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十幾個各具特色的中國人移民美國的真實故事,描述了職業移民、投資移民、非法移民、生育移民等不同移民群體的悲喜人生和現實心態,以及他們在美生活、創業的多彩圖景。
作為新華社駐外記者,作者既有扎實深入的實地采訪,又有客觀冷靜的分析思考,總結了中國海外移民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和趨勢,梳理了移民對美國民眾政治判斷和價值取向的影響,也從中透視了美國對華移民政策的變遷。
對于移民美國的中國人來說,他們早已成為祖國的陌生人,只能在惆悵的回望中與日新月異的故國漸行漸遠;而在本以為自由開放的美國社會,即便再努力也無法真正地融入,隔著的似乎不只是一個寬闊的太平洋……多年以后,美國也依然是如此陌生。
雖然只能被生活裹挾著踉蹌向前,但他們選擇了堅守自己的夢想,以對抗這雙重疏離帶來的身份迷失和文化糾結。今天,大洋彼岸的陌生人,已不僅僅滿足于在美國站穩腳跟,而是走上了自我選擇、自我開拓的尋夢之路。
閆亮,新華社國際部國際觀察編輯室編輯,主要從事國際熱點深度報道。1981年12月出生于山東青島,2008年4月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美國研究中心研究生畢業,隨后進入新華社國際部工作。歷任國際部專特稿專線新聞采編中心編輯、新華社喀布爾(阿富汗)分社記者、新華社芝加哥(美國)分社記者。著有紀實性專著《撕裂的天堂》。
序 言/1
自 序 從芝加哥中國投資移民被騙說起/1
及時章 職業移民:夢想 藝術 現實——那些年我們遺落在大洋彼岸的夢/1
及時節:懷揣27美金闖美國/5
第二節:“饑餓的藝術家”/9
第三節:“黑”畫家的實用哲學/14
第四節:美國夢——說遠很遠,說近很近/21
第五節:重拾夢想的前行/32
第二章 投資移民:困惑 緘默 裸奔——中國投資移民美國那些事兒/39
及時節:“天國公民”的困惑/43
第二節:移民國度與“一枝獨秀”/49
第三節:集體緘默刺痛了誰?/55
第四節:“裸”時代與苛捐雜稅/60
第五節:起底移民中介/68
第六節:前瞻第三次移民潮/72
第三章 非法移民:紐約華埠華裔非法移民紀實——你在他鄉還好嗎?/81
及時節:致命的穿越/84
第二節:你的白天是我的黑夜/91
第三節:華埠變臉/100
第四節:給我一個身份,還我一份公道/107
第五節:誰的悲哀:當謊言成為他們的出路/113
第六節:自由 Vs 保守/118
第四章 生育移民:“我們要美寶,向著美帝前進!”——移民美國的快車道/125
及時節:揭秘赴美生子產業鏈/128
第二節:月子中心:游走于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134
第三節:Not in Chino Hills /139
第四節:當美國人他爹:你準備好了嗎?/146
第五節:美國國籍與中國戶口/151
第五章 移民改革:通往夢想之地的辯與革——老話題與新動向/161
及時節:為身份而戰——美國陸軍緊缺人才征兵/165
第二節:一張通往夢想之地的彩票——美國綠卡抽獎(Green Card Lottery)/171
第三節:創業簽證3.0/176
第四節:華埠婚介所的秘密/181
第六章 尋夢之路:中國夢與美國路——站在十字路口的抉擇/185
及時節:“我對他們的羨慕變成了20年前他們對我留學美國的羨慕”
——普渡大學孔子學院美方院長眼中的“中國夢”/189
第二節:見證華埠變遷:從打工仔到銀行家——國泰銀行董事長鄭家發的“美國夢”/192
第三節:“走好美國路,實現中國夢”——倪頻的成功秘訣與“萬向美國帝國”/199
后 記
——寫在《大洋彼岸的陌生人:中國移民美國紀事》出版之際/215
序言:從芝加哥中國投資移民被騙說起
2013年3月,美國迄今為止較大的投資移民詐騙案逐漸浮出水面,震驚大洋兩岸。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官方網站披露,這起投資移民詐騙案件涉及250多名投資者,其中大多數來自中國大陸,涉及1.45億美元投資款和1100萬美元“管理費”。
證券交易委員的報告顯示,本案被告安什 塞西(Anshoo R. Sethi),居住在美國伊利諾伊州,涉嫌以高額回報和聯邦簽證項目獲取美國綠卡為幌子,對外國投資者進行欺詐。為了實現欺詐目的,塞西創建了芝加哥會議中心和芝加哥洲際區域中心信托兩家公司,對250多名投資移民客實施了詐騙。
