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核心地區,并逐漸擴散。自然地理上的相對獨立性對于中華文明的穩定、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它從來不是封閉的,與位于其西的南亞佛教文化、西亞及北非伊斯蘭文化以及歐洲基督教文化的交流綿延不絕。漢代張騫通西域、盛唐西域宗教文化匯集長安、元朝建立橫跨亞歐大帝國、明清西方商業及宗教勢力東來,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四大高潮。《中西交流史話》追尋著先人足跡,通過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鄭和下西洋等記載與文化遺存,講述了古老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及相互滋養的歷史進程。《中西交流史話》由張國剛編寫。
張國剛編寫的這本《中西交流史話》是《中國史話》系列叢書之一,主要從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了先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而且展現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
張國剛,1956年生,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唐史學會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等校兼職教授。曾在歐洲留學和執教多年,為德國洪堡學者,并多次應邀赴德國、英國、日本及港臺地區訪問、講學,或擔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史、中古制度與社會史、中西文化關系史。主要著作有《唐代官制》、《唐代藩鎮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佛學與隋唐社會》、《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主編)、《從中西初始到禮儀之爭》等。曾獲《歷史研究》創刊三十周年論文獎、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等。
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 當黃河流域流傳著"西王母"的故事時,地中海邊的古希臘也有著一個關于遠東的希伯波里安人(Hyperborean)的動人傳說。 在巴爾干半島與小亞細亞之間的馬爾馬拉海中,有一個美麗的小島。島上住著一位名叫阿里斯特(Aristeas)的傳奇性旅行家。他寫了一首名為《阿里瑪斯培》(Arimaspea)的敘事長詩,詩中記述了他的一次遠東旅行,提到了許多東方民族,還有怪異的動物、雕頭獅身的金庫守衛神。自希羅多德以來,許多西方學者就不斷地試圖給這些民族定位。因此,盡管阿里斯特的敘事詩早已散佚成斷簡殘篇,他介紹的故事卻由于在西方享有"歷史之父"名聲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轉述而廣為世人所知。 詩人筆下提到的希伯波里安人居于最東部,遙遠的北風吹來的地方。他們神圣、純潔而善良。那里群山環抱、氣候宜人,沒有仇殺、沒有戰爭,人們都長生不老。詩人說,主神宙斯之子洛格里斯就是從希伯波里安人那里獲得長生不死的金蘋果的。除了神仙和英雄,凡夫俗子是無法進入這片樂土的。被妒火攻心的天后赫拉驅趕的宙斯情人嬡娥,也只能被趕到希伯波里安人的西鄰阿里瑪斯培那里去,再遠一些是不可能的。 關于詩人阿里斯特其人,自來便眾說紛紜,評價不一。有人說他神秘兮兮,是活脫脫的畢達哥拉斯的信徒;有人說他記事信實,不愧為《荷馬史詩》作者的老師;還有人說他的記載只是薩滿教徒的神游夢囈;更有人罵他是江湖騙子。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阿里斯特生活在公元前7世紀的后半葉,希伯波里安人的故事在他之前很可能就已經流傳。以《農作和日子》、《神統記》等詩作而聞名的古希臘杰出詩人赫西俄德(前8世紀)就提到過希伯波里安人,稍后的著名敘事詩人平達(約前518~前446年之后)也將關于希伯波里安人的故事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以前。