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從探尋人生的意義出發,啟迪我們去理解真實的生命意義。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于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
激勵全球數十億人心智成長的心理學經典巨著。這是一本十分值得一看的心理學著作,其作者在心理學發展史上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也擁有相當高的低位。愈來愈多受它影響的人認為,阿德勒對心理學的貢獻超過了弗洛伊德,這不僅是因為其提出的自卑與補償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實際作用與直接影響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2.7-1937.5.28),奧地利精神分析巨匠。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三巨頭”,代表作為《自卑與超越》,最重要的成就為“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開啟了現代心理學向人文科學方向發展的嶄新時代。
CHAPTER 1 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 002
人生的三大制約 004
社會感 007
童年對整個人生的影響 012
夢和早期記憶的作用 019
合作的重要性 023
CHAPTER 2 精神與肉體
精神與肉體的關系 028
情感的作用 037
精神與肉體的特征 045
CHAPTER 3 自卑心理與優越感
自卑心理 052
對優越感的追求 060
CHAPTER 4 早期記憶
個人人格塑造 074
早期記憶的重要性 077
CHAPTER 5 夢
夢的解析 098
弗洛伊德對夢的觀點 099
個體心理學的夢研究 102
分析夢境 112
CHAPTER 6 家庭的作用
母親的影響 126
父親的影響 134
偏愛與平等對待 143
家中排行的影響 147
CHAPTER 7 學校的作用
教育變革 162
教師的重要性 163
課堂中的合作與競爭 169
先天因素與后天培養 173
個性的發展 176
教育過程中的不利情況 179
CHAPTER 8 青春期
青春期的特征 184
自我挑戰 186
青春期的問題 187
青少年性心理健康 193
CHAPTER 9 犯罪與預防
了解犯罪心理 202
罪犯的類型 213
合作的重要性 221
合作的早期影響 225
犯罪問題的解決 229
CHAPTER 10 職業
平衡人生三大問題 240
早期培養的重要性 243
制約擇業的因素 249
解決方案 251
CHAPTER 11 個體與社會
增進合作 254
興趣缺失與溝通障礙 256
社交興趣與社會平等 263
CHAPTER 12 愛情與婚姻
愛情、合作與社會興趣的重要性 268
婚前準備 272
婚姻中的合作 278
友情是婚姻的保障 283
維持婚姻幸福的秘訣 284
人生的意義
人生活于“意義”之中。人類基本不會抽象體驗事物,而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觀察、定義,即使是最本初的經驗也是如此產生的。如:“木頭”是作為“與人類相關的木頭”,“石頭”也是“人類生活要素之一的石頭”。如果一個人試圖脫離意義而考慮周遭的環境,那將十分可悲,他將脫離同類,孤立自己,而他的行為也于人于己無益。總之,人的自我封閉行為將無任何意義,人類的存在也無法脫離生活的現實。人類若想感知現實,解讀其意義和價值,必須將其放大到人生和生命存在的高度,而不是囿于事物本身。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這種意義總是帶有缺陷,因此不可能永遠正確。原因在于,這個看似由意義構成的世界其實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荒誕和謬誤,這也是這個世界的一大特征。
如果你問旁人:“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大部分人都不知如何作答。很多人不想讓這樣的問題困擾自己,也不愿去探究問題的本源。但是,古往今來,這個問題一直與人類如影隨形,直到今天,年輕人,甚至老人都會問道:“人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確切地說,人一般只在遭遇困頓時才會如此發問。反之,對于那些人生遂心如意、幾乎沒有遇到困厄挫折的人而言,這樣的問題就不成為問題,也不會被訴諸言詞。但是,這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回避的,我們必須直面。
通常情況下,人們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詮釋生活的意義,幾乎每個人都通過行為來將這個問題和它的答案表現出來。我們發現,人們的行為被其對人生的某種解讀影響著,每個人在言論之外的行動上,都在對“人生意義”進行著不同的闡釋,如果不管他的言論,我們將發現,他的姿態、行為、舉止、習慣、觀點、表情、特征等,都體現了他對“人生意義”的認知。他的行動讓我們相信,他對某種生活的解釋深信不疑,他的一舉一動都在闡釋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他對自己的認識。他似乎在宣誓:我如此,世界那般。這就是他賦予自己以及人生的意義。
