美國,對錯菜仍然念念不忘。他駐節(jié)北京時,曾向吳佩孚、段祺瑞等政要大力推薦錯菜。住天津時,每年春、秋兩季也都要把王寶田的錯菜運到天津的公館。
除了錯菜,王寶田做的遼菜還有白肉血腸、酸菜火鍋和紅燒猴頭菇。白肉血腸現(xiàn)在仍是遼寧名菜。
值得一提的是,王寶田會做全豬席,這是民國年間東北較為盛行的民間宴席。張學(xué)良尤其喜歡王寶田用豬肝、豬肺、豬腰等內(nèi)臟烹制的菜肴。
當時張學(xué)良已經(jīng)做了東北軍空軍司令,沈陽的一些酒樓和日本高級飯店里都有張學(xué)良固定的雅座。
張學(xué)良喜歡去沈陽大東區(qū)小東路小什字街的寶發(fā)園用餐。這里的招牌菜叫"四絕菜",分別是熘肝尖、熘腰花、攤黃菜和煎丸子。寶發(fā)園是直隸寧河縣人國鈞璋在清宣統(tǒng)元年創(chuàng)辦的。四絕菜是由國鈞璋的弟弟國鈞瑞親自主廚料理,四道菜的共同特點是嫩,卻又嫩得各有千秋。其中熘肝尖是滑嫩,熘腰花是脆嫩,攤黃菜是軟嫩,煎丸子是焦嫩。這四道菜鮮香可口,深受當時食客們的歡迎。
一次張學(xué)良慕名而來,吃后贊不絕口,特地見了掌勺國鈞瑞,并賞給他10塊大洋。
熘肝尖和熘腰花要做的好,原料必須用新宰殺的豬的油肝和鮮腰。加工時食材不能清洗,洗則味失。要現(xiàn)吃現(xiàn)切,油肝切成柳葉片,鮮腰切十字花刀。不用掛糊上漿,只用蔥姜焌鍋,再以旺火快炒,出鍋前淋入少許芡汁即可。這樣才能保障菜的鮮嫩。
二毛的美食隨筆,是一個詩人加廚師的杰作,因此迥異于一般的外道中人。從《媽媽的柴火灶》到《民國吃家》,就仿佛他已經(jīng)從江湖菜躍進到了公館菜,變換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菜譜,也不是添油加醋之類的技法;而是在深入歷史的堂奧,在盤飧薄酒的一脈余香中,辨尋歷史新的解讀門徑。
一個時代遠逝了,酒闌燈炧之后,衣香鬢影化為遍地煙塵。而就在這樣彌漫的俗塵之中,我們這些懷舊的饕餮之徒們,猶能在這個早已推杯換盞的世界,嗅到那些殘醉余芳……
——野夫
民國時期名人和雅士的吃的集錦,掌故滲透于每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
還沒看,是看到喜歡的文章下有推薦才買的,希望能有驚喜
吃食與文字的結(jié)合,主要是分析各大家的吃食情節(jié),插圖有趣
一貫是美食書的愛好者,這本很有意思,很棒的睡前讀物。
和一些市面流行的書似乎沒多大區(qū)別,都是以名人之腹為樂,不同的是加了些自己掌勺的經(jīng)驗,不過這些貌似改良的經(jīng)驗,盡是川地的麻辣之味罷了。
描述很質(zhì)樸 了解民國吃家的特色美食 而且作者很細致了提供一些做法實用 翻翻很有趣 也可以照貓畫虎的做做 ??
以前不關(guān)注吃,現(xiàn)在因為某些原因開始研究研究。挺好的書。
滿有意思的一本書,對于了解民國人物以及一些美食很有幫助
從此書中第一次了解到民國時期諸多名人的美食愛好,受益菲淺。書中一些對美食的看法也是我所贊成的。
主要是看這本書的目錄很吸引人,我愛吃,也愛吃的文化
看了二毛的媽媽的柴火灶又來買這本巴適的很!
