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人類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發展起來的。”——阿德勒
Individual Psychology,個體心理學,阿德勒創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學體系。
分析人類潛在自卑,鼓勵創造性自我、追求優越,超越自我。
自卑感,是人類處境得以改善的動力之源。
只有當人類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和未來進步的需要時,才可能促成科學的進步;它是人類為謀求命運改變而努力的成果。
自卑感,是個人趨向優越的原動力。
人類的行為皆出自于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了解自身潛在陰影與缺陷,打破自卑枷鎖,才能正確對待人生并超越自我。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一生閱歷豐富,磨難頗多。他在幼年時期患上了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歲那年患上肺炎險些喪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們之間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超越自己,1895年,他獲得了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并成為一名醫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團,并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一戰期間,他曾在奧國軍隊當軍醫,戰爭結束后退役,隨后在維也納從事兒童心理學的輔導工作。同時,將他的專業技能向大量專業和非專業的人士進行展示和傳授。從此名聲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倫比亞大學;1932年,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1935年,在美國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1937年,他受邀到歐洲講學,因疲勞過度,心臟病突發離世。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人類面臨的挑戰》、《神經癥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神經癥問題》、《理解人類本性》等。
Chapter 01 生命的意義
人生的三大任務/ 005 社會情感/ 007 兒童成長期的經歷/ 011
最初的記憶與夢境/ 017 學會合作的重要性/ 020
Chapter 02 靈與肉
心靈與身體的交互作用/ 025 感受的角色/ 034
心理特征與生理類型/ 040
Chapter 03 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情結/ 047 優越目標/ 054
Chapter 04 早期記憶
人格之鑰/ 067 早期記憶與生活模式/ 070 解析早期記憶/ 071
Chapter 05 夢境
對夢的傳統解讀/ 089 弗洛伊德學派的觀點/ 091
個體心理學對夢的研究方式/ 093 常見的夢/ 102 案例分析/ 103
Chapter 06 家庭的影響
母親的角色/ 115 父親的角色/ 123 家庭的關注與忽視/ 130
家庭中的手足平等/ 133 家庭順位/ 134
Chapter 07 學校的影響
變革中的教育/ 147 教師的角色/ 148 課堂里的合作與競爭/ 153
評估兒童的發展/ 154 天性與培育/ 156 認識性格類型/ 158
教學觀察/ 161 顧問委員會的工作/ 164
Chapter 08 青春期
什么是青春期/ 169 心理特征/ 169 生理特征/ 170成年挑戰/ 171
青春期問題/ 172 青春期性欲/ 176 期待青春期/ 180
Chapter 09 犯罪及其預防
了解犯罪心理/ 183 犯罪類型/ 192 合作的重要性/ 198
合作的早期影響/ 202 犯罪問題的解決方案/ 205
Chapter 10 工作
平衡人生的三大任務/ 215 早期訓練/ 217 確定兒童的興趣/ 220
影響職業選擇的幾種因素/ 223 尋找解決方案/ 224
Chapter 11 個體和社會
人類需要團結/ 229 社會興趣缺乏和建立關系失敗/ 231
社會興趣和社會平等/ 237
Chapter 12 愛情和婚姻
愛情、合作與社會興趣的重要性/ 241 婚前準備/ 245
婚姻的保障和責任/ 249 戀愛/ 253 構筑美滿婚姻/ 254
婚姻和男女平等/ 259
Chapter 01 生命的意義
每一個人都背負著三大約束而生它們構成了現實
人生所要面對的一切問題或疑問都因它們而生在回答之中
我們將找到自己對于人生意義的解讀
人類總是生活在“意義”之中。我們從來無法經歷抽象的事物,而需要從人類的角度來體驗。即便是最原初的體驗也受控于我們人類的觀點。“木頭”指的是“木頭與人類的關系”,而“石頭”則意味著“作為人類生活要素之一的石頭”。任何試圖拋開“意義”來探討環境的人都必將是如此不幸:他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來,他的行為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其他任何人都將是無用的——一言以蔽之,這些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然而,并沒有任何人能真正逃離“意義”。我們只能通過自身所歸因的意義來體驗現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經過解讀的某物。因此,可以順理成章地得出以下結論:意義永遠是不完整的,解讀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未完成,甚至它可能是永遠也無法被恰當而完整地闡述出來的。也就是說,意義的國度就是各種錯誤存在的國度。
