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書的及時部分,羅杰斯大師回顧了自己的人際關系經歷、成長體驗,以及人生觀的起源等。此書的第二部分,羅杰斯詳細介紹了其個人的專業觀點和參加的各種活動。書中的第三部分,重點討論了教育問題,他提到了自己對于教育性質的認識以及展望。在本書的一部分中,羅杰斯發表了他對文化巨大改變的看法,也推測了我們的世界改變的方式。
此書討論的內容,已不局限于心理療法,而是一種觀點,一種哲學,一種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是任何國家、任何職業的人都能非常熱衷的、使生命得以擴展的方式。
一些人認為,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派的思想,很簡單,也很死板。甚至有人認為,在咨詢過程中,羅杰斯的技術不過是簡單重復來訪者話語的后幾個字。羅杰斯從介紹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觀發展道路開始,一步一步闡述自己的治療技術和哲學觀點。
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言人,羅杰斯提出了“個人中心取向”“無條件積極關注”“會心團體療法”等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概念和技術,從而影響了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各個方面。這些理論至今魅力不減。
“世圖心理”大師彩虹書系,針對目前社會人文現狀和人們的深層心理需求,精心挑選心理學及哲學大師級人物著作。此系列中很多著作充滿人物關懷,并上升至哲學思辨的范疇,甚至是關于全人類發展的哲學思考。全套書為軟精裝。
卡爾 羅杰斯(1902—1987),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和發起者、心理治療家,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他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并因“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而馳名。他曾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也曾擔任臨床和變態心理學分會主席,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杰出科學貢獻獎。
叢書序
推薦序
自序
及時部分 個人體驗和觀點
及時章 關于溝通的經驗
第二章 人際關系及其成長的哲學
第三章 46年以來
第四章 變老還是變成熟
第五章 我們需要一個“現實”嗎?
第二部分 關于個人中心取向
第六章 個人中心取向的基本理念
第七章 共情:一種飽受爭議的存在形式
第八章 埃倫 萬斯特(Ellen West):孤獨
第九章 建立個人中心的團體:對未來的啟示
第十章 六篇短文
第十一章 助人職業的新挑戰
第三部分 教育過程及其未來
第十二章 學習能夠涵蓋觀點和感受嗎?
第十三章 超越分水嶺:現在在哪里?
第十四章 大團體中的學習:它們對未來的意義
第四部分 展望未來:一個自我中心的劇本
第十五章 明天的世界和明天的人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書目
在卡爾 羅杰斯及時份教學工作中,他與一群心理系的學生打成一片。在他快40 歲的時候,磁帶剛剛出現,羅杰斯和他的學生們興奮地聽著心理治療訪談的錄音磁帶。羅杰斯會時不時地按下暫停,回放某些訪談片段。他這樣做一方面能夠指出訪談時咨詢師出現的失誤,另一方面可以指出訪談中來訪者表現出的顯著進步。
這是羅杰斯的這本《論人的成長》中的一幕。試想,二十年以后,這又會是什么樣的場景。
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大家討論一位在數十年前自殺的病人艾倫 韋斯特(Ellen West )的案例。羅杰斯表達的觀點的深度和思想的強度讓在場聽眾為之震驚:仿佛艾倫 韋斯特是他熟知的老友,仿佛她昨天才喝藥自殺。羅杰斯不僅為她悲慘荒蕪的一生感到悲痛,也對精神病醫生通過毫無人情味和帶有偏見的診斷,將其移情為一個物體(object )而感到憤怒。羅杰斯問,他們怎么可以這樣做?如果他們知道,將人看成物的療法永遠無法成功。如果他們能尊重她,將其看成一個真實的個體,體會到她的現實生活,他們就有可能化解來訪者這種致命的孤獨。
