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國大學生取得的進步與本科教育的目標之間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結論發人深省。雖然大多數學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長獲,但是在寫作、批判性思維、數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還遠未達到期望的水平。多數大學高年級學生認為,他們在外語口語、文化和美學養成、以及準備成為活躍而富有知識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長足的進步。總體上看,雖然美國的大學擁有充足的資源、先進的技術和幾百門課程,但是它們不敢自信地說,如今的大學生比50年前的學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進一步指出,現在很多重要的大學課程都由缺乏經驗的教師在擔任。雖然已經出現了諸多教學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襲那些業已證明是低效的教學手段。而在課程改革時,教師們卻對這些現象視而不見。教師們討論更多的是教學內容,殊不知,對大學生影響更深遠的是教學方法。
在本書的結尾,作者就改善大學生的學業水平,向大學教師和大學的領導者們提出了若干建議。美國大學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師們提出的批評卻是振聾發聵的。
德雷克·博克編著的《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第2版)》首先逐一提出了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標,然后作者分析了為何美國的本科教育未臻完善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進的建議。本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其中不乏對現實充滿智慧的批判。所有的課程改革委員會和負責教務的學校領導人,都應該閱讀此書。
德雷克·博克(Derek Bok),1968年開始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1971-1991年任哈佛大學校長。2005年前任教于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和教育學院。2006年,在勞倫斯·薩默斯卸任后,擔任了一年的哈佛大學臨時校長。目前已退休。撰寫了包括《市場中的大學:高等教育的商品化》(Universities in Marketplac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在內的六部高等教育方面的專著,以及有關美國勞工法和美國政府的研究專著。
譯者序
導
及時章 美國大學的發展歷史
第二章 教師對本科教育的態度
第三章 大學教育的目標
第四章 學會表達
第五章 學會思考
第六章 培養品德
第七章 培養合格公民
第八章 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園
第九章 為全球化社會做準備
第十章 培養廣泛的興趣
第十一章 為職業生涯做準備
第十二章 提高本科教育質量:展望未來
注釋
索引
盡管南北戰爭之前的學院盛行古雅離奇之風,但它們卻毫不含糊地追求兩大目標——訓練智力和塑造品格。對這一古典模式最有力的維護,莫過于1828年的《耶魯報告》。該報告指出,大學教育的主旨不在于傳輸某種實用的知識,而在于培養學生的心智。在《耶魯報告》的起草者們看來,古典模式的教育最適合于這一主旨。
培養心智的途徑便是讓學生刻苦學習——翻譯古典語言,就難題展開辯論,解決數學問題。正如當時的一名校長所言:"如果你想讓頭腦更靈光,那就讓它運轉起來吧,把它使用到。一項任務完成了,再轉向第二項、第三項,不斷地征服困難直至成功。"但到了19世紀末,這一激勵人心的思想卻被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的實驗推翻了,因為桑代克證明,不辭辛苦地翻譯西塞羅(Cicero)和維吉爾(Virgil)的作品所培養的技能,無助于學生分析和解決用非拉丁文語言陳述的問題。
塑造品格的途徑則是要求學生學習古哲名言,嚴格遵守校園行為準則,每天不得缺席禮拜儀式。南北戰爭之前的大多數學院都為四年級學生開設了"道德哲學時務"的必修課,而且通常由校長親自任課。這一高級課程涉及的范圍頗廣——道德原則、歷史、政治以及移民、奴隸制、言論自由等時事話題。課程目標也是多元化的:讓學生明確倫理道德的準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在許多學生看來,這門課程是整個大學教育的亮點。