只是到了19世紀晚期,兩篇德語文獻提出大膽猜想,認為善良溫和的希伯波里安人(德文作Hyperborer)就是古代的中國人。20世紀60年代,又有整理輯集阿里斯特長詩的英國學者進一步坐實阿里斯特的東方之旅確有其事。說他不是希羅多德所認為的那樣是上帝顯靈人世,倒很可能是一位阿波羅神甫(阿波羅為主管光明的神),他旅行的目的就是要到幸福的希伯波里安人那里去。根據古希臘神話,主管光明的神要到那個地方度過冬天,并享受100條驢的隆重祭典,然后再乘坐天鵝御輦回到天堂。阿里斯特的這次旅行可以說是一次"朝圣之旅"。他為了尋找上帝的故鄉,首先來到了俄羅斯,順著北風之神的指引、頂著西伯利亞的寒流,繼續往東行,一直走到了東亞腹地。 20世紀90年代初,又有德國學者在研究早期中歐關系時再一次肯定阿里斯特筆下的希伯波里安人應該就是歐洲關于中國的最早知識。人們解釋希羅多德《歷史》中曾記述過的公元前8~前7世紀那場民族大遷徙時就說,當時所有的蠻族都卷入了那場亞歐民族的流動之中,唯獨安靜的希伯波里安人例外,原因就在于他們是安守本分的農耕民族,與斯基泰那樣的游牧民族不同。人們考證出與之相鄰的阿里瑪斯培人是蒙古種族,他們對黃金的追求(雕頭獅身獸守護金庫之類),甚至可以從蒙古語中阿爾泰山即金LU的命名中看出來。還有人把山脈南邊及西南邊的伊塞頓(Issedon)人解釋為中國文獻中提到的烏孫人。總而言之,阿里斯特的記載足以使人相信,他幾乎就要達到遠行的目的了,希伯波里安人就在他不遠的前方。只是遇到了非人力所能克服的障礙,他才無緣進入那塊幸福的樂園。烏孫人向他講了許多恐怖的故事。這使后人想到,是那些居間牟利的商人施詭計,也許他們不愿放棄東西方貿易的中介地位,于是編了許多嚇人的鬼話,就像漢代甘英后來在安息條支碰到的情況那樣。 總之,阿里斯特的描述長期影響著西方世界對東方的認識。正是他的故事描述了從頓河到阿爾泰山的這條草原走廊上的各種景觀與各個民族。這條草原走廊實際上存在著一條歐亞大陸間的商業通道。阿里斯特的東方之旅,誰能保障不是一次出于商業目的的旅行呢?也許是為了做黃金、皮毛生意,也許還有大黃生意,因為大黃正是烏拉爾山及阿爾泰地區特產的貴重藥材。 P8-10
對中西交流類的歷史很感興趣
還
能幫助認識這方面有初步了解
言簡意賅,非常喜歡,很好
這個作品還不錯,我比較喜歡。抽空時好好讀一讀。每當我提交買單時,要開發票是肯定的。但是,當當網總是自動將默認開發票趁你不注意時擅自改為不要發票。可能是為了少交稅吧,每次都害的我去費心修改。有時甚至再重新費心向當當網索要發票。
贊爆!
非常滿意,很喜歡 非常滿意,很喜歡
這套200本的書,內容涉及面很廣,淺顯易懂。作為普及性讀物真的很好。終于在幾個網站將200本都買齊了,雖是是搞活動時購進的,也花了不小一筆錢。看書的速度總趕不上買書的速度。
一次就買了36本,是收藏,也是當做資料
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核心地區,并逐漸擴散。自然地理上的相對獨立性對于中華文明的穩定、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它從來不是封閉的,與位于其西的南亞佛教文化、西亞及北非伊斯蘭文化以及歐洲基督教文化的交流綿延不絕。漢代張騫通西域、盛唐西域宗教文化匯集長安、元朝建立橫跨亞歐大帝國、明清西方商業及宗教勢力東來,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四大高潮。《中西交流史話》追尋著先人足跡,通過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鄭和下西洋等記載與文化遺存,講述了古老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及相互滋養的歷史進程。《中西交流史話》由張…
這商品不錯。
這套書我買了很多冊,雖然是不同人編寫的,但是奇怪了,每本的水平都差不多,主要問題是信息不明確,觀點不明確,看了很難讓人記住,現在我還在看,因為這類專業史書在市場上確實很難買到,所以編寫難度肯定也會很大,作者要提供的信息量比一般書都多,還是很喜歡
這個系列基本上都不錯,都是大家寫的小書,很有參考價值!
這本書短小精悍,從中西交流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歷史。本書內容上起周穆王,下至清代鴉片戰爭前,篇幅不長但內容全面,涉及中國古代中西交流的內容都有提及。順便說一句,我認為《中國史話》這一系列都是好書,盡管普遍篇幅有限,但對想了解這些歷史知識的讀者有很大幫助,對普及相關歷史知識有很大的作用。作為入門書,可以好好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