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是繼《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重要的作品,也是當今中國當代文史領域重要的作品之一。
余秋雨教授感嘆當前“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稱鵬”,因此以這部重大的開創性著作來提醒和彌補。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本書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使歷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為廣大讀者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核心篇目《中國文脈》,酣暢地通論了三千年中國文學的精神主脈和美學主脈。此前從未發表過;此書第二核心篇目《筆墨歷史》,也酣暢地通論了作為文脈載體的三千年中國書法史。
此前均從未發表過。在這兩個核心篇目之后,是對每個時代文脈的精細論述,組成了一部罕見的《中國文化人格史》和《審美精神流變史》。其中不少文章,已成當代經典。
重磅推薦: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經由教育文化界的多次民意測驗和專家推舉,成為當時中國大陸年輕的高校校長,并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這些遺址由此受到保護和弘揚,他也被公認為當代中國重新梳理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寫作品,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追慕者眾多。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對當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作為國際間親身完成這種穿越的人文教授,及時判斷了新一輪恐怖主義的發生地,預言了歐洲不同國家的經濟危局,在海內外引起極大關注。在這過程中所寫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
僅在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讀書人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以高層級的思考性作品,持續二十年創造了驚人的暢銷奇跡。直至二0一0年一月,國內發行量的《揚子晚報》和江蘇教育出版社在全國各省青年學生中票選“誰是您最喜愛的當代作家”,仍名列及時,且經驗豐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志等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于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自二00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中外文化對比史”等課題,廣受好評。二00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
近幾年,兼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奠基教授、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中國文脈
筆墨歷史
猜測黃帝
感悟神話
發現殷墟
老子和孔子
黑色光亮
稷下學宮
及時詩人
中國文脈一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較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
這種潛流,在近處很難發現,只有從遠處看去,才能領略大概,就像那一條倔犟的山脊所連成的天際線。正是這條天際線,使我們知道那個天地之大,以及那個天地之限,并領略了一種注定要長久包圍我們生命的文化儀式。因為太重要,又處于隱潛狀態,就特別容易產生誤會。
因此,我們必須開宗明義,指出那些最常見的理論岔道,不讓它們來干擾文脈的潛流——
一、這股潛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官方主流;
二、這股潛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民間主流;
三、這股潛流,屬于文學,并不從屬于哲學學派;
四、這股潛流,雖然重要,但體量不大;
五、這股潛流,并不一以貫之,而是時斷時續,斷多續少;
六、這股潛流,對周圍的其他文學現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尋得這股潛流,是做減法的結果。
我一向主張,研究文化和文學,先做加法,后做減法。減法更為重要,也更為艱難。減而見筋,減而顯神,減而得脈。
減法難做,首先是因為人們千百年來一直處于文化匱乏狀態,見字而敬,見文而信,見書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膽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鑒高度,與多數轟傳一時的文化現象相比,“得脈”者沒有那么多知音。 大膽取舍,需要銳利斧鉞。但是,手握這種斧鉞的人,總是在開山辟路。那些只會坐在涼棚下說三道四、指手畫腳的人,大多不懂斧鉞。開山辟路的人沒有時間參與評論,由此造成了等級的倒錯、文脈的失落。等級,是文脈的生命。
人世間,仕途的等級由官階來定,財富的等級由金額來定,醫生的等級由療效來定,明星的等級由傳播來定,而文學的等級則不同。
文學的等級,與官階、財富、療效、傳播等因素無關,只由一種沒有明顯標志的東西來定,這個東西叫品位。其他行業也講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學,是。