到19世紀末,傳統課程已經疲態盡顯。實驗科學及現代語言文學逐步在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教師們開始抱怨,自己的精力不應該浪費在執行行為規范上。學生們則用實際行動表達了自己對現狀的不滿——他們開始紛紛遠離大學校園,1850年至1870年之間,美國的本科生入學率呈下跌的趨勢。布朗大學校長弗朗西斯·韋蘭德(Francis Wayland)的評論言簡意賅:"我們產品的需求量正在減少。"
隨著南北戰爭的結束,高等教育開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得益于聯邦的贈地及工業界的慈善捐贈,查爾斯·埃利奧特(Charles Eliot)、安德魯·懷特(Andrew White)、威廉·雷尼·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丹尼爾·吉爾曼(Daniel Gilman)等校長這四人曾分別任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校長。——譯者注或開辦新大學,或對以前的大學進行了天翻地覆的改革。這些改革先鋒推崇德國大學的模式——開展科研活動,將自然科學納入學科體系,開設博士學位的課程。這些最終讓教授們擁有了"學者兼教師"的雙重身份。
這些變革的沖擊很快波及到本科教育。傳統的古典課程開始讓位于新興的實用課程。現代語言文學課程的勢力不斷擴張。物理、生物、化學課程隨處可見。私立大學開設了商務、工程學等職業課程,而公立大學在職業培訓方面走得更遠。勞倫斯·維希(Laurence Veysey)的歷史研究表明:"在19、20世紀之交,諸如教育學、家政學、工商管理、衛生學、體育、工程學之類的非傳統學科,在大學里已經牢牢地占據一席之地。"
美國最頂尖大學的改革更為激進。譬如,哈佛校長埃利奧特不僅反對傳統的統一課程,而且要求取消所有的必修課程,以便讓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學習內容。1909年,當他四十年的校長生涯走到盡頭之時,必修課只剩下了一年級新生的英語寫作課和外語課,二、三、四年級的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課程。康奈爾校長懷特也非常推崇學生自主選擇,他這樣解釋課程選擇的自由化傾向:"培養心智必須方法得當,不能向學生的頭腦灌輸他不愿學習的知識,這就像補充營養也要方法得當,不能強迫人咽下不喜歡的食物……刻苦學習固然重要,但只有學習時充滿熱情和興趣,心智鍛煉的效果才能好。"
宗教勢力也失去了對大學的控制。人們日益認識到,擺脫宗教控制有利于大學的管理,堅定的宗教信仰也不再被視為學生品德發展的核心。許多大學都不再強制要求學生參加禮拜儀式,此時的宗教活動更像是眾多課外活動中的一種選擇而已。
并非所有校長都贊同自由選課的趨勢,有人頑強地堅持和維護著古典模式。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詹姆斯·麥科什(James McCosh)就極力反對埃利奧特的改革。他對埃利奧特的公然抨擊,讓人們回想起了威廉·貝奈特任教育部部長時所作的文章:
請別告訴柏林大學和牛津大學:美國曾經最杰出的大學,竟不再要求畢業16生學習最的語言、最華麗的文學、較高級的古典思維方式。請別告訴巴黎大學、劍橋大學和都柏林大學:繼承了劍橋衣缽的哈佛大學,不再要求學生學習數學。請別告訴蘇格蘭大學和英格蘭的清教徒:在美國的清教徒學院中,學生不必學習哲學和宗教也能順利畢業。
面對批評聲,埃利奧特校長不為所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改革之風開始轉往他所引領的方向。1890年,普通高校中還有80%的課程是必修課,但到了1901年,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高校的選修課比例達到了70%以上。而到1940年,普通高校中的必修課比例已經下降到了40%。
不過,埃利奧特的理念終究太過極端,即便在他統治的哈佛也無法維持下去。盡管沒人想回到舊式的古典課程體系,但多數教育者認為,埃利奧特的"自由選修制"又有些矯枉過正。選課自由顯然無法如懷特所愿——讓學生"刻苦學習"。埃利奧特卸任之時,55%的學生在畢業前實際只選修了一些初級課程,超過70%的學生沒有選擇某一專業領域深入學習。許多本科生盡可能地逃避學習,靠考試前請家教,幫自己的腦袋填滿不多不少的信息,只求通過期末考試便萬事大吉。
