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出的20項研究涵蓋了兒童的認知發展、知覺發展、語言發展、社會性發展以及家庭教養和臨床問題等多個方面。
對于每一項研究,作者都先從現實場景出發,用生活化的描繪,引出研究的主旨,使得讀者對那些原本看起來十分縹緲的理論問題,有了具體、切實的理解。隨后是對研究方法的介紹。作者根據不同研究的不同情況,對研究的對象、材料、程序,做出了生動的解釋和說明。讓讀者對那些看似古怪、復雜的研究設計背后隱含的邏輯,有了清晰、直觀的印象。接下來,對研究結果的闡述和討論,又幫助讀者將對兒童心理的認識,前前后后貫通起來。
可以說,雖然本書選取的20項研究彼此獨立,但通過作者幽默犀利、深入淺出的解說,它們成功地結成了一張兒童心理學的彩色知識地圖,其中每一項研究,都是地圖上的一座關鍵城市。跟隨作者,展開本書,讀者不僅會看清兒童懵懂混沌的外在表現,還會一窺深邃奧妙的人類心理世界。
本書總結了兒童心理學界廣大研究人員的投票結果,挑選出半個世紀以來zui具革命性的20項研究。對常常埋首于刻板的科學文獻的高校老師和學生們來說,對往往困惑于繁瑣的學術討論的家長和兒童教育者來說,作者幽默的筆觸、生動的比喻和犀利的解讀,都足以令人神清氣爽,耳目一新。
第21章另一位母親的聲音感情紐帶:新生兒更喜歡自己母親的聲音
DeCasper, A.J., & Fifer, W.P. (1980). Science,208,1174-1176.(排名17)
[XC21-1.TIF]
上大學時,我有一位教授,專門研究嬰兒心理學。我上過至少三門他的課,同時也在他的指導下做過幾項“獨立研究”。一開始,我在他的實驗室做本科研究助理,后來因為他很賞識我,所以將我收入門下。曾經有一段時間,我還做過他的本科實驗室協調員。我對Bob Haaf教授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了。同樣的話題會在他的課程中反復出現。在他課程的初期總會有同樣的故事,同樣的內容,甚至是同樣的笑話。我記得我曾經想過不去上他前三周的課。即便如此,我也不會錯過任何考試會涉及的內容,因為那些故事、文章和笑話我已經聽過很多遍了。
但幽默的是,在我著手開始寫這一章的時候,當讀到DeCasper和 Fifer的文章摘要時,Haaf教授的兩句經典引述突然進入了我的腦海。這兩句引述都是他非常喜歡的,通常會在課程的及時天就提到。它們分別是:
一個人在一生中會扮演很多角色,其表演可以分為七個階段。最開始是嬰兒,在乳母的懷抱中低聲哭泣,流著口水。
——莎士比亞《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
嬰兒,在眼睛、耳朵、鼻子、皮膚和五臟六腑的控制下,感知著世間萬物給他們帶來的奇妙而又紛雜的困惑。
——威廉 詹姆斯《心理學原理》(Principle of Psychology,1890)
這兩句引述給我帶來的畫面感,使得它們至少在我的腦海中栩栩如生。那段莎士比亞的引述使我仿佛面對一個嬰兒,臟臟亂亂的,帶著嬰兒特有的味道,也許照顧他的人的圍裙上還殘留著他的尿跡和口水。這幅畫面充分說明了嬰兒是無法控制自己身體功能的。他們需要依靠他人的照顧才能健康成長。那段詹姆斯的引述使我開始思考在知覺組織原則缺失的情況下,去感知世界將是何等復雜的體驗。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這些感受雜亂地混合在一起,其中任何一種對嬰兒來說都缺乏清晰的含義。當Haaf教授使用這些引述時,我經常想起迷幻音樂家Todd Rungren式的視覺風格,Pink Floyd樂隊的音樂,以及那種提取自迷幻蘑菇的裸蓋菇素(psilocybin)(那正是放縱的20世紀70年代)。
我相信Haaf教授的目標是盡可能清楚地將這些畫面展示給他的學生,這樣他們才能認真對待嬰兒心理發展領域中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難題。在接下來幾周的課程中,通過評估其他研究者為了克服嬰兒研究的局限性而創造出來的新的方法論,Haaf教授將會對各家眾說紛紜的嬰兒心理學理論觀點加以評述與整合。其中一種獨具創新性的方法論便是,作為DeCasper和 Fifer的革命性研究的一大特色的非營養性吮吸技術(nonnutritive sucking technique)。
一點背景信息
正如我之前所說,研究嬰兒的心理世界和研究大齡兒童以及成人的心理世界是不同的。大齡兒童和成人具備讀和寫的技能(至少在工業社會中是這樣的),所以對他們進行研究時可以使用調查法、日記法、問卷法以及自我評估等方法。但是嬰兒不具備這些能力。他們還不會說話,就更不用說閱讀了。基本上,在嬰兒身上可以使用的科學測量依據就是生理反應了。比如給嬰兒一幅圖,他們會去看。如果在嬰兒身邊突然發出很大的聲音,他們會嚇一跳。還有,如果給他們接種疫苗,他們會哭。
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嬰兒心理學研究才被忽視了如此長的一段時間。直到近期(大概60年前),兒童心理學家才逐漸克服了這個難題。現在,研究人員只需要學會如何用嬰兒能聽得懂的方法來問它們問題。在這本書中,其他革命性的研究主要使用的都是嬰兒的視覺反應。比如Fantz(第8章)和Baillargeon(第5章)的研究都提到了給嬰兒展示不同形式的圖片,然后記錄下他們看這些圖片時的行為反應。
