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是掌管消化系統的器官,主要進行消化與吸收從食物獲取的能量。根據現今的科學研究,發現腸內細菌的影響遠超乎想象。
本書透過各種角度,將腸道與腸內細菌的驚奇力量,毫無保留地告訴讀者們。喚醒有益的腸道細菌,提高腸道菌群這座“創造健康的工廠”的生產率;以線粒體引擎代替糖酵解引擎,保持腸道年輕健康;“減肥細菌”代替“肥胖細菌”,打造易瘦體質;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你的快樂由腸道決定!
※藤田纮一郎是風靡全球《大便書》的作者,為日本寄生蟲研究者,素有“寄生蟲博士”之稱。
※本書透過各種角度,針對腸道與腸內細菌的驚奇力量,毫無保留地告訴讀者們。
是盡可能地詳細介紹該如何發揮這些驚奇的力量為目標所完成的著作。
醫學博士,畢業于東京醫科齒科大學,任長崎大學教授、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授,亦是東京醫科牙科大學名譽教授。專攻寄生蟲學、熱帶醫學、感染免疫學。1983年發現寄生蟲體內的過敏原,獲日本寄生蟲協會小泉獎。2000年因成人T細胞病毒傳染路徑等研究成果,獲日本文化振興會社會文化功勞獎、國際文化榮譽獎。
藤田纮一郎為日本寄生蟲研究者,素有“寄生蟲博士”之稱。
目錄
序言 喚醒你身體里的“小小的神明”吧 / 005
及時章 迷人的腸道細菌工廠
你的生命是腸道細菌賦予的 / 003
腸道菌群是“創造健康”的工廠! / 006
三種腸道細菌的平衡世界 / 009
腸道細菌影響你的體質與性格 / 013
腸道細菌形成的關鍵時期 / 016
只要有腸道就夠了 / 019
不只是“第二大腦”,腸道比大腦更聰明 / 022
腸道不可思議的力量 / 027
大腦是狡猾爺爺,腸道是正直爺爺 / 031
現代人的腸道細菌與過去相比正在減少 / 035
第二章 聽腸道說話,就能健康長壽
為什么腸道細菌活躍的人不容易生病? / 049
肥胖、過敏、糖尿病、感染……很多疾病都能通過腸道治愈 / 053
你如何與體內廣闊的“大自然”和諧相處? / 057
腸道菌群發出的SOS信號 / 060
腸道細菌與過敏 / 064
線粒體引擎VS糖酵解引擎 / 067
警惕糖類 / 072
你有好好吃肉嗎? / 077
腸道是好的醫生 / 081
讓腸道高興的生活方式 / 084
第三章 聽腸道的話,減重又漂亮
順從大腦的話,減肥就不會成功 / 095
“肥胖細菌”和“減肥細菌” / 099
腸道是“內在的皮膚” / 103
美麗皮膚的奧義是細菌 / 106
草食系男子請鍛煉腸道! / 109
腸道菌群還會影響戀愛感情!能不能結婚也是腸道決定的? / 113
合得來的情侶,腸道菌群也意氣相投? / 116
第四間 聽腸道的話,煩惱會消失,生活更幸福
幸福或不幸,你的快樂由腸道決定! / 127
想要治愈抑郁癥,不應該治療大腦,而應該治療腸道 / 130
煩躁、神經緊繃的原因在于腸道菌群的惡化! / 133
不僅是情緒,腸道菌群改變,性格也會改變? / 137
比起用大腦思考,用腸道思考會讓你更加順利! / 140
想要生活返璞歸真,就請聽從腸道的話吧! / 146
好好地度過“當下”,可以走向美好人生 / 149
腸道帶來的生命能量 / 152
腸道健康讓人有重返年輕的力量 / 155
所有人都是托“腸道之福”才能活著 / 157
第1章 迷人的腸道細菌工廠
你的生命是腸道細菌賦予的
腸道細菌是生活在我們體內的伙伴。
說細菌是“伙伴”,一定有人不能立刻領會吧。
但是,這位“伙伴”,為了維持我們的生命活動,每天都在勤勤懇懇地工作。
它不僅可以分解、吸收進入腸道的食物,將不需要的東西排泄出去,還會趕走病原體、合成維生素和荷爾蒙,并且為血清素和多巴胺等快樂物質的合成打下基礎……詳細情況,我會在后面加以介紹。實際上,無論是保護我們的身體免于遭受過敏、傳染病甚至癌癥等生理疾病,還是保護我們不會患上抑郁癥等精神疾病,腸道細菌都發揮著主要作用??偠灾?,我們想要平安健康地度過一生,所需要的大部分保障,都來源于腸道細菌的日常工作。
那么,為什么腸道細菌要這么努力地為我們服務呢?
