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林業綜合發展和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森林公園的開發建設與生態文明的教育功能緊密融合。城郊休閑異軍突起、日益火爆,依托森林公園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各部門從生態文明教育的協調機制、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等,在森林公園發展中建設設施完善合理、權責劃分明確、利益分享均衡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讓眾多的城郊休閑游客在森林旅游活動中享受到生態文明的教育。 蘭思仁和董建文主編的《2016中國森林公園與森林旅游研究進展--森林公園主體功能和國家公園建設》,圍繞森林公園發展與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國家公園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森林公園與自然資源保護、森林公園與自然教育、森林公園與森林健康產業等展開交流、探討。
“中國林學會森林公園分會2016年學術年會”致辭(代序) 蘭思仁城郊森林公園游客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建設研究——以濟源南山森林公園為例 鮑春裕 桑玉強 畢會濤 賈長榮 李劍俠淺析臥牛山森林公園創建國家AAA級景區產生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 保庭耀甘肅省森林康養產業可持續發展初步探彬包衛東論申報建設國家公園是更女j;發揮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主體功能的有效途徑 包衛東 包小東甘肅省小隴山林區森林旅游業改革發展問題探討 包衛東詩意周山文化興園——淺談周山文化生態森林公園規劃設計中《詩經》植物的應用 陳丹 張誼佳新形勢下國有景區發展現狀與機制創新——基于莽山國家森林公園轉型發展思考 成軍關于發展甘州區生態旅游業的思考 陳建平淺談小隴山森林旅游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陳杰君 王霞金殿森林公園周末游客行為特征 陳路紅 鞏合德麥積國家森林公園風景林相改造方法研究 陳守憲 辛露娟 縣錦芳山體美學質量評價研究 陳梓茹 傅偉聰 黃淑萍 朱志鵬 許媛 張軒溢 李慧 董建文 丁國昌淺談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刁俊嶺關于對江西省雙圳省級森林公園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幾點思考 董永剛森林為健康買單產業為旅游請客——略談李子園森林公園建設與健康產業結合發展模式 杜德仁國家森林公園轉型國家公園的發展策略探析——以甘肅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 獨軍基于SEMs的國家森林公園解說系統優化研究——以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為例 范夢丹淺談森林公園與森林健康產業發展 葛永怡江西三爪侖森林養生基地建設發展模式分析 韓旭 陳心依托森林生態資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黃明福州國家森林公園教育功能的探討 黃穎瑜森林公園的開發建設與自然資源保護 胡曉芬中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研究 賈子薇 鞏合德 楊大新 馬月偉基于自然教育的親子游市場分析及開發策略研究 李羚菱 程希平國家公園體制改革對我國森林公園的機遇與挑戰 李明 程希平基于SWOT分析的森林公園旅游發展路徑探討——以漳州紫云公園為例 林碧蝦國家公園建設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以海南省建設為例 林棟東 黃凱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森林公園風聲景評價研究 林洲瑜 洪昕晨 池夢薇 朱里瑩 蘭思仁生態學原理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劉斌北京松山森林療養基地建設的探討 劉桂林 吳記貴淺論森林公園基礎建設與自然景觀資源保護 劉偉森林公園建設規劃與自然資源保護對策探討——以小隴山李子森林公園為例 李煒浙南地區亞熱帶風景游憩林分類體系初建 李效文 陳秋夏 鄭堅 盧翔 夏海濤國內外自然教育的實踐研究 李鑫虞依娜黑龍江省發展森林療養探究 李玉寶 陳建偉森林公園與自然資源保護 李舟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森林養生旅游發展動力機制探討——以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為例 羅丹霞張掖森林公園林木碳匯計算與價值評價 魯延芳森林公園建設項目設置中現存的問題與特色型建設項目建議 馬惠英森林公園與自然資源保護 毛潤科金雞山山地公園步道系統規劃研究 潘輝 王燕玲李陽驕 張強 林忠蔡穎浙江梁希國家森林公園規劃中生態文化建設的思考 彭蓉 馬蘭森林公園主題功能與國家公園建設——森林公園與自然資源保護 剡世明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與體系建設淺析 沈員萍 蘭思仁 戴永務我國國家公園體制推廣對象的范疇研究 沈員萍 蘭思仁 戴永務森林公園管理體制創新改革探討 蘇凱文鞏合德小隴山打造綠色旅游品牌的思路與對策 孫永輝“互聯網 森林生態旅游”產業新模式的探討 唐軍淺議森林健康療養產業與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相互關系 唐軍淺談張掖森林公園生態文明建設與科普教育發展的思考 