DeCasper和 Fifer的研究卻有些不同,他們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式。因為他們研究的是剛剛出生的嬰兒,所以不能過多依靠嬰兒的視覺反應。新生嬰兒的視敏度非常差。同樣的視力水平如果出現在成年人身上,將被美國全部50個州和聯邦社會保障總署法定為失明。因此,DeCasper和 Fifer使用了一種發展遠遠好于視覺的新生兒感知系統:聽覺。
DeCASPER和FIFER (1980)DeCasper和 Fifer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了他們的革命性研究,并且于1980年將其成果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表面上他們是在研究嬰兒與母親的感情紐帶,但實際上,我覺得他們是在研究其他的一些東西:母嬰關系僅僅是他們在研究新生兒感知靈敏度時的一個引子。20世紀70年代是母嬰關系研究的重要時期。在美國心理學界,母嬰關系的研究緊隨行為學家主導地位的沒落之后被三大巨頭Harlow、Bowlby以及Ainsworth (見第16、17、18章)的革命性研究所驅動和激發,大家似乎都在討論親子關系在推動兒童健康發展過程中的地位。比如Harlow,他發現了肢體接觸對促進母嬰關系的重要影響。另外兩位飽受爭議的兒科醫師John Kennell和Marshall Klaus甚至更加激進地斷言如果新生兒在剛出生的幾分鐘(或幾個小時)里缺少與母親的肌膚接觸,母嬰關系的發展將會受阻,并會長期性不可逆地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這個理論之后被駁斥了)。
但是,DeCasper和Fifer卻并沒有從肌膚之親這個角度研究母嬰關系。相反,他們另辟蹊徑,研究嬰兒的語音識別能力。因為他們把新生兒的感知分辨能力作為重點,所以我有些懷疑他們到底是不是真的對母嬰關系感興趣。他們認為嬰兒更加偏好自己母親的聲音,這能為長久、親密且連貫的親子關系打下基礎。基于這個邏輯,他們將嬰兒的語音識別能力和母嬰關系聯系在了一起。
在研究中,DeCasper和Fifer的目標是發現嬰兒在剛出生時,是否會表現出對自己母親而不是別人母親聲音的偏好。為了達到這個目的,DeCasper和Fifer必須驗證兩件事:及時,嬰兒可以區分自己母親和別人母親的聲音;第二,在及時點的基礎上,嬰兒能夠表現出他們更偏好且更喜歡自己母親的聲音。或許還有第三個實驗先決條件,那就是他們需要驗證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是否具備這些能力。如果嬰兒在剛出生時沒有語音分辨力和傾向性,那么對母親聲音的偏好又如何在母嬰關系促進中起作用呢?
這就是DeCasper和Fifer的方法論以及科學獨創性的切入點。正如我之前所說,嬰兒并不具備的、廣泛的回應技能。他們只能對環境刺激產生反應,而這種反應主要來源于他們的條件反射。因此,DeCasper和Fifer將他們的實驗重點轉向了嬰兒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吮吸。嬰兒吮吸的意義是什么?思考這個問題的人并不多,但DeCasper和Fifer卻關注到這個問題。這就是為什么他們開展并發表了自1960年以來具革命性的兒童心理學研究之一。
引
認真地解讀孩子們,不僅會常常體驗到發現奇跡的驚喜,有時還會顛覆我們的“三觀”:關于學科建構的世界觀,關于父母職責的人生觀,關于早期教育的價值觀……無論是研究兒童心理學的我們,還是尚在辛苦養育孩子的你們,以及實踐心理發展教育的他們,這20個代表性研究都值得咱們好好地閱讀和學習。
——蘇彥捷教授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本書在浩若煙海的兒童心理研究中,仔細篩選出重要的20項加以介紹。在書中,作者既介紹了教科書中時常相見的早期“經典”研究的來龍去脈,也不忘涵蓋那些相對新近、但已經展露出重大理論影響的“當代”研究工作。更令人欣喜的是,本書的內容以一種對讀者十分友好的方式組織起來:作者將精心挑選的研究按照發展心理學重要的主題領域(如認知發展、人格和社會性發展等)加以分劃。于是,讀者能夠通過閱讀本書,領略百年來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全景圖卷。無論對于心理學專業師生,還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心理學愛好者,本書都算得上案邊良伴。
——郭秀艷教授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紙張很好!
作者根據不同研究的不同情況,對研究的對象、材料、程序,做出了生動的解釋和說明。讓讀者對那些看似古怪、復雜的研究設計背后隱含的邏輯,有了清晰、直觀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