原因就是:如果不這樣做,它們自己也無法生存。
對于腸道細菌來說,人體內部的腸道,是它們的“安居之地”。只要人(宿主)健康,就會定期有食物(也就是養料)供應進來,對于它們而言,沒有比這里更加理想的棲息地了。但是,如果宿主衰弱或者生病,便很有可能無法正常地供應食物。當宿主死亡時,它們本身也將死亡。
因此,為了不讓宿主衰弱或死亡,腸道細菌掌握了各種維持人類健康的機能。而且,腸道細菌充分發揮這些機能,從我們出生到現在,一直保護著我們的身體。
站在腸道細菌的角度,它們的真心話或許是這樣:“我們為了不失去住處,可是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保護著你的身體健康呢!你也要好好吃飯,一直給我們提供養料啊。”總之,在我們人類和腸道細菌之間,建立了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關系。
沒有腸道細菌的幫助,我們將無法生存。
有一個說法認為,人類能夠憑借大腦的進化,一步步創造今日的繁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攝入了大量腸道細菌。
研究已經證明,生活在人體內的腸道細菌的數量,遠遠高于其他動物。然而,我們的腸道卻比其他動物短得多。也就是說,為了方便更多的腸道細菌居住,有效率地推動復雜的腸內作業,腸道的長度才會縮短。因為腸道縮短了,原本由腸道吸收的能量便被轉送至大腦,致使大腦變大。人類發揮腦力和智慧,用手制作出工具,建立起能夠穩定獲取糧食的系統,從而增加個體數量,最終建立起了文明。
因此,無論是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還是人類之所以能夠欣欣向榮,追根溯源,都是腸道細菌的功勞。我們應該對住在我們體內的腸道細菌送上多大的謝意啊!
我們人類,托腸道細菌的福得以維持生命。不,或許應該說,我們托腸道細菌的福才“被賦予了生命”吧。
腸道細菌和我們同生共死,是與我們共享生命的命運共同體。
這個與我們同呼吸共命運的“伙伴”,潛藏著非常大的力量。
會不會生病,能不能維持健康,都要看我們如何對待這個伙伴。不同的對待方式,結果也大不相同。
不僅如此,肥胖的發展、老化的速度、能活到多少歲等,也大大地取決于我們為這個伙伴提供的待遇。也就是說,大家今后想要度過輝煌燦爛的人生,其關鍵就握在腸道細菌這個伙伴的手中。
所以,大家難道不會覺得,我們好應該跟這個伙伴攜起手來,努力搞好關系嗎?難道不覺得應該盡量好好款待它,竭力發揮它的能力嗎?
如果你對我的提議沒有異議,那么首先請你樹立牢固的觀念吧:“在我的體內,居住著對我而言無可取代的伙伴。”然后,試著跟它這么打個招呼:“謝謝你迄今為止一直為我工作,今后也請多多關照。”
腸道菌群是“創造健康”的工廠!
為了和重要的伙伴愉快相處,首先必須充分了解對方。在這里,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腸道細菌的真實模樣吧。它居住在哪里,做著什么樣的工作呢?