滕玉風張掖森林公園生態旅游資源評價 田曉萍馬力 占玉芳滕玉鳳魯延芳甄偉玲古樹名木文化價值貨幣化評估 王碧云 蘭思仁發展休閑林業建設美麗中國 王伯民李萍豪 彭芳檢胡冬初挖掘生態資源繁榮生態文化——基于宜昌三峽大老嶺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思考 王成峰 徐慎東 楊尚來 余長蓉 隗權淺談森林公園建設與自然資源保護 王根全麥積國家森林公園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與保護措施 王國榮中國省域森林公園吸引力影響因素探析——基于2010—2014年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 王慧 陳秋華從桃花溝淺談森林公園生態文明建設 王琳論森林公園在生態文明中的作用 王敏棟基于AHP的森林公園科普旅游資源評價體系構建 王娜 鐘永德森林公園生態環境教育規劃淺析 王曉佳淺談國家公園發展與體制建設 王亞東城郊型森林公園自然教育基地建設探索——以麥積國家森林公園為例 王中周森林公園發展與國家公園體制建設 溫汝紅淺析森林公園發展與國家公園體制建設 文英基于IPA的休閑農場景觀滿意度研究 吳榕昊 王燕玲 張強 李陽驕 林海平 潘輝白云區天鵝湖景區入口處園林綠地設計 徐忠波 任萬麗峽谷型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產品開發——以甘肅省小隴山森林公園桃花溝景區 薛成杰 李振軍龍巖國家森林公園冬季負離子濃度變化特征 楊小可傅偉聰 朱志鵬 陳梓茹 董建文 俞晨圣 王敏華分析森林公園發展與國家公園體制建設 楊文軍淺談森林公園建設與生態旅游管理 楊小兵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桃花溝景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 閆江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對我國森林公園發展的影響研究 俞暉 趙敏燕淺談滕州墨子國家森林公園生態與人文資源保護和開發 俞濤森林公園建設與自然資源保護 翟劍森林公園主題功能與國家公園建設 張朝陽城郊森林公園風景林近自然培育理論基礎及技術 張冠一 盧嘯 張紀林淺談森林公園發展與自然資源保護 張國奇福州國家森林公園低碳景區創建探討 張玲玲基于GIS的城市山地公園視覺景觀評價技術及實證 張強 潘輝 王燕玲 李陽驕 徐恒 黃豪璐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城郊型森林公園聲景觀評價研究 張薇 洪昕晨 陳凱 蘭思仁如何理解國家公園體制建設 張誼佳張掖市森林生態旅游SWOT分析及可持續發展對策 甄偉玲 占玉芳 滕玉風 魯延芳 田曉萍生態文明建設下的國家森林公園綠色發展之路 鄭偉 鞏合德 張寰宇淺談森林公園的開發和森林資源保護 周想成 “中國林學會森林公園分會2016年學術年會”致辭(代序) 蘭思仁 城郊森林公園游客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建設研究——以濟源南山森林公園為例 鮑春裕 桑玉強 畢會濤 賈長榮 李劍俠 淺析臥牛山森林公園創建國家AAA級景區產生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 保庭耀 甘肅省森林康養產業可持續發展初步探彬包衛東 論申報建設國家公園是更女j;發揮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主體功能的有效途徑 包衛東 包小東 甘肅省小隴山林區森林旅游業改革發展問題探討 包衛東 詩意周山文化興園——淺談周山文化生態森林公園規劃設計中《詩經》植物的應用 陳丹 張誼佳 新形勢下國有景區發展現狀與機制創新——基于莽山國家森林公園轉型發展思考 成軍 關于發展甘州區生態旅游業的思考 陳建平 淺談小隴山森林旅游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陳杰君 王霞 金殿森林公園周末游客行為特征 陳路紅 鞏合德 麥積國家森林公園風景林相改造方法研究 陳守憲 辛露娟 縣錦芳 山體美學質量評價研究 陳梓茹 傅偉聰 黃淑萍 朱志鵬 許媛 張軒溢 李慧 董建文 丁國昌 淺談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刁俊嶺 關于對江西省雙圳省級森林公園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幾點思考 董永剛 森林為健康買單產業為旅游請客——略談李子園森林公園建設與健康產業結合發展模式 杜德仁 國家森林公園轉型國家公園的發展策略探析——以甘肅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 獨軍 基于SEMs的國家森林公園解說系統優化研究——以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為例 范夢丹 淺談森林公園與森林健康產業發展 葛永怡 江西三爪侖森林養生基地建設發展模式分析 韓旭 陳心 依托森林生態資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黃明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教育功能的探討 黃穎瑜 森林公園的開發建設與自然資源保護 胡曉芬 中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研究 賈子薇 鞏合德 楊大新 馬月偉 基于自然教育的親子游市場分析及開發策略研究 李羚菱 程希平 國家公園體制改革對我國森林公園的機遇與挑戰 李明 程希平 基于SWOT分析的森林公園旅游發展路徑探討——以漳州紫云公園為例 林碧蝦 國家公園建設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以海南省建設為例 林棟東 黃凱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森林公園風聲景評價研究 林洲瑜 洪昕晨 池夢薇 朱里瑩 