生活的意義因人而異,也唯其如此,人生的意義不勝言說。但是,并不是每個人對人生意義的理解都是正確的,因為,每一個人自認為正確的人生意義都攙雜了謬誤(短視),沒有人擁有正確的人生意義;反之,我們也發現,無論是哪一種人生意義,只要有人持有這樣的態度,它就不是錯誤的人生意義。而且在正確和錯誤的觀點之間,包含了我們人類所有的人生意義。但是,這些不同的人生意義,我們可以辨其高下,有些很奇妙,有些很糟糕,有些錯得很離譜,有些錯得較輕微。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發現,好的人生意義有共同之處,而糟糕的人生意義則缺乏這些共同特征。如此,我們就可以通過總結,得到相對“科學”的人生意義,它也是標尺,指導我們應對與人類有關的現實的“意義”。同時,我們也必須記住,這個真理是相對人類目標而言的,是相對的。此外,沒有其他的所謂“真理”,即使有其他的“真理”,也和我們沒有任何瓜葛,我們也無法知道這種“真理”,這種“真理”也是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
人生的三大制約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不得不面對三大制約,這三大制約恰恰是導致人生面臨的所有困難和問題的根源。這三大制約構成了人生和現實的內容,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受這三大制約的困擾,它們也無所不在地糾纏著人類,并迫使人類做出回答和應對,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回答問題,而一個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正體現了他對人生意義的個體解讀。
制約之一是:我們必須生活在地球的表面上,我們沒有辦法離開這個貧瘠的星球而生活,也就是說,我們無處可逃,別無他法。我們必須在這個制約之下,依靠地球提供給我們的資源繁衍生息,我們必須想辦法與地球的資源共存,以實現人類的延續。這個制約對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效,是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沒有人能逃離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么,都是對人類生活狀況的詮釋,這些詮釋會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是必需的、合適的、有益的、可能的。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詮釋,我們都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并為其所限:我們屬于人類,人類居住于地球上。
這個制約要求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就如同不能隨意猜測一道數學題的答案一樣,為了我們自己的生命,為了人類的未來,我們必須給出一個正確答案,畢竟人類的肉體是脆弱的,人類居住的環境是不安全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觀點要有遠見并且相互關聯。我們不能依靠猜測,也不能抱持僥幸心態,我們必須用盡一切辦法,尋求正確的答案。當然,人類不可能一次性給出一個答案,所以我們要不停地奮斗,不停地完善我們的答案。我們的答案必須圍繞“我們被束縛在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一制約,我們的利益與災難必然與地球緊密相連。
制約之二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個人,都是人類種族中的一員,我們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只要我們活著,我們每個人就必然會與其他人產生聯系。單獨的個人是脆弱的,單獨的一個人也無法達成目標,這是因為我們人類自身處處受限,種種受制。假如一個人單獨生存著,他要一個人面對所有問題,憑借一己之力應對所有事情,那么他將最終走向失敗和滅亡。單獨的一個人,他將無法生存,也無法將人類延續下去。如果我們想繼續生存下去,為了自己的幸福,也為了全人類的福利,就必須與其他人發生聯系。因此,我們對人生所做的解答一定要考慮這種聯系,我們也將認識到: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系中,如果我們將自己孤立,將無法繼續生活。這個制約不容置疑。因此,人類較大的目標就是: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我們與其他人聯系,得以延續個人的生命以及人類的命脈。若想活下去,我們的情緒、行為就必須與這個問題和目標相適應。
制約之三是:人類有兩種性別——男和女。這同樣是個體生命和人類命脈延續必須考慮的問題。正是由于這個制約,人類社會才會產生愛情、婚姻,無論男女,都無法回避這個問題。當我們面對這個問題時,所采取的行動就是對這個制約的解答。面對問題時,人類往往會給出多種答案,但也總是認為自己的答案是方法。
前面的這三個制約帶來了三個問題:及時,如何做才能讓人類在地球資源的限制下得以生存;第二,我們如何做才能夠在同類中獲取地位,并通過相互合作實現利益;第三,如何進行自我調節,以適應“人類兩種性別”和“人類命脈的延續依賴于兩性關系”的制約。總而言之,以上這三個問題,就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職業、社會、兩性這三大問題。
