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規矩和愛·中國父母必讀書圖書
人氣:33

規矩和愛·中國父母必讀書

(榮獲2013年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全行業暢銷書”獎!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哈佛教育學博士、金寶貝首席顧問王濤博士教你如何給孩子做規矩!)

內容簡介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這句中國的老話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所驗證。所謂做規矩就是設定界限遵循規矩,即使在崇尚個人自由的美國,無論是科學的雜志還是通俗的育兒必讀都強調要給孩子從小設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規矩要從嬰兒出生就開始。其中的道理很簡單,那便是規矩是遲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價越小而收益越大。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王濤,為您講解如何體現愛的管教和管教的愛、如何正確與寶寶交流、呵護寶寶情感智力的發展。王濤博士認為: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謙卑和自信。

所以,沒有不能做規矩的孩子,只有不會做規矩的父母!!

編輯推薦

著名作家周國平真誠推薦

孩子需要愛 更需要規矩

你不給孩子做規矩

孩子就要給你和社會做規矩

規矩是愛的規矩

愛是融合規矩的愛

規矩和愛的統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產品特色:

作者簡介

王濤,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心理學碩士,現為美國塔爾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終身教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從事兒童教育和心理學學習和研究長達三十年。在美開設兒童心理學,父母學和文化等課程。從2005年開始,致力于對中國父母的教育和培訓。迄今已培訓超過5萬名中國父母。足跡遍布中國22省4大直轄市。

目錄

及時章 學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先學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父母這個崗位無人代替

別以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為人父母需要謙卑

為人父母需要專業培訓

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計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一:不占有原則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二:規矩和愛統一的原則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三: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則

為人父母四項基本原則之四: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則

第二章 規矩和愛:教育孩子既要愛也需要規矩

規矩和愛不可或缺

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規矩和愛的太極圖示

錯誤的父母教養方式之一:溺愛型

溺愛不只是富貴家庭的特有現象

錯誤的父母教養方式之二:忽略型

家庭教育,爸爸不可或缺

第三章 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

如何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我的父親

父親的規矩之

在線預覽

及時章 學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孩子的到來為父母帶來了再次成長的機會

父母無法抗拒對孩子的愛,但要警惕那占有的私心

為人父母是一個神圣的職責,

它不僅直接關系到一個生命的品質,

也關系到人類的明天

先學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你看到本章的標題時或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是先學做父母,然后才是教育孩子?”首先,學做父母和教育孩子雖然有密切的關系,但不一樣。前者的重點在父母,而后者的重點則在孩子。其次,學做父母應該先于教育子女,因為學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乘坐飛機時,有這樣一條安全指令:帶孩子的父母先給自己戴上氧氣面罩,然后再幫孩子戴上。在家庭教育中也有一條類似的原則:先學做父母,然后再去教育孩子。

現在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年輕父母自己就是及時代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過多的關愛使他們的心智成熟比較慢。自己還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卻已經開始為人父母。我在網上看到一張照片,一位“80后”的媽媽一手抱著寶寶哺乳,一手拿著鼠標全神貫注地打游戲。看著這樣的情形,我不得不擔憂這位媽媽和她懷中孩子未來的幸福。去責備這些不成熟的父母不如去幫助他們,讓他們和孩子一起成長。這正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當然,不僅僅“80后”的年輕一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如何為人父母。嚴格地說,沒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我們每個父母都需要學習和成長。但是能否成長的關鍵在于是否有學習的意識和愿意重新成長的謙卑態度。父母的自我成長和改變在現實中往往非常艱難。因為要改變一個超過10歲的孩子已經很不容易,要改變一個成年的父母自然就更難。更何況這種改變要靠父母的自我覺察和自我監督來實現,所以是難上加難。

