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尹建莉部家庭教育著作,2009年一經出版發行,即引起巨大轟動,數年來一直高居各大圖書榜榜首或前列,版在全球總銷量已近600萬冊。榮獲二十多項大獎。
獲20多項圖書大獎
靠口碑狂銷500萬冊
被譯介到多個國家和地區
適合爸爸、媽媽也適合老師的教育經典
教育理念先進、方法實用,教育效果立竿見影
尹建莉教育學者,教育碩士,家庭教育領域標志性人物。曾在一線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現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及寫作。
本書采用案例寫作的方式,呈現了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作者的女兒——本書案例主角——品學兼優,北京市市級三好生,曾跳級兩次,16歲參加高考,取得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2013年獲得美國長春藤盟校碩士學位。
改版前言 序言 前言 及時章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1 “打針有些疼” 2 不要捉弄孩子 3 給小板凳揉揉疼 4 每年都來的圣誕老人 5 長大要和馬曉飛結婚 6 像牛頓一樣 7 古詩滋養的孩子 8 給孩子“犯錯誤權” 第二章 把學習做成輕松的事 1 讓孩子識字不難 2 開“小賣部” 3 被魔杖點中的孩子 學習能力強 4 修得一支生花筆 5 “好閱讀”與“壞閱讀” 6 閱讀需要誘惑 7 不看“有用”的書 8 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課本” 9 寫作文的較大技巧 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1 孩子是從哪里來的 2 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3 可不可以批評老師 4 遇到一個“壞小子” 5 比黃金珍貴的四個字 6 “成人儀式”寫給女兒的信 第四章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 “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 2 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 3 替孩子寫作業 4 不寫“暴力作業” 5 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6 不考100分 7 考好了不獎勵 第五章 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1 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 2 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級賓館 3 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4 “不管”是好的“管” 5 做“聽話”的父母 6 學會開“家長會” 7 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第六章 小事兒就是大事情 1 女兒的“隱私” 2 如何讓孩子愛吃飯 3 睡覺不怕吵 學習不怕吵 4 不怕小動物 5 如何讓孩子自覺地少看電視 6 永遠正確的家長最失敗 7 開“提意見會” 8 讓孩子成長得更安全些 第七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 1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2 不上學前班 3 暴力作業就是“教育事故” 4 不是電腦游戲的錯 5 “兒童多動癥”是個謊言 參考文獻 后記
開“提意見會”(新增文章)