個體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個體來說,人類的所有問題都可歸于職業、社會、兩性這三個問題。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反應,都可以精準地揭示出這個人對人生意義的判斷。舉例說明一下:假設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很糟糕,他在職業上也表現得很平庸,他的朋友很少,因為他覺得人際交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從他生活中做出的自我定位和限制,我們可以確切判斷出他一定覺得人生是一件極其糟糕的事情,生活對他來說除了挫折還是挫折,他的活動范圍一定很狹窄,這和他對自己的人生意義的判斷有關,人生的意義對于他來說就是避免傷害,保護自己,為此,他將自己與其他人隔絕開來,避免與其他人接觸。他會發現,人生中的失敗越來越多,而機會卻越來越少。
反過來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個人,他擁有一段甜蜜融洽的愛情生活,他的工作成績很可觀,而且他有很多朋友,他的交際范圍廣泛,那么,我們可以斷言,他的人生充滿了創造性,他的生活到處是機遇,他所面對的困難在他看來都如此不堪一擊。對他來說,人生的意義在于與同伴并肩共進,作為人類的一員,為人類的福祉獻出自己的力量。
社會感
從上面的舉例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正確的人生意義,還是錯誤的人生意義,都具有其共同特征。精神病人、自殺者、墮落者、失足婦女、問題少年、酗酒者、罪犯,這些所謂的失敗者都有共同的特征:他們缺乏社會興趣和心靈歸宿,正是這一共同特征導致了他們的失敗。在面對職業、社交和兩性的問題時,他們不向他人尋求幫助,不相信可以通過合作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對于人生的意義,他們賦予的是一種屬于他們個人的意義,他們認為,沒有人能夠從完成其目標中獲益。因此,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看向自身。如果,他們獲得了所謂的成功,實現了個人的理想,實際上也只是一種虛假的優越感,因為他們的這種成功只對他們自身有意義。
例如,一個罪犯手握武器,這個時候他能體會到權力,他會覺得自己很強勢,無人能敵,但是很顯然,他只是自己感覺自己很重要,而對其他人來說,擁有一把武器并不能抬高他的身價。其實,個人意義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才能體現意義的存在,只對個人有意義的事物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的目標、行為也是如此,它們的意義就在于對其他人有意義。每個人都想與眾不同,但是,如果個人不明白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為他人做貢獻的基礎上的,那么,他將必定犯錯。
再講一個某宗教領袖的故事。有24小時,領袖將所有的信徒聚集到了一起,告訴他們,下周三就是世界末日。所有的信徒對領袖的話深信不疑,他們變賣了所有的財產,拋開所有世俗雜念和牽掛,在震驚中等待著世界末日的到來。可是,星期三那天沒有發生任何事情,第二天,信徒們一大早就找到領袖,討要一個說法。他們說:“看看我們困難的處境吧!我們放棄了所有的保障,我們逢人便說周三是世界末日,我們忍受著所有人的嘲笑,我們甚至還充滿信心地告訴他們,這是千真萬確的。現在,星期三已經過去了,世界為什么安然無恙呢?”這個領袖卻以私人的意義來逃避譴責,告訴這些信徒:“我的星期三并不是你們的星期三啊!”私人的意義實在是經不起考驗的。
人生意義的真正標準是:具有普適性,也就意味著它可以拿來與人分享,是能夠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意義。一個成功的方法,能夠為一個人解決他所面臨的生活問題,也必將能夠為別人解決類似的問題,那么這個方法對人類來說就具有共同的意義,就可以分享給大家。一個天才,只有被別人承認的時候,才會被冠以天才的稱號。因此,我們可以說,人生的意義在于為團體貢獻力量。我們這里談的不是職業動機,我們不論職業,只看成就。一個能夠成功應對人類生活中所有問題的人,他的行為清楚地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于對他人產生興趣,并與他人互助合作,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為大家所關注,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克服困難的方式不會損害到他人的利益。
人生的意義在于貢獻,在于與他人不斷合作,對此,很多人會懷疑,因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個觀點是一個全新的觀點,他們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那么,對于我自己,我該做些什么呢?如果一個人總是在貢獻,總是以他人的利益為重,那么我自己會損失多少呢?如果我們想獲得足夠的發展,無論如何也要為自己多想一下吧?難道在學習保護別人的利益前,要先強化我們自身的人格嗎?”
