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聚了各家現(xiàn)代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也汲取了神經(jīng)科學的進展以及實驗研究和薈萃分析的研究結(jié)果。主要分為兩部分,及時部分為人格診斷概述。主要介紹精神動力學人格診斷的特征、精神動力學框架內(nèi)各學派對人格診斷的觀點、人格的形成、防御與人格的關系等。第二部分為人格診斷各論。依次介紹了反社會、自戀、分裂、偏執(zhí)、躁郁、自虐、強迫、癔癥樣、解離人格。對每種人格都從這一人格特征的驅(qū)力、情感、氣質(zhì)、防御形式、人際關系、自體狀況、移情反移情、鑒別診斷和治療等維度進行分析。
南希 麥克威廉斯(NancyMcWilliams),哲學博士,現(xiàn)在新澤西州立大學羅格斯應用與專業(yè)心理學研究生院教授精神分析理論與治療。同時,在新澤西州弗萊明頓私人執(zhí)業(yè)。曾任第39屆美國心理學協(xié)會(APA)精神分析分會主席。她的三部著作《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治療》和《精神分析診斷》,已被翻譯為15種語言,并獲得Gradiva獎和Goethe獎等多項圖書獎,不僅在美國成為最暢銷的精神分析教材,同時在加拿大、墨西哥、俄羅斯、瑞典、希臘、土耳其、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等多國暢銷。《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中文簡體版及時版于2004年出版后,獲得了廣大國內(nèi)心理治療學者的推崇,暢銷十年,已成為精神分析學習的必備書。
介紹
關于術語(名稱)
關于語言風格
及時部分基本理論
內(nèi)容簡介
及時章診斷的意義
精神動力學診斷vs精神病疾病診斷
治療計劃
關于預后
保護來訪者
共情的溝通
防止脫落 介紹
關于術語(名稱)
關于語言風格
及時部分基本理論
內(nèi)容簡介
及時章診斷的意義
精神動力學診斷vs精神病疾病診斷
治療計劃
關于預后
保護來訪者
共情的溝通
防止脫落
附加效益
診斷應用的局限
進一步閱讀的建議
第二章精神分析性格診斷
經(jīng)典弗洛伊德驅(qū)力理論及其演變
自我心理學
客體關系理論
自體心理學
當代人際關系理論學派
精神分析對人格評估的其他貢獻
小結(jié)
進一步閱讀的建議
第三章人格形成的性心理發(fā)育階段觀點
歷史背景:人格異常的診斷
神經(jīng)癥性-邊緣型-精神病的連續(xù)譜系
小結(jié)
進一步閱讀建議
第四章心理發(fā)育階段對人格形成的影響
神經(jīng)癥性來訪者的心理治療
對精神病性患者的治療
對邊緣患者的治療
性格的成熟度和類型的相互作用
小結(jié)
進一步閱讀的建議
第五章初級防御過程
極端退縮
否認
全能控制
極端理想化和貶低
投射、內(nèi)攝和投射性認同
自我的分裂
軀體化
付諸行動(行動化)
性欲化(本能化)
極端解離
小結(jié)
進一步閱讀的建議
第六章次級防御過程
壓抑
退行
情感隔離
理智化
合理化
道德化
間隔化
抵消
攻擊自身
置換
反向形成
反轉(zhuǎn)
認同
升華
幽默
總評
小結(jié)
進一步閱讀的建議
第二部分性格組織的類型
引
介紹
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我沿襲各家精神分析人格理論的精髓,循序漸進地加以闡述,并滲入許多我的個人理解、解釋與推展。對于我來說,性格類型的描述應理所當然地遵循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含義這樣的二維方向,但這樣的二維方向可能難免會使有些治療師覺得有造作之嫌。他們可能從自己的理論學派觀點出發(fā),對人格具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來:這些理解對于初涉精神分析治療這一具有深厚積淀領域的學習者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本書側(cè)重于實際操作,而對精神分析理論、概念或哲理方面相對涉及較少。我更希望本書能成為受訓者的參考讀物,而非試圖確立人格診斷的“金科玉律”。書中各章都會反復強調(diào)精神動力學案例分析思路和對治療技術的精益求精。除了一些定義明確的基本治療態(tài)度(包括好奇、尊重、同情、熱情、正直及坦誠和謙遜)(McWilliams,2004),我無法在缺乏具體個案的具體情況下,就事論事地教授某種“技術”。