在“序言”中我也已經介紹過,在我們的體內,棲息著超過5萬種、多達1000兆個腸道細菌。據說,到幾年前為止,我們能夠培養出來的細菌約有100種、100兆個。但是如今,由于基因的宏基因組測序與分析的發展,那些迄今為止無法培養的細菌的存在也能夠為我們所掌握。目前已知的腸道細菌的種類已經超過原來的500倍,數量也在原來的10倍以上。
或許聽到1000兆個腸道細菌,你也沒什么概念,但是,人類的身體是由60兆個細胞構成的。1000兆個是60兆個的約16倍。只要試著想象一下有構成身體的全部細胞的16倍之多的細菌集中在你腸道內的樣子,你大約就能明白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字了。
從小腸的下部到整個大腸,都是這超過1000兆個的細菌伙伴們的棲息地。各種各樣的細菌密密麻麻地擁擠交織在一起的樣子,就像是廣闊的花圃(植物群),因此被稱為“腸道菌群”。這一腸道菌群可以說是類似于供腸道細菌居住并工作的工廠。我們的伙伴就住在花圃中,并且在這片花圃的工廠里工作。這樣想想,總覺得非常奇妙。
那么,腸道細菌在這片花圃里做著什么樣的工作呢?讓我來介紹一下它們主要的工作內容吧。
消化、吸收食物以及形成排泄物
維持免疫功能
排除有害物質
合成各種維生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K等)
合成荷爾蒙
合成快樂物質(血清素、多巴胺 )的前體物質
促進腸道蠕動
關于各項工作內容的詳細情況,我會逐一說明。
這里有一個要點,希望大家能夠明白,那就是在腸道菌群的工廠中,腸道細菌工作狀態的好壞,與我們身心狀態的好壞直接相關。
例如,如果腸道細菌的狀態不好、持續罷工的話,我們就容易得癌癥、過敏、糖尿病、感染病等疾病。而且,還容易發胖和長皺紋,加速外表的老化。此外,腸道細菌失調,還會影響到精神層面,讓我們難以感受到幸福和喜悅,容易患上抑郁癥和癡呆癥等。反過來,如果腸道細菌的狀態良好,每天都能完成上面列舉的那些工作,我們就不易患上各種各樣的疾病,在美容方面能保持良好狀態,在精神方面也能天天過得愉快。
總之,腸道菌群是“創造健康的工廠”。是否會患病,是否能維持美麗,是否能保持幸福的心情等,都是由腸道菌群工廠中的員工,即腸道細菌工作狀態的好壞來決定的。
請你想象一下在腸道內的那片廣闊的“花圃工廠”中,1000兆個腸道細菌員工每天都在勤懇工作的情形。
不同種類和菌群的腸道細菌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的職責劃分也基本上是固定的。有的負責分解食物,有的負責凝聚大便,有的負責合成荷爾蒙,還有的負責生產血清素的基礎原料。就像這樣,工廠內的工作由各個組織分工完成。1000兆個員工,個個堅守自己的職責,驅動著腸道菌群這座工廠。而且,我們的心理和身體健康,與它們在工廠里工作的愉悅度,以及它們能夠將工廠的生產率提高多少息息相關。
想到這里,你難道不想為每個員工吶喊助威嗎?
三種腸道細菌的平衡世界
在腸道菌群工廠中,腸道細菌們生產著名為“健康”的商品。不過,它們能提供多少這種商品,商品的質量能有多大的改善,要看它們狀態的好壞。造成這種差別的重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這里,關鍵就是腸道細菌的平衡。
工廠內的腸道細菌員工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群體。即“有益菌群”“有害菌群”和“條件致病菌群”。大家一定也有所耳聞吧。
有益菌,“菌”如其名,是善良、的員工。雙歧桿菌、乳酸菌、曲霉屬菌、酵母菌等都屬于有益菌。這些細菌能夠保持腸道內的酸性環境,從事著維持健康所必需的各種工作,例如創造利于免疫系統工作的環境、抑制有害菌的增殖、生產維生素等。
有害菌是需要特別留意的員工,稍不注意就會做壞事。一部分大腸桿菌、產氣莢膜梭菌、葡萄球菌等屬于有害菌。這些細菌也被稱為腐敗細菌,它們會生產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是癌癥和生活習慣病的致病物質。另外,如果有害菌增多,腸道內就會偏堿性,導致免疫力下降,也更易感染或患病。
