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之稱,普遍認為始于唐代開元年間的“麗正書院”,初為皇家藏書之所,而后逐漸發展成熟,成為古代圣賢向生徒們傳道授業和弘揚學術的載體。書院作為中國獨特的教育傳統,為我們留下很多寶貴的歷史經驗,對于今天的教育頗有可資借鑒之處。
本書擇取了歷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二十家書院,對這些書院的歷史沿革、代表人物、辦學特點進行了詳細的說明,選擇各書院經典的學記、學規加以介紹和今譯,讓讀者深切體會到古代先賢以作育人才為己任的高尚擔當,感受到書院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所承載的文化使命和在教育史上的特殊意義
本書對書院文化與儒家教育歷史的研究,對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書院文化的復興,有著重要意義。中國古代書院值得推崇和借鑒的是它們的辦學宗旨,即為學的方向。本書所選的大部分學記都在闡述各書院的辦學宗旨,對我們當今學校的教育理念頗有借鑒意義。書院不僅樹立了宏大的辦學理想,還將其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去。本書所選的另一部分學記就記錄了各書院規定的為學、修養和待人處事的準則、方法,將辦學宗旨加以條規化。這些規約雖是幾百年前制訂,但對于我們當今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王涵,1969年生,曾在北京一所中學任校長十余年,其間積極倡導教育國際化,發起組建國際教育組織“世界學堂聯盟”,在世界范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2008年至今先后任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國際漢語學院顧問、美國全球企業合作學院聯盟首席執行官等職,多次承擔國家及部委級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出版有《主體教育概論》《風雨讀書聲》《王遜學術文集》等十余部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