如果這樣,我們在學習為人父母上是否就沒有指望了呢?斷然不是。最讓我們有信心的是我們對孩子的愛。在孩子出生后,我們做父母的,身上會突然有一種陌生的大愛產生。

我自己就明確地經歷和感受過這樣的愛。記得初為人父時,剛滿周歲的兒子因為過敏瘙癢而整夜啼哭,用小手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有一個晚上,我只能摁著他的小手不讓他再抓正在結痂的皮膚,小家伙就拼命掙扎和哭泣。無助的我心里忽然冒出這樣的祈求:“上帝啊,給我一個恩惠,讓這過敏和瘙癢都統統到我身上吧,讓我的兒子能安睡一夜。”這是我人生中及時次有這樣的禱告,不僅愿意犧牲自己不求回報,甚至能夠把這樣的犧牲當做一種恩典來祈求。我明白這種油然而生的愛絕不是自己努力學習得來的,而是隨著這個小生命來到我的身邊自然出現的。那一刻,我頓悟了什么是父母之愛。

我也在數以萬計的家長身上看到了這樣的愛。近些年,我在中國的一些城市給很多父母做過講座,每次講座長達3個小時。很多父母早早來到會場,總是先坐靠前的位置,整個講座中都不停地寫著筆記。幾乎每個父母都是聚精會神地聽完講座。我在中美當老師十多年,教過中國的小學生,也教過美國的研究生,從沒見過像中國家長這么認真的學生。很難想象若沒有對孩子那份切實的愛,這些父母能聽完我3個小時連抑揚頓挫都不明顯的講座。

所以正是孩子,也只有孩子,才能讓我們產生這樣切實的愛。有了這樣的愛,一切改變皆有可能。但是僅僅感性地憑著這份本能的愛仍然很難做一個好父母。這是因為這份愛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變淡。有多少父母在孩子才2歲的時候已從愛得要命變成了“恨”得要死。不少焦頭爛額的媽媽常常“恨恨”地對才2歲的孩子說:“我真想把你再塞回我的肚子里去。”確實,若沒有理性的學習,父母這份本能的愛會隨著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可愛”而慢慢消失。因此,我們要趁著這份愛在自己身上還沒有淡化,好好學習如何更加理性而長遠地愛我們的孩子。即使這份原始的愛沒有隨時間而淡化,甚至愈來愈強烈,父母們若不通過學習和反思建立起理性的堤壩,他們這種本能的愛也可以成為溺愛的洪水而泛濫成災。

本書旨在幫助父母理解規矩和愛的關系,引導父母用規矩建立理性的大壩,讓愛造就孩子,也造就自己。在學習規矩和愛的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父母這個崗位的特殊性。

父母這個崗位無人代替

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藝術。它可以讓你收獲人生至樂,也可以讓你收獲人生至痛。

宋代詞人家頤曾說過: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而我認為教育孩子不僅至要,而且可以至樂。記得著名音樂人梁弘志寫過一首歌叫《讀你》,蔡琴曾經唱過。她用那甜美、細膩的歌聲把情人的至愛和讀書的至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一生中最甜美、最細膩。最能讓我們產生共鳴的一本書。如果你有能力去好好讀,一定會讀出“三月”的感覺,讀出喜悅的經典。當孩子的一切移動左右你的視線時,你會情不自禁地唱出: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當然孩子也是最復雜最難理解的一本書,有時候我們會讀不懂。但這不是主要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現代中國越來越多的父母根本不把教育子女當做人生的至要。他們不愿意靜心謙卑地來閱讀品味那字里行間的愛和美妙。有的匆匆翻過,有的甚至從未打開過。這樣的父母自然無法感受到那人生的至樂,一不小心孩子甚至會成為他們一生的至痛。

這些年我回中國講課遇到過不少事業有成的父母。但這些在外人眼中的成功者卻常常認為自己的人生很失敗。因為他們的孩子不成功。當他們感受到這樣的人生至痛時,他們才明白是孩子,而不是公司,才是自己人生較大的事業。但可惜的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還能被“經營”的時候,他們沒有去努力、去管教。當孩子上了高中甚至大學,很多壞習慣已經形成了,這些父母方開始意識到孩子的重要性。到了那個時候,雖然他們做了很多努力想要彌補自己的過失,但一切為時晚矣。因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有一位精明能干的媽媽經過打拼,擁有一個規模不小的企業。但是她17歲的兒子卻整天以網吧為家。及時次見到我,一開口,這位媽媽的眼淚就奪眶而出。在交談中,她不斷地重復這句話:“我實在不甘心接受這樣的現實,我愿意花掉我所有的財產,只要我能把我這的兒子贖回來。”顯然,這位媽媽意識到了自己的過失,她想把孩子“贖回來”。可惜的是孩子的品行和健康一樣,都是很難用金錢贖回的東西。或許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現實中我們和這位母親一樣,要到徹底失去時,方懂得其珍貴。