蘭思仁 生態學原理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劉斌 北京松山森林療養基地建設的探討 劉桂林 吳記貴 淺論森林公園基礎建設與自然景觀資源保護 劉偉 森林公園建設規劃與自然資源保護對策探討——以小隴山李子森林公園為例 李煒 浙南地區亞熱帶風景游憩林分類體系初建 李效文 陳秋夏 鄭堅 盧翔 夏海濤 國內外自然教育的實踐研究 李鑫虞依娜 黑龍江省發展森林療養探究 李玉寶 陳建偉 森林公園與自然資源保護 李舟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森林養生旅游發展動力機制探討——以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為例 羅丹霞 張掖森林公園林木碳匯計算與價值評價 魯延芳 森林公園建設項目設置中現存的問題與特色型建設項目建議 馬惠英 森林公園與自然資源保護 毛潤科 金雞山山地公園步道系統規劃研究 潘輝 王燕玲李陽驕 張強 林忠蔡穎 浙江梁希國家森林公園規劃中生態文化建設的思考 彭蓉 馬蘭 森林公園主題功能與國家公園建設——森林公園與自然資源保護 剡世明 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與體系建設淺析 沈員萍 蘭思仁 戴永務 我國國家公園體制推廣對象的范疇研究 沈員萍 蘭思仁 戴永務 森林公園管理體制創新改革探討 蘇凱文鞏合德 小隴山打造綠色旅游品牌的思路與對策 孫永輝 “互聯網 森林生態旅游”產業新模式的探討 唐軍 淺議森林健康療養產業與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相互關系 唐軍 淺談張掖森林公園生態文明建設與科普教育發展的思考 滕玉風 張掖森林公園生態旅游資源評價 田曉萍馬力 占玉芳滕玉鳳魯延芳甄偉玲 古樹名木文化價值貨幣化評估 王碧云 蘭思仁 發展休閑林業建設美麗中國 王伯民李萍豪 彭芳檢胡冬初 挖掘生態資源繁榮生態文化——基于宜昌三峽大老嶺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思考 王成峰 徐慎東 楊尚來 余長蓉 隗權 淺談森林公園建設與自然資源保護 王根全 麥積國家森林公園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與保護措施 王國榮 中國省域森林公園吸引力影響因素探析——基于2010—2014年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 王慧 陳秋華 從桃花溝淺談森林公園生態文明建設 王琳 論森林公園在生態文明中的作用 王敏棟 基于AHP的森林公園科普旅游資源評價體系構建 王娜 鐘永德 森林公園生態環境教育規劃淺析 王曉佳 淺談國家公園發展與體制建設 王亞東 城郊型森林公園自然教育基地建設探索——以麥積國家森林公園為例 王中周 森林公園發展與國家公園體制建設 溫汝紅 淺析森林公園發展與國家公園體制建設 文英 基于IPA的休閑農場景觀滿意度研究 吳榕昊 王燕玲 張強 李陽驕 林海平 潘輝 白云區天鵝湖景區入口處園林綠地設計 徐忠波 任萬麗 峽谷型森林公園養生旅游產品開發——以甘肅省小隴山森林公園桃花溝景區 薛成杰 李振軍 龍巖國家森林公園冬季負離子濃度變化特征 楊小可傅偉聰 朱志鵬 陳梓茹 董建文 俞晨圣 王敏華 分析森林公園發展與國家公園體制建設 楊文軍 淺談森林公園建設與生態旅游管理 楊小兵 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桃花溝景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 閆江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對我國森林公園發展的影響研究 俞暉 趙敏燕 淺談滕州墨子國家森林公園生態與人文資源保護和開發 俞濤 森林公園建設與自然資源保護 翟劍 森林公園主題功能與國家公園建設 張朝陽 城郊森林公園風景林近自然培育理論基礎及技術 張冠一 盧嘯 張紀林 淺談森林公園發展與自然資源保護 張國奇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低碳景區創建探討 張玲玲 基于GIS的城市山地公園視覺景觀評價技術及實證 張強 潘輝 王燕玲 李陽驕 徐恒 黃豪璐 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城郊型森林公園聲景觀評價研究 張薇 洪昕晨 陳凱 蘭思仁 如何理解國家公園體制建設 張誼佳 張掖市森林生態旅游SWOT分析及可持續發展對策 甄偉玲 占玉芳 滕玉風 魯延芳 田曉萍 生態文明建設下的國家森林公園綠色發展之路 鄭偉 鞏合德 張寰宇 淺談森林公園的開發和森林資源保護 周想成
城郊森林公園游客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建設研究— —以濟源南山森林公園為例 隨著林業綜合發展和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森林 公園的開發建設與生態文明教育的需求日益受到重視 。森林公園的建設不僅更好地利用了旅游資源,增加 了經濟收入,還對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 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做出巨大貢獻,在生態文 明建設中起著引領和推動作用。森林公園是森林旅游 的重要載體,建設城郊森林公園是滿足城鄉居民日益 增長的綠色休閑需求的重要途徑。在蓬勃發展的城郊 休閑游中,挖掘都市城郊森林、濕地、生態文化以及 休閑服務優勢,以森林公園為載體開展游客生態文明 教育,并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打造近郊環 城觀光休憩林示范基地,實現區域生態文明教育的全 覆蓋。