幸運的是,由于美國監管機構及時介入,采取措施凍結相關資金,對被告采取控制措施,歷經數次庭審,中國投資者的移民投資款最終基本被追回。不過,投資者夢寐以求的美國綠卡打了水漂,近在咫尺的“美國夢”就此擱淺。
本案中,中國投資者申請的項目為EB-5投資移民項目(EB-5 Immigrant Investor Pilot Program)。根據美國的投資移民政策,如果外國投資者在美國的項目投資達100萬美元(或者在失業率高的“目標就業地區”投資50萬美元),除本人和直系親屬外,如果能創造或保持至少10個工作崗位,則有條件獲得美國綠卡。當然,具體申請程序可能會復雜一些,包括怎樣申請由臨時綠卡轉為長期綠卡等,但對不少中國有錢人而言,這是一條移民美國的較為便捷的途徑。
拿美國綠卡,擁有合法身份,實現“美國夢”,加入美國國籍是不少人的夢想,其中也包括大批中國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紙美國綠卡和國籍的“內涵”相當豐富。
從歷史上看,在自由女神的感召下,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為美國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技術和大筆資金,為美國提供了一批批人才,涵蓋各行各業,對美國的價值不可估量。
因此,長久以來,美國被視為一個移民國家,其強大的國力、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均得益于其移民政策。不過,美國的移民政策從來就不是兼收并蓄,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過針對特殊族群的歧視政策,甚至帶有明顯的種族主義色彩,如1882年通過的針對中國公民的《排華法案》。
近些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移民政策的“選擇性”和“傾向性”愈發突出,主要目的在于吸納人才、網絡資金,吸引世界各國的人才和資金為其所用,如美國國防部“緊缺人才征兵計劃”、EB-5投資移民和創業簽證3.0項目等等。
對于打算移民美國的中國投資移民而言,移民美國原本無可厚非,但芝加哥中國投資移民詐騙案中,大多數遭遇詐騙的中國公民不愿公開自己的遭遇和身份,躲躲閃閃,讓人生疑:他們是誰,移民動機是什么,資金來源是否合法,為什么會被騙?千方百計移民美國又折射出什么社會問題?
相信,讀完本書你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中國僑聯海外律師顧問、芝加哥中國投資移民詐騙案律師王志東說,這一案件的中國投資者在中國的經濟水平較高,即通常所說的 “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他們受益于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在美國遭騙后仍心存顧慮,不愿意對外公開真實身份,擔心遭遇“網絡人肉”。
概括來講,近代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大的移民浪潮:前兩次分別是勞工移民潮和技術移民潮。而本案涉及的中國人移民美國屬于中國海外移民的第三次浪潮。第三次移民潮,以投資移民和教育移民為主,不少中國富豪通過投資移民,在美國投資、購房,其中不乏一批“裸官”和“裸商”。
不可否認,打拼在美國的中國移民中,也不乏很多積極拼搏的正能量代表。他們憑借聰明才智,勤奮肯干,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在各行各業甚至在美國政壇也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在異鄉的土地上,贏得了美國人的掌聲和稱贊。
他們的故事值得記錄與分享,更值得深思。
本書分為六章,內容涵蓋美國職業移民政策、投資移民案例、非法移民現狀、生育移民現象、移民政策變革和中美人才“逆差”現實。由于記者身份使然,我力求以紀實手法,還原中國移民在美國的現狀,既包括那些事業有成的杰出華人代表,也涵蓋了那些被美國主流社會淹沒的平凡角色——中國非法移民,同時也涉及那些平時生活中你可能接觸到,但卻不曾真正熟悉的“陌生人”。