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的,父母這個重要的崗位也是別人不可替代的。孩子和父母(特別是母親)的連接是獨特的,也是天然的。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嬰兒就能在視覺和聽覺上把自己的母親從別的女性中識別出來。反之亦然,母親也能很地識別自己孩子的哭聲。隨著孩子的長大,這樣的連接更加密切。孩子和父母的依戀是一切社會學習的基礎。所以,父母不僅是孩子的及時位老師,也是一輩子最重要的老師。

目前很多年輕的白領媽媽工作非常辛苦,工作孩子不能兼顧。不少媽媽問我這樣的問題:應該選擇自己的事業還是孩子?我的建議總是這樣:如果經濟條件許可,選擇孩子。原因很簡單,你公司的工作別人能頂替,而媽媽這個崗位卻無人頂替。你的事業以后也會有發展機會,孩子的教育錯過這個時間,以后很難彌補。

有一位白領媽媽把出生不久的女兒留在老家讓自己的父母帶,前兩年很少回去看。姥姥姥爺為了讓寶寶記住媽媽,就把媽媽的一張照片貼在墻上,并常常對寶寶說這是媽媽。有24小時媽媽真的回來了,當她抱住寶寶時,嚇得寶寶大哭起來:“我要媽媽,我要媽媽。”一面哭一面掙脫媽媽撲向墻上的那張照片。看到這一幕,這位媽媽的心都碎了。短短的兩年,孩子心目中最需要的媽媽已經從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變成了一張平面的照片。這位媽媽后悔不已。下決心辭了工作,把寶寶接回自己工作的城市。之后還接受了專門的親子輔導,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才慢慢讓孩子接受了現實中的媽媽。所以,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自己可以開個小差。這個小差可以造成你和孩子一生的缺憾。

僅僅意識到為人父母這一崗位的重要性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認識到這一崗位專業性。

別以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從業人數最多的崗位。它不僅重要,而且專業要求也很高。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上崗前,連最基本的培訓都無法得到。

現代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化,每個崗位都需要有專業的培訓。做賬需要有會計證書;當老師自然要有教師資格證書;開車就更不用說了,性命攸關的事情當然要有駕駛執照了。但是,唯獨父母這個最重要的崗位我們卻可以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就上崗。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樣做父母的危害甚于無證駕駛。交通事故危害的主要是肉體的生命,而為人父母出現問題危害的則是人的靈魂。現實中,無證駕駛畢竟是少數,而無證上崗的父母卻比比皆是啊。

造成這樣的現象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父母缺乏學習意識;其次,父母缺乏謙卑的態度;,現實中缺少父母教育的資源。

首先我們來談談及時種情況:不少父母認為做父母不需要專門的學習。真的如此嗎?

很多年前我在《讀者》雜志上讀過一篇文章,說有一位在上海出生長大的猶太人母親,因為父親在“二戰”時逃亡到上海。在中國和以色列正式建交后帶著三個孩子回到以色列。初到以色列的日子,這位母親一方面終日勞苦維持生活,另一方面又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為孩子準備一切能準備的,努力做著合格的中國式媽媽。不料有24小時,她的一位鄰居老太太看不下去了,走過來劈頭蓋臉地訓斥這位母親的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后,鄰居又轉過頭來訓斥這位母親:“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剛讀到這篇文章時,我覺得這位猶太鄰居雖然講得有道理,但其做法未免太不合情理。很難想象我自己會這么直接而嚴厲地去訓斥一個鄰居的孩子。更不要說訓完孩子后還要當著孩子的面訓斥他媽媽。這樣做不僅有多管閑事之嫌,情理上連我這個局外的讀者都有所不堪。不過隨著這些年我對猶太教育的學習,我對這位猶太鄰居的做法,甚至整個猶太文化都肅然起敬。