如果我們詢問某個人:“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他們很可能無法回答。絕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會用這樣的問題來困擾自己,遑論尋找答案了。事實上,這個問題就和人類本身一樣古老,在我們的時代里,年輕人——更年長的人也不例外——偶爾會追根究底:“但生命究竟是為了什么?生命意味著什么?”然而,若說人們只有在遭遇某些挫折時才會提出這些問題,這也是事實。假如生活一帆風順,無須面對艱難的考驗,諸如此類的問題絕不會被宣之于口。與其聽其言,不若觀其行,人們必定會在各自的行為中提出他們的問題,并加以解答。如果我們能夠塞住耳朵,專注于觀察人們的行為,就會發現每個人早已得出了他們自己所獨有的“生命的意義”,而他們所有的觀點、態度、行為、表情、習性、志向、習慣和個性特征都與這一意義緊密相聯。每個人都表現得好像他們能夠依恃某種對生命確定無疑的闡釋。不言而喻,人們的一舉一動中都蘊含著對于世界和自身的總結,一個“我就是這樣,世界就是這樣”的論斷,一種賦予自身的意義、解釋生命的意義。
有多少人類,就有多少種生命的意義。然而正如我們已經提及的,每一種意義在某個層面上來說都是錯誤的。沒有人知道生活的意義,也正為此,任何一種能夠有所裨益的解讀都不能被判定為錯誤。所有的意義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衍生變化。然而,擇善取優,我們還是可以在這么多種解讀中分辨出切實有效的和乏善可陳的,掂量出錯得輕微些的與錯得更離譜的,進而發現較好的解讀所共有的要素,以及差強人意的那部分解讀中所普遍缺乏的東西。并據此尋找到一個關乎“真實”的公共尺度,一個普世的意義,從而獲得解密人類現實的能力。在此,我們必須牢記,所謂“真實”,是與人類有關的“真”,是能夠為人所用、所追尋的“真”。再也不會有比這更加真實的“真”了。換言之,即便有另一種“真實”存在,那也與我們無關。我們永遠無法知曉它,它毫無意義。
人生的三大任務
每一個人都背負著三大約束而生,這是三個不容忽視的人生枷鎖。它們構成了現實,人生所要面對的一切問題或疑問都因它們而生。它們一再在我們面前出現,我們常常不得不回答這些疑問,解決這些問題。在回答之中,我們將找到自己對于人生意義的解讀。
及時大約束,是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小小星球——地球的堅硬地殼表面,別無他所可居。我們必須傾盡所能,與地球資源更好地共存,同時受它的制約。我們必須健壯體魄、發展心智,來繼續我們個人在地球上的生命,確保人類的存續。這是沒有人能逃開的挑戰。無論做什么,我們的行為都是我們對于人類生活狀況的回答:它們揭示了,在我們心目中,必須的、合適的、可能的和有價值的究竟是什么。每一個答案都基于同樣的事實:我們是人類的一員,人類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考慮到人類軀體的孱弱和生存環境中潛在的各種危險,對于人類來說,修訂我們的答案,放長眼光并考慮其可持續性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唯此才談得上謀求個人的更好生活與整個人類的福祉。這就像解數學題一樣,我們總得找出一種解答方法。不能指望好運,不能依靠猜測,的辦法就是使盡全身解數,堅持不懈地工作。我們很難找到一個的答案來一勞永逸地構建萬應靈丹似的真理,相反,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竭盡所能去尋找一個接近的答案。并且還得不斷努力,以求更上層樓。當然,無論什么答案都無法脫離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一切的利與不利都源于此。
第二個約束,是沒有誰是人類中的存在。我們生活在人群中,與他人息息相關。獨木難支,單一個體絕無可能與世隔絕地達成其目標。如果他們孤零零地生活,試圖獨自面對自己的問題,等待著他們的便只有死亡。不但自己的生活將無以為繼,亦無力為人類的繁衍生息聊盡綿薄之力。因此,人們多少總會與其他人發生關聯,以此來彌補自己的弱點、短處和局限。無論對于個人還是人類整體的幸福而言,貢獻較大的正是伙伴關系。同樣,有關生活的問題,每一個答案都受制于這一約束,都必須承認以下事實: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系之中,一旦隔絕,即是滅亡。若要生存,哪怕是情感也要與一個最偉大的問題、目的和目標相一致——這就是,在這個星球上,我們個人的生活乃至人類的生命能夠延續,全仰賴于與他人的群居共存。
第三個支配著我們的約束在于,人類由男女兩性構成。個體與集體生活的存在也都必須考慮這一要素。有關愛與婚姻的問題便受制于這第三條約束,沒有哪個男人或女人能夠罔顧它而度過一生。人們在面對這一問題時的態度與作為便是他們對此所給出的回答。人們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一個人所篤信的解決之道便體現在他的行為之中。
事實上,三大約束提出了三個問題:及時,我們的星球家園里有如此多的局限,該如何在其中找出一個可賴以生存的方式或職業?第二,如何找到我們在群體中的位置,以便與他人達成合作,并享受合作的益處?第三,我們該如何自我調整,理解兩性的存在以及依賴于兩性關系的人類繁衍問題?