序?qū)懙挠醒腥猓^癮。內(nèi)文以民國名人趣事夾雜食譜,在輕松之余還有一些歷史感,是本不錯的書。有一頁沒有印完整,不夠好
消遣中長點小知識的書,自帶書簽可在作者所開餐廳就餐時打八五折。當當服務(wù)不錯。
民國很多大家都是很有成就,文學(xué)、藝術(shù)、歷史各門精通,但是對于吃食也是格外重視,很多好吃的很誘人,喜歡。
描述很質(zhì)樸 了解民國吃家的特色美食 ,從書中可以了解許多民國時期關(guān)于美食的名人軼事,味覺上的享受,也是精神上的享受
《民國吃家》以前在《揚子晚報》連載過,看過幾篇,把食物描寫的活色生香,濃郁味十足。這本紙質(zhì)書封面典雅,書內(nèi)還附有精美的彩色插圖,紙質(zhì)很好 。
民國的這些大家,也是吃家,反映了民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在新周刊的專欄中認識了二毛,然后上網(wǎng)買了兩本書。比《舌尖上的中國》少了些煽情和華麗,優(yōu)質(zhì)吃貨和優(yōu)秀的碼字工相結(jié)合,看起來更過癮。溫馨提示,肚子餓的時候不要看
從美食了解那個時代名人墨客的點點滴滴,很不錯的一本書。
感覺是很有文學(xué)范兒的書,把吃和文字結(jié)合起來,還說了很多民國的典故,買來看看,不知道這個有簽名不,別的地方是有簽名的,還有一張北京某飯店的貴賓卡,不知道這有不
很好的書,美食+簡略的民國歷史人物。還有一些地方美食,菜譜等。很好。
我們家都是饕餮一族,對于名家寫的關(guān)于吃的書大概沒有免疫力,所以看到二毛寫的就買了,了乎我的意料之外的驚喜在于:不但有關(guān)于吃的文化還有民國時期許多大家的文化也含在其中了,真是不錯。而且由于我買得較早,書的內(nèi)頁上還有二毛先生的親筆簽名喲,物超所值了。
看有很多人評論說作者有給自己餐館做廣告的嫌疑,但是我認為作者是有這樣的資本的,能把民國這些大美食家描述的如此詳盡筆者沒有深厚的美食和文字功底辦不到,四個字,值得一看!
自古以來,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間推動的,這一點在民國時代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吃吃喝喝絕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這是一個美食絢爛的時代,它直接影響了現(xiàn)在的“美食地圖”。作者將傳奇般的古法技藝拂去塵埃,詩化翻炒出幾近失傳的美味,飄香出最入味的民國風情。
電子圖書中沒有這本,喜歡紙質(zhì)書捧在手上,手指觸摸紙張的閱讀感覺內(nèi)容屆不錯文筆好,舌尖上的美味,引人入勝,有掌故,按分類,合適閑適閱讀,個人對讀書的品位側(cè)重也不同,應(yīng)該是休閑閱讀的佳作.送朋友了一本也很喜歡.好象遇到一個可心的朋友,談天的感覺.
二毛的美食隨筆,是一個詩人加廚師的杰作,因此迥異于一般的外道中人。從《媽媽的柴火灶》到《民國吃家》,就仿佛他已經(jīng)從江湖菜躍進到了公館菜,變換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菜譜,也不是添油加醋之類的技法;而是在深入歷史的堂奧,在盤飧薄酒的一脈余香中,辨尋歷史新的解讀門徑。
民國吃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天天向上》推介嘉賓二毛新作,野夫、孔二狗 劉春、封新城、李健、張元、牟森誠意推薦... 民國吃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天天向上》推介嘉賓二毛新作,野夫、孔二狗 劉春、封新城、李健、張元、牟森誠意推薦..
作者在不斷研發(fā)私房菜,并且在民間尋根采菜的同時,還做著美食作家,寫出了《碗里江山》和《媽媽的柴火灶》等錦繡文字。有人說作者“做著一件油膩膩的事兒,卻充滿了詩意”。作者的這本新書《民國吃家》,用文化的筆觸揭秘了民國時期文人名士的餐桌。
終于等到了這本的打折!非常推薦的一本美食書,把美食與名人結(jié)合敘述,文風扎實生動。美食的介紹更是精彩有據(jù),不愧是美食大家的手筆。彩繪插圖很漂亮,配合一個個故事,洞悉民國時代食家們對美食的執(zhí)著與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