讀罷哈佛大學前校長博克所著《回歸大學之道》,我有著強烈共鳴。聯系另一譯作《失去靈魂的》,我歸結此書實質上講了辦大學中的"五重五輕":重學術,輕教育;重科研,輕教學;重研究生教育,輕本科生教育;重教師學術的博大精深,輕教師的品德對學生的影響;重市場功利對學校的要求,輕學校對學生人格尊嚴的培養。此"五重五輕"歸根結底是:重當前的有形、有用,輕長遠的無形、"無用"。重,無可厚非,輕,則錯誤:而所輕的恰恰是更為重要的、更為基礎的。本書的翻譯出版很及時,為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做了一件好事。
——楊叔子(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
德雷克·博克擔任哈佛大學校長20年,環顧世界高校的首長,不論閱歷見識,鮮有出其右者。博克的《回歸大學之道》暢論當今高等教育機構的通病,內容闡釋精辟而引例詳盡恰當,誠然是切中時弊的力作。謹鄭重推薦這本情文并茂的佳作給每一位對高等教育抱有熱誠的讀者。
——沈祖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大眾化高等教育并不意味著允許低質量的教育。我們需要不斷探索一個能反映基本現實需要的人才培養的目標框架,然后確立不同類型、層次大學教育在這個框架下的質量指標權重和培養萬案。現在,德雷克·博克的《回歸大學之道》為我們歸納了一組具有參考價值的本科教育目標,同時對如何更好實現這些目標提出了大量有建設性的校本行動建議。此書值得所有關注大學本科教育目標和質量的人們認真閱讀。
——俞立中(華東師范大學前校長、上海紐約大學校長)
德雷克博克是教育界的理論專家及踏實的實踐型教育家。在這本發人深省的著作中,博克從美國大學的發展史細心分析了其中圍繞大學教育目標的爭論。博克教授好像位醫師為美國大學教育把脈,同時提出治標治本的良方。這是本理論基礎深、可操作性強的教育專著,值得每一位從事教育的學者和老師細讀、深思及實踐。
——蔡元云(香港"青年發展基金會"會長)
好書,值得推薦。
書籍內容很好!。
紙張很好!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不錯的正版書,和書店里一樣
這本書關于大學的思考,值得大家探討
很好的書,比較適合教育工作者閱讀!德雷克?博克進一步指出,現在很多重要的大學課程都由缺乏經驗的教師在擔任。雖然已經出現了諸多教學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襲那些業已證明是低效的教學手段。而在課程改革時,教師們卻對這些現象視而不見。教師們討論更多的是教學內容,殊不知,對大學生影響更深遠的是教學方法。讓人很受啟發,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
第三章多處頁碼錯誤。第四章裝訂錯誤,怎么回事?
這幾天在認真看這本,但是發現第三章缺頁,后面還有頁碼前后顛倒的,哎~。
書還沒讀,應該是不錯的。就是當當給我的這本已經比較舊了,還有折痕!!!
書的內容粗略翻了一下,待細看,只是印刷治療貌似差了點,有點掉色
同事買的書,感覺很好,想做一些筆記,于是自己也買了,喜歡看,有收獲
值得一讀,反觀中國時下的高等教育,已不是真正意義的教育。
用通俗的手法講述了美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正版,包裝好,物流快,快遞員服務態度好。拿到手迫不及待一口氣讀完了,受益匪淺。
快遞很快,隔天就到了,這書是哈工大的教授推薦的,值得購買
書的排版和字體設計還蠻不錯的,整個看上去很清楚,一目了然,挺喜歡的,好評!
題目很吸引人,是該反思本科教育了,書中介紹了美國是如此,中國又何嘗不是呢?
書終于到了,沈陽沒有貨從天津發的貨,老師推薦的很期待
中國人說的太多,做的太少了,這本書讀罷,一是驚嘆美國人的創新,與時俱進,而是感慨中國人的虛度迂腐
我國更應該深刻反思,是大學本科教育真正成為培養人的教育,而不是將大學本科教育辦成職業院校,成為職業養成所,應該具有大學精神。
回歸大學之道:對L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第二版)歸大8學之道:對
對美國本科教育的反思,很多建議并不過時,值得我們思考。
美國學者對美國本科教育的反思,對中國也有啟發意義
本書第九章“為全球化社會做準備”,將對我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借鑒。為全球化做準備,將大大提高高校的辦學視野,當然這種膽識也是需要勇氣和實力作為后盾的。
回歸大學之道,內容很好,為什么紙張那么粗糙呢?希望這樣的書能夠印刷質量好一些
德雷克·博克編著的《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第2版)》首先逐一提出了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標,然后作者分析了為何美國的本科教育未臻完善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進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