除此以外的大量員工是條件致病菌。包括擬桿菌、鏈球菌、土壤桿菌等多種細菌。正如“條件致病”的命名所示,它們具有偏向有益菌和有害菌中占優勢一方的特點。有益菌多時,它們會站在有益菌的陣營;有害菌多時,它們就會成為有害菌的伙伴。
順便一提,你有沒有感覺好像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三種員工團體的關系?例如,在學校的班級里,有的“好學生團體”、稍微有些不良的“不良學生團體”,還有不屬于任何一方的“除此以外的大多數老實孩子團體”。如果好學生團體人員多的話,班級整體就能保持良好的氛圍,不良學生團體成員增多的話,班級氛圍就會變壞,而其他大多數的老實孩子就會染上不良習氣。
腸道菌群的工廠內的氛圍也與此無異。即,如果有益菌群的員工多,工廠內就能維持良好的環境,員工們會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地工作。反之,如果有害菌群的員工增加,工廠內的環境就會亂成一團,工作氛圍也會變得烏煙瘴氣。而且,其他平時很老實的大多數員工,也會加入有害菌群,總是試圖搞一些小小的破壞。
因此,為了提高腸道菌群這座“創造健康的工廠”的生產率,經常讓有益菌群保持優勢,這一點至關重要。只要讓有益菌占優勢地位,其他的大多數條件致病菌群也會大規模地加入有益菌的陣營,并且擺好陣勢,不斷生產健康這一“商品”。在任何職場上都是如此吧,只要有干勁的員工多,其他的大部分員工也都會被這樣的干勁帶動,整體業績也會跟著上漲。
不過,我要提前說明,這并不意味著好在工廠內只留下有益菌,而消滅有害菌。在工廠內有害菌群的存在也是必要的。
在社會上,也有一些盡管被周圍的人認為是壞人,可在緊急的情況下卻同樣能提供依靠的人。有的人即使平時加入了不良團體,可是對老人和孩子卻很溫柔。與此相同,有害菌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必要的惡”的角色。實際上,也有一些有害菌具有的功能,可以合成維生素、驅除病原體等。歸根結底,有害菌的數量過度增加,會帶來棘手的問題,但是只要將它們控制在少量范圍內,這些有害菌不僅無害,還會發揮出相當大的作用。
總之,最重要的是保持平衡。理想的腸道細菌的平衡為:有益菌20%~30%、有害菌10%、條件致病菌60%~70%。維持這一平衡,就能調動腸道細菌員工的積極性,提高腸道菌群這座健康工廠的生產力。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這樣的“理想平衡”呢?
會造成腸道細菌平衡破壞的因素有很多,影響較大的就是日常攝入的食物。只要攝入腸道細菌喜歡的食物,有益菌就會不斷增加,工廠的生產率會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如果攝入腸道細菌討厭的食物,有害菌就會突然增多,工廠的生產率就會一落千丈。
總之,腸道細菌的平衡會隨著飲食內容的變化發生立竿見影的變化。營養失衡和過飲過食,也會立刻破壞平衡。除飲食之外,精神緊張、腹部受涼、生活不規律、睡眠不足等因素,也容易破壞平衡。
也就是說,我們的伙伴具有極其神經質且容易受到影響、善變的性格。而且,正是因為它們這么敏感,我們平時才更要好好地傾聽腸道細菌這一伙伴的話,創造能夠讓它們安心工作的職場環境。
腸道細菌影響你的體質與性格
腸道菌群會開出什么樣的“花”,每個人都千差萬別。
什么種類的腸道細菌以什么樣的比例居住在體內,因人而異。
即使是父母和子女、同卵雙胞胎,腸道菌群也不會一樣。就像每個人的指紋都不同一樣,腸道菌群也各不相同。
而且,它們大體的構成平衡,終生也不會被打破。
正如上文所言,有益菌和有害菌經常會發生增減。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益菌減少、不規律的生活和飲食導致有害菌增加,諸如此類的變化,在所有人的體內都有可能發生。然而,什么種類的細菌以什么樣的比例居住在體內,這一整體的構成平衡,從幼兒時期一直到臨終,都不會發生變化。