縱觀兩千年猶太人的歷史,這樣一個才一千萬人口的小民族能夠經歷那么多的劫難后復國,他們的民族凝聚力不能不讓世人驚嘆。而這樣的凝聚力和他們的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猶太人篤信上帝,他們認為孩子首先屬于上帝,其次屬于以色列民族,然后才屬于家庭。所以教育孩子人人有責。這樣看來,那位鄰居所管的是自己民族分內的事,而不是別人的閑事,因為猶太人認為,哪怕是鄰居的孩子也要像自己的孩子那樣管教。這一點就值得我們中華民族好好學習。我們的古訓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猶太人不僅做到了這一點,而且擴展到了教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在猶太文化中這樣的“教人幼”不是多管閑事,而是一種大愛。

但這個故事最讓我念念不忘的還不是這位猶太鄰居對別人孩子的管教,而是她轉過頭來訓斥媽媽的那句話:“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這句話很傷人,卻發人深省。我們現在有多少中國父母都以為生了孩子自己自然就是父母了。那位猶太鄰居的話給我們中國父母一個警示:生孩子只是證明你有生理上的生育能力,不代表你已經有教育上的養育能力。

為人父母需要謙卑

為人父母需要學習的知識實在太多了。無論是對孩子身體所需的營養還是心理的教育,都需要有專業的學習。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著名的《家庭教育》一書中,開篇及時句話就是:“小孩子實在難養得很!”

有時候,你不曉得他應當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有時候你不曉得他為什么哭,為什么不肯吃!有時候,你不曉得他為什么生病,為什么變得這樣瘦弱!

在列舉種種不易之后,作者馬上又寫道:

小孩子不但是難養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是難教得很!有時候,他非常倔犟,你不曉得罵他好呢,還是打他好;讓他去強霸好呢,還是去抑制他好……

確實,撫養孩子需要學習,教育孩子更要學習。我從事兒童心理學的教育和研究已有30年之久,但是近些年看到日新月異的研究成果,常常不得不感嘆自己對孩子了解得有限。例如,2010年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家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出版了一本轟動美國的科普書籍《哲學寶寶》(The Philosophical Baby)。它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一系列近期的兒童早期心理發展的研究成果。這本書之所以產生轟動效應,是因為有很多新的發現讓我們在驚嘆之余不得不重新認識孩子的能力。作者用了哲學寶寶為題目來形容嬰兒思維之復雜。例如,高普尼克和她的學生發現一歲半的孩子已經能夠很好地思考別人在思考什么。類似的研究發現不僅對傳統的兒童發展理論提出了挑戰,也讓我們做父母的對自己的孩子有了嶄新的認識。類似這樣的發現為我們教育孩子都提出了進一步學習和思考的空間。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父母,我們所能學的育兒知識遠遠超過我們的祖先。這些新的科學知識一方面需要我們有更加好學的態度,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學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際指導。

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只是父母教育的及時步。有效的學習還離不開謙卑的學習態度。

我們說敬畏和謙卑是智慧的開端。學做父母我們同樣要有謙卑的態度。我曾經遇到一些擁有理工科高學位的父母,雖然在家庭教育和子女教育中他們遇到很多問題,但是要幫助和改變他們特別困難,因為他們對教育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偏見使他們很難先聆聽別人的意見。他們非常崇尚他們所學的自然科學(理科),認為這才是的真正學問,其他的文科包括教育只是耍耍嘴皮子的事情。

這樣的現象不僅和這些家長的個性有關,還和特定的中國歷史背景有關。這些父母往往成長于“”結束后的20世紀70年代末期。當時的中國社會百廢待興,最缺乏的是能直接幫助生產力發展的理工科人才。那時流行的一個口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了高中最的學生報考理工科,成績稍差的報考文科,連文科也讀得吃力的,只能報考外語專業。所以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父母在潛意識里常常重理輕文。他們對理科專業的驕傲忽略了這樣一個現實:人類的教育和倫理并不比任何自然界的問題簡單。它不僅需要用理性的邏輯去思考,更需要用真誠的內心來感受。康德的墓志銘上有這樣一段話:“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即使我們對自然和人文的認識不能達到在宗教高度的統一,至少要對二者有同樣的尊重。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還是遇到很多非常謙卑也愿意學習的父母。但是由于缺乏父母教育資源,常常得不到這方面系統科學的指導。

為人父母需要專業培訓

早教專家周弘先生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年長的家庭教育專家下榻在一個賓館,看到那個賓館有一個會議指示牌,上寫:“科學養豬研討會請上五樓會議室。”老先生大受刺激,不禁老淚縱橫:“這年頭連養豬都要研討,怎么養孩子卻沒有專門的培訓啊!難道養人還不如養豬?”