通過分享中國移民在美國打拼的故事、成長的經歷、奮斗的心酸、幸福的淚水,我希望能給將來打算移民美國的中國人一些借鑒,也希望中國當政者能深刻反思移民現象折射出的社會問題,找到破解之道,早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閆 亮
“走好美國路,實現中國夢”——倪頻的成功秘訣與“萬向美國帝國”
隨著中國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政府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而一些有能力、有魄力和有智慧的企業家,作為“走出去”的排頭兵,不斷進軍美國市場。他們懷揣共同的夢想,打拼在異鄉。
他們的故事值得傾聽,他們的智慧值得分享。萬向集團美國公司總裁倪頻,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1992年,倪頻到美國肯塔基大學攻讀博士,兩年后創辦萬向美國公司。20多年后,萬向美國公司成為中資企業美國本土化的一面旗幟,在業內享有極高聲譽。
當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和經營活動不斷增多。然而,面對海外獨特的市場環境、法律法規、文化習俗和社會關系等因素,一些企業在海外的投資和經營活動遭遇“水土不服”,而美國市場在全球化市場中又占據重要地位,不容忽視。中國企業如何進入美國市場,免遭“瓶頸”,如何在美國拓展經營,成為不少中國企業面臨的難題,倪頻創造的“萬向美國帝國”經營得風生水起,或許能提供找到問題的線索。
駱家輝:“我們還欠你們一次”
萬向美國公司,因收購美國鋰電池制造商A123系統公司而一度處于媒體的“風口浪尖”。話題自然而然也從萬向收購A123談起。采訪中,倪頻向我們透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其中包括競爭對手江森自控如何被美國政府“利用”又“賴著不肯退出最終吃罰單”和駱家輝事后打電話“致謝”等等。
倪頻以萬向收購A123為例,就中國企業進軍美國面臨的風險以及化解方式進行了深入分析。倪頻說,“不管到哪個國家投資發展,都會遇到競爭對手,最關鍵的因素取決于自身實力和(處理)方式。不過,進入美國市場,除競爭對手外,也必定有合作伙伴,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要積極尋求合作伙伴,以減少可能面臨的阻力。”
萬向美國公司總部位于埃爾金,成立于1994年,主營業務是汽車零部件制造銷售和清潔能源,及時個業務年在美國實現銷售額350萬美元。此后,萬向在美國展開了戰略性并購,成為一個堪稱“帝國”的汽車部件制造企業集團。目前,萬向美國公司在美國有26家制造工廠。據統計,2010年,每3輛美國制造的汽車中便有一輛使用了萬向美國公司制造的汽車零部件。
2012年,因收購曾獲美國政府注資的A123系統公司,萬向美國公司成為美國保守派議員的“眾矢之的”。不過,倪頻說,萬向美國公司在一個恰逢大選年的最壞時機,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從最初的產品銷售到后來的企業并購,雖然在具體問題上可能會遇到困難,但是總體講,萬向美國公司沒有遭到明顯的系統化阻力。
在倪頻看來,實際上,萬向2012年收購A123之所以備受關注仍是商業因素使然,政治因素也受商業因素帶動。從美國社會結構看,美國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互不從屬,而中資企業進入美國市場,或者在美國拓展市場,可能都會面臨來自這三方面的阻力。
倪頻說,行政層面,美國白宮、能源部、商務部和財政部比較支持萬向收購A123,盡管他們的支持與否不會產生太大差別,因為收購本身是一種市場行為,政府不一定管得著。司法層面,A123當時已進入破產程序,即進入司法體系程序,而美國司法體系相對獨立。,萬向美國公司的競爭對手(江森自控)后來被法庭警告,并被處以罰金,要求給予道歉。原因是:江森自控使用了非正當政治手段干擾司法體系,違反了法律。而這還是在雙方達成和解以后,否則江森自控面臨的處罰可能會更嚴重。
