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華先生著的《外國造園藝術》是一部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學術專著,榮獲第二屆建筑圖書獎第2名,被國內多所著名大學建筑系列為考研參考書。《外國造園藝術》史料豐富、文筆優美、深入淺出、觸類旁通,把國外造園歷史和演變的過程娓娓道來,是對園林和建筑感興趣的讀者的必備參考書,也可作為參觀外國園林的旅游指南。作者尤其善于將建筑、城市、園林的專業描述與當時的歷史和時代背景相結合,再采用平實的語言進行闡述和表達。仔細閱讀品味《外國造園藝術》,不僅僅是閱讀一本普通的專業書籍,更是如同打開了一張造園的歷史長卷,觀看了一部園林發展史的無聲電影。書中隨處看見的史實案例,融匯進作者的親身體驗以及獨特的觀察視角,再與造園的知識相結合,你會神奇地感受到那些沉睡了幾百年的園林似乎重新煥發了生機,它們在靜靜訴說當年的種種,繁華抑或衰落……
陳志華,1929年生于浙江。1947年入清華大學社會系學習,1949年轉入清華大學建筑系。曾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講授外國古代建筑史、蘇維埃建筑史、建筑設計初步、外國造園藝術、文物建筑保護等。主要著作有《外國建筑史(19世紀末葉以前)》、《外國造園藝術》、《北窗集》、《北窗雜記》等,翻譯了《俄羅斯建筑史》、《建筑藝術》、《走向新建筑》、《風格與時代》等書,編譯《保護文物建筑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和《現代建筑美學》。近年來,和樓慶西、李秋香一起研究鄉土建筑,出版《楠溪江中游鄉土建筑》、《新葉村鄉土建筑》、《諸葛村鄉土建筑》、《婺源鄉土建筑》、《郭峪村》和《流坑村》等專著
彩色圖片目錄
黑白圖片目錄
及時篇 外國造園藝術散論
第二篇 意大利的造園藝術
第三篇 法國的造園藝術
第四篇 勒瑙特亥和古典主義造園藝術
第五篇 英國的造園藝術
第六篇 伊斯蘭國家的造園藝術
第七篇 中國造園藝術在歐洲的影響
第八篇 《中國造園藝術在歐洲的影響》史料補遺
后記
人名索引
府邸園林索引
" 造在地上的天堂--讀陳志華的《外國造園藝術》
發表于《中華圖書報》2010年3月21日5版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推而廣之,世界各國也都有自己的"蘇杭"--那千百座各具特色的園林,正是人們在地上建造的天堂。
記得多年前及時次走進北京的"世界公園",迎面便是雄偉壯觀的"意大利臺地園",孤陋寡聞的我一下子便深切體驗了"震撼"。該園的景致還多得很,但這種感覺卻再也沒有出現過。當然,與深圳的"世界之窗"比起來,這處園子頗像"盜版"的,但或許是先入為主吧,幾年后我瞻仰"原版"時并未再現"震撼"之感,而遍尋"之窗"見不到"臺地園"也讓人有幾分遺憾--竊以為,"臺地園"是"世界公園"惟一可以傲視"世界之窗"的一景。
說來很可笑,我原先一直以為那令人感動的"臺地園"是意大利某個園林的名字,甚至因在一本介紹外國園林的翻譯書的目錄中查不到"臺地園"而感到困惑,及至讀到陳志華先生的《外國造園藝術》才恍然大悟:"臺地園"者,"臺地(或曰臺階)式園林"之謂也。北京的"意大利臺地園",集中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的一些特點,似乎還模仿了建于17世紀的迦兆尼別墅花園。
通曉西方古代建筑史(全國的建筑系學子至今仍在讀陳先生的《外國建筑史(19世紀末葉以前)》)、寫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和《北窗雜記》的陳志華先生,最近又修訂出版了他于十年前在臺灣出版的《外國造園藝術》,同時增加了插圖和彩色插頁,書末并附有"人名索引"和"府邸園林索引"。這是一本"很學術"的書,但作者一如既往地貫徹他那特有的"北窗風格",幽默風趣地跟你拉家常、講故事,時而露出嘲諷的微笑……這種輕松的筆調于仿佛不經意之間已引領讀者周游世界,遍訪名園。
16世紀到17世紀初,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的盛期。作為反映當時意大利知識階層的審美理想的園林,追求和諧的美,也就是對稱、均衡和秩序。他們把園林視為府邸建筑與周圍大自然之間的"過渡環節",力求"把山坡、樹木、水體等等都圖案化,服從于對稱的幾何構圖"。沿山坡筑成幾層臺地,建筑造在臺上且與園林軸線嚴格對稱;道路筆直,層層臺階雕欄玉砌;樹木全都修剪成規則的幾何形,即所謂"綠色雕刻",花園中座座植壇方方正正,與水池一樣講究對稱;一泓清泉沿陡坡上精心雕刻的石槽層層跌落,稱為"鏈式瀑布"。朗特、艾斯塔、法爾尼斯、迦兆尼……這一座座園林別墅,引領讀者在充滿羅馬古風的府邸中領略那迷人的林蔭和水霧。