所幸的是這樣的現象正在漸漸改變。一方面,國內的一些有識之士用自己的知識和財力來普及父母教育的知識。例如顧曉鳴教授的中華家庭教育網。另一方面,一些西方的父母教育理念和課程紛紛通過商業操作進入中國。例如Parents As Teachers (PAT),和Parents Effectiveness Training (PET)。但是這樣的資源往往杯水車薪。一則因為中國需要幫助的父母人數眾多。二則由于有些培訓項目的收費讓很多有經濟制約的父母不得不望而卻步。所以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政府的大力介入。大約在20年前,美國心理學家在對1364個貧困家庭早期教育的效果做了14年的跟蹤研究后,發現這些貧困家庭如果注意0~3歲的早期教育,孩子認知的發展和將來的學習成績都會受益。這樣的研究結果對以后美國政府加強家庭教育的投入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我們應該借鑒這些成功的經驗,政府的有關部門在改善貧困家庭經濟狀況的同時,也要注重對父母教育能力的培訓。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必須考慮到文化的因素。怎樣使父母教育符合中國目前的國情和傳統文化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特別是目前很多父母教育課程都是由西方國家直接引進,當有些方法運用在中國家庭時,會發生很多問題。所以培訓父母必須加入文化的考量。有關父母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在本書的很多地方都會論及,這里簡單闡述我的三個主要觀點。

首先,我們需要補課,尋回中華家教的根源和精髓。只有找回自己的根,才是教育生命的開始,才能真正吸收別的文化中的養分。我讀了馬鏞的《中國家庭教育史》,領略了傳統家庭教育思想之豐富。特別對施教中規矩和愛的辯證統一有很多精辟的論述。例如,傳統教育中雖然強調父嚴,但也明確為人父親的較高境界是慈愛(為人父止于慈);雖然強調母慈,也有以“慈母敗子”的告誡。反觀如今的中國社會,由于經歷了“”等社會文化的劫難,失去了很多傳統的根基。很多家庭既不知道怎樣愛孩子,更不知道如何做規矩。由于缺乏基本的規矩,有些孩子小小年齡就膽大包天做出令人發指的惡行。例如2012年3月,在江蘇常州幾個未成年的孩子竟然在敬老院尋釁滋事并毒打一位欲制止他們的70歲的老人。還得意地把施暴過程的視頻放到網上炫耀。這樣的現象竟然出現在有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傳統的中華大地,使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現實:我們和傳統文化越來越遙遠了。

當然尋根的目的并非照搬過去,而是讓好的傳統與時俱進。雖然為人父母的基本原則是古今中外永恒不變的。但是在具體的一些方式方法和要求上,我們要結合現實中環境的特殊性。例如,現在孩子的知識結構與所處的環境和我們小時候的情況很不相同,所以為了能和孩子溝通,我們就不得不先進入他們的世界。

有一次我回國和朋友一家人吃飯時,朋友那10歲的兒子突然很興奮地說:“我要告訴你們一個重要的道理。”等我們都停下手上的筷子,他一本正經地說:“為領導干一百件好事也不如與領導一起干一件壞事。”我想了想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忙問他是怎么知道的。只見小朋友滿不在乎地說:“周立波說的。”孩子的爸爸媽媽忙把話題扯開了,我也不敢再追問和領導一起究竟能干什么壞事情。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這個信息時代,該知道的,不該知道的,他們都在接受。怎樣和他們交流?怎樣引導他們?都是嶄新的課題。無論《三字經》或是《朱子家訓》都沒有現成的答案。所以僅僅懂得傳統教育的原理只是及時步,重要的是能與時俱進。教育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育者在面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環境時,創造性地把基本的原理發揚光大。所謂教無定法就是這個道理。

需要指出的是,與時俱進不等于隨波逐流。在基本的教育原則上我們一定要牢牢堅持。中國目前的教育環境是前所未有的急功近利,這就更需要我們有教育的智慧和教育的勇氣來堅持原則。