有人認為:精神分析無法應用于重度抑郁、嚴重創(chuàng)傷、少數(shù)民族、成癮者等群體。那么,本書中所描述的、用以探索來訪者的二維方向思路,若能成功地引導讀者去理解精神分析療法的豐富內(nèi)涵和獨特形式,必將有助于扭轉(zhuǎn)這類誤解。
關于術語 (名稱)
傳統(tǒng)精神分析的許多觀點常常遭人誤解,可能與這一理論所用的特定術語(名稱)有關。這些術語創(chuàng)立之初,具有一定的本意,但術語在特定情境下常常具有標簽作用,并隨之會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詞語的內(nèi)涵本用于直接描述事物,但在實際情形中,詞語的外延往往雀占鳩巢,逐漸取代內(nèi)涵,并形成刻板印象。當這些詞語被人們(尤其是外行人)不恰當?shù)剡\用時,那么某些詞語就會引發(fā)聯(lián)想,甚至充滿惡意。 介紹
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我沿襲各家精神分析人格理論的精髓,循序漸進地加以闡述,并滲入許多我的個人理解、解釋與推展。對于我來說,性格類型的描述應理所當然地遵循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含義這樣的二維方向,但這樣的二維方向可能難免會使有些治療師覺得有造作之嫌。他們可能從自己的理論學派觀點出發(fā),對人格具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來:這些理解對于初涉精神分析治療這一具有深厚積淀領域的學習者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本書側(cè)重于實際操作,而對精神分析理論、概念或哲理方面相對涉及較少。我更希望本書能成為受訓者的參考讀物,而非試圖確立人格診斷的“金科玉律”。書中各章都會反復強調(diào)精神動力學案例分析思路和對治療技術的精益求精。除了一些定義明確的基本治療態(tài)度(包括好奇、尊重、同情、熱情、正直及坦誠和謙遜)(McWilliams,2004),我無法在缺乏具體個案的具體情況下,就事論事地教授某種“技術”。
有人認為:精神分析無法應用于重度抑郁、嚴重創(chuàng)傷、少數(shù)民族、成癮者等群體。那么,本書中所描述的、用以探索來訪者的二維方向思路,若能成功地引導讀者去理解精神分析療法的豐富內(nèi)涵和獨特形式,必將有助于扭轉(zhuǎn)這類誤解。
關于術語 (名稱)
傳統(tǒng)精神分析的許多觀點常常遭人誤解,可能與這一理論所用的特定術語(名稱)有關。這些術語創(chuàng)立之初,具有一定的本意,但術語在特定情境下常常具有標簽作用,并隨之會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詞語的內(nèi)涵本用于直接描述事物,但在實際情形中,詞語的外延往往雀占鳩巢,逐漸取代內(nèi)涵,并形成刻板印象。當這些詞語被人們(尤其是外行人)不恰當?shù)剡\用時,那么某些詞語就會引發(fā)聯(lián)想,甚至充滿惡意。
舉例來說,“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在1835年曾被稱為“悖德性瘋癲(moral insanity)”,后又改為“精神變態(tài)(psychopathy)”,“社會病態(tài)(sociopathy)”。人們每一次改變都旨在為某一現(xiàn)象貼上客觀的標簽,但這一現(xiàn)象是如此惱人,以至于公眾主觀地傾向于把這一現(xiàn)象歸因于個體的道德水準低下。類似的情況還有“性別倒錯(inversion)”這個詞從“性偏差(deviation)”、“同性性欲(homosexuality)”而來。但厭惡同性情誼的人會習慣用“同性戀(gay)”、“酷兒(queer)”來貶低地指代這一群體。類似的還有“智力遲鈍”(retarded)“發(fā)育遲滯”(developmentally challenged)。這樣,對現(xiàn)象的厭惡情緒使人們對診斷名稱自然衍生出侮辱性的詞語外延。非心理學術語同樣如此,例如大家對“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爭議。結(jié)果常常如此:心理學派的歷史愈是悠久,其用詞就愈是會被理解為負面、偏執(zhí)和怪異。加之精神分析的術語常被隨心所欲地、刻意歪曲地或者偏激地使用。這種現(xiàn)狀已成為精神分析學派在精神衛(wèi)生行業(yè)內(nèi)外健康發(fā)展的痼疾。