個體心理學發現,一切人類問題都可以歸類到這三個主題中:職業、社會與性。通過審視面對這三類問題時的反應,人們就能夠了解到他們自己對于生命意義的解讀。舉個例子,假設有這樣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一片空白或不盡如人意,工作上一無所長,沒什么朋友,甚至以與人交往為苦。從這種種他加諸自身的局限與制約上,我們可以推測,他必定視生存為難事,認為生活中危機四伏,少有機遇,而且常常遭遇失敗的挫折。他的生命空間如此狹窄,猶如在宣示著這樣的觀念:“生活即意味著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把自己圈起來,全身而退。”
反過來,我們再設想這樣一個人,他擁有親密融洽的愛情生活,工作卓有成績,朋友很多且交友廣闊,無往不利。那么他一定是將生活看作一項創造性的使命,認為生活提供了無數的機遇,也不會有什么闖不過的難關。他在面對生活中各種問題時的勇氣所傳達的是:“生活就是對人的興趣,就是成為整體中的一份子,將力量貢獻出來,謀求人類的福祉。”
社會情感
在這里,我們可以發現,所有錯誤的“生命的意義”與所有真實的“生命的意義”都有其各自的共同點。那些看起來失敗的人——神經官能癥患者、神經失常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兒童、自殺者、性變態者和者——之所以“失敗”,正是由于他們缺乏同伴感和社會興趣。在處理有關工作、友情及性的問題時,他們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合作來解決。他們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是個人化的,即無人可由他人的成就中獲益。他們所追求的成功,事實上僅僅是一個成就虛幻的個人優越感的目標,而他們的成就也只對他們自己有意義。
有一個關于小宗教教派領袖的故事:24小時,她將追隨者們召集在一起,告訴他們,下一個星期三就將是世界末日。她的信徒們大驚失色,立刻變賣掉所有家當,拋開一切所謂世俗的煩惱,等待著預言中滔天大禍的來臨。然而,星期三靜靜地過去了,與往常沒有任何不同。一到星期四,信徒們就怒氣沖沖前來質問領袖了。“看看你給我們帶來的這些麻煩,”他們說,“我們拋下了所有的財產。對每一個遇見的人說世界末日將在星期三降臨,當他們嘲笑我們時,我們還堅定不移地告訴他們,消息來自一位可信的人士。結果呢?星期三就這樣來了又走了,世界仍好好地在那里。”“但是,我的星期三,”這位女先知說,“并不是你們的星期三啊!”就這樣,她用一個個人化的概念來保護自己免遭責難。因為個人化的概念是永遠無法被驗證的。
所有真實的“生命的意義”都有一個共同標志,那就是它們都具有普遍意義——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
阿德勒的思想比一般人所承認的要大些,因為其他的理論家都曾受到他的著作的影響。——美國心理學教授 舒爾茨
阿德勒的心理學在心理學歷史上是一個沿著我們今天應該稱之為社會科學的方向發展的心理學體系。——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墨菲
在我看來,阿德勒一年比一年顯的正確。隨著事實的積累,這些事實對他關于人的形象的看法給以越來越強有力的支持。——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馬斯洛
到后面半部分,越發覺得兒童時期的培養和重視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么重要。讀這本書,不是要一再地回顧過去自己的童年時代遭遇過多少不幸和冷落,而是應該對自己的成長有更清晰的認知和改變。這是一種矛盾也是一種超越。
正確的方向也是超越自卑的重點。在閱讀中可能會使得讀者在讀到某一部分的時候感覺到自己懦弱,無知,幼稚,但只有真正強大的時,真正直面書中所指的問題,才能進步,超越自己的自卑。
可能我就是他說的那種自卑的人吧,所以特別有感觸。從自卑,或者說從不自覺的自卑中走出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后能走出來,對以后的生活會有莫大的意義。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本書。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是精神分析學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以“自卑情節”為中心進行研究的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
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于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書中讓我最為觸動是講述自卑這里,每個人或許都自卑過因為沒有人會是十全十美的,作者是越挫越勇的人,本身他的遭遇也是一堂成長課和很好的示范。
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心理學讀本!書中讓我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自卑是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無論販夫走卒,還是達官顯貴,富商巨賈,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心理。在高速發展的時代,快節奏下現實里,自卑對人的困擾愈加明顯,自卑與補償作用普遍存在,認識自己自卑心理,并超越它,對每個人心理健康意義非凡。
一個人面對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緒。他限制自己的活動范圍,苦心孤詣地要避免失敗,而不是追求成功。他用這種方式為自己筑起了一座窄小的城堡,關上門窗并遠隔清風、陽光和新鮮空氣。——阿德勒的名著《自卑與超越》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理解生活。家長和教師應培養兒童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正式涉獵心理學的第一本書,我以為是講成人的,但其實這本書更多是在講小孩子的童年成長對其成年生活的影響。阿德勒像個長者,非常耐心地娓娓道來,之前一直對二胎想得理所當然的我,此時也對兩個孩子之間微妙的心理有了深入的認知。
《自卑與超越》中,關于記憶和夢的探討,作者也參考了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針對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會性問題,作者也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觀點。
原來看這個名字的時候,我還以為它是對人類為何會自卑,以及我們要超越等等的鼓勵書呢,可它真的不是,它就是個體心理學中相當于入門的書籍,而且有點像大學里面那生澀的心理書。但是我覺得里面的一些觀點,和知識還是值得看的,就是可能年代不是特別近的了!
