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茶器之美圖書
人氣:57

茶器之美

(邂逅器物之美 體味匠人之心 知名茶人李啟彰 首次以理科生的思維 運用科學圖解詮釋器物美學)帶你自在地進入茶器的鑒賞世界 讀懂創作職人的心念修為如何影響茶器
  • 所屬分類:圖書 >烹飪/美食>飲食文化  
  • 作者:[李啟彰]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0847622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0
  • 印刷時間:2016-10-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以自己推廣茶文化多年經驗,將“茶器”的品賞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實用性與美感”,“個性與自我追求”與“精神性與修為”;并從及時階段的“實用性”自眼、耳、鼻、舌、身的科學視角切入;第二階段的“個性”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探討陶藝家與消費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相互的共鳴與互補;第三階段的“精神性”藉由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觀分析陶藝家自身的修為,與創作之間的連結。

作者以簡明易懂的文字道出自己對茶器精辟的觀察,不管是入門或是高階程度喜愛茶器的人,都可循序漸進體驗微妙的茶器品賞,并藉此探索人生的奧妙。

編輯推薦

•帶你自在地進入茶器的鑒賞世界,讀懂創作職人的心念修為如何影響茶器!

•運用科學與圖解,分析茶器黃金比例、壺身肩線所在之美。

•你不知道的!聽茶器配茶葉,音頻高低韻味各異。

•茶器的聚香力,怎么選?如何挑!

•從《黃帝內經》、老莊思想、《孔子家語》、《金剛經》,以及金、木、水、火、土等五行角度,深入剖析茶器鑒賞中重要的形與神。

•將中、日茶器創作與職人精神分析比較,并點出茶器創作的困境與機會。

“心”,是茶器創作的依歸

本書作者以自己推廣茶文化多年經驗,將“茶器”的品賞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實用性與美感”,“個性與自我追求”與“精神性與修為”。

階段的“實用性”以科學方法解構了茶器的眼、耳、鼻、舌、身五感,試圖給大家一個可以理性參考的判斷原則,并從五感延伸到美的賞析。第二階段的“個性”探討陶藝家與消費者在人生不同階段相互的共鳴與互補。第三階段的“精神性”則從外往內的過程,作者則發現傳統文化儒、釋、道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留存下來絢麗的瑰寶。于是整理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內在精神,與自身修為對應的實踐方法,而以此內向的探索不僅提供給創作中的陶藝家一個何去何從的可能解答,更有機會給予現代壓力山大、在工作中彷徨無助的廣泛群眾,一個新的契機與方向。

作者以簡明易懂的文字道出自己對茶器精辟的觀察,不管是入門或是高階程度喜愛茶器的人,都可循序漸進體驗微妙的茶器品賞,并藉此探索人生的奧妙。

作者簡介

李啟彰,中國茶文化,茶具連鎖店,“巖陶”總經理。

上海復旦大學EMBA,美國圣母大學MBA,淡江大學物理系畢業。

理科背景出身,因緣際會踏入茶道世界,自2009年在中國大陸推廣茶文化以來,已舉辦超過百余場的茶會與講座。近來更以“無毒飲茶”為職志,從科學角度解密品茶,以實際行動宣傳及追求一個有機的生態環境。

2014年出版著作《茶日子》,從科學角度解密品茶,引發了兩岸三地一股“安全飲茶”的討論風潮。這次則深度剖析了茶器創作與“心”的關系,期待能在茶界再次引起熱烈的回響。