另一方面,造成精神分析學派的聲名毀譽參半之現(xiàn)狀也恰恰來自其自身的影響力。隨著精神分析理論日益被廣大受眾所接受,某些專業(yè)術語也逐漸趨向通俗化和片面性。例如,“受虐masochistic”一詞,對于初學者來說可能晦澀難懂,不禁令人聯(lián)想起偏愛痛苦和煎熬的怪人。這種反應理所當然,但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傳統(tǒng)精神分析的受虐概念,是基于人性的闡釋和領悟,是對個體寧愿反復將自身置于痛苦的境地,甘愿犧牲的動機的深度體察。這一術語有利于治療師導出針對性的分析性治療。精神分析的其他術語也是命蹇時乖,它們常常成為非分析治療師和文學作品調(diào)侃的笑料,經(jīng)他們一知半解的發(fā)揮后,被傳播得面目全非。
概念隨著應有的日益普及,其含義也會逐漸折損。如:隨著“創(chuàng)傷(trauma)”一詞的流行,其客觀災難性色彩已逐漸暗淡,更多用于形容“悲切”或“傷感”的內(nèi)心體驗。“抑郁(depression)”也變得與多愁善感不分仲伯(Horowitz & Wakefield,2007)。“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聽起來像是焦躁不安(anxiety neurosis)和極度焦慮(anxiety attack)的混合物。其跨度可從個體參加商務午餐時的局促不安到親臨火災現(xiàn)場的恐懼感。
鑒于此,我對如何選擇術語表達本書內(nèi)容而感到左右為難。從個人角度來講,我希望我的選擇能符合公眾目前對術語的偏好,兼顧患者對特定診斷的排斥。因此,在討論特定現(xiàn)象的概念時,除非原先的術語辭不達意,我才會從標準DSM診斷系統(tǒng)中援引專業(yè)術語。從另一角度來講,一些學術界人士似乎更熱衷于不斷翻新診斷名稱,而對其含義卻知之甚少。他們會用“自我挫敗(self-defeating)”取代“受虐傾向(masodistic)”,用“表演性(histrionic)”代替“癔癥性(hysterical)”人格,以此來規(guī)避帶有精神分析含義的術語。但這種術語的改變也扼殺了治療師的分析式思維,以及對人格形成的潛意識機制的認識。
這種語言風格上的左右兼顧使本書內(nèi)容總體上以傳統(tǒng)精神分析術語為主,為降低專業(yè)術語的晦澀,我也會穿插一些近期、等同含義的術語。這種語言風格的目的是促進讀者的內(nèi)省,幫助他們理解特定術語的內(nèi)在機制。我將盡量使用大家熟知的精神分析語言,力求通俗易懂;缺乏精神分析背景的讀者可能會對本書內(nèi)容望文生義或主觀臆斷。我希望這種批判的眼光能產(chǎn)生積極的效果,假以時日,相信精神分析理論將會證明其自身的實用價值。
關于語言風格
即便對精神分析理論篤信不疑,各派別間關于人格特質(zhì)類型及涵義的論述仍然是眾說紛紜。很多分析性思維的核心概念既未經(jīng)過系統(tǒng)研究和證實,本質(zhì)上也難以操作和掌握。更難想象對之進行實證檢驗(Fisher & Greenberg,1985)。很多精神分析派的學者更多醉心于釋義性推理,而非科學驗證精神,部分原因是目前所定義的科學研究方法排斥了實驗者的主觀推斷。
本書在陳述觀點時,力圖言簡意賅,而非面面俱到。也許,深諳此道的學者會盡量避免這種言辭的偏頗,但考慮到本書主要面向?qū)W習精神分析診斷和治療的受訓者,因此,我希望能盡量減少他們學習精神分析術語時,面臨語焉不詳時的尷尬。在此版書中,考慮到近期本質(zhì)論和論領域的進展,我努力使書中觀念盡量兼容并蓄。在現(xiàn)實的分析性心理治療中,我們很快就能意識到:不管我們的診斷假設多么地優(yōu)美,當與人性的奧秘相比時,我們的知識仍然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我們與來訪者的治療關系仍然是前途未卜。因此,我希望并鼓勵讀者們擺脫本書的桎梏。
……
此書會成為該領域中最重要、使用最廣泛的書籍。
——喬治 阿特伍德
沒怎么認真看,怎么說喲,適合新手心理咨詢師吧
放了很久終于在一來訪讓自己很頭疼之下不斷翻閱此書,可以更好地理解來訪。
總算等來這本書啦,一直只有兩本強迫癥患者簡直難受死了。
三本湊齊了。其實最早的簡裝本挺好的,又方便攜帶。現(xiàn)在精裝本太厚太貴,帶著也不方便。
該書印刷質(zhì)量總體不錯,要是字體墨跡再清晰一點就更好了!
