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治療師的存在以及治療師如何在治療中營造與來訪者的關系,是影響療愈過程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個投入而富有同情心的治療師,一個能夠對自身以及自身與來訪者的關系正念的治療師,是治療效果的決定性因素。
本書深入探討了何謂正念以及如何在治療關系中培育正念。作者從一種獨特的關系視角出發,與讀者展開了直接對話,探討心靈、腦與人際關系。
因為積極的治療結果取決于治療師作為一個個體的存在,因此Siegel博士在本書中探索了這一觀點背后的科學依據,并為治療從業者們提供了在自身生活中培育正念存在的策略。書中提供的練習方法可以促進治療師"正知"的發展,而正知則是我們感受并塑造個體自身與彼此之間能量信息流的能力。正知可以促進整合,塑造正念性的存在,并培養移情關系—而這些都是使治療發揮作用的關鍵。
無論你在療愈藝術中的造詣是深是淺,這本書都能幫助你深入理解心靈與大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理解混亂與僵化的狀態何以變得整合且和諧。
讓正念成為足以改變當今心理治療的方法。
Daniel J.Siegel,醫學博士,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他是正知研究所的執行理事:也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精神病學的臨床教授,是該校正念意識研究中心的聯執主任。他的另一部著作《正念的腦》(MindfulBrain: Reflection and Attunement in the Cultivation of Well-Being)也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贊譽。
及時章 存在
第二章 聯結
第三章 共鳴
第四章 信任
第五章 真相
第六章 三足鼎立
第七章 三覺知
第八章 跟蹤
第九章 特質
第十章 創傷
第十一章 轉變
第十二章 訓練
第十三章 蛻變
第十四章 寂靜
第十五章 消融
附錄 人際神經生物學取向有關正知整合與心理治療的十二個觀點
參考文獻
推薦閱讀
第十章創傷
作為正念的心理治療師,我們要對出現的一切保持開放。然而,與此同時,我們正在探尋一種架構,希望可以容納正知、整合、發展、神經可塑性和心理與大腦的關系本質等核心概念。甚至開始踏上PDP模型之旅,去追溯早期氣質的先天特性如何發展為人格模式。因此,這些觀點和概念就會被我們牢記于心,在我們對一切顯現全然開放之時,它們可以成為自上而下的理論基礎。這是挑戰所在:用正念的創造性語境避免過早陷入類別定型,因為后者會禁錮我們感知、理解與行動的方式。一方面,我們要有開放的心態;另一方面,我們擁有覺知途徑,明白健康將如何產生。在開始探索創傷在人類健康受損進程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之前,讓我們大致回顧一下主要的概念模型,如此一來,我們就能一起對它們進行清晰的觀察,并且在理解怎樣將創傷納入這個架構之時,應用這個觀點。"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是我們使用這些模型的根本原因。因此,當我們潛入未解決的創傷那一潭渾濁而動蕩的湖水中,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
也許你會發現,在成為正念的心理治療師的探索之路上,每往前一步,都在搭建知識基礎;因此,在我們進入下一章,開始擴展有關正念、正知和整合的觀點與體驗之前,我們會回顧并總結迄今為止所學習的內容,以便探究我們的治療關系在當前的進展狀況。通過這種方式,或許可以把感覺、觀照和概念之流帶進來,由此,我們共享的覺知便得以產生,并對體驗進行整合。同樣的整合很可能也是如此隱含在朋友、親子、師生、同事和情侶關系中。然而,現在,我們有機會用語言進行表述,把旅程中的這些層次反映出來。這種元溝通—對溝通的溝通—讓我們從新的信息之流中后退一步,這是至關重要的。如此一來,我們看清自己所走過的路,從而確定現在所處的真實位置,由此,就能共同邁出下一步。
在幸福三境中,我們看到自己是怎樣確定能量和信息之流的特定模式的。心理具備調節功能,能量和信息之流都可以由此得到監測和調整;大腦涵蓋了遍布全身的神經系統,它是組織能量和信息之流的生理機制;而關系則是我們彼此共享能量與信息之流的途徑。
我們也提出了心理健康來自整合、來自系統各分化元素的連接這樣的概念架構。一旦出現整合,系統就能進入FACES之流,即靈活、適應、協調、鮮活并且穩定。倘若由于連接或分化受阻而無法產生整合,系統就會走向混亂、僵化或兩者兼有。
在有關發展路徑模式(傾向性與習性),即PDP模型的討論中,我們探索了以下觀點:某些特質是個體氣質的組成部分,以及遺傳在人格發展中的作用。雖然這些特質有可能會持續終生、塑造出或然性高地和激活峰值模式,但是,治療會促進整合并創造出更靈活的通路。雖然我們也許無法改變人格的核心,然而我們可以將這種限制善加利用,而不是受其束縛。通往自由的途徑包括:拓寬我們在可能性水平面內的經驗;棲息在由陡峭而狹小的高地以及僵化而頑固的峰值所代表的習性約束中;此外,對新的存在方式保持開放。有意思的是,承認模式本身就是我們的一部分,反而會使它松開對我們生活的禁錮。我們從認識并接納自身局限性之中獲得了自由。
然而,我們如何分辨人格路徑和次優體驗的適應史?我們怎樣認清特定的傾向究竟什么時候會變成未解決創傷的一部分—無論創傷是大是小—從而需要在治療中得到改變;什么時候它又是遺傳而來的基本特性,由氣質建構而成的人格模式?
