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式學習:21世紀學習的革命》主要講述了,翻轉式學習,即讓孩子先學,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再將進行教授。這一學習方式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翻轉式學習:21世紀學習的革命》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創辦了瑟谷學校。在書中,兩位作者為我們深入剖析了當今全世界教育面臨的巨大問題:后工業化時代已來臨,而我們的教育模式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樣子,把學生培養成為工業社會服務的、馴良的標準化的產品。他們用深邃的洞察力展示出,當今"工廠式"學校的顛倒、錯誤與可笑之處。告訴我們,對個人教育有幫助的內在工具和外在環境是什么;構建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理想教育的藍圖。
作者所主張的教育理念被很多國內中小學校所接受,并在不斷推廣之中,而大規模網上學習課程的涌現,進一步加快了這一過程。
拉塞爾 l 阿克夫和丹尼爾 格林伯格編著的《翻轉式學習(21世紀學習的革命)(精)》秉承著"翻轉式學習"這一教學理念——即先讓孩子學習,老師隨后通過提問了解他們遇到的問題,進行互動式教學——創辦了瑟谷學校。作者在書中為我們深入剖析了當今全世界教育廣泛面臨的巨大問題:后工業化時代已然來臨,而我們的教育模式卻仍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樣子——把學生培養成為工業社會服務的、馴良的標準化的產品。作者憑著深邃的洞察力向我們展示了當今 "工廠式"學校的顛倒、錯誤與可笑之處,告訴我們對個人教育有幫助的內在工具和外在環境是什么,并構建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的理想教育藍圖。作者所主張的教育理念已被國內眾多的中小學校所接受,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拉塞爾 L 阿克夫,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榮譽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組織動力學中心杰出成員。擁有英國赫爾大學系統研究中心的客座席位,是墨西哥國家獨立大學、伯明翰大學、里斯本大學、(位于圣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的客座教授。著有23部書,在各類書刊上發表200多篇文章。他在研究、咨詢、教育方面所作的工作涉及美國350多家公司和75個政府機構。
丹尼爾 格林伯格,曾闡發關于兒童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獨特觀點,實踐了一種適合21世紀的獨創性教育理念。幫助成立并發展位于馬薩諸塞州弗雷明漢的瑟谷學校,撰寫了大量相關著述,探討這一獨特教育環境的哲學和實踐。為那些有教育實踐新理念,并使參與式民主的思想適應教育背景的人們擔任顧問,出謀劃策。
緒論:何為教育
及時部分當今的教育體制敗在何處
及時章教與學
第二章課堂環境
第三章科目和學科
第四章新世界
第五章反民主式教育
第六章抵制變革的因素
第二部分佐助教育之因素
第七章發達社會為個體實現提供的環境
第八章自由民主環境對于個體實現提出的特殊要求
第九章個體對自身教育做出的貢獻
第十章藝術的位置
第三部分構想理想化的終身教育
第十一章構想理想化的教育環境:原因與方式
第十二章學齡前的歲月
第十三章重新審視幼兒園到十二年級
第十四章大學經歷
第十五章教育和工作生活
第十六章退而不"休"
第四部分附記:理想的學校
附錄1資助理想的學校
附錄2瑟谷學校
后記
譯后記:學習的另一種視野
何為教育
在我看來,教育是把學生靈魂中已存在的東西引導出來……放進一些那兒本來沒有的東西……我不稱其為教育。我稱之為侵擾。
——繆麗爾 斯帕克
在開始探討教育實踐之前,有必要先退一步明確一下教育事業的核心目標。如果不清楚理解教育的目標,就不可能對實施這些目標的機構提出合理的建議。
通常,提出這一話題時,都是采用某種概括性的話語加以處理。下面就是這樣的一句表述:學校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在當今復雜社會中為生活做好準備。把教育與學校等同起來,假定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孩子(或者不具備充分技能的成人,在此意義上,他們也"像孩子一般"),心照不宣地設想每個人都知道當今世界需要什么樣的具體知識,這些看法統統都被視為不言自明的東西。討論很快便轉向實施教育的細節,包括課程設置、評估、教學法、當前兒童和成人發展理論這些具體方面。