目錄

Chapter 1 茶器的實用性與美感

眼——視覺上的美感

從比例、肩線到壺形的細微展現

耳——聽覺與共鳴

替茶選個家,傾聽茶器的內在聲音

鼻——嗅覺的陶醉

瓷與陶,茶器內里的聚香力

舌——味覺與以器引茶

清香、喉韻、醇厚,茶器影響杯底香

身——觸覺與感動

器之質性,從指尖、掌心,到唇的茶感知

量產茶器的美感與價值

集體創作的職人之心與匠人之力

Chapter 2 茶器的個性與自我追求

陶作家的春夏秋冬

茶器創作的人生軌跡

雙狹縫實驗vs.心念的力量

職人修為影響茶器的頻率

復古與仿古

古董茶道具的一道特殊風景

茶器的辨識度與語匯創新

茶器創作者的獨特印記才是王道

山水留白

從茶時間,到茶空間的“空無”體驗

日本茶器的中國式初探

陶作家如何從日式茶道轉身理解中式茶精神

Chapter 3 茶器的精神性與修為

陶職人的修為

將五行精神傾注至茶器制作

在線預覽

自序

心,是茶器創作的依歸

坐在中山堂臺北書院的茶室里頭,前輩望著柜子里頭滿滿的茶具問我“你對當代茶器有什么看法?”我頓了一下,回復說“同時看到了危機與機會”。這個停頓的片刻,腦中閃過了過去六年的回顧與感慨。我從電子產業進入茶世界,從懵懂無知,逐步摸索,到惜物敬天。一路跌跌撞撞,跑遍兩岸大江南北,多次進出日本,長時間與兩岸及日本陶藝家促膝長談。經歷了從外逐漸向內的歷程,剛開始被茶器的外型吸引,經常泡茶了解茶器特性,到握住茶器有一股進入器物里頭的悸動,捧著一件茶器能感受到陶者內心世界的波瀾。

這本書以特殊角度同時記錄了這個時代的茶器風云史,茶器的興盛與百家爭鳴。一九九〇年代末,臺灣茶會活動萌芽,逐漸地各式各樣動態與靜態的茶會依不同形式展開,有傳統的聚會形式與音樂結合的茶與樂的形式,與舞蹈和劇情結合的劇場形式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的主題形式等,大量茶席的擺設加速了茶器的進化,讓更多的茶友關心及臨摹他人的長處。與日本親近的臺灣茶人,就近參考與學習了日本煎茶道的器物觀,在茶席里頭納入了許多來自東洋的美的元素,并與從潮州功夫茶傳來的傳統茶器,進行長時間的衍化與融合。

中國則在二〇〇八年挺過世界金融風暴后,突然發現荷包滿滿的狀態下,有一種來自內心對文化的渴望。而茶文化在兼具深厚底蘊與養生觀念下推展開來,在數年間不只在一線城市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到二線城市,甚至在三、四線城市里頭,各個茶葉市場都如雨后春筍般急速蓬勃發展。去年一位業界朋友給了我一個非官方的統計數字,據說中國十四億人口中,有八千萬人從事茶相關產業包括茶葉、茶壺、包裝、機械、材料等。于是常??梢园l現除了茶葉市場與獨立茶葉店外,茶室以私茶會所的形式,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里,包括觀光景點、辦公大樓,甚至窮鄉僻壤里頭,都隱藏著難以想象的世外桃源。

兩岸在二〇一〇年代初起由于文化交流熱絡,臺灣茶人頻繁往來兩岸教授茶藝,臺灣茶器由于造型及釉色獨特且與傳統紫砂大異其趣,逐漸成為中國追逐的標的。二〇一五年,我看到了茶器的需求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峰,兩岸許多品牌與陶作家躬逢其盛,擴廠量產,一切似乎生機盎然。然而隨之而起的市場炒作,讓市場價格與作品價值悖離,為了利益不惜將非安全的化學釉藥原料與工業用土參雜其中,以及為了利潤極大化將代工作品蓋上自己的圖章高價出售。這一切的一切,消費者該從何處分辨起?有志于自我提升的陶作家們,又是否有一個可以依循的方向?

在自己對茶器的覺知逐步由外而內的過程中,我看到了方法也看到了希望。理科出身的我,以科學方法解構了茶器的眼、耳、鼻、舌、身五感,試圖給大家一個可以理性參考的判斷原則,并從五感延伸到美的賞析。然而從外往內的過程,我發現傳統文化儒、釋、道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留存下來最絢麗的瑰寶。我整理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內在精神,與自身修為對應的實踐方法,而以此內向的探索不僅提供給創作中的陶作家一個何去何從的可能解答,更有機會給予現代壓力山大、在工作中彷徨無助的廣泛群眾,一個新的契機與方向。