這些不僅僅是學術問題—而是身為治療師的我們每天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我經常會想起有關銀行劫匪Willie Sutton的那個老故事,以及當被問及搶劫銀行的原因時,他所給出的反應。據說Willie回答道:"因為那地方有錢。"相似地,作為治療師,對來龍去脈進行具體評估時,為什么我們不能只是"去那些有錢的地方",而后直接針對造成來訪者痛苦的問題給出干預措施?這即意味著創建一個基于真理的連貫架構;一張卻又靈活的版圖。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回答這些重要問題,并讓我們的工作達到效果和較高效率。
我會向你提議,創傷給了我們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性經驗的實例,它讓我們明白怎樣去分辨治療中必須做的事情。既然我們試圖把PDP特質從未解決的創傷中分化出來,我們就面臨著最基本的挑戰:我們怎樣知道什么是能改變的,什么又是不能改變的?此外,我們如何獲得智慧分辨兩者的差異?
這一章當中,我會用自身的創傷性體驗作為例子,為你展示一個由內而外的視角。從我們諸多的IPNB叢書以及前言提及的其他著述中,你也許會找到專門針對創傷及其治療的有效探討。在此,我們只關注正念的心理治療師在區分特質與創傷時所扮演的角色。
大腦基
如果我們足夠幸運,便會在一生中的某些時間里撞上一些好書。這些書可以帶給我們啟迪,引發我們的好奇;通常,這些書也道出了我們在個人或者職業生活中隱約或者明確體驗到的,但尚未能系統道明的一些思考,因此,它們能一下子抓住我們的視線、我們的心。
Siegel的《正念的心理治療師》就是當今心理治療領域的一本好書。在這本書里,Siegel以實證科學與靜觀智慧交匯的正念及其培育作為切入點,將我們引入人際神經學這一嶄新的領域,與讀者開始了一場有關生命體驗以及心理治療對大腦的作用和影響的對話。
通過培養和分享正念,作為治療師的我們借助我們的正念之業,可以自安安人、自利利人——這真是振奮人心的消息。
——童慧琦
美中心理治療研究院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拉阿圖市
還沒來得及看,包裝不錯。
非常好,值得推薦
收到啦!
不錯
一看就是盜版的,字重影,垃圾
當當活動時候買的,很開心,知識的盛宴!
好書,待看。
很喜歡
很棒的書,值得好好讀讀
服務好,發貨快 正品 好好好好好好好
好
相當不錯。。。。
總的感覺還好
學習中
不錯 正版 看完再來評價
對很多人有幫助。
好書,學習中
值得購買!
整體感覺不錯
非常好,一本很不錯的書!
很滿意,經典中的經典
可讀性和實用性都超級好,非常值得閱讀和收藏
研究證實,治療師的存在以及治療師如何在治療中營造與來訪者的關系,是影響療愈過程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個投入而富有同情心的治療師,一個能夠對自身以及自身與來訪者的關系正念的治療師,是治療效果的決定性因素。
這個是我的新領域,還沒有來得及仔細閱讀,感覺有點困難
這是我接觸的新領域,還沒有找到感覺,書讀起來也不是特別的有感
還不錯,本來是想找音樂心理劇方面的書的,可是很少,所以買這本書希望可以借鑒,畢竟方法類似。
有老師和朋友在做正念這方面的科普工作,早就聽說了該方法的實用性,但一直沒靜下心來學習,希望這次能有所收獲。
一本需要耐心研讀的書,對正念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
接觸正念學習,非常需要系統工作手冊,此書來的很及時!
這本書有非常的實用性,對研究正念和認知的有很大的幫助。就是實例少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