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
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之父 現代心理學和心理療法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
Chapter 01 生命的意義 001?人生的三大任務 / 社會情感 / 兒童成長期的經歷 /
最初的記憶與夢境 / 學會合作的重要性 /
Chapter 02 靈與肉 021 心靈與身體的交互作用 / 感受的角色 /
心理特征與生理類型 /
Chapter 03 自卑感與優越感 041 自卑情結 / 優越目標 /
Chapter 04 早期記憶 061?人格之鑰 / 早期記憶與生活模式 / 解析早期記憶 /
Chapter 05 夢境 081 對夢的傳統解讀 / 弗洛伊德學派的觀點 /
個體心理學對夢的研究方式 /
常見的夢 / 案例分析 /
105
Chapter 06 家庭的影響 母親的角色 / 父親的角色 /
家庭的關注與忽視 / 家庭中的手足平等 / 家庭順位 /
Chapter 07 學校的影響 135
變革中的教育 / 教師的角色 / 課堂里的合作與競爭 / 評估兒童的發展 / 天性與培育 / 認識性格類型 / 教學觀察 / 顧問委員會的工作 /
Chapter 08 青春期 157
什么是青春期 / 心理特征 / 生理特征 / 成年挑戰 / 青春期問題 / 青春期性欲 / 期待青春期 /
Chapter 09 犯罪及其預防 171 了解犯罪心理 / 犯罪類型 / 合作的重要性 /
合作的早期影響 / 犯罪問題的解決方案 /
Chapter 10 工作 201?平衡人生的三大任務 / 早期訓練 / 確定兒童的興趣 /
影響職業選擇的幾種因素 / 尋找解決方案 /
Chapter 11 個體和社會 213 人類需要團結 / 社會興趣缺乏和建立關系失敗 /
社會興趣和社會平等 /
Chapter 12 愛情和婚姻 223
愛情、合作與社會興趣的重要性 / 婚前準備 / 婚姻的保障和責任 / 戀愛 / 構筑美滿婚姻 / 婚姻和男女平等 /
Chapter 01 生命的意義
每一個人都背負著三大約束而生它們構成了現實
人生所要面對的一切問題或疑問都因它們而生在回答之中
我們將找到自己對于人生意義的解讀
人類總是生活在“意義”之中。我們從來無法經歷抽象的事物,而需要從人類的角度來體驗。即便是最原初的體驗也受控于我們人類的觀點。“木頭”指的是“木頭與人類的關系”,而“石頭”則意味著“作為人類生活要素之一的石頭”。任何試圖拋開“意義”來探討環境的人都必將是如此不幸:他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來,他的行為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其他任何人都將是無用的——一言以蔽之,這些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然而,并沒有任何人能真正逃離“意義”。我們只能通過自身所歸因的意義來體驗現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經過解讀的某物。因此,可以順理成章地得出以下結論:意義永遠是不完整的,解讀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未完成,甚至它可能是永遠也無法被恰當而完整地闡述出來的。也就是說,意義的國度就是各種錯誤存在的國度。
如果我們詢問某個人:“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他們很可能無法回答。絕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會用這樣的問題來困擾自己,遑論尋找答案了。事實上,這個問題就和人類本身一樣古老,在我們的時代里,年輕人——更年長的人也不例外——偶爾會追根究底:“但生命究竟是為了什么?生命意味著什么?”然而,若說人們只有在遭遇某些挫折時才會提出這些問題,這也是事實。假如生活一帆風順,無須面對艱難的考驗,諸如此類的問題絕不會被宣之于口。與其聽其言,不若觀其行,人們必定會在各自的行為中提出他們的問題,并加以解答。如果我們能夠塞住耳朵,專注于觀察人們的行為,就會發現每個人早已得出了他們自己所獨有的“生命的意義”,而他們所有的觀點、態度、行為、表情、習性、志向、習慣和個性特征都與這一意義緊密相聯。每個人都表現得好像他們能夠依恃某種對生命確定無疑的闡釋。不言而喻,人們的一舉一動中都蘊含著對于世界和自身的總結,一個“我就是這樣,世界就是這樣”的論斷,一種賦予自身的意義、解釋生命的意義。
有多少人類,就有多少種生命的意義。然而正如我們已經提及的,每一種意義在某個層面上來說都是錯誤的。沒有人知道生活的意義,也正為此,任何一種能夠有所裨益的解讀都不能被判定為錯誤。所有的意義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衍生變化。然而,擇善取優,我們還是可以在這么多種解讀中分辨出切實有效的和乏善可陳的,掂量出錯得輕微些的與錯得更離譜的,進而發現較好的解讀所共有的要素,以及差強人意的那部分解讀中所普遍缺乏的東西。并據此尋找到一個關乎“真實”的公共尺度,一個被普遍認可的意義,從而獲得解密人類現實的能力。在此,我們必須牢記,所謂“真實”,是與人類有關的“真”,是能夠為人所用、所追尋的“真”。再也不會有比這更加真實的“真”了。換言之,即便有另一種“真實”存在,那也與我們無關。我們永遠無法知曉它,它毫無意義。
人生的三大任務
每一個人都背負著三大約束而生,這是三個不容忽視的人生枷鎖。它們構成了現實,人生所要面對的一切問題或疑問都因它們而生。它們一再在我們面前出現,我們常常不得不回答這些疑問,解決這些問題。在回答之中,我們將找到自己對于人生意義的解讀。