孩子身上有什么問題,家長當然需要讓孩子知道,要幫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說,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會不高興。所以,“提意見會”的價值不在于改造孩子,在于讓孩子鄭重其事地獲得表達權,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孩子身上有什么問題,家長當然需要讓孩子知道,要幫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說,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會不高興。這很正常,大多數成年人不也是這樣嘛,別人在指出我們缺點的時候如果不顧說話方式,我們也會下意識地反駁。同時,在和孩子相處中,父母自己有什么不妥,自己很難發現,這就容易導致家長不知不覺地陷入一錯再錯的境地。
在我女兒圓圓小時候,大約從她三四歲開始,我家每周開一次“提意見會”,不僅較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而且還有額外的收獲。
平時我對圓圓的一些小毛病盡量不說,能接納的就接納,不能接納的暗暗幫她矯正,比如她小時候吃飯響聲大,我就和她爸爸提前溝通好,然后在飯桌上說:“爸爸,你吃飯聲音有些大了,要注意點啊。”爸爸假裝剛發現這個問題,不好意思地笑笑,趕快收斂吃相。圓圓聽到了,看到了,自然會控制自己的吃飯聲。問題當然不可能一次改掉,待下次我再發現她吃飯聲有些大時,我就又提醒她爸爸,“爸爸,你今天吃飯聲音又有些大了。”一段時間后,圓圓的這個毛病就消失了。
但有的問題沒這么簡單,做示范用處不大,孩子意識不到其中的規則,就需要明確指出來。比如東西好不隨意亂放,不隨意打斷別人的講話等。我最初是直接告知的,發現她有抵觸,或不以為然,就考慮要改變一下方式,讓她能心悅誠服地接受。
有24小時,我問圓圓:如果你臉上不小心蹭了一塊黑,但你自己不知道,那么你希望別人告訴你,趕快把它擦掉,還是希望別人不告訴你,但別人都能看到,只是自己看不到?圓圓說希望告訴。我說對,然后又問她:可是,如果有的人不愿意這樣,別人告訴他,他卻不高興,不承認自己臉上有黑,也不擦干凈,這樣好不好?圓圓說不好。
我親親她的小臉蛋,寶寶說得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就像臉上有黑一樣,自己不知道,別人能看見。如果有人能給我們提意見,告訴我們哪里做得不好,需要改正,這就像給了我們一面鏡子一樣,能讓我們自己變得越來越好。你說,提意見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圓圓說是,顯然,她一下就理解了“提意見”的意義,目光清澈,神情平和。于是我和她商量,以后我們一家三口要互相提意見,并且建議每到周末,全家人開一次“提意見會”,互相說說各自有什么需要改正的缺點,這樣我們每個人的缺點就越來越少了。我倆商量好后,又去問了爸爸,爸爸也覺得是個好主意,特別贊賞。這事就這樣定下來了。
圓圓表現出簡直迫不及待地要開會了,小小的人可能是怕自己臉上有黑吧。掰掰手指還有兩天才是周末,就對開會這件事更加期待。
從此,“提意見會”成為我家的例會。我們開始時是先給爸爸提,再給媽媽提,給圓圓提。到后來就采用猜拳的方式決定誰先提。還特意準備了一個本子,把互相提的意見記錄下來。到下次開會時,看看小本子,總結一下各自的改正情況。
我們觀察到給圓圓提一個什么意見后,她偶爾會不安。我們就會告訴她,爸爸小時候也這樣,或這方面媽媽小時候也做得不好。再講講我們當初是如何克服的,舉個例子或講個故事。這樣既安慰了她,又給她指出了改善的方向。
兒童尚處于心理無序期,對很多事沒有把握,其實心底經常會不自信。所以在指出孩子的不足時,好把自己和孩子置于一個平等的對話平臺上,友好地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心理放松。要忌諱居高臨下的批評,也不能簡單地要求孩子聽話、乖。
“聽話”和“乖”是我們傳統的育兒審美心理,在一個小環境中,某些教師或家長很容易自封為,在兒童面前忽略自我約束的意識,使最需要民主和平等的關系,變成了統治與服從的關系。只是,由于習俗使然,很多人意識不到批評一個孩子“不聽話”或“不乖”時,成人已變得多么不講理。
觀察我們周圍的情況可以發現,不少媽媽只愛嬰兒期的孩子。孩子在兩三歲前,幾乎是的被動體,父母被孩子的可愛感染,柔情似水,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充分享受著做父母的快樂。可一旦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自主意識萌發后,父母就會覺得孩子處處觸犯家長的期望和規則,變得不聽話了,不可愛了,于是家長眼睛里開始流露出厭煩的神色。不少家長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孩子越大越不好帶,越來越不聽話”。