與陶作家深度交流的經驗,讓我了解到作品與作者的心,緊密連結著。所有作者內心世界的故事,都透過雙手流淌到作品之中,我們所看到的不只是作品的表象。作品的細節與精密度,看的是作者基礎技巧的掌握;作品的釉色與肌理,看的是作者對土與釉的了解、燒窯前對表面效果的規畫與布局;作品的線條與比例,看的是作者對美的理解與發揮;作品的骨架與氣度,看的是作者自身修為的深度與沈淀。這一切,都是心的作用,讓作品的生命力雀躍起來。

如果心,能夠改變,人生便可能有所不同,也是過去的數年來我自電子業轉向茶文化所有心路歷程的濃縮。

撰寫這本書的遺憾,是只能在有限的取材下表達我的想法。因為茶器有具體的造型與影像,看圖說故事成為內容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版權的限制下,許多歷史上著名的作品,博物館的館藏,都只能遠觀或僅止于網上瀏覽,無法在書中與大家分享。然而,這本書是一個新的起點,各界的批評指教,因此書而蓄積的緣分,與未來能夠持續接觸的精采作品,都是我能夠繼續內在探索的能量。

Chapter 1

茶器的實用性與美感

當泡茶的需求被滿足了之后,茶器中的那些特質能夠呼應我們在茶湯里經歷的感動?從往茶壺內注水開始,茶香的氤氳四溢;單手執壺不論壺柄的光滑或粗糙,握住的是所有喝茶人的期待;專注在泡茶的那一刻,心透過眼神凝視著茶器并靜靜地等待;出湯時充滿力度的水線,在茶海中激蕩回響;最終啜飲的是一杯淬煉過且沁透心脾的甘露。每一次執壺行茶,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開下學習的契機。

小時候和爸爸喝茶,印象中他用的是大壺泡茶,抓起一把茶葉丟到大壺里頭,開水一沖,濃濃的一杯端到我面前,笑著說“慢慢喝,小心燙哦。”喝了一小口,好苦!怎么喝茶跟喝藥一樣難喝!這是我喝茶的及時次印象。當時家里喝茶并不太講究,我對茶器的認識就從這一只大壺開始。長大之后受到眾多茶葉店老板用蓋碗沖茶時嘩啦嘩啦如行云流水的流暢動作影響,直到我自己開始泡茶時,用的是一般茶葉店里最常見的白瓷蓋碗。當時簡單地以為,泡茶不就為了喝茶嘛,那么多工具做什么?

隨著投身茶文化產業,逐漸地視野開闊,在茶葉批發市場的蓬勃發展期躬逢其盛,眼見茶器的各種器型與釉藥爭奇斗艷,以及茶友們從眼花繚亂到無所適從,為此,我常常反復思考,在茶器的世界里我們到底要追求什么?

既然是茶器,泡茶是最基本的功能,實用性成了首要的考慮。當泡茶的需求被滿足了之后,茶器中的那些特質能夠呼應我們在茶湯里經歷的感動?

這些年下來,我匯整了自身的體驗與各方職人的深厚見解,理解到每一次執壺行茶,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開下學習的契機;每一分細微的感知,都是在茶席間彌漫開來那股美感的心靈觸動。而這一趟尋求茶之味的獨特經驗,同時也是身心大開展的旅程。

眼——視覺上的美感

從比例、肩線到壺形的細微展現

之一•黃金比例

當我們觀察自然界的種種物器,它們的美令人屏息,讓人感嘆造物者的神來一筆。這樣的美,是否有邏輯可循,對于消費者的我們怎么樣去提煉出美的元素與應用的方法,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樣的美感,在歷屆天才數學家們的努力下,透過歸納、整理與分析,發現了美的比例與輪廓,能夠以清楚明了的幾何圖形呈現。人們在最初在活躍于公元前三百年的數學家,歐幾里得(Euclid)的“幾何原本”(Elements)的卷二,找到了黃金比例0.618的理論原型。

這個0.618就好像是魔幻數字一樣出現在身邊所有美的事物里頭。例如人體的肚臍到頭頂的距離,比上全身的身高,最美的比例是0.618。海螺的視覺弧線也是黃金矩形中的曲線弧度。向日葵的花蕊曲線,正好符合黃金比例的螺線弧度。樹葉葉脈左右兩側張開的V角度137.5度,剛好是黃金比例0.618的補角0.382。一年有十二個月分,而身體最容易自我療愈的,是12的0.618=7.416,就是七、八月分,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期。