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計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你不給孩子做規矩,孩子就要給你和社會做規矩,規矩是愛的規矩,愛是融合規矩的愛,規矩和愛的統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2014-11-11 15:59:38
來自倔強的**的評論:

為人父母也需要學習,王博士認為,早教教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許多年輕的父母本身就帶著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往往不自覺地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和孩子要共同成長,規矩要在家庭成員之上,而不僅僅只是針對孩子。

2012-09-11 11:28: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們許多家長對待孩子往往是“愛”和“規矩”分離,所以我們的教育方式令孩子在許多時候不容易接受,我們雖然付出了很多,但收效甚微,作為家長我們往往還認為孩子不懂家長的苦心,看過這本書之后,會有頓悟的感覺,試著去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2014-04-30 08:29:49
來自xiaocho**的評論:

規矩是愛的規矩,愛是規矩的愛,一切都自然而然,沒有沖突,沒有背道而馳。孩子是需要溫情呵護的稚嫩小苗,規矩會讓他們成長為參天大樹,愛會讓他們更加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2012-10-19 15:53:56
來自在雪人**的評論:

王濤博士指出:‘第一次做規矩比較難,一定要堅持!做規矩的架式要擺好,面對面,目光交流,規矩里有愛,讓孩子體會到這個規矩是不可以碰的。’很喜歡這句話。

2012-08-31 11:52:25
來自木夕的**的評論:

我覺得這本書非常適合我們中國家庭的家長或者老師來看,里面講到規矩,孩子可以打,但是要如何打,孩子怕的不是痛,是怕我們在發怒時那猙獰的面孔,會傷害孩子,所以怎樣給孩子做規矩,我覺得這本書很值得我們一些經常對孩子非常嚴格的父親來看看!

2013-03-15 17:48:53
來自landbla**的評論:

一直不知道溺愛這個尺度如何把握,怕太愛變成溺愛,怕規矩做過頭干涉孩子的自由發展。無意中遇見這本書,即有理論又有實踐,讓我受益匪淺,孩子并沒有因為我的規矩而反抗,不僅更聽話,我們之間的互動也多了,關系更加密切了。親子關系進入良性循環。

2013-08-16 19:40:02
來自陌萌**的評論:

規矩與愛并行,方為教育之本。近日讀這本《規矩與愛》,深受觸動。教育的話題已被人談得太多,每位專家都自有獨到的見解,然而王濤博士的書仍然讓我內心里深有同感,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反思了自己的過去,父輩的教育,而這一直是我最想表達的。

2012-07-31 14:30:5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們若不給孩子做規矩,孩子就會給我們做規矩,深有同感。每個孩子來的這個世界上就開始和父母、環境做著較量。規矩中要有愛,愛中要有規矩。說白了就是豆腐嘴,刀子心。懂這容易做著難啊!

2012-10-13 18:56:43
來自1778313**的評論:

看了這本書,知道了不是生了小孩就成了父母,還要學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還是嚴父慈母的結構比較合理。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從動機上來理解他,用帶有愛的規矩進入孩子的心里。做規矩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敬畏感。為此,父母自己先要敬畏規矩。做規矩要認真,要讓孩子接受懲罰。

2013-01-19 23:02:12
來自天***Y(**的評論:

無規矩不成方圓。但是無愛的規矩,難成方圓!愛與規矩猶如太級兩儀

2017-05-24 12:44:39
來自青澀山**的評論:

王濤博士指出:‘第一次做規矩比較難,一定要堅持!做規矩的架式要擺好,面對面,目光交流,規矩里有愛,讓孩子體會到這個規矩是不可以碰的。’這一段話,希望能與各位媽媽們共勉,咱們加油吧!