這個觀點看似沒有任何問題,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因為這個觀點涉及的問題都是虛假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意義里包含了對別人有所貢獻的內容,而且他的情感指向也以此為目標,那么他必將會沿著最能夠體現其人生價值的道路去發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他會不斷根據目標來調整自己,會根據自己的社會感來完善自己,并在不斷的練習中獲得種種技巧和能力,并逐漸形成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并讓這種感覺逐漸趨于成熟。人一旦建立目標,他就會為此開始自我管理,不斷地充實自己,以解決人生中的三大問題。讓我們以婚姻和愛情為例,如果我們深愛我們的伴侶,并希望對方感受到幸福和快樂,我們就會竭盡所能地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將我們的注意力全部放到對方身上。但是,如果我們不以貢獻為目標,只想隨性,那么我們就會變得讓人討厭,自己也不會快樂。
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還有一點足以證明這個真理。仔細觀察一下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東西,你發現了什么?祖先留給我們的都是他們對人類的貢獻。除了我們能夠看到的這些——祖先開墾的土地,他們建造的道路和屋舍之外,還有很多無形的寶貴資產,我們的風俗習慣,我們的科學技術,我們的文化藝術,以及我們處理人類問題的方式和技能,這所有的一切都體現了祖先貢獻給人類的成果,正是這些代代承襲的成果,讓我們感覺到幸福。
但是,其他人又如何呢?那些不懂得貢獻和合作的人,那些對人生的意義有其他解釋的人,那些只會問“我該怎樣逃避生活”的人,都怎么樣了呢?他們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不但人已經消亡,他們的人生價值也沒有任何體現。似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對他們說:“這里不需要你,你不必繼續生存下去。你的目標,你的理想,你所抱持的價值觀沒有任何的意義。走開吧!毫無價值的人!快點死去,快點消失吧!”一個人不以合作和奉獻作為人生意義,我們能給予他的結論是:你無用,沒有人需要你,請你滾開!當然,在我們現有的文化中,自我觀念雖然有所淡化,但還有很多不之處,還能找到很多瑕疵,我們在以人類創造利益的前提下,致力于改造它。
在古往今來的世界上,很多人都抱持著這個觀點。他們確切地知道,人生意義在于對人類的貢獻,因此,他們開始幫助、關心其他人,這在各種宗教思想中都有很好的體現。社會上所有偉大的運動都是以增加社會利益為目標,而宗教就是向此方向努力的較大力量之一。但是,人們常常曲解宗教的真正內涵,因為人們認為宗教除了做一些普通的事情之外,根本不會做有利于人類的其他事情。由于科學使人類對同類的興趣大大提高,所以科學可能比宗教、政治等更接近為人類貢獻這一目標,也更能讓人類了解人生的意義。雖然我們的視角不同,但是我們的目標和結論是一致的——為人類做貢獻。
至此,我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似乎已經成型:我們賦予的人生意義就如同我們的守護神一樣,那些錯誤的意義就如同附在我們身上的惡魔。所以,我們必須了解人生意義形成的原因和其劃分的依據,如果發生重大錯誤該如何糾正,這是非常要緊的。這屬于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心理學與生理學、生物學較大的區別就在于:它利用我們對意義的解讀,影響我們的活動以及人類的發展趨勢,從而增加人類的福祉。
童年對整個人生的影響