依孩子的天性,他們其實都想變得完善,想表現得更好,孩子會本能地討好父母。但如果在溝通中體會的是壓力和不尊重,孩子逆反情緒就會被激活,以更加“不聽話”來守衛自由意志和尊嚴。也有一些孩子走向另一個極端,徹底放棄個性,內心不產生任何主見,變成一個天真可愛的提線木偶。不管哪種情況,都會導致孩子情緒淤積,無法建立良好的內在秩序感,思維紊亂,甚至行為怪異。
看過一個冷笑話。某家有一位特別聽話的兒子,父母說東兒子不往西,為此深得父母喜歡,令鄰人羨慕。有24小時,家里失火,慌亂中父母先跑出來了,兒子還在屋里,不見出來。媽媽大喊:“兒子,失火了,快往外跑啊!”屋里傳出兒子的回答:“媽媽,你說出門必須穿戴整齊,我在穿襪子呀……”媽媽急得跺腳,“兒子,都失火了,還穿什么襪子,不用穿了,快往外跑吧!”過了片刻,兒子還沒出來。媽媽又高喊:“兒子啊,你到底在干什么?快出來呀!”里面傳出兒子微弱的聲音:“媽媽,我在脫襪子呢……”
培養一個只會“聽話”的孩子是可悲的,可是,不去矯治孩子身上的一些壞毛病,或矯治不得法,也是問題。那么教育是否總可以找到有效的路徑呢?回答基本是肯定的。
在我們和女兒的相處中,不是沒有困惑,而是有了困惑后,努力去想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絕不以犧牲孩子的自尊或面子去簡化自己作為家長的勞動。
我發現,無論給圓圓提什么建議,只要拿到“會上”說,她一般都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一是她已有心理準備,二是父母也拿出了接受意見的誠意,為孩子做了榜樣。
并不是說她的什么毛病,只要我們一提出來,就能馬上改善。但我們不會因此抓小辮子,她的什么毛病,提一次沒用就提兩次,兩次還沒用,就換個說法,從正面說說她越做越好的部分,讓孩子知道自己在改善著。實在不行,就接納,把問題交給時間。我的孩子不必,如果有問題時間也不能解決,那我們就珍愛她的這個缺點吧。
所以,“提意見會”的價值不在于改造孩子,在于讓孩子鄭重其事地獲得表達權,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圓圓從小到大和別人說話時,總是非常得體,既誠懇又有節制,總是讓人感到舒服,“提意見會”應該也功不可沒。
應該說,我和她爸爸從“提意見會”中的收獲更大,我們非常慶幸有這樣一個機會,從孩子的視角反觀自己,發現自己作為家長的不足之處。孔子說過,“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意思是,如果家長能傾聽自家孩子的意見,就不會做出錯誤的舉動。老人家在三千年前就提醒過我們的教育箴言,在今天仍然如此實用。
“理性態度的及時個特征就是反省在他者的背景下如何看待自己。”①如果說作為家長我們做得還算不錯,“提意見會”則是很好的校正器之一。我們深信,任何年代,任何國度,純美的孩子都是家長好的鏡子,值得家長萬分珍惜。
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犯再犯的某種毛病,“提意見會”的力量不可能大到讓我們變得。但我們從提意見會上知道自己在別人的眼里原來也是有毛病的,自己的一些做法原來別人也不認可,之后就變得對別人更加寬容。
每一次的提意見會,其實也是一個親子共處的美好時光,我們圍坐在一起,吃著水果或點心,說著話,其樂融融,有時嚴肅有時開玩笑,有表達的暢快,也有收獲的愉悅,所以圓圓每周都挺向往開“提意見會”。偶爾我和她爸爸忘了,她就會及時提醒我們,該開提意見會了!
“提意見會”甚至讓我和先生之間的感情更上了一個臺階。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也年輕,各自身上都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夫妻相處中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每次的提意見會中,我倆彼此也會很自然地把對對方的想法提出來,這讓我們多了一個了解對方的渠道,也達成了更多的諒解。
這件事我們堅持的時間并不長,在我的記憶中大約只有一兩年的時間,這一兩年也并非每周都去做,只在開始階段周周都做,后來就越做越少,慢慢不了了之。到圓圓更大一些,偶爾誰想給誰提個建議,就會說應該再召開一次提意見會了,但這多半是開玩笑,并沒有真的再專門找時間坐下來開會。
作家梭羅說過,“我們天性中美的品格,好比果實上的粉霜一樣,是只能輕手輕腳才得保全的。”孩子就是一枚水嫩的果子,需要我們愛護著成長。誰不知道講道理、發脾氣最簡單?誰又見過哪個孩子是通過父母單純地講道理、發脾氣變得越來越完善的?