書非常不錯,學習精神分析的朋友都值得看看,隨手一本。
看完知心書系列后,朋友推薦的另一套叢書系列。
盼望已久的這第三本書終于到手了,學習精神分析這套書是非常重要的了。
特別喜歡,點贊!心理學的經(jīng)典讀物,值得擁有!值得收藏!
包裝精美,商品與描述相符,包裝很好,賣家發(fā)貨非常快,配送服務非常好!
專業(yè)工具書,對于我們從事的職業(yè)非常有幫助,就是沒趕上活動,可惜
書的內(nèi)容值得推薦,適合仔細重復的看,朋友推薦的,質(zhì)量不錯,送貨很快
對喜歡心理學的朋友來說,這套書是一定要購買的,兼具理論性與實戰(zhàn)性!強烈推薦!~
非常好的精神分析的書,既專業(yè)又易懂,系統(tǒng)性強。
非常喜歡南希的書啊,要多看幾遍,在如何評估個案非常受益,以及對神經(jīng)癥和人格障礙也學到好多!
對精神分析有一定基礎后再看這本書,是很好的進修
最好的咨詢技術就是愛,精神分析經(jīng)典書目,必讀,必看,老師推薦我們心理咨詢師必須閱讀的精分著作
經(jīng)典著作,當成工具書在讀,以后有機會會把這個系列讀完。
精裝典藏版,美國精神分析協(xié)會推薦的權威教材,APA精分協(xié)會前主席南希·麥克威廉斯扛鼎之作,曾獲Gradiva圖書獎,已被譯為15種語言
這是老師推薦的學習精神分析的必讀好書,與《精神分析治療》、《精神分析案例解析》是一套精神分析的經(jīng)典教材。
關系模式自戀性自體自N戀型來訪者的移情和反移情自戀診斷的治療應用鑒
南希大師的書那是必須看的,理解深刻,那是做多少個案才能寫出來的!
如果你想成為心理治療(咨詢)師,要讀她的書;如果你想成為心理動力學取向的治療(咨詢)師,更要讀她的書。
精裝版書籍,精神分析心理醫(yī)生的必讀書籍,很經(jīng)典很全面,很透徹,理論通俗易懂。案例很詳細,也很有代表性,大家都來好好品讀一下。
這套書太棒了,沒有精分經(jīng)歷的人,讀起來一點都不困難,淺顯易讀,但作者實踐的內(nèi)容卻很是讓人受益,也顛覆了腦子中一些經(jīng)典精分的內(nèi)容。
很喜歡,三本都買了,理論,案例,實踐。理論對我這個外行完全足夠,分的很詳細,一直對精神病和變態(tài)心理感興趣,這次終于可以有點啟發(fā)了
經(jīng)典著作,大師手筆,可以閱讀學習,提高精神分析理解和應用水平,也可以書櫥里擺放,沉甸甸的的,挺有感覺。
包裝很精致,購物車里藏了很久,終于咬牙下單了,內(nèi)容暫不作評論吧,因為還沒看完,只是單純覺得好帥氣。
從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視角出發(fā)的,還有特別好的案例分析,業(yè)務讀者也能看懂,喜歡這本書
正好有讀書活動,便買了這本書,目前看了快8章了,感覺這本書還是比較容易讀,不是很枯燥,但是需要有一些擴展閱讀。看了對人格有了初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