知名的戰爭奇才成吉思汗,為什么能夠奇跡似地席卷歐亞大陸,而且攻無不克?原來蒙古騎兵的戰斗隊形在它的五排制陣形中,人盔馬甲的重騎兵,和快捷靈敏輕騎兵的比例為二比三,也正是黃金比例。

黃金比例是什么

在一個黃金矩形中,將一個頂點為圓心,以矩形的較短邊為半徑作一個四分之一圓,相交較長邊于一點,由這個點,作一條直線垂直于較長邊,所生成的新矩形仍然是一個黃金矩形,這個操作可以無限次重復,產生無數個黃金矩形。而每一個黃金矩形中正方形在長邊的交點,正好是整體邊長的0.618。

陶藝中的黃金比例

陶作家對于黃金比例的訴求,有些是已經經由先天的基因與后天的鍛煉,無縫接軌似地將黃金比例注入到作品之中。有些則是反復研究,事先設計規畫,在不斷取舍后的成績。黃金比例雖不是美的參數,但是掌握此比例原則的許許多多的作品,卻自然而然地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不論是明清時期開始的紫砂壺,或者是現代陶藝,都讓我們忍不住預想往后數百年仍能引領風騷的元素。

0.618這個黃金比例,在茶器中無處不在。仔細分析海螺的曲線,就會發現自然界黃金比例的曲線,是沿著圓弧展開卻又并非全圓的伸展。黃金矩形中的曲線,包含一段以1為半徑的1/4圓周,接連著另一段以0.618為半徑的另一個1/4個圓周。這樣的曲線,既符合茶器所需讓茶葉充分舒張的內在空間,又顯得不那么單調。一把善用黃金比例弧形的壺,不會是一個單一角度的弧形,而將是在上下左右不同角度把玩時,都能感受到這個弧度的存在。

這樣的弧度成形或整把壺的立體結構布局,可以延展到同一把壺的不同部位產生相應的黃金比例對稱,例如壺鈕的弧度與壺身相襯。以同一個黃金矩形的螺形曲線三百六十度轉動來相應到壺的不同部位,仍能找到對應的足跡。

在許許多多茶器中,雖然無法找到吻合單一黃金比例曲線的對象,但是在轉動同一個比例大小的黃金比例曲線,卻可以找到相當比例的曲線契合的范例。

鐵壺的黃金比例

許多鐵壺的提梁弧度,所謂的8字形也就是8字的上半部,就是依照黃金比例的曲線進行打造的。在鐵壺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驗證了符合黃金曲線的鐵壺不僅在美觀上令人認同,連實用上都無懈可擊。另外,鐵壺制作時因為是倒著一百八十度以壺底朝上為鐵漿的灌漿口,壺嘴必須一體成型而成為鐵壺鍛造中最關鍵與難度較高的部位。能依照黃金比例曲線成形的三彎壺嘴,每個轉折的弧度絲毫不含糊地讓人贊嘆!

大多數鐵壺壺身的鍛造會有一條分模線,讓壺身能在完成鍛造與開模時將模具上下分開。美感獨具的制壺名家,就懂得運用黃金比例來切割分模線,將模具線的丑轉化為視覺上的美。

而在部分上釉、部分不上釉的坯體上,我們發現最美的分隔線,正好是在黃金比例上。此外,一組三件式的蓋碗,也可以找到黃金比例的痕跡﹔壺蓋與底座的面積比例,也大約是0.618。所以執壺著在泡茶時,也得以充分感受到陶藝家在構思茶器時的用心。

媒體評論

茶器乃吾人肢體的延伸,茶湯乃是心量的流露。這本《茶器之美》以專注、思密,通達、隨緣,進而讓讀書的朋友,心能任運,而不是一本教科書。

——沈武銘 博學茶人

一件好的器物,安全性和功能性是它的根本,形制色調是它的風采,而主人的妥善使用,更將賦予它的生命。

——何 健 冶堂主人

本書作者李先生精通茶藝,對茶藝文化具有精辟的見解,尤其從人文、科學……等角度探討茶藝真髓以及茶藝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令人佩服。