1 生態文明教育概述 1.1 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的界定有很多種說法,借用我國學者比 較一致的說法,“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 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 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建立人類社 會整體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 質、精神、制度方面的成果總和”。總結認為,生態 文明是社會文明進步所形成的一種新的文明形式,強 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基本的表現是人類對于生態 環境的言行文明,它與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 明以及社會文明構建成一個完搭的文明體系。
1.2 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教育是針對全社會展開的向生態文明社 會發展的教育活動,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出發點,以 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培養全體公民生態文明意識 ,使受教育者能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自然-生產力之間 的關系,形成健康的生產生活消費行為,同時培養一 批具有綜合決策能力、領導管理能力和掌握各種先進 科學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專業人才的具有目的性、 組織性、系統性的教育活動。
1.3 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建設的意義 城郊休閑已呈現出全域性、全民性旅游休閑活動 的特點,城郊森林公園作為游客較為青睞的休閑場所 ,是建設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載體。挖掘城郊森 林公園的森林文化內涵,營造自然、優美的風景和藝 術的魅力,提供給旅游者生活所需的配套設施和服務 ,提高森林公園的綜合效益。合理利用自身資源和高 新技術,精心設計生態科普、生態體驗等項目,讓不 同年齡、不同背景的游客積極參與其中,找到自己感 興趣的項目,增加出游頻率和逗留時間,同時讓游客 充分認識到城郊森林公園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建設的重 要性。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對城郊休閑型 游客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特別是結合大中專院校設置 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程,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中小學 生的第二課程,培養新一代有環境責任感的游客,提 高游客的旅游素質及生態意識水平,促進城郊森林公 園生態環境的保護。城郊森林公園游客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建設研究— —以濟源南山森林公園為例 隨著林業綜合發展和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森林 公園的開發建設與生態文明教育的需求日益受到重視 。森林公園的建設不僅更好地利用了旅游資源,增加 了經濟收入,還對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 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做出巨大貢獻,在生態文 明建設中起著引領和推動作用。森林公園是森林旅游 的重要載體,建設城郊森林公園是滿足城鄉居民日益 增長的綠色休閑需求的重要途徑。在蓬勃發展的城郊 休閑游中,挖掘都市城郊森林、濕地、生態文化以及 休閑服務優勢,以森林公園為載體開展游客生態文明 教育,并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打造近郊環 城觀光休憩林示范基地,實現區域生態文明教育的全 覆蓋。
1 生態文明教育概述 1.1 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的界定有很多種說法,借用我國學者比 較一致的說法,“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 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 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建立人類社 會整體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 質、精神、制度方面的成果總和”。總結認為,生態 文明是社會文明進步所形成的一種新的文明形式,強 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基本的表現是人類對于生態 環境的言行文明,它與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 明以及社會文明構建成一個完搭的文明體系。
1.2 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教育是針對全社會展開的向生態文明社 會發展的教育活動,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出發點,以 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培養全體公民生態文明意識 ,使受教育者能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自然-生產力之間 的關系,形成健康的生產生活消費行為,同時培養一 批具有綜合決策能力、領導管理能力和掌握各種先進 科學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專業人才的具有目的性、 組織性、系統性的教育活動。