2012-08-08 14:11:17
來自胡俊捷**的評論:

很多父母知道愛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愛孩子;很多父母也知道要給孩子立規矩,但不知道怎么給孩子立規矩。《規矩和愛》一書近日出版,哈佛博士、金寶貝首席顧問王濤博士的這本著作,告訴人們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2014-02-17 20:14: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孩子就要給你和社會做規矩, 規矩是愛的規矩,愛是融合規矩的愛,規矩和愛的統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2015-09-17 11:42:59
來自希爾伯**的評論:

看到網上推薦就買了,還是不錯的。其實初為人父母該學習和知道的確實很多,這本書值得一看。特別是也照著封面照片做造型給閨女也拍照了。這本書叫規矩和愛,主要是強調規矩更多些,我覺得現在對于孩子來說規矩嚴重缺失,愛確實有點泛濫了。

2013-01-16 09:47:34
來自婉晴小**的評論:

中國的父母,小的時候給與孩子太多的愛,這里多是溺愛,而孩子長大了,卻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太不聽話,他們叛逆,和父母格格不入等等,這本書恰恰告訴我們在愛和規矩之間,我們要找到平衡點。該如何在規矩中給與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自由。

2013-07-03 19:20:05
來自上海小**的評論: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做規矩,做好規矩,而且堅持管用,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當今社會很多現象匪夷所思、缺乏底線,說到底,都是由于從小沒有做規矩、做好規矩造成的!所以,王博士的這本書,還是很值得我們已經或即將做父母的人一讀的!

2013-07-29 16:26:26
來自別舍下**的評論:

愛沒了規矩,就是溺愛;規矩沒了愛,就是發泄。在王濤博士看來,早期規矩對人生發展影響巨大,規矩遲早要做,越晚代價越大。給孩子建立規矩,必須從出生的那一天就開始。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主要是建立吃、睡、玩的規矩

2012-08-30 09:49:08
來自擅自綻**的評論:

很認同這個觀點: 愛沒了規矩,就是溺愛;規矩沒了愛,就是發泄。在王濤博士看來,早期規矩對人生發展影響巨大,規矩遲早要做,越晚代價越大。給孩子建立規矩,必須從出生的那一天就開始。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主要是建立吃、睡、玩的規矩。

2012-08-06 09:32:27
來自要去郁**的評論:

無規矩不成方圓。愛孩子就要給孩子立規矩。王濤博士指出:‘第一次做規矩比較難,一定要堅持!做規矩的架式要擺好,面對面,目光交流,規矩里有愛,讓孩子體會到這個規矩是不可以碰的。’這一段話,希望能與各位媽媽們共勉,咱們加油吧!

2012-08-03 14:15:5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愛孩子就要給孩子立規矩。王濤博士指出:‘第一次做規矩比較難,一定要堅持!做規矩的架式要擺好,面對面,目光交流,規矩里有愛,讓孩子體會到這個規矩是不可以碰的。’這一段話,希望能與各位媽媽們共勉

2016-11-15 15:09:08
來自yuan028**的評論: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是第二次買了,這次是買給哥嫂的,哥嫂很愛孩子,可孩子感受不到,而且沒給孩子立過規矩,現在孩子十幾歲了變得難教了,所以我覺得要從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也要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很重要。

2013-01-15 10:25:04
來自遨游書**的評論:

很是感動,真的喜歡這本書,可能是接受過王博士的培訓,感覺書中的東西是那么真實,因為初步了解王博士的為人,而信任書中所寫的一切,一切娓娓道來,真實,有理論,有實例,每當不理解理論的時候,我就會看看里的小故事。最受益的地方是,他讓我們自己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模式和現在自己的教育模式。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回憶和思考我的教育行為。每當想起母親嚴厲的面孔,和對我們說出的那種狠話,我的心理是那樣的凄涼,因為那時我感覺不到一點愛,全是規矩還有那冷冰冰的面孔。其實我知道父母那個時候已經做得很好了,她只用語言教育我們,而沒有采用拳頭。這樣的…

2012-08-21 10:16:42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茂名市| 阿城市| 万州区| 哈尔滨市| 岑巩县| 辽阳县| 西宁市| 阿合奇县| 南皮县| 蒙城县| 邵阳市| 紫阳县| 景东| 临猗县| 故城县| 凌海市| 阳山县| 栖霞市| 阳西县| 璧山县| 盐城市| 乌苏市| 峨眉山市| 曲阳县| 安丘市| 武清区| 余江县| 神池县| 兴城市| 凤冈县| 呈贡县| 贺兰县| 靖安县| 潍坊市| 淮北市| 习水县| 旌德县| 花莲市| 库尔勒市| 富川|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