人類從出生之日起,就開始探索“人生意義”。即使是嬰兒,也會想辦法弄清楚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評估自身的力量。在兒童成長的第5年,他們就已經發展出一套獨特而固定的行為模式,就是他們對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和方法。此時,“對于自己和世界該抱有怎樣的向往”這個概念,他們已經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和持久的概念。此后,他們會利用自身對社會對自己的看法來觀照這個世界,這個看法被稱為“統覺表”(Schene of apperception)。人生的經驗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在接受經驗之前,兒童就已經被先入為主,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他們的人生意義。
但是,兒童所接受的解釋,是依照賦予人生的意義進行的,即使這個意義是錯誤的,即使這種經驗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是充滿痛苦的,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棄這種人生意義。當然,如果他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認知自己的錯誤,找出謬誤所在,并加以改正,重新建立正確的人生意義,就能脫離錯誤的處境。當然,也有這樣的時候,人們因為錯誤的行為導致糟糕的結果,進而迫使他們修正自己的人生意義,并憑借自己的力量進行改變。然而,如果沒有來自社會、同類等各方面的壓力,他依舊固執己見,按照自我的錯誤認知行事,那么他必將陷入絕境。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想修正自己的行為方式,通常要借助某些受過專業訓練的專家的力量,他們能夠幫助人們發現錯誤的根源,并提出可行的建議。
對于人們童年時期的情境,解釋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童年時期不快樂的經驗可能被賦予相反的意義。對于不快樂的經驗,有一部分并不是很被看重,這種經驗只會讓他在未來的生活中采取某些措施加以預防,并不會真正改變他的人生態度,他會說:“我一定要努力改變這種糟糕的處境,讓我的孩子不要再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相反,另一種人會覺得:“為什么世界如此不公,讓我遭受這樣多的磨難,為什么別人能夠享受到那么多的美好時光?既然上天對我如此殘忍,我為什么要善待這個世界?”也有的父母會這樣告訴他們的孩子:“我小時候吃過很多苦,我都挺過來了,你為什么一點兒苦都吃不了呢?”還有一些人抱持這樣的觀點:“我的童年是糟糕的、痛苦的,那么我做什么事都無可厚非。”
這三種人的童年經驗都會反映在他們的行為中,只要他們不改變自己的觀念,他們的行為就不會改變。經驗并不是人們成功或失敗的決定性因素,在此,個體心理學反對決定論。通常,人們不會為經歷過的打擊所困擾,而是從中汲取教訓,一個人的經驗不會決定他的一生,但是卻會產生影響。我們用賦予的意義決定自己,當我們把一個特殊經驗當作未來人生的基礎時,就必定會誤入歧途。人生的意義不是由環境決定的,但我們可以通過賦予環境意義來幻化人生。
身體缺陷
然而,童年時期的某些情境很容易孕育出嚴重錯誤的人生意義,成年人中的失敗者,大部分都是在童年時期對人生意義形成了錯誤的認識。首先,我們要考慮的是那些在嬰幼兒時期患病或者是患有先天性疾病的人。這樣的人經歷了一個痛苦的童年,他們的心理負擔非常重,有些人根本無法建立正確的人生意義:人生意義在于對世界貢獻。除非,能有很親近的人加以引導,讓他們將對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其他人身上,否則他們一生都會以自我為中心,并在面對其他人時,因為比較而變得更加氣餒,在面對同齡人時,會因為嘲笑、同情、排擠而變得更加自卑。這一切的外界因素都會讓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喪失自己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會因為自己受到的來自社會的侮辱變得自閉,并認為自己不會對社會做出任何貢獻。