我覺得,腸道菌群的構成平衡,或許與本人的“個性”和“體質”密切相關。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讓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吧。
例如,世界上有些人的體質容易發胖,也有些人的體質不易發胖。實際上,研究已經逐漸證明,體質是由腸道菌群的構成平衡決定的。
具體來說,容易發胖的人體內有更多名為厚壁菌門的腸道細菌,而不容易發胖的人體內有更多名為擬桿菌門的腸道細菌。這兩種細菌被電視等媒體稱為“肥胖細菌”和“減肥細菌”,并受到廣泛關注。關于減肥和腸道細菌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我將在后面的章節重新介紹。一個人易胖還是不易胖,關鍵在于居住在他腸道內的是什么細菌。
此外,世界上還有皮膚容易老化和不容易老化的人,其中也有腸道細菌的作用。有報告指出,在分解大豆時,腸道細菌創造出的名為“雌馬酚”的物質,具有防止肌膚老化和防止更年期綜合征癥狀的作用。只是,每兩個日本人中,只有一個人的體內有這種雌馬酚產生菌。因此,體內有這種腸道細菌的人和沒有這種腸道細菌的人,其肌膚的易衰老程度會有很大不同。
除此之外,世界上還有很多不同性格的人。易怒的人、容易低落的人、靦腆的人、擅長交際的人、頑固的人……正所謂千人千面。不過,其中好像也有腸道細菌的影響。
針對這件事,有人用老鼠做了實驗。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斯蒂芬 柯林斯教授在實驗中,將“活躍的老鼠”和“膽小的老鼠”的腸道細菌互相替換,結果發現,兩只老鼠的行為竟然顛倒過來,它們的性格被替換了。這一實驗顯示,是好奇心旺盛、還是膽怯懦弱、是不是容易感到慌亂恐懼等性格傾向,有可能與腸道細菌有關。
不過,這歸根結底只是老鼠的實驗,人類是否也一樣,如果將腸道細菌更換,性格是否會被徹底更換,還是一個未知數。只是,我們已經得知,腸道內有大約1億個神經細胞,在腸道細菌所創造出的物質中,有很多物質都會刺激這些神經細胞,影響人的感情。而且,腸道內同時也是生產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工廠,對于喜怒哀樂的感情的形成,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紤]到這樣的情況,會推導出“人的性格是由腸道細菌創造的”“人的性格傾向是由腸道菌群的構成平衡決定的”的結論,也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
迄今為止,這種體質和性格傾向的問題,大部分一般都被認為是由遺傳自父母的基因決定的。但是,遺傳并不是一切,腸道細菌也帶來了不少影響。
人類的體質和性格各不相同。腸道菌群也各不相同?;蛟S,是那些在我們體內居住的不同腸道菌群和細菌,創造出了我們每個人豐富的“個性”。
當然,腸道菌群會給我們的個性帶來多大程度的影響,還不是十分清楚。但是,隨著今后研究的發展,我們一定能夠弄明白,腸道菌群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種影響的邊際又在何處。
或許,我們之所以會成為自己的關鍵,就沉眠在腸道菌群之中。“自我”和“自我的特征”,可能也誕生自腸道。如果是這樣的話,居住在我們自己的腸道中的腸道細菌,與其說是我們的“伙伴”,倒不如說是操縱我們的“另一個自己”。
腸道細菌形成的關鍵時期
研究證明,腸道菌群的構成基本上在嬰兒出生后10個月內達到平衡。
嬰兒在母親腹中的時期,在無菌狀態下成長。然后,等到分娩之際,通過產道時,才會首次接觸到陰道外的細菌。嬰兒落地,通過呼吸空氣、接觸母親的皮膚以及吮吸母乳,將大量的細菌攝入體內。尤其是通過喝母乳或奶粉,有益菌的代表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等細菌會增多,到出生后一周左右,嬰兒的肚子里就會布滿雙歧桿菌。
到了牙牙學語時,嬰兒會將抓到的各種物品放入口中舔,各種各樣的細菌就這樣漸漸進入體內。健康的腸道菌群的形成,需要攝入許多種類的細菌,這個時期的嬰兒將身邊的東西放入口中舔舐,就是獲得大量細菌的本能行為。