“我所知道的最快樂的家庭,是那些父母不說教而對孩子誠實的家庭。恐懼在那些家庭不存在,父親和兒子是伙伴,愛也可以在那里滋長。在另外一些家庭中,愛卻被恐懼壓倒,矯飾的尊嚴和強求的敬重使愛縹緲無蹤,強迫的尊敬永遠暗示著恐懼。”①
杜威認為,純粹的外部指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不能強加給兒童什么東西,或迫使他做什么事情,忽視這個事實,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成人的規則和控制可能立即見效,但卻使兒童后來的行動失去平衡——后果就是兒童更容易受一些壞習慣的影響,他會不自覺地采用回避或欺騙的手法來平衡自己。所以控制欲強的成人,錯誤就在于缺少對受控制兒童發展傾向的預見性。②
不愿意和孩子平等對話的家長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沒有勇氣面對自己赤裸的心靈,所以我們就變成道德家。”③而教育的美好境界是“有心無痕”,并不是說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說,而是要做得得體,讓孩子心理上有自由感。
我同意這樣的比喻:一個真心樂意給兒童自由的家長應該像一個仆人一樣,精心地為主人提供餐飯,但并不規定主人吃什么吃多少;默默地為主人擦干凈浴室,并不規定主人什么時間洗澡。他為主人提供種種幫助,而不去支使和強迫主人去做什么。他不去打擾主人的生活,在主人需要時,卻能及時出現。
主仆比喻無關家長和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更不是意味著“仆人”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當牛做馬地照顧孩子。只是說明家長應保有怎樣一份尊重兒童的、得體的態度。兒童實際上非常溫順,是帶著友好出生的。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處中善于傾聽,有變通性,孩子就不會固執。不曾見識過“暴君”的兒童不會變成“暴君”,領略過“仆人”品質的兒童學到的正是“仆人”身上的好品質。
記得圓圓三四歲時,我帶她回我母親家。母親做了一種糖酥餅,圓圓非常愛吃,小小的人,吃了整整一個。那個餅油糖放得非常多,我不愿意她多吃,她再要時,我掰了很少一點給她,告訴她這個不能多吃,開玩笑說“今天已經吃得夠多,再吃眼睛就綠了”。圓圓一口把那一小塊餅吃下去,明明還想吃,卻十分配合地拍拍小手說,“那就等眼睛紅了再吃吧。”
住了幾天,要離開時,姥姥給她拿了一包糖塊,她興致勃勃地倒在炕上清點,約有二十塊。我不愿意她路上吃糖太多,建議她不要拿那么多。圓圓想一想,從袋里拿出一塊留下。我母親對我的建議不以為然,嗔怪地說,干嗎不讓孩子都拿走?然后對圓圓說,都拿走吧。圓圓回答說“留下一塊吧,我媽媽說不要全都拿走。”一副大度樣。小小的人,既要平衡各方意見,又有變通性,大家都被她逗笑了。
圓圓小時候極少哭鬧,總是非常快樂,我們從沒覺得帶孩子是一件令人煩躁的事。在任何事情上我們都不和孩子擰著來,也不用沒有價值的妥協搞亂她的意識,當我們力求把事情做得美好可愛時,事情往往也就變得簡單了。孩子的心境總是清亮的,她不需要用哭鬧這樣的武器來保衛自己,她的世界里沒有威脅,所以她總能坦然地溝通和表達。
開“提意見會”是我們和孩子相處的一個小小的側面,也是我們整個親子關系的反映。待孩子長大了,就成為我們記憶中美好的回憶。
“打針有些疼”
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不少讓他們感到困難和懼怕的事,家長的職責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極平和的心態面對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低。
就說打針這件事,一輩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對打針,并不是件可以忽略的小事。何況由此帶來的一些心理影響,還會遷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認為這很簡單,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騙著打了就沒事了。家長應教育孩子盡可能平靜地接受,并培養他們忍耐痛苦的勇氣。