我想我是及時個對此領域加以研究的人:身體缺陷或內分泌異常的兒童在生活方面所面臨的困難。雖然現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它的發展方向卻偏離了我最初的預想。我一直在尋求的是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而不是在尋求身體的缺陷和內分泌的異常是造成這種狀況的證據。身體的缺陷并不一定會導致人們心理形成錯誤的概念,我們也無法找出內分泌異常對兒童產生相同效果的兩個樣本。我們常常看到,那些克服了這種苦難的人,在他們歷盡磨難的過程中,爆發出強大的潛能。
在這方面,個體心理學并不強調優生優育。很多有先天缺陷的人,都成了一個時代的杰出人才,他們的身體狀況很差,甚至有的人英年早逝,然而,這些奮力對抗自身缺陷和環境困難的人,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貢獻,推動了社會的昂揚向上。
他們堅持奮斗,他們執著于正常人都無法完成的事業,在這個奮斗的過程中,他們變得更加堅強。僅僅從肉體是否有缺陷出發,我們無法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會發展成好的還是壞的。但是,事實證明,絕大多數有先天缺陷或者內分泌異常的兒童都未能得到正確的引導,沒有接受過正式訓練,他們所面對的困難也不為常人所了解,因此這些兒童變得越來越關注自己,只對自己有興趣。因此,那些身體先天缺陷的人大多是失敗者。
溺愛
導致孩子對人生意義產生曲解的第二大因素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分寵愛。處于如此情境中的孩子,他認為別人要將他的訴求當作命令來服從,他不必做任何努力,就能夠獲得一切他想要的。通常,這樣的人還會認為自己是鶴立雞群、與眾不同、無與倫比的。一旦他處于不以他為眾人關注焦點的情境中時,他的位置被別人取代時,他的要求也不為人所接受時,他就會無法忍受,他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對不起他,所有的人都虧欠于他。
他一直只索取,不付出,他從未學會用其他的方式來與他人相處。他一直生活在被照顧中,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當有事情發生時也不知道該采取什么方法應對,他只有一種方法,就是求助于人。他會認為,只要他再次成為大家所矚目的焦點,只要大家承認他是特殊的人,那么他的處境就會改觀了。
這種被過于寵愛的孩子,在長大后可能會成為危險的人。他們中的有些人可能沒有善良的意志,表面上他們表現出“媚世之姿”,私底下卻一直尋找機會攻擊別人,打擊平常人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現出的合作精神。甚至有一部分人會直接表現出他們的反叛,當要求他們與他人進行合作時,他們無法做到,他們習慣的諂媚和順從被打破了,這個時候他們會覺得自己被傷害了,自己被整個世界拋棄了,這個社會對自己充滿了敵意,因此他們會對自己的同類進行報復。
如果人們不能接受他的處事方式,他就會覺得這正是自己被社會虐待的有力證據,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心理,懲罰對于他們不會產生任何效果。反而只會堅定他們自己的信念:別人都反對我。
這種被寵壞的人,無論是暗中破壞,還是公然反抗,都表明他們的人生意義是錯誤的。我們發現,他們中有很多人在面對同一問題時在不同的時期會采取不同的手段,但是他們的目標沒變,他們的想法沒變,他們的人生意義永遠是:我,及時;我,無敵;我,隨意。如果他們一直將這樣的思想賦予生活,他們的所有行為、方法必然都是錯誤的。
忽視
忽視兒童是造成第三種錯誤認知的情境。被忽視的兒童其人生也很容易偏離正軌。這樣的人不懂得愛和互助,他們的人生意義中并沒有建構這些概念。不難想象,當他們遇到生活中的問題時,總是會高估這些困難,并從不尋求他人的幫助。曾經,他們發現社會對他很冷漠,由此他就認定整個世界都是這樣的。他們不會相信,幫助其他人做一些事情,就能夠贏得他人的尊敬和喜愛,不要說讓他們相信他人,他連自己都不相信。