比如,《美國遺產辭典》給教育所下的定義是,"傳播知識或技能的行為或過程;系統化教導;教學;……正規學習"。《牛津英語辭典》里定義更短一些,即"滋養或養育的過程"。再參閱這一英語單詞的詞源——拉丁動詞"educere",其意思為"領出來"、"帶出來"、"誘出來"、"喚起",就可以看出當前對這一詞語的定義與其原義偏離得有多遠。
事實上,這才是古希臘哲學家所關注的教育的意義。對他們而言,教育是一個喚起每個人全部內在潛能的終身過程。這種潛能來自何方,卻是屬于神話的范疇,直到今天對我們來說仍是一個謎。然而,從美利堅合眾國成立的初期開始,每個人生命中都存在某種核心目的卻一直都是美國人思維的基石。對那些開國元老而言,每個人都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去"追求幸福"這一觀念是建立這個國家的核心依據。對他們而言,這個"權利"指的是發現、追求、實現自身存在的理由的權利,這賦予他們的生活以意義,他們可以從中獲得滿足感。這一權利宣言把美國這個新興國家與其他國家區別開來,它成為美國獨特的自由民主體制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幾百年間,這種自由民主已逐漸吸引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
對美國人而言,教育從一開始就意味著開發我們每個人所能做出的有意義的努力的過程,只要給我們這種機會,我們就愿意為此而不屈不撓地努力。對美國人而言,創建一個倡導秩序、寬容、和平共存以及對未來的希望的政體,關鍵取決于創建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里,組成這一政體的每個個體都被給予盡可能多的機會去"追求個人生活的幸福"。探討美國當今的教育,有必要充分理解這一點,并把它置于我們意識的前沿位置。
理解這一點具有幾種意義。也許顯而易見的是,就其本質而言,教育并非是局限于童年或者主要圍繞著童年而進行的過程。教育是個一生的事業,是個在一種環境里得以提升的過程,這種過程在盡可能大的限度上支持——更確切地說,是"滋養"——所有人在一生中為"發現自己"所做的努力。正如貫穿本書的思想所揭示的那樣,初露曙光的21世紀在這一方面為人類提供了的途徑。
其他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在我們的社會中,為何把孩子單獨分開作為教育的主要對象?情況一直都是如此嗎?如果不是的話,那這種狀況又是怎樣出現的?未來的前景如何?尤其是,這一發展跟教育這一詞語從"領出來"到"教學"的轉移有關系嗎?
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所有孩子都參加的大眾教育只是近期才出現的現象,距今只不過150多年的光景。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人類并沒有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到正規學校中去。在此期間,世界上所有史前的豐富文化、古代和中世紀的世界、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前"現代"時期都得以形成、發展和傳承。在此期間,絕大多數人生活在鄉下或部落的極其有限的環境里,從尚未成熟的幼年時候起,孩子便已成為大社會必不可少的一分子。
在工業革命掌控的社會里,人們對工業化向社會結構可能發出的挑戰產生畏懼心理,于是孩子們去上學成為一個重要的特點。在擁有計算機和機器人的現代世界里,我們很容易忘記,在工業化的前兩百年里,設計出來用于生產的機器,工作速度快得驚人,以前人類手工勞動永遠達不到這樣的速度。然而,這些機器實際上笨拙極了,其成功操作要依賴人力與機器力量的緊密配合。人必須作為機器的一部分,所做的是要求性、重復性且令人腦袋麻木的工作。
對于那些由于長期傳統而習慣于保有大量受壓迫的下層階級"下層階級"的社會——比如西歐的一些社會——而言,從傳統的受奴役狀態轉向受制于機器和公司老板的新奴役狀態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兒。但是對美國而言,這種局面卻更為棘手。在這里,有種文化宣稱自己是個體自由的庇護者,并提供似乎是無窮無盡的機會讓人們表達個人自由。要在這樣的氛圍中培養出一大批馴良溫順的人民,在生活中接受工廠體制的控制,這種挑戰無疑是巨大的。在19世紀的頭幾十年,在美國成功進行工業化(及現代化)的辦法,顯然是在童年時期就打破人們內在的自由精神。
收到
不錯 書很新 還沒看
昨天中午下單,今天下午就收到貨了,包裝也很好。給快遞點贊!??
好評值得一看。
書還沒有看,都是我想看的書,過年看的,希望今年能完成閱讀計劃52本,我想是可以完成的,而且會超額完成。
送女兒的,未來的老師!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換一只眼看教育,換一種方式來學習。