有一次,我在醫院走廊里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拒絕打針,他的父親,一個人高馬大的大男人怎么都弄不住他。父親看來也是用了力,幾次要抓住小男孩,都被掙脫。那個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來形容,小小身軀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凄厲的哭喊聲讓人感到震驚,整條走廊都被驚動了。
一個人的情緒如果沒走到極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嗎?可以想象小男孩恐懼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針這件“小事”給孩子帶來多么大的心理折磨。
我記得圓圓及時次因生病打針是在一歲八個月,剛剛懂點事,會說一些話。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帶她到門診看,大夫給開了針劑。取上藥后,我告訴她要帶她去打針。她可能對幾個月前打預防接種針還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她打預防接種針時還不太會說話,懵懵懂懂中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幾聲。針頭一拔出去,我趕快說:“咦,你看這個杯子上還有個小貓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貓咪吸引住了,就忘記被針扎這回事。現在我說要打針,可能喚起她的那個印象了。我抱著她走到處置室門口時,她突然說:“我不打針。”
我停下來對她說:“寶寶現在生病了,咳嗽,還發燒。你覺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圓圓說不舒服。“那寶寶想不想讓病趕快好了?”圓圓說想。她又開始咳嗽了,小臉蛋燒得紅紅的。我親親她的臉蛋說:“大夫開的藥能讓小圓圓的病好了,能讓寶寶變得舒服。要是不打針,病就總也好不了。”
小孩子其實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確地把理由陳述給孩子,孩子是會聽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早點痊愈。
圓圓理智上接受了打針,但她小小的心還是害怕,她滿眼憂慮地問我:“打針疼不疼呀?”我微笑著平淡地說:“哦,有點疼,不過疼得不厲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個屁墩兒一樣。”圓圓聽了,憂慮有所減緩。我接著問她:“你覺得那天摔個屁墩兒,是疼得厲害,還是只有一點點疼?”圓圓回答:“有一點點疼。”
“哦,打針的疼和那個疼差不多,也是有一點點。”我很坦率地告訴她。然后又說:“摔屁墩兒小圓圓不哭,打針也用不著哭,是不是?”圓圓點點頭。
但我能看出她心里還是有一些顧慮和緊張的。于是又給她打氣說:“媽媽覺得圓圓很勇敢,你試試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沒事。”我的話給了她鼓舞,讓她覺得自己勇敢;又給了她退路,讓她覺得想哭也沒事。
我和她說話時的表情始終是愉快而輕松的,表現出打針確實是很簡單的事。圓圓也坦然了許多,她的愿望肯定是當英雄,同時對媽媽的話深信不疑,因為媽媽從沒騙過她,既然只是“有一點點疼”,那也沒什么好怕的。
打針的時候她很緊張,渾身繃得緊緊的,但沒哭。護士看圓圓在打針過程中那么配合,表揚了她。圓圓通過“試驗”,覺得打針的疼,確實是能忍住的,心態由此變得很平靜。
門診看了幾天不見好,圓圓就住院了。一個病房有八個孩子,大部分比圓圓大些,基本上都兩到三歲。每當穿白大褂的人進來,不管是護士還是醫生,有時只是進來量體溫或問句話,病房里一下就哭成一片,孩子們驚恐萬狀,宛如羊圈里進了狼。只有圓圓一人不哭不鬧,她會停止玩耍,要我抱著她,一臉憂愁地等著。雖然她也不喜歡打針,但她已能理性地接受了。扎針過程中她從不亂動,總是很配合,每天總能受到護士表揚。
由于當時孩子太小,打點滴時胳膊上找不到血管,只能在腦門上扎針,但腦門上的血管也很細,往往不能一下扎住,經常得扎兩三次。有24小時一個新來的小護士給圓圓扎針,居然一連扎了七下都沒扎住。大人被一連扎七下可能都受不了,我和她爸爸在旁邊都有些無法忍受了。圓圓開始哭泣,但并不大哭,只是哼哼唧唧地哭,腦袋卻一動不動地讓護士擺弄。第八下扎住了,膠布一貼好,她馬上就不哭了。我心里真佩服這個小家伙。
而病房里的其他家長,每天都采用哄騙、威嚇、強制的手段讓孩子打針。針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別人多疼多少倍似的。家長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沒有教會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勇敢面對。