事實上,感情的地位是任何其他經驗都無法比擬的。母親的及時職責就是,當孩子出生時,就讓孩子感受到她是可以被依賴的,然后,她會將這種依賴之情擴大,直至它涵蓋兒童所接觸的環境之中的一切事物。
如果,母親的及時職責失敗了,孩子就難以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也不會形成互助、合作的情感,也很難對同伴產生友好之感。每個人都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必須經過啟發、培養、訓練,否則其發展就會受到限制。
如果,有個被忽視、被討厭、被排擠的兒童,我們會發現,他很孤單,他無法與他人交往,更不知道合作的存在,他就像與世隔絕了。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這種人生是毫無意義的。事實上,只要一個嬰兒能夠成長為一個兒童,那么就不存在所謂的忽視,他必定接受到了某些方面的照顧和關懷,因此我們不討論被忽視的兒童,我們考慮的只是那些關懷照顧比一般情況下少的兒童,或者是某方面被忽視的兒童。總之,被忽視的兒童一定未曾發現值得信賴的人,也沒有發展出依賴之情。我們感到諷刺的是,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失敗的人通常都是孤兒或者私生子,這種兒童也屬于被忽視的范疇。
綜上所述,容易形成錯誤人生意義的兒童有三種:身體缺陷、被溺愛、被忽視。在這三種情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對待問題的方法常常都需要被修正,他們需要通過別人的幫助形成正確的人生意義。如果我們真正關心過他們,也曾在這方面下過功夫,我們就會在他們的行為中看出他們對人生意義的解讀。
……
還行,快遞很快。
大師級作品!
挺好挺好的~
一入當當深似海啊~買書已經成為生活的一種本能~但是糾結的是券從來沒有搶到過~
印刷排版都不錯,裝幀精美,值得一讀的心理書!
在當當買了不少書了,整體都很滿意
剛到還沒看 包裝還好
挺不錯的,讀來有益,對構建三觀有借鑒意義!
不錯不錯不錯
想看的一本好書
學會自我管理和學習,學會自我成長
包裝很好 很棒~ 值得一讀~
在當當買書好多次了,每一次都欣喜的等著,等著,質量優良,性價比高,每一本書都讓人愛不釋手,看了又看。現在每天關注當當成為我的必修課,不由得想起一句“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好書,從當當開始!好讀書,從當當開始!讀書好,從當當開始!快遞也非常給力,全五星好評!
經典著作,值得細細品讀!
腦洞大開,經典必讀,內容專業。
書是好書這沒得說,但是物流送來后有明顯折痕讓人心里很不舒服
不錯,雖然有用的就那么一兩句,但是讀書就是要長期的潛移默化
這本是替同事買的,同事很喜歡。當當都是正品這點值得大家信賴!
感覺這類書不大符合我的胃口,看到一半都看不下去了,忽略我,哈哈
家有青春期孩子必讀的一本書也是一位前輩推薦的書一樣可以幫到大家。
精裝版,紙質好,印刷清晰,每天閱讀都會有新體驗,希望讀書能給人更多的啟發。
經典作品一版再版,譯作好壞關鍵看譯者。這個版本屬于中不溜的
當當網購書真的很愉快 品種豐富 想看的書一搜就有 折扣活動多且力度大!
翻譯的比較精準到位的一版,不僅信,而且雅,值得收藏!
激勵全球數十億人心智成長的心理學經典巨著
專業又平易近人,多看寫哲學是沒錯的。所行之處有限而思想無限。
很經典阿德勒的一本書,研究的很透徹,開始對心理學感興趣
激勵全球數十億人心智成長的心理學經典巨著。這是一本十分值得一看的心理學著作,其作者在心理學發展史上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也擁有相當高的低位。
書的包裝很好,沒有任何折痕或者損傷。網上經看過他的故事內容了,所以覺得很放心。希望能夠多讀幾遍,然后形成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快遞還挺快的,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