總之,品位決定等級,等級構成文脈。但是,這中間的所有流程,都沒有清晰路標。這一來,事情就麻煩了。環顧四周,現在越來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訓世,結果讓人擔憂。
有些“儒商”為了營造“企業文化”,強制職工背誦古代那些文化等級很低的發蒙文言;有些電視人永遠在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早就應該退出公共記憶的文化殘屑;有些當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魯迅所言,把遠年的紅腫潰爛,贊之為“艷若桃花”。
頗讓人不安的,是目前電視上某些文物鑒定和拍賣節目,只要牽涉到明清和近代書畫,就對作者的文化地位無限拔高。初一聽,溢美古人,無可厚非,但是這種事情不斷重復也就顛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級。就像一座十層高塔,本來輪廓清晰,突然底下幾層要自成天臺,那么上面的幾層只能坍塌。
試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國古代詩人”,那么,我們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詩》付之一炬了。書法也是一樣,一個驚人的天價投向一份中等水準的筆墨,就像一堆黃金把中國書法史的天平壓垮了。面對這種情況我曾深深一嘆:“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照理,文物專家不懂文脈,億萬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但現在,現代傳媒的滲透力度,拍賣資金的強烈誤導,使很多人難以抵拒地接受了這種空前的“文化改寫”,結果實在有點恐怖。
有人說,對文學,應讓人們自由取用,不要劃分高低。這是典型的“文學民粹主義”,似是而非。
就個人而言,不經過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觀天,恰恰違背了“自由”的本義;就整體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會失去民族的大道、人類的尊嚴,一切都將在眾聲喧嘩中不可收拾。如果不分高低,只讓每個時間和空間的民眾自由取用、集體“海選”,那么,中國文學,能選得到那位流浪草澤、即將投水的屈原嗎?能選得到那位受過酷刑、恥而握筆的司馬遷嗎?能選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艱苦躬耕的陶淵明嗎?他們后來為民眾知道,并非民眾自己的行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體會他們的內涵。
因此我敢斷言,任何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即便再有人數、再有資金,也與文學基本無關。這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我主張,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應該重啟文脈之思,重開嚴選之風,重立古今坐標,重建普世范本。為此,應努力撥去浮華熱鬧,遠離滔滔口水,進入深度探討。
選擇自可不同,目標卻是同歸,那就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得高墻巨磚,尋獲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凈眾人耳目,呼喚亙古偉步,期待天才再臨。由此,中華文化的復興,才有可能。二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漢字大約起源于五千多年前。較系統的運用,大約在四千年前。不斷出現的考古成果既證明著這個年份,又質疑著這個年份。
據我比較保守的估計,大差不差吧,除非有了新的驚人發現。漢字產生之后,經由“象形——表意——形聲”這幾個階段,開始用最簡單的方法記載歷史,例如王朝譜牒。應該夏朝就有了,到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已相當成熟。但是,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句,還構不成文學意義上的“文脈之始”。文學,必須由“意指”走向“意味”。這與現代西方美學家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有點關系。既是“意味”又是“形式”,才能構成完整的審美。這種完整,只有后來的《詩經》,才能充分滿足。《詩經》產生的時間,大概離現在二千六百年到三千年左右。
然而,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雖然在文句上還沒有構成“文脈之始”,但在書法上卻已構成了。如果我們把“文脈”擴大到書法,那么,它就以“形式經驗豐富”的方式開始于商代,比《詩經》早,卻又有所交錯。
正因為此,我很喜歡去河南安陽,長久地看著甲骨文和青銅器發呆。甲骨文多半被讀解了,但我總覺得那里還埋藏著孕育中國文脈的神秘因子。一個橫貫幾千年的文化行程將要在那里啟航,而直到今天,那個老碼頭還是平靜得寂然無聲。
終于聽到聲音了,那是《詩經》。
《千年一嘆》(平裝)——暢銷經典,十年精修,全新上市!余秋雨獨自踏查10個神秘古國。與文明預約旅程,和心靈一同行走。 《千年一嘆》(平裝)——暢銷經典,十年精修,全新上市!余秋雨獨自踏查10個神秘古國。與文明預約旅程,和心靈一同行走。
中國文脈是余秋雨先生的新作,延續了他一貫的風格。很好。
梳理三千年中國文學的精神主脈,算是重新溫習了一遍中國文學史。對我這種不是很喜歡記憶的人來說,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
還記得第一次看余秋雨的書,是高中時同學的《千年一嘆》,寫得很深隧,很有哲理性,給人以啟迪,后來看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長河》……都是極好的,越看越上癮,比干什么都舒服!