另外一出場景出現在十五年之后。七十歲的卡爾 羅杰斯被邀請在美國心理學大會上發表榮譽演講。聽眾們放松地靠在椅子上,等著他來富有涵養地回顧大家盼望已久且備受推崇的七十年。然而,羅杰斯用一系列的挑戰晃醒了他們。他督促學校心理咨詢教師不要僅僅滿足于治療那些被過時的、沒有意義的教育系統摧殘的學生,而要努力改變這種系統,以及參與設計一個新系統,從而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增強其學習的樂趣。隨后,他還斥責專業主義的局限。他認為,證書和執照弊大于利:贏得了大眾信任的江湖騙子太多,而很多有天賦的治療師卻被拒之門外;過去美國心理學會嚴格的官僚主義已經將這個領域變得刻板,也扼殺了創造性。這次演講中,沒有人打瞌睡。
從這些場景,還有那些《論人的成長》這本書中提到的場景中,卡爾 羅杰斯對他人成長的貢獻顯而易見。羅杰斯喜歡用“個人中心”(person-centered)這個術語來概括他的療法。自從在羅切斯特治療過失足青年和貧困兒童后,羅杰斯工作中的首要一點就是關心和尊重來訪者的經驗世界。他在那里工作了十二年。他開始漸漸形成自己關于治療方法的觀點。他認為,咨詢師必須依靠來訪者勾畫出治療工作的方向——因為來訪者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什么樣的經歷需要吐露,什么樣的問題是關鍵性的。在他三十多歲的時候,他的一篇關于治療兒童問題的文章獲得了學術界廣泛的關注,并因此被聘為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
他在當地開設了咨詢先鋒課程。(記得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后期,我們所知的臨床心理學是不存在的。)很快,隨著他關于治療的觀點日益完善,他寫了一本教材,《咨詢和心理治療》(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但是出版商不愿意將其出版。出版商說,他們更希望看到已有的課程或領域的教材。最終,這本《咨詢和心理治療》和羅洛 梅(Rollo May )的《咨詢的藝術》(The Art of Counseling)注定在臨床心理學的誕生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決定了人本主義療法的未來。
卡爾 羅杰斯是個堅強的戰士,他參與了許多戰斗——與醫學和精神病學領域的戰斗,因為他們阻止心理學家去“治療”病人;與還原論者(如斯金納)觀點上的斗爭,因為還原論者否定了選擇、意愿和目的的中心地位;與精神分析論者程序性的斗爭,精神分析論者認為來訪者中心療法太過簡單和反智。
如今,半個世紀過后,通過幾十年的心理療法的研究,羅杰斯的療法似乎非常正確、自我證實、非常確鑿。這些研究很難歸功于那些激烈的戰斗,因為這些戰斗甚至不能理解其內容。如今,有經驗的治療師贊同羅杰斯職業生涯早期就領會的觀點——治療的關鍵是治療關系。當然,治療師與病人真誠地聯系在一起很有必要——治療師越是真實,越是能避免自我防御、職業面具和角色限制,病人就越容易有回報,向著建設性的方向變化。當然,治療師需要無評判和無條件地接受病人。同時,治療師需要共情地進入來訪者的未來世界。
然而,羅杰斯有一個新奇的想法,強迫自己將工作記錄下來。他的主要工具是客觀的證據。他還是提倡用實證研究說明心理療法過程和結果的活躍分子。他的關于治療師—來訪者關系的重要方面的研究——共情、真誠和無條件積極關注——繼續被社會科學家看成相關研究的典范。
在羅洛 梅的強力召喚下,羅杰斯用了畢生努力創造和發展了心理治療的人本療法。雖然這兩位對此種療法的目標和方法觀點基本一致(而且也都是在聯合神學院[the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學習過),但他們取得成功的途徑不同:卡爾 羅杰斯是從實證研究中獲得成功,而羅洛 梅則從文學、哲學和神話研究中獲得成功。
在職業生涯中,羅杰斯因其療法看似過于簡單而受人攻擊。而且很多實操者將來訪者中心療法僅理解為咨詢師需要重復來訪者談話的幾個字。然而,那些熟知羅杰斯,那些看過他的訪談,或者仔細讀過他著作的人知道,他的療法既不簡單也不死板。