1.3 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建設的意義 城郊休閑已呈現出全域性、全民性旅游休閑活動 的特點,城郊森林公園作為游客較為青睞的休閑場所 ,是建設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載體。挖掘城郊森 林公園的森林文化內涵,營造自然、優美的風景和藝 術的魅力,提供給旅游者生活所需的配套設施和服務 ,提高森林公園的綜合效益。合理利用自身資源和高 新技術,精心設計生態科普、生態體驗等項目,讓不 同年齡、不同背景的游客積極參與其中,找到自己感 興趣的項目,增加出游頻率和逗留時間,同時讓游客 充分認識到城郊森林公園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建設的重 要性。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對城郊休閑型 游客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特別是結合大中專院校設置 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程,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中小學 生的第二課程,培養新一代有環境責任感的游客,提 高游客的旅游素質及生態意識水平,促進城郊森林公 園生態環境的保護。
森林公園的生態文明是一種新型的文明,是以人 與自然和諧為核心和信念的文明取代那種以人類為中 心、以人的需求為中心、以自然界、自然環境為征服 對象的文明,是一種基于生態意識和生態思維為主體 構成的文明體系,是一種先進文明,是生態文明的基 礎,代表先進文明的前進方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 推進先進文明前進的必然選擇。通過生態文明建設, 使可持續發展思想理念滲透到人們的行為意識中去, 使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能夠自覺地調整自身的行為, 才能達到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
經過森林公園的生態文明建設,促使人們對過去的林 業建設進行深刻的反思,使現代林業建設朝著生態文 明的方向發展。
2 濟源南山森林公園生態文明較遠概況 2.1 濟源南山森林公園的性質特征 南山森林公園屬于太行山南麓余脈,位于國有濟 源市大溝河林場,地質構造復雜,巖性多變,距濟源 市區5km,距洛陽市吉利區約20km,面積1260.5hm2, 森林覆蓋率97.8%,植被良好,野生動物資源豐富, 氣候宜人,自然景觀獨特秀麗。
南山森林公園森林景觀豐富多彩,以境內柏樹、 刺槐、栓皮櫟等人工純林為主要森林景觀特色。監測 表明:南山森林公園內空氣負氧離子平均含量為6300 個/cm3,空氣顆粒物含量、空氣細菌含量均未超過 國家標限,環境空氣質量優越(濟源南山省級森林公 園生態環境質量檢測報告,內部資料)。
南山森林公園是以開展森林生態游為特色的城郊 型森林公園,同時兼顧城市公園的功能和特性。根據 南山森林公園的功能與景觀資源特點,確定其性質為 :以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為主,集生態旅游、休閑度 假、科普、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城郊型森林公園(河 南省濟源南山省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內部資料)。
2.2 濟源南山森林公園生態文明教育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濟源市在“踐行生態文明,打 造美麗濟源”的發展思路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的生 態文明教育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如2012年榮獲 “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市”、2013年濟源市教育局 組織開展“知濟源、愛濟源生態文明科普知識教育活 動”、2014年濟源市教育局開展“美麗濟源、生態文 明我先行”主題教育活動、2014年濟源市水利局大力 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2014年榮獲全國首批“創 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2014年濟源市林業局被評為 “推進創建生態文明城市先鋒單位”、2016年出臺《 濟源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等措施和榮譽。
濟源市依據“濟水之源、愚公故里、生態文明、 宜居城市”的理念,精心打造城市生態文化科普場所 ,建成了王屋山地質公園科普館、九里溝野生動植物 標本館,在科技館和城展館設立了生態科普知識宣傳 專欄,在城市休閑廣場、綠地、游園等公眾游憩地均 設有生態科普小標識或宣傳專欄,廣泛開展生態文化 宣傳教育工作。
南山森林公園具有豐富而多樣的自然、人文資源 ,生態文化底蘊豐厚,是建立各類教育基地的理想場 所。但是圍繞著森林公園這一理想的生態文明教育場 所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活動還明顯不夠。在森林公園機 構和旅游管理機構設置方面,目前尚未設立專門的游 客生態文明教育和管理機構。(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