書中對中華文化進行了一番別樣而又合理的梳理,尤其是對文脈這一核心把握十分得當,將經典加以自身的理解和闡釋,傳達了中華文化的魅力。而且書的字體很大,晚**枕邊書閱讀也很好,內容也絕不枯燥,反而能給人新的思考。
購此書主要是想看看余秋雨教授是如何梳理中國文脈的,并根據余秋雨在此過程中所開列的書目有選擇地閱讀,會有助于自己盡快全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為今后可能的深入研究打下比較扎實的基礎。因為人生苦短。
作者以如椽大筆為我們梳理中國文脈,不僅是高屋建瓴的敘述,更是法古求新,為時代之新青年提出要求,當下之文脈和后世文脈當有誰人為之?體現了作為文化傳人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
余秋雨的書,對中國文脈有一個系統的書籍。很不錯。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
余秋雨的文章真的很好,這本中國文脈記錄了從神話時代到清朝的各路文人墨客,寫的很棒。我最喜歡的是他寫魏晉和清朝,有我喜歡的嵇康向秀呂安和納蘭。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書很舊的樣子,有勒痕,還有些不知道哪來的膠。
喜歡這本書,以前只讀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這次買中國文脈來讀,再次感受他的文風,濃厚的文化氣息,酣暢淋漓的語言,精彩的觀點
余秋雨的書看得不多,最早看的是文化苦旅,中國文脈是新書,值得一看。
書挺不錯的,最主要的是物流太給力,上午下單,下午送到,著實震驚到我了。書已經開始看了,質量很不錯也沒有出現前面一些評價中提到的系列問題,今天又在當當下單了,估計下午可以收到,以后買書都會來當當的
以前很喜歡余秋雨,特別是他的《文化苦旅》,看簡介介紹是《文化苦旅》后余秋雨最珍視的總結之作;瞻仰巔峰文人的生命格調,探尋中國人的精神主脈;找回文化自信,重建民族自信的一本好書,剛好又碰上打折,就毫不猶豫的下單了。
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老師推薦的書,很好的書,值得推薦!好評!
可以說無論自己閱讀家人閱讀,收藏還是送人都特別有面子的說,特別精美;各種十分美好雖然看著書本看著相對簡單,但也不遑多讓,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設計、繪圖都十分好畫讓我覺得十分細膩具有收藏價值。169379
看書,需要有選擇性、時間性。雖說饒雪漫的疼痛、安妮寶貝的細膩、郭敬明的華美都很動人,《沙漏》的扣人心弦,《泡沫之夏》的感人肺腑都令人神往,可畢竟,這些也都只是課外讀物,應該是在學習之余閱讀的,不能因此而耽誤學習、荒廢學業。55835
總體感覺,就是重新溫習了一下中國文學史。復習的過程比較輕松,有贊同感嘆之處,也有不甚滿意之處。 本書時間線索比較清楚,分類也比較明確。從上古神話開始到近現代。但新意并不多,可以給大中學生以及一般人普及中國文學史。
余秋雨先生的文筆真可謂生動優美,他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實在深刻,語言很真實,但又頗具美感,他對于詞語文字的運用令人難以望其項背。書的紙張不錯,不是精裝,有些頁的印刷不太清楚,畢竟這是不可避免的。
通透,清晰,讀后,使中國文脈,在腦海中,欲加清楚,另一個角度,使中國文脈,在眼前,徐徐展開。尤其在中西對比的過程中,恍然醒悟,原來這幾位偉大的人,是在同一個年代,原來在中華文明猖獗發展時,西方文明未露曙光。
三千年,中國文脈不斷,靜待余秋雨為你梳理清楚!
開心!我以前非常不喜歡看散文,覺得很水,大部分都有點矯情。后來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才明白不喜歡是因為沒看到優秀的。當時就記住他在書里提的《中國文脈》了。余秋雨的文章大氣但不空曠,一腔熱愛卻又理性。讀他的書見識到的世界是現在無數旅行雞湯文不能比擬的。
余秋雨的文章真的很好,這本中國文脈記錄了從神話時代到清朝的各路文人墨客,寫的很棒。我最喜歡的是他寫魏晉和清朝,有我喜歡的嵇康向秀呂安和納蘭,自從看過他的書后,就一直喜歡著。
讀余秋雨的書,一讀起來就不忍釋卷,這種痛快淋漓的感覺太難得了。余老師的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文化底蘊深厚,語言文字典雅圓熟、表意清晰準確、曉暢易懂,讀起來有一種溫柔敦厚的感受。盼著書系快點兒出齊。惟書的封面切得不齊,黑色下面露出一絲絲的白色;封底還粘了一道膠,用指甲刮了半天。整體感覺印裝質量不如《何謂文化》。另外,封面上書名、作者的左右書序這兩本書也不同,立起來后書脊上的內容也不整齊。作為書系,感覺上兩者統一起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