17世紀是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天下。以商迪府邸、孚-勒-維貢府邸和凡爾賽宮為代表的法國古典園林,是規則的幾何式園林的登峰造極之作。比之意大利園林,它首先是大。以凡爾賽宮為例,作為三條城市大道的交匯點,580米長的凡爾賽宮橫貫南北;宮墻西邊,3000米長的凡爾賽園林主軸線縱貫東西。兩年前,我有幸在一次出國機會中走進了凡爾賽宮,站在正對園林主軸的宮殿西墻下遠望,當時的感覺恐怕只有卡通畫上的嘆詞"哇--賽!"才略可搪塞,任何形容詞都不足以達意--壯觀的大臺階和層疊的"拉東娜"噴泉之下,名為"綠毯"的300多米長的大草坪向西鋪開,與長達1600米的浩瀚水面相接,真是水天一色……超常的園林尺度,體現了"太陽王"路易十四所謂的"偉大風格";而把主建筑群置于園林開端且處于俯瞰全園的統率地位,更是反映了專制君主那至高無上的。這里,不禁想起作者那讓人莞爾的妙語:"為了敬神,要有一幫僧侶,要有一座廟。路易十四的宮廷,那些王公貴族們,近幸內寵們,是他的僧侶;而凡爾賽,就是他的廟。"園林內建筑物的巨大、主軸線得到加強、眾多的副軸線和小林園以及平坦的地勢和遼闊的水面,也都是法國古典園林區別于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的特點。而關于偉大的造園家勒瑙特亥(時稱"國王們的園丁,園丁們的國王")生平的敘述,讀來也是妙趣橫生。路易十四雖說威嚴,倒也禮賢下士,不乏人情味兒,他與勒氏的交往也不乏形式上的平等,這在我們中國的皇帝和他的臣子們看來,未免有點兒"掉價"。
18世紀是英國自然風致園走向無限風光的日子。經過17世紀中葉的革命暴雨的沖刷,強調對稱、秩序的審美觀受到了挑戰,英國出現了浪漫主義,"重新發現自然"成了進步人士的追求。而"歌頌自然,就是歌頌自由。自然風致園是自由的象征"。"英國的自然風致園是牧場式的,芳草如茵,綠蔭如蓋,再配上些池沼",廢棄中軸線,不要方正的植壇,園林的樹木也不加修剪。18世紀下半葉,自然風致園更發展為追求野趣、荒涼和憂郁情調的羅莎風景畫畫意的"圖畫式園林"。先浪漫主義者普賴斯說:"造園一定要造出這樣的印象,就是,一切都好像是自然生成的。"18世紀的英國人在造園藝術領域發動了一場大革命,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在這本書的兩章,作者對"中國造園藝術在歐洲的影響"作了開創性的窮根究底的研究。讀讀那些外國傳教士們關于中國園林的描述,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某些六分真實、一分夸張再加三分幻想的"游園紀實",足可與時下報刊上聳人聽聞的"社會紀實"相媲美。當然,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見,例如法國畫家王致誠神父、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尤其是不僅到過中國,且在英國的丘園中建過一座中國塔的錢伯斯爵士,都對中國造園藝術作過十分中肯的評述。通過這些傳教士們及駐華使節的著述,歐洲人開始了解中國的造園藝術,并在英國自然風致園的風潮之下,在歐洲掀起了一場"中國熱",以至于一位德國美學教授在1779年發牢騷說:"現在人建造花園,不是依照他自己的想法,或者依照先前的比較高雅的趣味,而只問是不是中國式的或英中式的。"但到了19世紀,這種"中國熱"迅速降溫,鴉片戰爭之后則蕩然無存。作者寫道:"中國園林和建筑是在中國文化被歐洲人更加了解之后才貶值的,是在中華帝國被武力征服,在歐洲人面前暴露出它的孱弱和腐敗之后才貶值的,這就很值得思考了。"
作者在對各類造園藝術進行條分縷析的講解時,雖注重實證,言必有據,但又不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而是以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眼光,把各類造園藝術的發生、發展和衰亡過程放在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來考察。例如路易十四派到中國來的及時批傳教士之一的李明(Louise le Comte),曾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中國的城市是方方正正的,而花園卻是曲曲折折的;相反,法國的城市是曲曲折折的,而花園卻是方方正正的。"對此,作者是這樣解釋的:
"造成這些現象的基本原因,主要還是當時中國士大夫跟法國新興資產和貴族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和審美理想的不同。
"中國城市的方正,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產物,反映著無所不在的君權和禮教的統治。一部分性靈未泯的士大夫們,要想逃出這張羅網,自在地喘一口氣,就向往'帝力'所不及的自然中的生活。花園是這種生活的象征,所以模仿自然,造得曲曲折折。
"法國城市的曲折,是封建分裂狀態的產物,是長期內戰和混亂的見證。新興的資產階級和一部分貴族,為了發展經濟,渴望結束分裂和內戰,爭取國家統一,建立集中的秩序嚴謹的君主專制政體。反映著他們的這種理想,花園就造得方方正正。
"中國方正的城市和自然式的花園,法國曲折的城市和規整式的花園,清楚地說明,當時兩國在文化上占主導地位的人們想要擺脫的是什么,想要追求的是什么。"
書中還介紹了伊期蘭國家的園林,講到源于《古蘭經》的水、乳、酒、蜜四條河流的十字交叉式阿拉伯花園,講到被印度詩人泰戈爾稱為"歷史面頰上掛著的一顆淚珠"的泰姬陵……還是讓讀者自己看書吧!