當時圓圓的治療還需要做一種“超聲霧化”的理療,是讓孩子呼吸一種加了藥劑的霧氣。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噴霧口靠近孩子的臉,讓她自然呼吸十分鐘。
及時次做時,護士推來儀器,我們不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只是按護士的要求把孩子抱起來。微微帶有藥味的白色霧氣隨著機器“嗡”一聲的啟動,一下子噴到圓圓臉上,她大吃一驚,本能地把臉扭開。護士立即讓我把孩子抱緊,不讓她動。我趕快把圓圓抱緊了,力圖讓她的臉對著噴藥口。圓圓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緊閉雙眼,努力掙扎著想躲開霧氣,并開始哭。我盡量不讓她動。護士也在調整,圓圓的臉扭到哪兒,她就把噴氣口跟到哪兒。圓圓掙扎了一會兒掙不開,終于大哭,開始強烈反抗。才做了五分鐘,她反抗得做不成,只好作罷。
比較打針,“超聲霧化”應該說沒什么痛苦,只是自然呼吸一些霧氣,雖有淡淡的藥味,并不難聞。由于沒提前給圓圓做思想工作,在她毫無心理準備下強行要她接受,所以成為圓圓最為恐懼的事。此后幾天她一直拒絕做超聲霧化,只要看到護士推一個類似霧化機的東西進來,立即就緊張起來,遠不像對待打針那樣從容淡定。
這件事確實是大人沒做好,給孩子帶來恐懼了。
對于必須要讓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應有幾個原則。
一是平靜自若,不要表現出焦慮。如果大人首先一臉焦慮,孩子就會覺得問題嚴重,會嚇著他們。
二是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向他說明。比如告訴孩子他現在生病了,需要打針,打針可以治病。不要認為孩子不懂就不去說。
三是對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相告,盡量不夸大也不要過分縮小。比如許多家長帶孩子打針時,為了消除孩子的緊張,就說“一點也不疼”,孩子上一次當后,就絕不肯再上第二次當;他們挑戰困難的理性和勇氣就失去一次萌發機會,并且以后會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發孩子的勇氣。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同時也要給他們退路,不要讓孩子為自己流露的“不堅強”感到羞愧。
五是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有的家長通過“不打針警察就要來抓你”,或“吃了這藥就給你買個遙控汽車”等方式達到目的,這是很糟的。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并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還有礙他們的道德發育。
兒童應該學會從小理性地面對一些困難或痛苦,這樣不僅能緩解痛苦,還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圓圓兩歲半時,有24小時半夜突然哭醒。她呼吸困難,喉嚨處好像卡了什么,看起來很痛苦的樣子。我恰好剛看過一個關于小兒喉頭水腫的資料,覺得圓圓的癥狀很相似。孩子得這個病十分危險,一是兒童喉管細,二是小孩子不懂事,越難受越要哭,越哭水腫得越厲害,這可能會導致喉管堵塞,引起窒息。
那一瞬間我害怕極了,但我盡量語氣輕松地對圓圓說:“寶寶不要哭,你現在覺得呼吸困難是因為你這塊兒水腫了。”我指指她的喉嚨,又告訴她:“要是哭的話就會腫得更厲害,就更不好出氣了。你忍耐一下好不好,不要哭,媽媽馬上帶你去醫院。”圓圓聽懂了,立即就不哭了,配合我穿好衣服。盡管她看起來非常難過,卻一聲不吭。
她爸爸當時在外地工作,那時集寧晚上打不到出租車,我就去敲鄰居的門,請小哲的爸爸幫忙,用自行車帶我們去醫院。小哲爸爸的車子騎得飛快,我在后面抱著圓圓。她雖呼吸困難,但一直安安靜靜的。走到一段沒有路燈的地方,自行車撞到一個高出路面好多的井蓋,我們都摔倒了,這一折騰圓圓好像呼吸更費力了,但也沒哭,表情還是很平靜。我覺得孩子真是懂事,也很慶幸她這么懂事。去了醫院急診,很快得到治療,幾個小時后情況就變好了。
醫生說這個孩子真乖,整個治療過程中沒有一點要哭的意思,小孩子得這個病最怕的就是哭鬧。
圓圓這方面的乖順和懂事確實惹人疼愛。她三歲前準備上幼兒園,入園前要體檢,幼兒園統一安排報名的孩子在某天到市婦幼保健所體檢。體檢的路上,我告訴她可能要抽血化驗。她有些緊張,問我疼不疼。我還是先告訴她有些疼,然后告訴她抽血和一般的打針差不多,就是扎的時候有一點點疼,抽的時候就不疼了。她已有過幾次打針的經歷,聽我這樣說,也就比較釋然了。