實際上,在收購過程中,萬向遭遇的較大問題來自立法體系。所有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投資和發展遇到問題的都涉及立法體系。倪頻形象地比喻,“及時條,美國的立法體系就像刮風一樣,沒有準頭,似乎取決于美國政治環境。第二條,美國立法體系具備民主社會特征,總會有不同聲音,會有反對聲音,不管誰來做,做什么,總會有人唱反調,這是民主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
A123是奧巴馬政府推行經濟刺激計劃的產物,曾接受過政府的注資。去年,A123被收購過程中,一些美國議員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撰文反對萬向接手A123,擔心其先進的電池技術落入中資企業之手。倪頻說,“任何一個項目,尤其是在政治上不正確的時候,唱反調的聲音就會很大,因為議員們發表言論不需要成本,因為這是一個‘廉價的話題’(cheapsubject),只有加分作用,不用擔心遭受損失。”
比如說,及時,議員們講“國家安全”,政治上正確;第二,議員們講美國就業勞動機會,政治上沒有問題,至少從選民角度而言。尤其是,一些選區內存在軍事基地,選區內很多軍屬,如果想要當選,競選人必須要談及“國家安全”問題,以爭取選民支持。倪頻說,“刮風的較大問題是不可控性,你永遠控制不住風向。不過,刮風也存在兩個好處。其一,刮風具有間歇性,一陣一陣的,你可以不去理它,你不能動。其二,風(觸及的)是表面東西,內在的、核心的、本質的東西接觸不到。”
倪頻解釋說,“風怎么刮起來的,其背后存在商業動機。江森自控參與競標便是典型例子。由于A123必須要破產,去年美國又恰逢大選。一開始,江森自控對A123公司沒有興趣,()政府授意江森自控介入,因為A123是受到政府資助的企業,而且是美國高新技術的標桿企業,如果A123落入中國人手中,或者由于中國企業介入帶入破產程序又被接手,可能會對選舉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尤其是在2012年和共和黨選情極為膠著的背景下。”
因此,一開始,江森自控獲美國政府“邀請”參與競標A123,但直至后來才突然對A123產生了興趣,甚至不愿退出收購。但實際上,美國政府并不希望江森自控完成收購A123,而這是由江森自控的公司性質決定的。首先,江森自控是一家傳統工業型公司,并且是上市公司,而A123是一家技術開發型公司,是初創公司。工業型上市公司不能收購并維持A123繼續虧損。收購以后,江森自控要做的是必須關閉工廠,解雇員工,“如果不整頓,不削減,母公司將被拖垮,否則財務報表將很難看,股價會大幅下挫。A123的技術不足以改變這個公司的形態,但其虧損卻足以影響江森自控的財務報表”。
對此,政府心知肚明,即不能讓江森自控完成這筆收購。如果江森自控完成收購,解聘A123員工,這一局面會使在大選中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也會給共和黨留下攻擊的“把柄”。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倪頻說,政府更希望萬向美國公司完成這筆收購。美國能源部后來發表聲明,對萬向美國公司中標表示滿意,其中的弦外之音便在于此。
但在收購過程中,受利益驅動,江森自控并不愿意退出,便找到一些參議員、退役將軍和行業內專家撰寫文章炒作,“不能讓A123落到中資企業手中”。不過,這些質疑和反對意見對萬向收購A123并沒有產生實質性影響,而江森自控也招致了法庭的處罰。2013年1月28日,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正式宣布,批準萬向收購A123。
談及中資企業應如何應對立法體系風險時,倪頻形象地解釋說,“這好比(應對)刮起來的風,刮風的時候,你需要站在那里不動。比如一列前進中的火車,只要軌道不變,火車便不會出軌。軌道如同美國現有的社會權力結構,是由美國憲法規定的。大選年,歪風、邪風都會刮,我們要做的就是坐在火車里面,讓火車沿著軌道走,千萬不能站在火車頂上跳舞,火車速度本來就很快,你再手舞足蹈,風一刮,肯定會栽跟頭,摔得粉身碎骨,這是一個涉及對企業管控的戰略問題。”
倪頻說,“在特定時候,美國白宮不是我們的支持者,但在特定時候,白宮又會支持我們,所以2012年總統選舉以后,駱家輝專門給我們打電話說,‘我們還欠你們一次’,因為我們(萬向美國公司)在大選過程中給他們擋了很多子彈,但這都是利益使然。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商場也一樣。”