通過這種行為,嬰兒體內大量的腸道細菌,不斷擴大或縮小自己的勢力,不久之后,它們的勢力分布就會固定下來,在出生后10個月左右,腸道菌群的構成就會大體達到平衡。而且,此時形成的“花圃”的平衡,會伴隨這個人的一生。
總之,從出生到花圃完工,就只有10個月的時間。我認為,對于孩子的成長健康而言,這10個月時間的生活方式至關重要。這也是因為,這段時期決定了孩子攝入的細菌的數量以及免疫力的高低。
在10個月內,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樣的物品以及千姿百態的大自然,并攝入大量細菌,有助于讓孩子獲得各種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反之,如果孩子與細菌接觸的機會比較少,就無法獲得必要的免疫能力,對疾病的抵抗力就會很低。例如,如果你將孩子關在干凈的房間里,基本上不讓他與外界接觸,各種物品都經過消毒之后再讓他使用,不讓他亂舔身邊的物品,那么他就很容易患上以特應性皮炎為代表的各種過敏性疾病。實際上也有報告指出,對比一下有特應性皮膚疾病的孩子和健康的孩子在出生1個月時的腸道細菌,就會發現,健康孩子體內的細菌種類和數量遠遠高于前者。
也就是說,是否會過敏、免疫力的高低、是否容易生病等“體質”的根基,是由出生后10個月內的腸道菌群的建立情況所奠定的。
出生后10個月,通常正好是嬰兒已經習慣了吃輔食、快要斷奶的時期。這一時期同時也是消化和吸收食物、驅除病原體、維持免疫功能等腸道的基本功能的完善時期。這大概表示,腸道細菌通過做好大力支持的準備,幫助你完成了作為一個人而生存下去的初始設置。
我們的很多事情,沒準兒都是在這一初始設置的階段,由腸道細菌決定的。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體質等全都是在這個時期決定的。出生后的10個月只是為體質打下了基礎,在之后的成長過程中,個人的體質會因為環境因素不斷變化。
但是,生命力的基本狀態卻大體是在腸道菌群形成并做好腸道活動準備的時候完成的。
我是這樣認為的。因為,人類如果沒有腸道和腸道細菌的作用,無論如何都是無法生存下去的。腸道是創造生存所需的力量、支撐著經營“生命”系統根基的器官。
生物想要生存,首先必須獲得腸道細菌的力量。熊貓寶寶在出生之后,馬上就會食用母親的糞便,樹袋熊寶寶也會立刻食用母親的糞便。它們是從母親的糞便中攝取腸道細菌,以獲得分解以及吸收竹葉或桉樹葉的功能。
出生后必須立刻攝入腸道細菌,我們人類也是如此。獲得生命的我們應該做的工作,就是與名為腸道細菌的伙伴交朋友。首先需要讓體內的伙伴擁有足夠的功能,在早期階段,就牢牢地打下“吃飯”“吸收”“排泄”“保護身體免受病原體傷害”等“生存必需的根基”。
因此,人類在出生之后,立刻就要建立起腸道菌群,暫時完成初始設定,然后在之后的大約20年的時間內,漸漸讓大腦和身體完成發育。這或許意味著,人類想要生存,大腦和身體可以暫時靠邊,最重要的是先讓腸道學會自力更生。
只要有腸道就夠了
生物生存,只要有腸道就夠了—我一直這樣認為。
在這里,我想先介紹一下腸道這一器官擁有什么樣的功能。
腸道是生物體內誕生的器官。
追溯一下進化的歷史,所有動物的祖先都是水母或??@樣的腔腸動物。腔腸動物擁有一個不區分嘴巴和肛門的腸道,它們的生存幾乎只依賴這個腸道。再稍微往前進化一些,就成為嘴巴和肛門分開的蚯蚓等環節動物。蚯蚓那蜿蜒細長的身體,一頭是口,另一頭是肛門。它既沒有大腦,也沒有眼睛。硬要說的話,它是一種全身都由腸道構成的生物。
然而,我認為蚯蚓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發育完整的生物。
蚯蚓即使沒有腦子,也能在深思熟慮后采取行動。它可以判斷晝夜光線的強弱,待條件成熟,就會從地下爬到地面,并且判斷落葉或小樹枝是否可以食用。明明幾乎只有腸道,它卻能地把握狀況,良好地適應環境,每天不斷攝入養料,重復著消化和排泄的過程。攝入、排出、攝入、排出,我們人類也在重復著同樣的行為。“只由腸道”構成的生物能夠毫無問題的做到同樣的事,你難道不覺得這很厲害嗎?