當天體檢的有十幾個小朋友,抽血時,孩子們哭成一片。抽過血的、正在抽的、還沒抽的,都在哇哇大哭。特別是一針沒扎住、需要扎第二針的,不光孩子哭,有些大人也著急了。抽血的護士都被弄煩了,皺著眉頭,態度似乎也不好。
圓圓安靜地倚著我等著,用有些好奇又有點同情的目光看著那些小朋友。她突然對我說一句:“哭也一樣疼。”我問她是不是想說小朋友打針時,哭和不哭是一樣的疼,哭也不能減輕疼痛。她說是。我贊賞地親親她的小臉蛋說:“小圓圓說得對,反正哭也不能止疼,還不如不哭。”我沒讓孩子保障她一定不哭,我想,她能這樣理解已很不容易,不需要給她任何壓力,到時她萬一哭了,也不用為自己違反了諾言而感到羞愧。以她的年齡,哭了也是正常的。
輪到圓圓了,她坐在我腿上,伸出小胳膊,雖然有些緊張,但一直安靜地等護士拿針管、安針頭。護士發現這個孩子不哭,很詫異地看看她。
圓圓可能是想安慰那個護士,對她說:“阿姨,我不哭。”這讓護士非常驚喜,一直緊皺的眉頭展開了,“噢?你為什么不哭呢?”圓圓說:“哭也一樣疼。”
護士一下也聽懂了,她驚訝地停止了手中的動作,看看圓圓,頓了一下,才說:“啊,你這個小姑娘,真是
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尹老師分享女兒圓圓的成長經歷以及與女兒相處的種種細節,為讀者呈現了完美的親子關系是怎樣的,也為即將成為媽媽的我樹立了信心和榜樣,有愛的教育有心而無痕,培養孩子是一生的功課~
我是看過電子書,決定買來收藏。書中講到的很多教育理念值得每個父母認真學習。不一定每個教育方法都試用與自家的孩子,但兒童所共有的成長規律一定要掌握和理解,才能因材施教。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經同事推薦,在當當上買了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利用春節假期,一口氣讀完此書。感到自己非常幸運,在寶寶兩歲半時讀到這本書,在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我就在不斷地反思我自己,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太好。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我近3年讀過的最好的書之一。當父母 是天下最需要培訓 而又最缺培訓的職業,身為80后初為人父母,這書開啟了我和媳婦的自我培訓之路。我還推薦給了很多同學,同學們說很受益。
這本書是買其他書的時候,當當跳出來廣告時看到了,真幸運,買到了這么好的書,看過后很受益。對孩子方面,脾氣都變好了。陪孩子做作業是最痛苦的,看孩子作業那么慢,實在是忍不住要在一旁邊批評,孩子也感受到壓力。后來看了這本書后,慢慢脾氣收斂了很多。
早幾年就聽說了這本書,可是同名的太多,以前在新華書店買了一套上下冊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綠色封皮的,噢好像作者姓宋,感覺里面很多觀點是可行的,但沒看完就放一邊了,這次看到這本書,感覺很吸引人,能讓人覺得很實在,還有事例比較生動。
作者的有些觀點雖然有些極端理想化,但很多觀點對大部分人都有借鑒意義。我已讀完兩遍,不少育兒觀念已受影響,甚至感覺自己讀這本書讀得太遲了。總結作者育兒的觀念:滿滿的耐心和愛心。但是具體的細節需要讀的過程中細細惴磨。
這本書我已經是第二次購買了,非常喜歡。另外一本我放在單位上了,和同事朋友們一起分享。我女兒就是我通過看這本書引導的,效果非常好。現在遇到年輕媽媽,包括老年人,我都會介紹這本書給大家看。讓孩子的伙伴們都同樣優秀,這樣我們的社會多美好!
被作者前言里的那句話所打動:每一個孩子都是塊美玉,至于如何雕琢還是就此廢棄,要看父母如何教育。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我的這塊美玉。我讀過很多親子教育方面的書,這本是最好的,完全值得五星,當然更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閱讀領悟。
尹建莉大姐寫的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太讓人服氣了。尹建莉真正是一位了不起的聰明的有思想的媽媽。她作為教育學碩士,把教育自己的女兒的實踐和理論和自己的思考充分結合在一起。
很喜歡這樣的外觀,粗略看了一下,內容詳盡,真的一本好書,感謝當當網,支持當當網,謝謝了對了物流配送也很給力,而且當當網也可以刷卡支,真的很方便,我的真太喜歡當當網了,性價比很高包裝也很不錯,印刷很正規,紙質也很好,加油當當網!!