事實上,羅杰斯總是從下而上,而不是從上而下深入訪談的。也就是說,他首先立足于對自己和其他治療師治療工作的直接觀察,然后產生初級但是可驗證的假設。(這是羅杰斯療法與精神分析療法最主要的不同點,因為精神分析是先做出高層次推斷,從而建立一個沒有辦法驗證的假設,再推導和規范精神分析療法。)然而,在羅杰斯的職業生涯初期,他確實得到了幾個基礎的假設,而他后面的工作也都建立在這幾個假設基礎上。
他相信實相(reality )和人們選擇的重要性;他相信,相比于知識的理解(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經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 )更有利于個人的理解和成長變化,是更強有力的方法;他還相信每個個體內在都有自我實現的趨勢(an actualizing tendency)——一種內在的朝向成長和完善的傾向。羅杰斯經常提到他深信不疑的一種在所有有機體中都有的成長沖動(formative impulse )(一種平衡的熵力量)。因為相信人類自我實現的趨勢,他加入了人本主義思想者的隊伍中,這支隊伍中有尼采(Nietzsche )、克爾凱郭爾(Kierkegarrd )、阿德勒(Adler )、戈爾茨坦(Goldstein )、馬斯洛(Maslow )和霍尼(Horney ),他們都相信每個個體都存在一種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 )和個人變化(personal change )的巨大潛力。因此,尼采說過關于人類的性(human perfectibility )的及時句金句就是“成為你自己”;凱倫 霍尼,一個特立獨行的心理分析學家,她認為,“就像橡樹果實長大了會變成橡樹一樣,孩子長大后會成為成人”。從這一觀點產生的治療任務并不是一種建構、一種重建、一種操作,或者一種塑造;相反,這是一種促進,移除成長中的障礙以及幫助個體釋放一些本來就存在的東西。
羅杰斯相信,“個人中心”取向可以給人們的改變帶來如此巨大的力量,以至于沒有什么原因可以將其局限于心理學的諸多問題中。因此,他試圖在許多非臨床領域中應用此療法。數十年中,他在教育項目中主張以下觀點:教育應該既包括認識學習,也包括情感學習;教師應該關注學生這個整體,應該創造一個接受、真誠和共情的環境;教師和學校的員工應該接受“個人中心”取向的培訓,應該付出努力建造學生的自尊,以及激發他們與生俱來的求知欲。
會心小組(encounter groups )常常被視為“正常人團體療法”。它們徘徊在教育和治療之間,或者沒那么恭敬地說,它們是處于“頭腦收縮和思維擴展”(head shrinking and mind expansion )之間。在20 世紀60 年代,羅杰斯就懂得細膩的團體體驗包含著令人改變的巨大潛力。他投身于會心小組運動中,而且在團隊領導力技術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與強制的、控制的領導風格不同,他認為個人中心取向不僅適用于個人咨詢,在團隊體驗中也同樣重要。團隊領導者既是領導者,也是參與者;他們可以通過自身來創造出最有利的環境。羅杰斯遵循著自己的方法,他與組員的協議也揭示了他那驚人的真誠:在他的個案工作中,他不僅公開了自己的私人問題,也揭示了其他成員的夢想——他認為這些會引導其他人進行建設性的內省。
對小團體有效的方法對大團體依然有效。在羅杰斯75 歲時,他帶領了幾百名社區建設成員,他相信個人中心小組是解決人類沖突的強有力的工具:無論這種沖突是民族的還是世界的。為了能在跨文化和種族矛盾問題中有所建樹,羅杰斯在他生命中十年中四處游走。他在南非組建了黑人和白人的溝通小組;在巴西就個人自由與自我實現話題進行了大規模演講;促成了十七個中美洲國家的高層行政人員的沖突解決工作坊;在蘇聯眾多的工作坊中演示了“來訪者中心”咨詢。他參與了非常多的國際活動,因此還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此書首先介紹了羅杰斯關于溝通的觀點,他認為對自己感覺和想法而真誠的溝通非常重要。他避免任何畏懼、勸說或是操縱。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介紹有點膚淺。雖然很少有人需要更多的介紹,也沒人想要更少的介紹。就像讀者們將要看到的,羅杰斯用極度的清晰和極大的魅力“為自己代言”。
歐文 亞龍
還沒看,看起來還不錯,不過沒想象中的厚。當當送貨真的超快的,前一天晚上十一點半下的單,第二天早上就收到收貨的短信了!!!