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到沒有人能夠比得上我,所以我并不介意我的AB型血性格帶來的自卑到爐火純青又感覺無人能及的地步。我也不介意認真讀一讀這本書看看我還能不能把它發揮的更好,我相信我可以做到——雖然我現在還沒時間看第一頁。
如何消除這種自卑情結呢,方法就是合作。與人合作,對別人感興趣是第一要素。無論是在職業、社會還是性的問題上,我們都要提倡合作。其實現在很多勵志書的主要內容也都是關心其他人,對其他人感興趣。我從小就不關心別人,需要趕緊彌補了。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之父,因對自卑情結的論述而被大家熟知,因此,首先介紹一下這兩個概念。個體心理學的定義:一種將個人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個統一體、目標導向的自我,在正常健康狀態下是社會的完整一員和人類關系的參與者的研究。
看了之后感覺被刷新了一下三觀,作者對各種人格的分析蠻有意思,他說,每個人其實都會自卑,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不滿,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會努力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還是,為了避免受挫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于正確理解生活。”“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
孩子的童年家庭環境對其成長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如何在自卑與自傲之間找尋合適的平衡,父母如何做到疼愛與培養其獨立自主的苛責教育,社會的大環境如何建立共同信仰體和營造溫和公正的自由氛圍,還可以扯到更長遠的民族性。
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在自卑中沉淪,還是在自卑中超越,取決于個人的人格特質。從發展的維度與社會交往的維度以及自我探究的維度展開討論,而關系是貫穿其中的主線。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在《自卑與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任何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覺來判斷是非好惡。
用現在的理論來看,前者自卑所以很想擺脫自卑而很在意自己對自己評價,后者不自卑所以對自身關注較少。所以,阿德勒說將注意力投向社會和他人以超越自卑,是個非常明智的命題。
這本《自卑與超越》書的作者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于維也納,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的學說貼近生活,充滿樂觀氣息,極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阿德勒是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有著非常深厚精神分析流派的掌握,但是卻不用難懂的術語來描述會人類的心理狀態。無論是想個人成長的人,還是心理咨詢工作者,都應該他的書,我們了解自卑,接納自卑,最后是為了超越自卑。
從童年入手,分析切中要害,自卑引起不正確的優越感方式,選擇建立正確優越感的方式擺脫自卑帶來的弱勢,逐步建立對自己的滿意與信心,受挫感不可完全避免,最終方式是與社會建立合作分享的鏈接。自我拯救不能停止,認識自己,慢慢療傷。自卑,不是一天形成的,當然也不會一天就改變。
《自卑與超越》內容積極向上并賦予我們無限力量的《自卑與超越》中,作者阿德勒大量探究了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如我們的家庭環境、自卑情結及兩性關系平等重要問題。《自卑與超越》闡明了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
因為是外文翻譯過來的原因嗎?看著真的好難懂,看著累,可不可以翻譯得稍微通俗一點,讓人能更好的理解,看著也更有樂趣,總感覺譯者有點咬文嚼字,明明幾個字就可以說清楚的一句話,非要加很多修飾字在上面,我們不要體會原文作者的說話方式,我們只需要能夠簡單明了的理解到作者的理念和思想就可以!謝謝
在工作、家庭或者是社會中,遇到了的問題,并且沒有做好準備,認為自己一定不能解決的時候,就會產生自卑情緒。而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出現自卑情結。生命對于你來說意味著什么,不僅是了解自己為何自卑,更是如何克服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