……
“在中國要碰撞邊界,在美國要尊重規則”
從1992年8月12日到美國留學、創辦公司,倪頻在美國已打拼了20多年。從創業初期住19美元一晚上的廉價旅館,到夜里開車幾百公里退支票,倪頻為萬向贏得了良好的企業信譽,一路走來,感慨良多。談及自己從商20多年的體會,倪頻滔滔不絕……
“現在想來,總體而言,萬向還算比較幸運。盡管每天總會有令人頭疼的事情要處理,例如,美國稅務局、海關、移民局、聯邦調查局(FBI)可能都要來查。但反過來,這對我們也有好處。倒逼我們把公司做得非常陽光。現在,稅務局來查,美國人(工作人員)就把他們打發了。包括稅務審計、海關審計,一開始,FBI來查的時候以國家安全為由。他想知道萬向在干什么,是否想盜竊美國的導彈技術等。”
“剛開始時,FBI每3個月來一趟,但后來他們就不來了,并且也幫了我們不少忙,有一些東西我們需要他們幫忙了解,他們也比較樂意幫忙。美國的環境不會因為你而改變,你必須去適應這個環境,去利用它,你不要試圖去改變環境。不少中國企業剛來美國時不適應。舉例說,中國公司比較看重物化的資產,比如說土地,在中國,有了土地便可以到銀行去借錢;但在美國,僅有土地沒有現金流,你借不了錢。美國注重資產創造價值的能力,一是硬件,二是軟件。中國比較注重設備、土地和廠房;美國比較注重人才、軟件和現金流。兩者差別非常大。”
“另外,一些中國企業來美國以后比較喜歡創造游戲規則,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一個不斷創造游戲規則的過程,適應環境需要不斷碰撞邊界,去檢驗什么能被容忍,什么不能被容忍,所以中國人能不斷往前沖,而美國的環境需要你遵守游戲規則,碰撞邊界只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包括我們收購A123時等待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批的那個過程,我說沒有任何問題,因為有程序比沒有程序好辦得多。沒有程序,我們面對的就像是一陣風,不可控;有程序,如同兩列鐵軌,你踏上軌道之后,往前走就應該沒有問題。從很多沒有通過批審的例子看,實際上是企業自己把它搞得政治化了。”
“即便是現在,在這棟樓里,我們也在做一些軍工產品,但是沒有任何問題,美國軍事攻打伊拉克的時候,坦克的傳動輪都是我們做的,只要有章可循,按照程序做就不會有問題。”
“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把問題復雜化。人家一問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人家歧視我。實際上,你沒有那么重要,人家沒有必要總盯著你不放。即便有,也不是政府要歧視你,而是競爭對手在攪局,比如說華為進入美國那么困難,肯定是競爭對手在發揮作用。”
“關鍵在于,你要怎樣利用這個系統,你別沒事站在火車頂上張牙舞爪。你一揮手,剛好被那些民選代表看到。”
“及時,我把它打下去可以獲得聲譽。第二,借助機會曝光。實際上,在如何應對這個問題上,一些中國企業吃過很多虧。首先,這是一個對游戲規則尊不尊重的問題。另外,善不善于對專業機構的利用,包括律師事務所和會計事務所等。”
“如果利用好這些資源,對企業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企業來美國發展的時候尤其要注意。此外,要利用自己的資源跟別人交換,千萬別自己從頭開始做。千萬別想什么都自己做,因為你做不了。時間不允許,條件不允許,環境不允許,資金實力也不允許。”
……
毫不夸張地講,與倪頻的對話是一種學習。他的直言、坦率,對商道的理解,對汽車和投資的觀察,對事業的誠信與執著,讓我深受鼓舞與啟發。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打拼在美國的杰出中國企業家代表,他的美國路將會走得更遠。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將來也會有更多的中國人,追隨著他的腳步,踏上美國路,成就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