本書以茶器的創作為中心,探討陶瓷茶具創作的原理以及做陶者的創作思維與態度,內容包括陶瓷茶具的造型分析、機能考慮,尤其著重在泡茶過程中操作者的五感反應與美感的形成。

而在作陶者的創作活動中,李先生特別重視作陶者對自然材質處理的態度,更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內在精神,分別闡述作陶者在五行元素中探索自己創作表現的原點,及對泥土韻味的不同呈現,這種結合五行原理分析陶藝創作的觀點頗具創意。

——劉鎮洲 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教授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增長了相關知識

2017-07-19 12:59: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茶器之美,在當當上首先就被這個名字所吸引,看著評價不錯,果斷買來。裝幀精美,高大上,里面的內容豐富,最喜歡彩頁部分,希望看完這本書會讓我也愛上茶器

2017-11-10 21:57:30
來自落***子**的評論:

挺好的,和我想要的一樣

2017-05-24 09:26:37
來自黑***(**的評論:

漂亮。。。。。。

2017-05-28 15:36:57
來自王***(**的評論:

內容有點硬

2017-06-03 17:05:31
來自春***(**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

2017-06-06 19:38:0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茶器入門讀物~真的不錯~

2017-06-06 19:41:21
來自靜***春**的評論:

感覺還好吧

2017-06-09 00:11:19
來自***(匿**的評論:

書非常不錯

2017-06-10 20:37:30
來自謝***(**的評論:

喜歡喝茶,讀一讀挺好的,至少有所收獲。

2017-06-12 16:08:01
來自x***6(**的評論:

好好好好好好好

2017-06-18 08:37:0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簡直是狗尾續貂,一副臺灣人的腔調,光說別人不好,就是為了賣幾個臺灣茶具。。。。。

2017-06-18 22:17:41
來自***(匿**的評論:

看得很糾結,學術性太強,吃瓜群眾一臉懵逼。

2017-06-21 00:43: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紙張很好!

2017-07-08 12:09:4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評,還沒有看。

2017-07-12 14:40:2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 值得一讀

2017-07-18 21:58:5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是原裝正版書。漲知識了!還知道寫評論有積分

2017-08-22 13:24: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籍裝幀精美,排版清晰,簡潔舒適,價格優惠。

2017-08-24 16:12:59
來自盞茶挽**的評論:

好喜歡,大贊

2017-08-28 14:25:3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內容非常不錯 值得擁有

2017-09-12 13:05: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茶器之美 別忘了評價,送積分,曬圖也有幾分?。?

2017-09-25 14:43: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茶器之美 書好,物流快!

2017-10-12 10:22:09
來自李澤涵**的評論:

個人覺得書名與內容不服,書中提到的茶器過少,圖文有時對不上,文字與圖排版也不好。

2017-10-13 16:24:29
來自德強**的評論:

覺得還可以

2017-10-24 22:17: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籍裝幀精美,排版清晰,簡潔舒適,當當活動,價格優惠,推薦購買!

2017-10-25 20:56: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裝幀精美,高大上,里面的內容豐富,好。

2017-11-02 13:02:0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不錯,性價比較高

2017-11-06 16:59:34
來自炎烡**的評論:

內容空洞,有失茶壺美學的專業水準!照片拍得還是很認真!

2017-08-23 09:48:42
來自geoufan**的評論:

作者就是賣茶具 順便打了廣告 雖然厚厚一本 有些內容牽強了 什么聽 什么看 什么聞 而且竟然還加上聽覺視覺的醫學構造。。有點扯

2017-11-02 10:58:4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淳县| 平凉市| 文昌市| 依兰县| 佳木斯市| 广安市| 河北省| 博爱县| 寻乌县| 临海市| 岑巩县| 常山县| 海伦市| 玛沁县| 铁岭市| 治县。| 伊春市| 侯马市| 鹤壁市| 汕头市| 温宿县| 鸡西市| 宝山区| 石门县| 巨野县| 万宁市| 盐边县| 鄄城县| 永和县| 西和县| 鲁山县| 吉林省| 牟定县| 闸北区| 霍邱县| 宣威市| 金川县| 昌平区| 北辰区| 内江市| 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