及時大約束,是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小小星球——地球的堅硬地殼表面,別無他所可居。我們必須傾盡所能,與地球資源更好地共存,同時受它的制約。我們必須健壯體魄、發展心智,來繼續我們個人在地球上的生命,確保人類的存續。這是沒有人能逃開的挑戰。無論做什么,我們的行為都是我們對于人類生活狀況的回答:它們揭示了,在我們心目中,必須的、合適的、可能的和有價值的究竟是什么。每一個答案都基于同樣的事實:我們是人類的一員,人類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考慮到人類軀體的孱弱和生存環境中潛在的各種危險,對于人類來說,修訂我們的答案,放長眼光并考慮其可持續性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唯此才談得上謀求個人的更好生活與整個人類的福祉。這就像解數學題一樣,我們總得找出一種解答方法。不能指望好運,不能依靠猜測,的辦法就是使盡全身解數,堅持不懈地工作。我們很難找到一個的答案來一勞永逸地構建萬應靈丹似的真理,相反,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竭盡所能去尋找一個接近的答案。并且還得不斷努力,以求更上層樓。當然,無論什么答案都無法脫離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一切的利與不利都源于此。
第二個約束,是沒有誰是人類中的存在。我們生活在人群中,與他人息息相關。獨木難支,單一個體絕無可能與世隔絕地達成其目標。如果他們孤零零地生活,試圖獨自面對自己的問題,等待著他們的便只有死亡。不但自己的生活將無以為繼,亦無力為人類的繁衍生息聊盡綿薄之力。因此,人們多少總會與其他人發生關聯,以此來彌補自己的弱點、短處和局限。無論對于個人還是人類整體的幸福而言,貢獻較大的正是伙伴關系。同樣,有關生活的問題,每一個答案都受制于這一約束,都必須承認以下事實: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系之中,一旦隔絕,即是滅亡。若要生存,哪怕是情感也要與一個最偉大的問題、目的和目標相一致——這就是,在這個星球上,我們個人的生活乃至人類的生命能夠延續,全仰賴于與他人的群居共存。
第三個支配著我們的約束在于,人類由男女兩性構成。個體與集體生活的存在也都必須考慮這一要素。有關愛與婚姻的問題便受制于這第三條約束,沒有哪個男人或女人能夠罔顧它而度過一生。人們在面對這一問題時的態度與作為便是他們對此所給出的回答。人們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一個人所篤信的解決之道便體現在他的行為之中。
事實上,三大約束提出了三個問題:及時,我們的星球家園里有如此多的局限,該如何在其中找出一個可賴以生存的方式或職業?第二,如何找到我們在群體中的位置,以便與他人達成合作,并享受合作的益處?第三,我們該如何自我調整,理解兩性的存在以及依賴于兩性關系的人類繁衍問題?
個體心理學發現,一切人類問題都可以歸類到這三個主題中:職業、社會與性。通過審視面對這三類問題時的反應,人們就能夠了解到他們自己對于生命意義的解讀。舉個例子,假設有這樣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一片空白或不盡如人意,工作上一無所長,沒什么朋友,甚至以與人交往為苦。從這種種他加諸自身的局限與制約上,我們可以推測,他必定視生存為難事,認為生活中危機四伏,少有機遇,而且常常遭遇失敗的挫折。他的生命空間如此狹窄,猶如在宣示著這樣的觀念:“生活即意味著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把自己圈起來,全身而退。”
反過來,我們再設想這樣一個人,他擁有親密融洽的愛情生活,工作卓有成績,朋友很多且交友廣闊,無往不利。那么他一定是將生活看作一項創造性的使命,認為生活提供了無數的機遇,也不會有什么闖不過的難關。他在面對生活中各種問題時的勇氣所傳達的是:“生活就是對人的興趣,就是成為整體中的一份子,將力量貢獻出來,謀求人類的福祉。”
社會情感
在這里,我們可以發現,所有錯誤的“生命的意義”與所有真實的“生命的意義”都有其各自的共同點。那些看起來失敗的人——神經官能癥患者、神經失常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兒童、自殺者、性變態者和者——之所以“失敗”,正是由于他們缺乏同伴感和社會興趣。在處理有關工作、友情及性的問題時,他們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合作來解決。他們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是個人化的,即無人可由他人的成就中獲益。他們所追求的成功,事實上僅僅是一個成就虛幻的個人優越感的目標,而他們的成就也只對他們自己有意義。
有一個關于小宗教教派領袖的故事:24小時,她將追隨者們召集在一起,告訴他們,下一個星期三就將是世界末日。她的信徒們大驚失色,立刻變賣掉所有家當,拋開一切所謂世俗的煩惱,等待著預言中滔天大禍的來臨。然而,星期三靜靜地過去了,與往常沒有任何不同。一到星期四,信徒們就怒氣沖沖前來質問領袖了。“看看你給我們帶來的這些麻煩,”他們說,“我們拋下了所有的財產。對每一個遇見的人說世界末日將在星期三降臨,當他們嘲笑我們時,我們還堅定不移地告訴他們,消息來自一位可信的人士。結果呢?星期三就這樣來了又走了,世界仍好好地在那里。”“但是,我的星期三,”這位女先知說,“并不是你們的星期三啊!”就這樣,她用一個個人化的概念來保護自己免遭責難。因為個人化的概念是永遠無法被驗證的。
所有真實的“生命的意義”都有一個共同標志,那就是它們都具有普遍意義——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
同一本書的幾個版本中,翻譯的最好。
還不錯……
名家之作,一直希望找一本讀讀,這次的沒有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