精彩之處在于,它寫出了一個恢弘的時代,而兩個女主角的表現恰恰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善良的人,種下好的友誼,收獲好的果實,壞人種下壞的種子,收到壞的友誼。凱蒂和塔莉之間的友情,真的非常感人。希望每個人都能遇到陪伴自己一生的摯友
已經讀完了。尹建莉老師寫得非常好,推薦當父母的一定要讀一讀,比之前看過的法國媽媽育兒經好很多,更符合中國家庭的實際情況。尹老師結合自己養育育兒的經驗、專業的教育背景,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給出了許多有用的建議。很好,值得常常翻閱參考。
尹老師現在已經是我的偶像了,逢媽媽必推薦。好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不像很多市面上那些咋咋呼呼的所謂“教育方式”,教育者既不能完全放任孩子不管,也不能管得讓孩子產生抵觸。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和建議,然后讓他自己選擇自己的路。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自由快樂地成長!
特別好的一本書,語言質樸,作者以自己的女兒的真實成長歷程來記錄,事例鮮活,給的建議也比較有操作性。不過也必須要承認她女兒可能天生就是乖巧的。反正特別好,我讀書特別在乎作者的語言表達,這本書非常吸引我!強烈推薦給媽媽們。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堪稱家教的一場革命。我幾年前早已看過,尹建莉老師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每個家長和老師去細細品味,我讀了一遍后,又上當當網看到有紀念版的,就又買一本做為珍藏,書很好,內容不用說,凡尹建莉老師的書我都買來看。物流服務也好,謝謝。
買了好多書還沒來得及看,看目錄大概是我想要的書,因為很早就聽過這本書了有了娃后就一直想看終于買了,現在的教育和以前大不相同了,不是孩子生下來就完成任務了,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好不好關鍵在父母,父母真的要好好學習!
這本書是幼兒園的老師推薦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其是媽媽,媽媽在孩子的教育里面擔任著很重要的角色,這本書的作者即是好媽媽,又是好老師,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向她學習學習,取點經,說不定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這本書首版發行于2009年,沒想到八年后還在暢銷,目前已經銷售了超過700萬冊,這個版本是本書的第三版,于2017年7月出版,其實就是2014年10月第二版的重印本,也就是說第三版和第二版的內容是完全一樣的,只是封面改成了700萬冊紀念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一版的內容是有些區別的,主要是新增了四篇文章并且減少了兩篇文章。自從去年有了寶寶,對于育兒類的書籍很關注,但是發現這個類別的書籍魚龍混雜,真的不好選擇,因為平時看電子書比較多,所以今年第一次看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時候,深深被震撼了,很多的觀念都被顛覆了,同時發現自己身上很多性格缺陷都和自己父…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尹建莉。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秀的家庭教育原創作品,是教育專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記,是一本還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傳的圖書
既有國際視野,又具中國文化精髓,緊貼現實,呈現了優質教育的做法和魅力,首次把家庭教育著作提升到專業化水平。文筆流暢,可讀性強,改變了長期以來教育著作晦澀艱深的現象,在普及現代教育理念方面形成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尹建莉。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秀的家庭教育原創作品,是教育專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記,是一本還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傳的圖書。
前幾年這本書就流行過,當時看了書名覺得功利心很強就一直沒想看。可是前些天看了電子書發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對于理念有分析,有實例,有解決辦法,有指導方向,有對錯誤做法的分析。總之內容生動形象,對我有很大幫助。
以前看同事家孩子上學老師要求買來讀的,現在自己有寶寶了,也買了一本。學到了很多,確實生活中有些不注意的小結,會給孩子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希望自己能堅持讀下去,自從家里孩子,買了很多的書,孩子學習的同時也是自己學習的過程。
這是我買的第一本家教類的書籍,看完一遍后便放入書架沒再翻看,之后送給了朋友。現在,越來越發現自己的育兒知識太匱乏,于是,又買回尹老師的書,以后要經常翻看。尹老師的育兒理念值得我們深深思考,在實踐中不斷踐行書中的育兒理念、方法。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是買了第三本了,前兩本都借給朋友了,應該是很實用都沒歸還。喜歡尹老師的教育理念,2009年生大寶的時候買的,從中學了不少東西。2017年生二寶果斷再買一本,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