說到這里,有必要提一句:本書雖寫于1978-1989年,但資料搜集工作和一部分研究工作始于""期間,在嚴酷和屈辱的日子里,作者頂著巨大的壓力,以堅定的信念堅持搞"地下"學術工作,在北京圖書館銳意窮搜(這從書末"索引"中的630個人名和281個府邸園林名中可見一斑),閱讀了大量的外文資料(包括一些幾乎從未有人查閱過的外國傳教士和駐華使節的信件和報告)。這個艱苦的過程,作者在前言、后記中多次提到,不是羅嗦,"為的是給專制高壓下我和我的一些朋友們的胡涂、奴性以及阿Q式的心境留一份寫照,給我們被殘酷地踐踏了的年華、精力和對祖國的忠忱留一份紀念"。
"
書很值得看
還好吧,,,
書本完好,一如既往的購物體驗
挺大,挺好,挺有震撼力。包裝差點兒。
評論晚了,不好意思。書很好,發貨速度也可以,值得推薦!滿分!賣家服務態度很好!快遞速度也行!總之,各種好!
性價比還可以,大活動沒有小活動買兩本也不錯,有時候也能見著便宜貨,不一定非要趕上店慶雙11什么的,都趕一塊也就沒貨了,現在力度大的活動還沒等開始,好書就開始下架了。
好書慢慢看吧
作者文筆優美,以輕松風趣的筆調暢談造園藝術,可謂別開生面。
沒怎么看,考研用不上
紙張很好!
好評 滿分好評 物流也很快
書特別舊,感覺歷經了多年磨損,紙張發黃嚴重,書殼也很臟,二手的沒差了
不錯,挺好的
到的很快.3116
包裝膜有破損,無關緊要,內容還沒看,期待
感覺不太好吧,快遞包裝有點隨意,感覺書的紙質不太好,還有膠太少,可能會掉頁
挺有意思,又挺融合貫通的一本書,書頁紙張不錯。
很好,沒有想到這么大本,包裝的也很用心希望能從里面學到很多東西
闡述了歐洲幾個重要或特色國家的園林設計,不錯
很大很厚的一本書建筑師們景觀設計師們都可以讀讀
內容非常不錯,無論專業人員還是業余愛好者看都合適,這書3年前出版,現在已經重印到第八次,看來非常暢銷的說
書摸起來很舒服,挺好的,希望接下來的日子一切順利~
很優秀的著作,作者筆觸細膩幽默,很值得對園林和建筑感興趣的人閱讀。
非常棒的一本書,專業書籍,仿佛在讀一本優美的散文,語言風趣生動,讓人愛不釋手,陳老先生真乃大家,值得擁有。
老師給介紹的這本書,還沒來得急細看。但是大概翻了一下,很有讀下去的欲望。就是希望性價比這么高的書,可不可以用更好的封面,紙質可不可以更好呢。
看看吧,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外國造園特色,當做課外書看,提升一下自己的見識,還不錯吧!瑕不掩瑜!
融匯進作者的親身體驗以及獨特的觀察視角,再與造園的知識相結合,你會神奇地感受到那些沉睡了幾百年的園林似乎重新煥發了生機,它們在靜靜訴說當年的種種,繁華抑或衰落……
讀過陳志華先生《外國建筑史》,體會到文筆精煉準確,不艱澀。外國園林藝術,又打開了一扇宏美的大門,幫助我領略世界各種文化,文明,對自然的再造及不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