而且,蚯蚓還很敬業地發揮著社會功能。蚯蚓體內有數不清的腸道細菌,能夠將土壤中的有害物質作為養料攝入體內,并使其轉化為有益的成分,并作為糞便排出。因此,如果有很多蚯蚓,貧瘠的土地就能變得肥沃。土壤的富饒會帶來很多的恩惠??梢耘嘤参?,讓作物豐收,這些植物和作物,會成為包括人類在內的眾多動物的食物。因此,蚯蚓是生命循環中的重要一員。那蜿蜒細長的腸道只是攝入養料,排出了不起的糞便,就完成了這么偉大的工作。
實際上,蚯蚓是雌雄同體,具有雌雄兩種生殖器。我很久以前曾經想過,蚯蚓生活在地下,個體之間相遇的機會很少,所以是不是相遇之后,其中一個會變成雄性,另一個則會變成雌性,進行交配呢?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兩只蚯蚓相遇、交配的時候,會同時使用雄性生殖器和雌性生殖器,它們彼此會插入對方,并被對方插入,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一次交配會持續好幾個小時,并會分泌出大量黏糊糊的液體。沉浸在交配行為里的兩只蚯蚓,仿佛渾然忘我。
像這樣專心致志地交配的動物,或許很罕見吧。我邊觀察,邊心想:“這種交配方式真了不得??!”“剛剛,它們正在同時體會雄性和雌性兩種快感呢。”不知道為什么,心里竟然有一些羨慕它們。
稍微有點偏題了。盡管蚯蚓是一種基本上只靠腸道生存的生物,它卻具有如此豐富的生命活動。用腸道思考,用腸道運動,用腸道消化,用腸道排便,還用腸道交配……蚯蚓一定每天都在努力生存,感覺不到任何匱乏吧。即使沒有大腦等器官,日常的一切只依靠腸道就可以完成。
因此,生存只要有腸道就夠了。我認為,生存的低限度的需求,腸道全都具備。
我覺得,人類的腸道,也幾乎具備了生存所需最起碼的功能。既具有思考的功能,也有判斷情況的功能。當然,還有消化食物、排泄的功能。雖然不能像蚯蚓那樣進行交配,但是男女的生殖器原本就是由腸道演變而來。這樣一想,腸道就連交配的功能也具備了。
或許也有人不能立刻領會。但是,人類原本也像是一根每天重復著“從上攝入,從下排出”的腸道。從人類的一生都在重復這一腸道運動的觀點看來,我們跟蚯蚓也沒什么大的不同。
我深入地探索“生存”這個課題,逐步刪除那些多余的東西,最終,好像就只保留了腸道的功能。腸道這一器官,因為它那“盡管只有低限度的功能,可是只要有它就足夠生存下來”的終極生存技能,而被挑選保留下來。
不只是“第二大腦”,腸道比大腦更聰明<
還沒看,看看再說
感覺尤其適合白領看的腸道養護書,不僅是因為腸胃病在忙碌的白領中比較常見,還因為很多白領減肥無效,情緒不好,皮膚也粗糙,其實,這些問題都能通過調理腸道得到改善,受益匪淺。
非常好,內容詳實,講解細致,包裝精美,我很喜歡,值得推薦。
一如既往的好
不錯,極力推薦
這種書是騙錢的吧,講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最后告訴你多補充蔬菜水果膳食纖維吧啦吧啦,根本沒有任何干貨,浪費時間和金錢
當當的環保包裝非常棒,差異化服務非常值得稱贊
活動價購入,劃算!
原來不知道很多健康問題都跟腸道有關系,看了這本書,我才有了正確的“腸”識:腸道菌群不僅是“創造健康”的工廠,更是情緒和免疫能力的“主宰者”。
書如其名,聽腸道的話,只做它“喜歡”的事情,就可以改善便秘、消化不良、起痘痘等健康問題。封面設計如此卡哇伊,內文版式簡單大方,看著很舒服。
很喜歡讀《大便書》,還以為這本書也是那種萌萌的、有“味道”的書,就買了。讀了一部分發現是介紹腸道細菌的書,觀念比較新穎,也有對具體方法的講述,推薦給大家~~~
作者原來的書都買過了,對于腸道問題特別感興趣,主要是自身疾病在此所以必須好好研究。
作者藤田纮一郎是“寄生蟲博士”,也是腸道養護方面的專家。他把自己30多年的臨床經驗分享給大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養護腸道,還可以預防糖尿病、抑郁癥等大部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