這是羅杰斯的代表作,很經典的作品,書沒有圖片看起來那么厚。
5分好評,內容好,紙張好。看著摸著些舒服。當當的快遞也是一如既往的快,好評。
心理咨詢師推薦,正好家有七歲的孩子,也許看的過程會非常有用
人需要成長,過早參透,過早攝取,過早壓榨,只會造就不可挽回的局面。尋找最真實的自己,真誠,坦然,更加自由
及其8成長的10哲學第三章年以來第四章變老還是變J成熟第五章我們Z需要
服務好,書的內容也不錯,對個人成長是不錯的選擇
慕名購買的,發展心理學的名著,看未來的自己更優秀!
體會人本主義大師真知灼見,自我激勵,勇敢向前。
心理學的經典圖書,此系列都非常有意思,值得推薦
是一個課程推薦書目 買來看看 來滲透一下自己的心靈
此系列中很多著作充滿人物關懷,并上升至哲學思辨的范疇,甚至是關于全人類發展的哲學思考
羅杰斯的書一直是喜歡的,因為很人本,這本書值得一讀
還沒看,不過應該很好。羅杰斯,人本主義流派的大師。
書的質量很好,很快收到。卡爾霍妮的書看起來還好懂!
這本書到手發現比想象的薄,這本書主要是講個人和群體,人際關系等,強調在人成長過程中“溝通”的重要性。
羅杰斯的論述很贊!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
論人的成長個人中心的團體:對未來的啟示第十章六RJ篇短文第十一章助人職業的新挑戰第三部分教育
書很大,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這種經典的心理學原著一直很喜歡。而本書,也從最初闡述到最后,真正體現了“人的成長”,有個性亦有環境。非常喜歡。
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特別喜歡。之前買了羅杰斯的《自由學習》,受益匪淺。
經典好書呀,我在學習的時候天天背羅杰斯的題,不如一下子把他搞懂,加油加油我自己o(≧v≦)o
很好,不錯的書,越讀越有收獲!羅杰斯以剖析自己的生命成長為例,融入自己對成長的理解。很有同感和收獲。
成長是一個人一生的修煉,羅杰斯的成長觀念深刻!
書的紙張非常不錯,只是包裹打開的時候書角已經折了,對于我這個愛書的人來說是非常心疼的,不過物流挺快的。有一點明白書是2015年1月第一版2015年1月第一次印刷,為什么我現在就能拿到書??
發貨神速,還沒有看,是我喜歡的書。發貨神速,還沒有看,是我喜歡的書。老買家了,一下子買了一大堆書,活動期間好優惠,發貨神速,還沒有看,是我喜歡的書。發貨神速,還沒有看,是我喜歡的書。
羅杰斯的書,不能不提到這本,杰作中的經典,成為一個認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非常非常的喜歡。人本主義是適合我的方式。而且作者在幾十面之前提出的觀念、理論,在當前依然是遠遠超出時代的。大師就是大師,不是普通人可以趕得上的。佩服至極。學習再學習。
從書的名字來看,我就已經被吸引了。因為一直都有在關注青年成長和自身成長,所以想看看前人在這本書中的觀點和看法,希望能夠對自己有所幫助和啟發。
羅杰斯的書,還是有必要學習下的,作為咨詢師需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